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關於你和我的自行車記憶

腳踏車上的一家人。資料圖

原題:穿越時空的回眸

關於你和我的腳踏車記憶

倒轉三十年,腳踏車曾是人最重要、最青睞的代步工具。每逢清晨與黃昏,長街兩側,綿延無盡、滾滾而來的腳踏車洪流,是曾經的腳踏車王國最亮眼的名片

隨著城市空間不斷擴大,工作節奏日趨加快,人們的活動範圍拓寬,腳踏車逐漸被汽車所取代,縮影成一代人共同的回憶。如今,借著大紅大紫的共享腳踏車,腳踏車王國昔日的榮光又被懷念,可這股榮光,能否藉機回歸呢

法治周末記者 張舒

帶穗的車座套,包裹著布條的車梁,纏滿了裝飾貼的輻條,轉起來就是一道彩色的圓弧……在俯身掃碼打開一輛共享腳踏車時,王萌早已不記得自己那輛曾經被精心裝飾過的「拉風」腳踏車如今身在何方。

22年前,一路清脆的車鈴聲中,15歲的王萌曾騎著它悠悠地晃過學校門口開得嬌艷的桃花林、路邊散發著夯實香氣的小吃攤和牽著手在護城河邊散步的年輕戀人……

王萌說,那輛腳踏車,是她永恆的青春記憶。「我們這代人的回憶里,應該都有一輛這樣的腳踏車,它承載著我們最美好的時光。」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曾被稱為「腳踏車王國」。

彼時,千萬人口的北京,已擁有800余萬輛腳踏車,幾乎已是「一人一車」的飽和狀態。

高峰時段,東單、南河沿、西單等路口,每小時就會有兩萬餘輛腳踏車通過。

然而,隨著城市空間不斷擴大,人們的活動範圍開始拓寬,腳踏車在近20年的時間裡逐漸被汽車所取代,日趨沒落。

直到2016年,共享腳踏車在一夜之間火爆起來。城市擁堵的街頭,騎著亮色腳踏車穿梭而過的身影越來越多。

腳踏車被重新拉回大眾的視野。

「從興到衰、再到復興。」在王萌眼中,半個多世紀來,腳踏車的興衰史,其實正是整個發展變化的縮影。

只有腳踏車是年輕的

王萌對腳踏車最初的記憶,是父親那對寬厚的肩膀。「小時候的那個故事裡,有父親、母親、我和一輛『永久』牌腳踏車。」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旬,王萌的母親在黨校進修。每逢傍晚,父親就會載著她去黨校接母親回家。

那時候,腳踏車已經成為人們出行最常用的交通工具。

「當初的那樣一個年代里,我看見的每一個人都是古老的,只有腳踏車是年輕的。」王萌說。

但其實,作為舶來品,腳踏車早在一個半世紀前就已傳入。

1868年年末,《上海新報》便報道稱,上海出現「靠蹬踏而行,轉動如飛」的腳踏車,「成為街頭新奇一景」。

腳踏車維修鋪子、專賣洋行,乃至腳踏車租賃行都因此應運而生。

《申報》為此特地發表社論預言:「腳踏車必將大興於。」

但這一預言,在當時乃至此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並沒有成為現實。大多時候,在國人看起來還很「古怪」的腳踏車,只是作為娛樂方式和「新思想」的象徵,在「上層社會」流傳著。

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回憶道:「為了騎腳踏車方便,我們祖先在幾百年間沒有感到不便的宮門門檻,叫人統統鋸掉。」 直至20世紀20年代,隨著通商口岸的增闢,道路狀況的改善以及製造工藝的改進,腳踏車才在正式流行起來,並開始形成了所謂的「腳踏車階級」。

有報紙曾對此描繪道:「每日黃浦灘一帶,此往彼來,有如梭織,得心應手,馳驟自就。」

一家人的記憶

1950年,新成立后的第一個全部國產化的腳踏車品牌「飛鴿」誕生在天津,不久,大型國營腳踏車廠「鳳凰」和「永久」也在上海相繼建立起來。

而後的歲月里,人對這種新穎的交通工具表現出了無比的熱情。

「那時,腳踏車除了用於上下班乘騎,更重要的任務是負重運輸。」王萌的父親王利告訴記者,「一大家子要採買些沉東西、上遠地兒接個人,都指望這輛車。」

但實際上,在改革開放前,腳踏車對於普通家庭來說,始終屬於不折不扣的奢侈品和稀罕物。

「誰家有輛腳踏車,可比現在有輛汽車『土豪』多了。」王利笑著調侃道,當時人們生活富足的象徵,就是「騎著倍兒新的腳踏車,帶著彩花的暖水瓶」。

在王利的記憶中,自己上世紀70年代中旬參加工作時,月工資只有36元,但一輛「永久」需要132元,而一張腳踏車票可以賣到80120元。

「那會兒生產腳踏車的廠家太少,跟縫紉機一樣憑票供應。一個車間百八十口人幾年才輪到一張票,分配辦法通常是抓鬮。手氣好抓上的,即使節衣縮食也非買不可。」

王利是其中的一個幸運兒。參加工作第三年,他便在廠里「抓」到了一張腳踏車票。

他一直記得,買車那天,一家六口早早就去了商店。

「大家排著隊,車不許挑,都是一律的黑色,由售貨員從裡邊把車推出來。」王利說,那是家裡有史以來第一輛腳踏車。

車一到手,王利格外珍惜。

「回家就拿顏色不一樣的塑料條把大梁、車把等部位纏起來,以防磨損油漆。」王利回憶道,即便沒淋雨,他也會隔三岔五用碎棉紗或舊布頭把腳踏車精心擦一遍、打上油,生怕生鏽。

「那時談戀愛,每次約會,他(王利)都會騎著那輛永久腳踏車,一身軍大衣耷拉在腳踏車後座上,感覺特別拉風、特別神氣。」王利妻子李薇告訴法治周末記者,「當時結婚時興『三轉一響』的『四大件』(即腳踏車、縫紉機、手錶,收音機),而腳踏車最好就是永久的,討個好口彩。」

婚禮那天,李薇記得,這輛腳踏車的座墊、鋼架都被紅布包著,由丈夫親自護送到了兩人的宿舍。

隨後幾年,王萌出生並漸漸長大,每天都會變著法子討好父親王利,目的只有一個:「我能騎騎腳踏車嗎?」

「當時還不到10歲,個頭比腳踏車高不了多少,就只能騎『三角架』。」王萌比劃著解釋,「就是原來那種大腳踏車,中間有一道鋼樑,個子矮小的人坐不上座墊,就穿過橫樑下方的空當,一隻腳踩一個腳踏,身子歪在一邊地往前騎。」

如今,王利夫妻倆依然保存著當年那輛腳踏車,儘管它已經破舊不堪。「但在我們一家人的記憶里,它始終是嶄新、明亮的。」

飛入尋常百姓家

改革開放后,對腳踏車越來越大的需求,引起了各級政府的注意。

19815月,國務院召開全國日用機電產品工作會議,決定大力發展腳踏車、縫紉機、鐘錶、電視機等十種日用機電產品的生產。

此後各地爭相興建腳踏車廠和零配件廠。

1983年,全國腳踏車實際產量達2758萬輛。次年7月,國務院批轉國家經委報告,要求促進企業聯合,擴大優質腳踏車生產,三年內做到名牌車敞開供應,取消票證。

到了1986年,腳踏車產量已超過3000萬輛,相當於平均一秒鐘,就有一輛新腳踏車出廠。

同時,隨著收入的提高和供應放大,許多人結束了騎破車舊車和大號男車的歷史,街頭也不再是「黑騎軍」的天下,各種型號、色彩、樣式的腳踏車開始出現,洋洋大觀。

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腳踏車的使用達到頂峰,全國腳踏車保有量近5億輛。至此成為國際視角中的「腳踏車王國」。

英國皇家公共管理學會會長威·普洛登曾這樣形容當時的北京城:「在北京騎腳踏車本身就是一種樂趣,但騎車所能領略的還不止於此。假如你願意,你可以在天安門廣場四周的街道轉悠,也可以從那裡出發一直向東或者向西騎。在許多地方,有各家各戶的笑語喧嘩聲,有小商小販的叫賣聲,有小企業嘈雜的噪音,但是在這一片喧鬧聲中,能聽到的車輛聲唯有腳踏車的鈴聲。」

甚至在1974年至1975年期間,時任美國駐華聯絡處主任的老布希和夫人巴巴拉,也經常騎著飛鴿腳踏車穿行於北京的大街小巷。兩人騎車經過天安門前的合影也一再出現於當時的報紙、雜誌上。

15年後,當老布希以總統身份訪華時,收到的特殊國禮也是兩輛飛鴿腳踏車。

逐漸被取代

在王萌17歲那年,家裡有了第一台私家汽車。

彼時的,普通人擁有私家車的夢想已經照進現實,腳踏車開始淡出大城市的街頭。

「我記得是1997年年末,我們一家三口一起去店裡挑的車,最普通的『捷達』。」王萌回憶道,「我家已經算是買車時間晚的了,比我小几歲的表弟、表妹,幾乎從小坐車長大,從來沒有接觸過腳踏車。」

有數據顯示,19972月,北京的機動車首次突破100萬輛大關,而僅僅6年半后,20038月,北京機動車保有量就突破200萬輛。

2013年,北京使用腳踏車出行人群的比例已降至14%

而上世紀80年代末年產量達600萬輛的永久腳踏車,自1998年起開始虧損。2000年,公司發展已跌入谷底,面臨退市和破產。

「那幾年國家大力發展汽車工業,從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措施鼓勵『小汽車進家門』。」王利感嘆,「許多人夢寐以求一輛腳踏車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復返了。」

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已完全進入汽車時代。

隨著駕車出行的需求和數量急劇上升,腳踏車也不再是單純的實用型代步工具,而漸漸站在了時尚、運動、休閑的新定位上。

玩車人逐漸成為城市裡一道獨特的城市風景。

「那時候,看見街邊不少年輕人騎著腳踏車左右旋轉、上下蹦跳,也會懷念自己當年騎車的時光。」王萌說。

沒有放棄掙扎的,是當年風光無限的腳踏車製造企業。

在銷量和業績日趨蕭條的時候,不少腳踏車廠開始轉型進入細分領域,但依舊於事無補。

2014年年末,北京市工商局在對腳踏車行業的抽檢中發現,包括鳳凰、飛鴿等知名品牌在內的11款腳踏車被檢出不符合國家標準被責令下架,再次引發了人們對這個曾經輝煌產業的極大關注。

那次抽查的結果顯示,天津飛鴿車業發展有限公司生產的一款飛鴿24吋腳踏車車鈴不達標;上海鳳凰腳踏車有限公司生產的一款16吋腳踏車,被檢出把立管、前反射器不合格。

腳踏車行業的發展已徹底陷入低霾。

直到共享腳踏車出現。

復興契機

四月末一個工作日的上午九點半,王萌走出捷運后,直接掃碼騎上一輛共享腳踏車,往公司騎去。

她手機里這款排列在頁面最前方的軟體,是摩拜腳踏車。

去年422日,這款將互聯網、物聯網、腳踏車進行有機結合的無樁智能共享腳踏車——摩拜腳踏車正式上線。

每一輛腳踏車都內置了GPS定位系統和手機SIM卡,利用移動基站定位技術,用戶可以在地圖上看到周圍可供使用的腳踏車。

幾乎就在一夜之間,共享腳踏車火爆起來。小黃車、小橙車、小綠車,開始頻繁出現在一線城市的街頭。

有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年底,共享腳踏車企業已超過20家,用戶數量逼近2000萬。

摩拜腳踏車創始人胡瑋煒說,創辦摩拜腳踏車是想「讓腳踏車回歸城市」。「騎腳踏車的時候,速度慢,與自然和城市融為一體,就有機會感知到一座城市很多細微的變化。」

就在不久前,《2017年共享腳踏車與城市發展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對外發布。

根據《白皮書》數據,智能共享腳踏車的崛起讓小汽車短途出行減少了55%。僅去年一年時間,共享腳踏車全國騎行總距離就超過25億公里,減少了45億微克PM2.5排放,並累計節約4.6億升汽油。

同時,共享腳踏車的到來,也為傳統的腳踏車行業帶來了春天。

去年年末,優拜腳踏車宣布,將會攜手76年歷史的老牌腳踏車廠商——上海永久,在全國多個城市推出無樁共享腳踏車。優拜腳踏車創始人余熠表示,希望接下來一年多時間內,能鋪兩百多萬輛車,基本覆蓋一二線城市和一些合適的旅遊城市。

在此之前,飛鴿、富士達、喜德盛等腳踏車廠商都已成為共享腳踏車項目的代工方。摩拜、ofo甚至曾放出豪言,要將大型廠商一年數百萬的產能全部承包。

「共享腳踏車真的很方便,不但便捷、環保、健康,還很接地氣。」王萌說,網點多、隨時停車的便利,還解決了她上下班「最後一公里」的困擾。

「像是時代的鐘擺在回擺,我們又回到了當年那個騎著腳踏車到處晃的年代。」第一次騎上共享腳踏車時,王萌感慨萬千,「風就那麼輕飄飄地拂在臉上,好像拂開了20多年的時光。」

王萌說,她不知道僅憑滿大街橙黃藍交錯的共享腳踏車,能否讓重拾「腳踏車王國」的榮光。「但是,共享腳踏車就像是一條紐帶,扭起了我小時候的那個春天,爸爸的手扶在腳踏車後座上教我騎車。我騎了很遠之後才發現,他不知什麼時候鬆開了手,而我一個人也走了那麼遠。」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