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強迫症不只是完美主義 別不當回事

東西要擺成直線、走路順著地磚格走、不斷地洗手、不停地看手機擔心有來電沒接……我們總是愛輕鬆自黑或笑人「處女座」「完美主義」甚至「強迫症」。其實,真的有強迫症這一精神障礙!強迫症不僅可帶來顯著的心理和身體痛苦,甚至嚴重至無力承受痛苦和病恥感而自殺。

並且,強迫症的發病率一點都不低,臨床發現可能高達0.8%~5%,由於未認識到發病,他們往往忍受了7~10年的痛苦才走進強迫症診室。

病例

學生哥強迫性聯想多多

廣州男生小斌,至今為止已經被強迫症困擾達9年之久。

「開始時並沒意識到是強迫症,只覺得小斌總是想得太多了。」小斌父母回憶,國小階段小斌品學兼優,學習一直是班裡第一第二名。從10歲開始,問題出現了——父母、同學、老師發現,小斌學習成績一直往下掉,可學習態度、學習行為沒看出有什麼問題。

但小斌對自己的發病過程一直記憶猶新:腦子停不下來,控制不住地聯想,比如看到一部手機,別人只是想下「手機顏色好看,哪個牌子的,多少錢」,自己卻是「從手機能做什麼,上課用有什麼後果,如果買需要多少錢,父母會不會給買,不給買的話能有什麼辦法,這些辦法會有什麼後果,手機裡面是什麼構造,怎麼接發信號……」一直一直聯想,累到不行了,都停不下來。

小斌說,別人看不到自己腦子在瘋狂地轉,強迫性地窮思竭慮,而且一聯想就停不了,沒辦法做任何事情。「總是恨不得有人猛拍我肩,哪怕是吼我幾聲,只要打斷我的聯想就行」。

這種情況在國中時還稍好,自己試著控制,讓自己不要重複聯想,家人的打斷有時也有一定作用;到了高中,狀況越來越差,自控不行,旁人阻斷作用也愈小。直到聯考,小斌才勉強上了個三本學校。

父母直到小斌高中時確診強迫症,才知道他是被疾病困擾,「之前只是覺得他想得太多了,一天到晚不知道想什麼,想少點,多想點學習不就好了?!」確診后,小斌一直配合醫生診斷積極用藥,甚至向醫生請求「能否做神經阻斷手術,哪怕變傻點也行,整天亂想太痛苦了」。

析病

患者有強迫與反強迫的意識共存

像小斌這樣,每天反覆的不能自控的聯想或行為,明知是不合理或不必要但難以控制或擺脫,原來是強迫症。

廣東省人民醫院精神衛生中心強迫症門診鄭會蓉副主任醫師指出,很多人平日里喜歡開玩笑,自黑或笑言他人「完美主義、處女座、作」等等,其實了解強迫症,你可能就笑不出來——患者的痛苦只有自己知道。

強迫症其實不同於焦慮症、抑鬱症,雖同為精神障礙,但癥狀更為複雜變異,治療效果更差。多數強迫症患者有強迫與反強迫的意識共存,想法或衝動來源於自身,雖極力抵抗,卻始終無法自我控制。如強迫行為可表現為對病菌很敏感,毫無必要地擔心;經常反覆洗手,且洗手的時間很長,超過正常防護需要;覺得自己穿衣、清洗、吃飯、走路時要遵循特殊的順序;經常沒有必要地反覆做某些事情,例如檢查門窗、開關、煤氣、錢物、文件、表格、信件等;當腦子裡出現、聽到或看到某一觀念或某一句話,便不由自主地聯想起另一個觀念或詞句,不斷「接龍」聯想下來。

有人會說「這些我偶然也會做,難道我也患了強迫症?」

事實上,確診是否強迫症,醫生會根據病史、人格特徵、癥狀特徵、嚴重程度,社會功能狀態等,還會通過定式化檢查(如自評和他評的量表或問卷,包括人格測驗等),甚至可能通過影像學檢查等,增強客觀指標評估。

如何自我「發現」強迫症?鄭會蓉指出,「反覆出現不能剋制或擺脫的想法、衝動、行為,每天持續約一小時及以上,因此引起工作生活的嚴重困擾,自感非常痛苦,這些情況出現,建議到強迫症門診就診。」

危害

強迫及相關障礙甚至可導致自殺

現代人離不開手機,反覆檢查手機不少見,不過,正常情況下這種動力定型是節省精力和提高效率的行為方式,不引以苦為其典型特徵。

而強迫症,則「費時性」突出,每天為此付出的時間需要1小時甚至更多,如一小時出不了門;洗手洗得紅腫掉皮不敢出去社交;控制不住地摳抓皮膚,弄到出血,換另一處再抓,出血處結了痂,又摳,不停不休;專註於他人看起來微小或觀察不到的自身外貌的瑕疵或缺陷,甚至要求整形矯正。這些動作行為明顯降低了他們的工作生活效率,及帶來社交功能的損害,到了連自己也無法容忍耐受的程度,以至苦於欲罷不能。

讓強迫症患者更痛苦的是「反強迫」。他們出於「別人看我很正常」的想法,會盡量在社交場合避免或稍控制強迫行為,一旦獨處,其重複思維、行為則完全不能抑制,更加爆發。

更值得警惕的是,與抑鬱症類似,強迫症患者因痛苦、絕望也會出現自殺行為。比如一名女生在國外留學,因常年受強迫症困擾自殺,留下遺書說「不要救我,我太痛苦了」。

鄭會蓉指出,「當強迫症患者因難以控制的思維、行為而不能堅持工作、生活,會有強烈的病恥感和無能感,時間久了容易產生抑鬱情緒。」事實上,「強迫症與抑鬱症的共病率高達60%~70%。強迫症患者的自殺行為,往往是強迫癥狀和抑鬱情緒的共同結果。」

治療

藥物治療有效性僅25%~45%

醫學界注意到,強迫症發病率越來越高,鄭會蓉說,上世紀八十年代美國流行病學調查表明,強迫症發病率為0.8%~3.0%,國內稍低,但從臨床上估計現在的發病率明顯增高,「個人感覺可能高達5%左右」。但臨床首次就診強迫症門診的患者並不多,強迫症的高發年齡是16~34歲,但研究報道強迫症患者發病平均7~10年後,才首次看心理門診。

專家指出,強迫症發病前多伴有強迫性人格,患者個性基礎往往是「高標準嚴要求」,性格更為細緻嚴謹,與家庭要求嚴格也相關,不排除遺傳因素;此外,發病前重大生活應激事件,或者大腦超負荷壓力的運行,導致大腦功能失衡,也可能是腦結構的改變,甚至內分泌影響等,都可能是發病的因素。

相較於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的治療難度大。抑鬱症的有效治療率可達70%~80%,但強迫症的治療有效率只有25%~45%。同時,臨床發現對於強迫症的治療,要用比抑鬱症高出三倍的藥量才有效,並且連續治療10~12周才有改善,如效果明顯可進入維持期治療1~2年,因此患者首次至少要保證3~12個月的門診就診。

由於強迫症治療不容易,鄭會蓉說,因此,廣東省人民醫院強迫症門診成立后,會盡量在一線藥物基礎上對足量、足療程無效的患者推薦使用國際上非一線藥物作為增效治療;同時強迫症門診與神經外科合作,進行深部腦刺激治療,以幫助難治性的病人;也會推薦心理治療師進行心理治療干預。

鄭會蓉提醒,除了藥物治療、心理治療、物理治療外,對於青少年患者,家人和社會支持系統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幫助他們阻斷和監控強迫行為,幫助他們接受生活中的不確定性,拋棄病態的完美主義,有利於癥狀的改善和降低複發。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