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一去幼兒園就哭的孩子面對孩子的分離焦慮,父母應該怎麼做?

孩子的心理話

每個孩子,在剛剛開始上幼稚園的時候,都會哭,有分離焦慮。我女兒3歲上幼稚園,足足哭了兩個星期,每次去到學校門口,媽媽要走了,她就開始哭,說:媽媽不要走。有些孩子,則是剛剛開始的頭兩天新鮮,不哭,過後幾天就開始哭,我弟媳的女兒就是這樣。剛剛開始她還跟我說她女兒上幼稚園不哭,我還覺得蠻好的。可是後來,又聽她說現在天天哭。

尤其是早上把孩子送到幼稚園的時候,孩子哭著抱著爸爸媽媽不放手,家長通常都很心疼,不忍心離去。其實這時家長一定要狠下心來,到門口把孩子交給老師趕緊走,多數孩子在家長離去之後很快就會停止哭泣的,而越是看到爸爸媽媽孩子越不容易止住哭聲。我女二就是這樣,每次我狠心離開,然後在校外看進去,她哭一會就開始跟著跳舞操了。

在兒童早期成長中,分離焦慮是一種普遍而又正常的現象。

通常,它開始於寶寶出生后的六到八個月,並會在孩子四五歲時逐漸消失,但仍會伴隨孩子的成長。分離焦慮雖然給父母帶來不少困擾和疑惑,但這是兒童早期發展中的一個正常表現。當爸爸媽媽離開他們了,孩子就會有意識地尋找。孩子找不到父母,便會產生疑問和恐慌感:「爸爸媽媽,你們去哪兒了?」

當然,分離焦慮也反映出孩子與父母之間的依戀關係已基本形成。當他們非常信賴的父母突然離開,孩子便會對自己的生存環境產生焦慮。這是一種自然的情感反應。

隨著兒童客體永久性認知的發展,他們會逐漸認識到:人或物即使脫離了他們的視線範圍也依舊存在。

儘管分離焦慮是很正常的,但是家長如果沒有在孩子產生這一情緒的初始階段進行合適的處理和應對,那麼孩子就會經歷更長時間的焦慮和不安,甚至會影響到他們日後的情緒調控能力和親密關係的發展。

在兒童生命發展的前兩年,孩子的安全感以及他們與父母之間的安全依戀關係的形成是至關重要的。當孩子與家長形成安全的親密依戀關係,並能準確地體驗到內在的安全感時,即使父母暫時離開,這種內在的安全感也能鼓勵孩子自由勇敢地去探索周圍的世界。

此時,這種安全感和對親密關係的內在認知模式就會漸漸地形成,並且能幫助孩子在日後建立起與他人的安全親密關係。

因此,在兒童發展的前兩年中,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父母應盡量減少與孩子的分離時間。

一項由美國國家兒童健康和人類發展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s of Child Health & Human Development)的研究員們主持的縱向跟蹤研究發現:那些一歲時每周被置於日托所(day care)的時間超過20小時的兒童,他們並不能很好地與父母建立安全依戀關係,並且這一經歷會增加日後問題行為產生的概率。由於對時間的認知還不成熟,當父母長時間離開他們時,孩子就會建立起「爸爸媽媽有時在,有時不在,我不知道什麼時候能找到他們」的認知模式。

事實上,日托所的師生比和照顧條件往往不能完全滿足兒童的需要,無法緩解孩子的不安和焦慮——這些對於孩子安全感的形成都是非常不利的。如果孩子在進入日托所之前,就能與家長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那麼他們在進入新的託兒所或者與家長分離時的焦慮感就會大大減少。

同樣,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還發現,跟那些具有安全的母子依戀關係的兒童相比,未能形成安全依戀的兒童在進入日托所后,他們的皮質醇分泌量更高。這就意味著這些兒童會在陌生的環境中體驗到更多的心理壓力,過多的心理壓力會影響孩子的認知和情緒發展。

當孩子需要上幼稚園,開始他們的「獨立生活」時,孩子的「安全感」同樣是家長需要考慮的首要因素。

父母不妨試試這樣的做法

這些都能讓孩子更快地適應分離情境。

有時,因為孩子的哭鬧,父母自身也可能產生焦慮、急躁的情緒。如果父母能控制住自己的「眼淚」,那麼孩子也會明白,其實「分離沒有那麼害怕」——這也不失為增強孩子安全感的好方法。

處理孩子的分離焦慮有很多方式,在成功轉移孩子注意力後父母才離開是一種很有效的策略。但是為了保證不加強孩子的分離焦慮,應建立良好的親子互信關係。有分離焦慮的孩子的家長應該更準時地接送孩子,逐漸培養孩子的「安全感」,讓他意識到,「一放學,媽媽就會準時來接我」。這種親子安全感的形成有助於孩子克服分離焦慮。

微信公眾號sphuanyuxi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