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一張表看清古人怎麼喝茶,還是他們花樣多

懂茶帝,邀請專業人士為茶友答疑解惑。我們的原則是:不忽悠,不賣弄,不惡意攻擊,不刻意美化,只是客觀、中立地回答您的問題。即使是一些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我們也會盡量做到客觀。

當你燒開一壺泉水,往茶器中投下幾克干茶,準備美美地啜一口香茗時,你可能不知道,其實像你這樣的飲茶方式,在也不過幾百年而已。如果你的祖先看到你這樣喝茶,可能會有些奇怪。

是的,茶葉的歷史雖然悠久,但在5000年的中華文明史上,人的飲茶方式卻發生了幾次變遷,直到元代以後,才逐漸演化出如今的泡飲法。

今天,小懂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人飲茶方式的歷次變遷,為了更直觀地呈現這段歷史,先請大家來看一個表格。如果你實在沒時間,看錶格就行啦!

▲茶葉品飲方式的變遷(點擊查看大圖)

從咀嚼到生煮

但凡懂點茶葉發展史的人都知道,茶葉發端於神農氏(即炎帝),《茶經》中也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的說法。相傳神農嘗百草,每每嘗到毒草感覺口乾頭暈時,就將幾片帶著清香的葉子放在嘴裡咀嚼,身體的不適頓時一掃而空。這種植物後來被稱作「荼」,就是今天的茶。可見,人們最初品飲茶葉的方式是咀嚼鮮葉的。而且茶葉的最初應用形式是藥用,也常作為祭祀用品,產量非常少。

此後,茶葉的利用方法進一步發展為生煮羹飲,也就是把茶葉煮成羹湯來飲用,有點像現代的煮蔬菜湯,又有點像粥,因此也被稱為「茗粥」。《晉書》中有言:「吳人采荼煮之,曰茗粥。」

▲神農嘗茶

煎煮並舉

到了唐代,茶葉從南方傳到中原,又從中原傳到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成為的國飲。隋唐時期的飲茶方式,除了延續此前的生煮羹飲的「煮茶法」外,又有「痷茶法」和「煎茶法」。(懂茶帝註:痷,通淹、腌,意為浸漬或鹽漬。)

「煮茶法」作為唐代以前最普遍的飲茶法,往往要添加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鹽等許多佐料。但陸羽很不欣賞這種飲法,認為破壞了茶的真味他創立了細煎慢晶式的「煎茶法」,不添加繁雜的佐料,最多以鹽調味。「煎茶法」在唐代風靡不衰,但煮茶舊習仍然難改,尤其是在少數民族地區還是很流行。

兩宋時期,制茶技藝不斷革新,品飲方式也朝著越來越精緻的方向發展。「點茶法」成為一種時尚。

▲宋代點茶法

點茶法的具體做法是:將茶葉末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調成糊狀,然後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時用茶筅(一種用細竹製作的工具,能夠促使茶末與水交融成一體)攪動,茶末上浮,形成粥面。茶的優劣,以餑沫出現是否快,水紋露出是否慢來評定。沫餑潔白,水腳晚露而不散者為上。

現代泡法的雛形

到了明清時期,茶葉生產繼續發展。飲茶之風盛行與明代,流行於官場士大夫和文人之間,大量名茶應運而生,六大茶類逐步確立。

為去奢靡之風、減輕百姓負擔,明太祖朱元璋下令茶制改革,用散茶代替餅茶進貢,葉茶和芽茶逐步成為茶葉生產和消費的主導。此後,朱璋的第十七子朱權也倡導從簡清飲之風,大膽改革傳統飲茶的繁瑣程序,其所著《茶譜》一書特別提出講求茶的「自然本性」和「真味」,反對繁複華麗和「雕鏤藻飾」,從而形成一套從簡行事的烹飲方法。

明清時期,散茶(葉茶、草茶)獨盛,炒青工藝風靡,茶風也為之一變。明代開始,用沸水直接沖泡散茶的「撮泡法」,逐漸代替了唐代的餅茶煎飲法和宋代的末茶點飲法。明代陳師《茶考》稱:「杭俗烹茶,以細茗置茶甌,以沸湯點之,名為撮泡。」

說到這裡,我們才發現,原來當今流行的泡茶法正是明代撮泡的延續,這也是當下最普遍的飲茶方式。中華茶文化綿延不絕,不過在演進過程中,飲茶方式還是經歷了較大的更迭。下一種流行的飲茶方式會是什麼呢?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