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如何突破困住你的窮人思維、窮人眼界

在同一個環境和圈子裡久了就會出現「認知盲區」,你有嗎? ——香草君

今年聯考全國卷的作文題目是這樣的——

據近期一項對在華留學生的調查,他們較關注的關鍵詞有: 一帶一路、大熊貓、廣場舞、中華美食、長城、共享腳踏車、京劇、空氣污染、美麗鄉村、食品安全、高鐵、移動支付等。

請從中選擇兩三個關鍵詞來呈現你所認識的,寫一篇文章幫助外國青年讀懂。

有人質疑:這個題目對貧困鄉村的考生不公平, 12 個關鍵詞,他們很可能一個都不認識。怎麼寫?

有人反駁:就算沒有親身體驗過,電視里總講過吧?實在不行,訂一份《人民日報》,也總能知道些大概吧?

但事實上,一個生活在沒有電視,沒有其他娛樂的家庭的孩子,消遣的方式就是讀書做題打球,課餘還要去打工、幫忙種地補貼家用 ,他會具備「訂一份《人民日報》,了解國家大事」的意識嗎?

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我高中就讀於老家最好的重點中學,附近許多鄉鎮的家長都希望孩子能考進來。學校是住宿制,我的宿舍一共 8 個人,有 5 個是來自附近同一個鄉的。

第一節微機課的時候,我們坐在一起。他們 5 個人嘻嘻哈哈折騰了半天,然後其中一個湊過來問我:怎麼開機?

你能夠想象嗎?高一的孩子,沒有見過電腦,不知道怎麼開機,甚至都沒用過手機。

我老家雖然不是一線城市,但電腦的普及率也並不低。我好些國中朋友,都參加過全國信息學奧賽(程序設計大賽),還拿到過名次。我算是水平比較弱的,那時候也在用Foxpro寫程序了。

而這幾位室友,他們所在的鄉鎮,離我家不過十來公里而已。

如果把今年的考題挪到當年,讓他們去做,他們能夠發揮自己100%的實力嗎?

很難說。

欣慰的是,他們幾位後來的去向都不錯。

但是,他們是走出來的那一撥。而跟他們類似的孩子中,那些輸在起跑線上的呢?——不忍心去想。

這就是我最近的感悟,我們的認知和思維,很大程度上,是由所處的環境和圈子決定的。

經常有人在知乎上求助:

我是90年的,工作四五年了,現在感覺很迷茫,拿著最低的薪水,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怎麼辦?求大神指點。

每當看到這樣的問題,心裡總會覺得不是滋味。

我前公司的運營總監,天天跟我並肩作戰的戰友,也是 90 年的。前公司員工的平均年齡是 25 歲。有好幾個93年94年的孩子,剛畢業沒多久,都當著主管,帶著項目,每天身先士卒地加班。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距呢?

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一個環境裡面待久了,你的認知會被環境同化。你會慢慢意識不到,這個世界上,還可以有其他怎樣的可能性。

在很多公司里,很多人工作三四年只是個基層員工,薪水三年一漲,每天8小時,下班之後無事可做。

如果你日復一日重複著這樣的生活,就很容易建立起這樣的潛意識:這一切都是合理的,正常情況就應該是這樣。

但事實呢?真的不是。

我有位朋友,最近剛從銀行跳到互聯網,一個很精幹的創業公司。她對我感慨道:「感覺打開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新世界,我真後悔沒有早點辭職!」

安穩的工作、清閑的任務、衣食無憂的生活、不用加班熬夜的日子……當你處於其中的時候,你會很難割捨下這些代價。

但是,並沒有任何外界的限制,加諸我們身上;並沒有一把槍指著我們,讓我們坐在那裡,不許動。

我們所難以逃離的,只不過是自己給自己畫下的圈子罷了。

在同一個環境和圈子裡久了,你的認知就會被固化,出現「認知盲區」。這是一個很可怕的事情。

01.你的高中老師不會告訴你,即使你再努力學習也照樣買不起房

我現在身邊過的最不開心的朋友,是上學的時候成績最優秀的,現在又生活在國內的那一批。他們在學校的時候大多成績優異,考試名列前茅,是老師眼中的驕子,同學們心中的偶像。雖然今天他們依然領著高於同齡人的薪水,卻發現工作三年攢下來的錢依然不夠在北京買一個廁所,所以覺得世界對他們很不公平。

在漫長的求學經歷和成長過程中,我們這一代人對於事業成功(其實就是賺很多錢)的認識高度的統一:努力學習,先考上一個好高中,再考上一個好大學,選擇一個好專業,找到一份高工資的工作,拚命工作成為高級管理人員,從此衣食無憂生活幸福。可直到畢業了進入社會才發現,自己被灌輸了近20年的美好人生藍圖,和現實相距甚遠。

為什麼會這樣呢?

嚴肅的說,這是因為以目前畸形的經濟結構和大多企業的利潤構成,資產的泡沫程度要遠遠高於企業能為高素質技術人才支付的報酬。粗暴的講,傳統教育傳遞給學生的賺錢思路只是一場騙局,即把那幾張卷子上的題做對越多的將來就越有錢,可是,這和現實世界中財富的分配方式幾乎毫無關係啊,至少,和目前的國情完全不符。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闡述什麼叫做企業的利潤構成決定員工的收入,就比如說經營一家蛋糕店吧。

美國公司的經營思路是找到最優秀的蛋糕師,提供味道最好的蛋糕,向全世界銷售,憑藉優秀的產品獲得高溢價和高市場份額,來獲取毛利進而付給優秀的蛋糕師高額的薪水;

而的蛋糕店的老闆們發現,自己的蛋糕怎麼做也不可能比美國的蛋糕好吃,何況大眾消費者對於蛋糕的消費能力也不強,真正賺錢的方式是提供品質一般但勉強合格的產品,通過一些獨佔的銷售渠道,把蛋糕以大訂單的形式賣給這些對蛋糕品質要求沒有那麼高的大客戶,所以蛋糕師的水平並不太重要,能給公司簽下訂單的員工才是公司最有價值的人才。

可與此同時,傳統教育給我們灌輸的思路是蛋糕做得越好的人,將來也就越有錢。

這裡的美國和不是絕對的,可以換成北上廣和二三線城市,也可以換成互聯網企業和鍊鋼廠,但你的工資是由你所在的企業的利潤豐厚程度和你對利潤的貢獻程度所決定的道理,放之四海皆準。難以想象的是,如此天經地義的常識,我卻發現身邊有無數人完全不能理解,尤其是很多名校的畢業生,恨不能拿著一紙文憑向政府要錢,逢人便說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02.你渴望成為的那種有錢人,不是靠技能獲取一份高工資的人

嚴格來說,即使在,憑藉高超的技術領取高薪,最終取得財務自由也不是不可能的,只是難度極大,而且異常辛苦。沒有過人的先天的條件和頂級的後天培養,大多數人所能習得的技能,都不是不可替代到讓老闆心甘情願為你付一份遠遠超過市場平均水平的薪水的。只要你對絕大多數企業的收入獲得方式稍加理解,就能明白技術骨幹的收入是很難超過掌握客戶的銷售總監和組建團隊和客戶對接的項目主管的。

美國的一個著名的喜劇明星Chris Rock在一場脫口秀中講過一個段子:黑人在美國最多也就rich,但不可能wealthy。奧尼爾年薪兩千萬美金,那隻能叫rich;在奧尼爾工資支票上簽字的那些白人老頭們,才能算wealthy。事實上,我們身邊最常見的有錢人都是後者,他們不是技能過人的人,而是整合資源的人,簡稱老闆,也是這篇文章想探討的重點。

值得一提的是,在現代的商業環境下,並非傳統企業那種100%的公司擁有者才叫老闆。項目投資人,企業的合伙人,裝修隊的工頭,夜總會的媽咪,安排一隊小弟在三里屯收二手iPhone自己坐在旁邊抽煙的人… 但凡直接發起並促成商業活動的人,在我看來都是老闆。

你真正渴望成為的那種有錢人,不是超凡技能的人,而是尋找資源並整合資源的人。這就是學校和父母從來不曾告訴你的秘密,當然了他們之所以不告訴你,很可能是因為自己也沒這麼想過。

03.自我保護心理註定了窮人的宿命

不信?可以看看你身邊多少人熱衷於分享 「蓋茨的的書不會告訴你他母親是IBM董事」,「還原聚美優品陳歐履歷造假真相」,百度知道甚至有好幾個問題都在研究「馬化騰究竟是是不是富二代」。

我們的內心深處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強烈的自我保護機制,它會不停地暗示你,只有自己的想法和選擇才是最好的最合理的。但凡當大腦掃描到有什麼人和事會令自己的顯得是如此的無知而無能的信息,這種保護機制就會迅速啟動,收集一切線索去證明他們都是因為一些客觀因素而僥倖成功,自己要是有同樣的客觀條件,只會比他們更好。

在MBA智庫百科中,自我保護是指個體維護心理平衡的一種自發性行為,即是通過壓抑、補償、文飾和升華的手段改變對心理緊張的主觀感受,掩飾不能接受的內在衝動和虛擬現實環境的危險,用以減少痛苦以及對痛苦的意識,達到心理平衡的行為反應。

而且,萬一這些成功人士是自己身邊非常熟悉的人,內心的保護機制會更加強大。就像上學的時候,我們熱衷於討論學習好的人都是書獃子沒出息,漂亮姑娘只喜歡開跑車的渣男一樣;長大之後則變成了,同事升職了是因為會拍領導馬屁,同學創業成功了因為家裡給了巨額的啟動資金。窮人的頭腦是如此的敏捷,如果上述原因都找不到,還有最後一招殺手鐧。

是的,正是這種與生俱來的自我保護心理,維護了社會穩定,減少了自殺率,也讓極少的一部分克服了這種心裡的人,成為了有錢人。

總結下來就是,窮人相信人和人之間的差距是客觀條件所決定的,而富人相信這種差距的決定性因素是主觀能動性。

窮人的思維習慣是:他們做到了,是因為他們富二代/有關係/運氣好,我沒有這些,所以我做不到。如果我有這些條件,我也可以做到。富人的思維習慣是:他們做到了,我為什麼沒做到,我怎麼才能做到?

可憐的窮人們,不打破這種自我保護的心裡,是很難擺脫一事無成的宿命的。可惜,他們中的大多數一生都沉浸在自我安慰中,從懷才不遇到壯志未酬,最終感慨平平淡淡才是真。

04.有錢人的思維是整合資源,而不是擁有現成的資源

如果這篇文章你只能看一段,那就是這一段,沒準它就能改變個別人的人生軌跡。

其實很多窮人也不是甘心於一輩子領薪水的啊,他們只是在等機會,他們永遠在等機會。

那麼,如何擺脫自己的「認知盲區」,培養更全面的認知呢?

1丨 接觸更新的行業

我講過,選擇有前景的行業,是幾乎不可能的。但有沒有一個比較可靠的標準呢?也是有的。那就是,選擇更新、更年輕的行業。

一個行業,只有處於不斷迭代和更新之中,才能成為活水,推動著你不斷去否定自己,更新自己的認知。

這也是讓自己的思維,跳出路徑依賴和認知固化最根本的方法。

2丨 進入不同的圈子

前文講過,同一個圈子,會形成一套固定的模式、文化、意識形態。如何擺脫它的影響呢?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斷去更新自己的圈子。

不要讓自己的交際圈,僅限於身邊的朋友、同事,跳脫出來,多接觸不同的人,找到標杆和典範,向其模仿和學習,進入更高的圈子。

這樣才能不斷活化我們的思維和認知。

3丨保持學習的熱情

我認識一位朋友,她非常出色,畢業才一年,花在學習上的資金已經上萬。而且不僅僅是為了工作,只要感興趣的領域,都會去涉及。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習慣。

學習是一項終身的事業。不要只把眼光聚焦在工作和收入上。很多時候,獲取新的認知,新的思維角度,未必會為我們帶來切實的效益。

但是,只要能夠對思維有所啟發,能夠帶給我們一閃念的火花,就已經非常難得。

畢竟,這就是認知升級和成長的本質所在。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