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香港:危機來臨之前,錯失了太多機會窗口!

再過幾天,就是香港回歸20周年。

之前幾天,香港被評全球競爭力第一。

本文寫於去年,原題為《香港:機會窗口已關閉》。時隔一年,香港的問題恐怕是即將到來的金融危機。

資產泡沫和債務能持續擴張,原因是:全球貨幣和貿易多年持續擴張。美聯儲加息縮表來臨之後,香港只有被動跟隨,並沒有主動的風險防控預案。

香港前金管局總裁任志剛和財經事務局局長陳家強都已呼籲警惕比20年前更暴烈的金融危機。因為債務更高,泡沫更大,貿易和貨幣的萎縮是長期而非短期。

粵港澳大灣區,對香港來說仍然是可以緩衝危機的機會,香港能抓住么?

如果把一個城市的競爭力歸納為內容和連接的話,香港在連接上的一切努力已經失敗。而在內容上,香港總算想啟動實業,但為時已晚。香港沒有為實業復興做任何準備,沒有任何民間基礎,註定得不到現實的反饋。

在過去幾年裡,香港關閉了所有的機會窗口。沒有內生的增量空間,泡沫里的紙面財富終是夢一場。

█ 作死掉所有的連接空間

過去30年,作為唯一浸淫國際商業體系至今的城市,香港承接著大陸與外界的轉口物流、資金流,這是香港所有競爭力的基礎。

這種模式運行下去的前提是大陸對全球貿易必須持續增長,才能維繫住香港的增量和資產價格。

但最近十年裡全球貿易的膨脹,實際上建立在消費國的負債消費和生產國的負債投資上。失衡的全球化走到頭了,2008年已經給出了預警。

香港人早該意識到,自己不可能永遠靠轉口生意活下去。作為連通世界的壟斷性入口,流量觸頂了,而且面臨分流的趨勢。

最有效的手段是建立新的入口優勢,最終香港成功地作死掉了所有的連接空間。

1、旅遊購物。最淺層面的連接。的確給香港帶來了困擾。生活上、產業上,貌似過載。但是作為個國際大都市,遇到問題首先想到的不是改善和提升吸納空間,而是封閉和排斥,就是在作死了。

沒有一個旅遊型、服務型城市會把流量人口和財富當成負擔。完全可以通過預判、規劃創造增量商業和就業人口來去解決問題。而現在,從激進分子的驅趕「蝗蟲」,到普遍階層對「一周一行」的毫無反應,一直到旅遊購物團終於也大幅下滑了。

香港旅遊市場已經搞爛了

2、「超級聯繫人」。大陸「一帶一路」戰略之下,對國際化服務的需求井噴。香港坐擁各類「專才」,沉澱了國際商業資源,洞悉國際商業規則。在大陸企業走出去這麼明確的需求下,沒構建起任何有效承接體系。

發改委一位巡視員在香港會議上當場打臉,稱香港很難擔當「超級聯繫人」角色,因為一帶一路沿線很多國家並非以西方的手法做生意。

無論以什麼手法做生意,最要命的是沒有內地政府和企業感受到香港的便利,而跳過香港的選擇越來越多。

3、處在原始社會的「互聯網+」。一切連接,信息流按理應該走在最前面。在內地走過了門戶、社交、電商、金融支付的互聯網全產業鏈之後,香港人還沉浸在facebook和whatsapp上享受著「國際化」的優越感。

本來一帶一路的線上產品,香港對西方有資訊和體制無縫對接優勢,一頭有華語對接優勢。但雪球美股、華爾街見聞,阿里電商,這些卻沒出現在香港。香港只有代購,而沒有任何一個人、組織,去打造一個體系化的平台。

無論普通市民,還是精英階層,都沒有抓住互聯網這波浪潮的意識。只能說是傲慢和懶惰心態共同作用的結果。

4、自貿區。大陸的自貿區進展並不順利,但作為國策的趨勢明確。香港有先天的優勢成為各自貿區的集納平台,目前還是窗口期。因為自貿區想做的東西很多,實際上不能做的東西又太多。

但是香港沒有研究,沒有策略。只有抱怨,自貿區商機不明,不合國際規範,跟香港沒法比……真跟國際接軌的時候,香港的飯碗就被一鍋端了。

以上種種,吐槽無力。香港一再推銷自己在國際化上的「政治正確」為賣點,但企業需要的是實打實的服務和對等的態度。

香港自己需要的前瞻意識和解決問題意識,都輸給了傲慢和偏見。信息自由的大海沒能讓他們認識到自己處於什麼境地,有什麼機會,面臨怎樣的危機。

█ 「創科業」根本無貨可裝

以上幾類連接業務,特首梁努力過,但基本失敗。無論商業、資訊還是專業服務,在對大陸的連接上,香港是趕鴨子不上架,沒轍。

最近一年的振興創科業和再工業化,是連接策略失效之後的唯一寄託。明確未來沒法刮過路財了,就試試男兒當自強吧。

特首網誌,為實業回歸鼓與呼

香港去年底成立了「創新與科技局」,希望「在香港創科環境日漸成熟的情況下,創科可以成為我們的新產業,為香港經濟注入新動力,也為年輕人締造更多機會。」

最後拿出來說事的是一個大學教授主導的「認知障礙症」研究在美國權威科學期刊上獲得了發表。

充分體現了香港在科技產業化方面基本是個零,只能拿大學里的零星基礎研究課題來造勢。

晚了。首先香港過去20年來在科技方面沒做任何的準備、投入,沒提供一丁點的有利條件在全球創造產業鏈中給自己謀一席之地。

對比20年前的香港和大陸,香港有人才,有資本,有充分的資訊和商業連接。但是當年規劃的中藥港、數碼港,最後都淪為不倫不類的地產項目。

當年特首董建華提出的還有一個「硅港」。台積電的張汝京想在香港搞晶元廠,並且在香港註冊了中芯國際。但據說港人反對,而且張汝京認為香港沒給科技工業提供扶植的政策和投資環境。最後跑去了上海。

香港不著急,不挽留,馬照跑,樓照炒。

炒到今天,沒有沉澱和積累,在全球科技圈已經換了幾個檔的時候,說自己要搞創科業,搞再工業化。外人信,香港人自己都不信。當然悲壯的努力也值得肯定。

█ 消化不良,只因洗腦太深

香港在國際舞台上一直是個「政治正確」的好孩子。自由主義經濟學背得滾瓜爛熟。屢奪「全球最自由經濟體」桂冠。害他們的也是這個。

一直在背書,從來不創造。

一個經濟體要發展必須有創造性產業,無論是創造性工業,還是服務業。香港的服務業是附庸的而沒有丁點的創造性在裡面。典型表現是:全球經濟好,它就通脹;全球經濟差,它就崩盤。

大英帝國留下一個帶bug的土地制度,香港全套執行;留下一個資本自由體系和聯繫匯率,香港全套執行。完全不考慮自己處在怎樣的條件,經濟、人口是怎樣的結構,未來是怎樣的空間。

1998年金融風暴,財政司長曾蔭權調動外匯對博索羅斯,期間因為違背「不干預市場」的理念回到家裡「夜半飲泣」,充分體現出港人被自由主義教條洗腦之深。金管局每天都在買賣外匯,早就是特么的市場參與者。要是按十年之後美國處理金融危機的手法,他得跳樓去!

所以你知道香港政府是個什麼角色了:大英帝國留下的腳本,國際教材規定好的動作,像驢拉磨一樣無腦轉圈,年復一年。絕對「政治正確」。但這是個沒有責任感和主觀能動性可言的運轉體系!

知乎的Wang Thomas分析,這與香港的人口質地有關:香港市民主體其實是一群小農。

解釋上面這條的有一個現實案例:香港的土地開發不動根本不是地產商的阻力,而是房東阻力。地產商利益顯然是開山填海拿地。房東問題一個是買了房的不許房價跌,一個是摟著私地的想發萬年財,公用土地開發了沒利益,就反對。

這個人口底子,加上對人才流動的封閉(保障本地人就業),導致一連串問題。

1、信息消化不良。全世界信息最自由的地方,八卦政治無所不及,但是也就停留在八卦和政治的層面。對稍複雜的信息辨析力低下。知溝理論的一種表現形式:大眾傳播越發達,大部分人越被屏蔽在有效信息之外。

在專業領域,香港也沒有產生有價值的人文思想和商業思想。最後還是輸出八卦和政治話語。

2、政治消化不良。民主的本義,是建立一套有效的議事和決策機制,它的底線是可運轉。美國五月花那幫人可不是到新大陸上成天聊英國那些花邊新聞去的。而是要幹事!

香港的情況,權力空心化。不是說政府,而是對所有民眾都空了。沒有人的權力能通過行政體系落實、進展、複議、完善。爭吵不叫博弈。

3、資本消化不良。香港吸納外資數萬億,但是錢來了,玩歪了。

說到底是港人目前的能力、機制和取向,沒有能力把巨量資本轉化為生產力。直接奔著炒買炒賣去了。所以錢多了就通脹,因為沒有能消納貨幣的有效資產。直接把房價先推到頂。封死了後續一切創造價值的空間。

低稅率沒有給這個城市的生活和企業帶來一絲輕鬆,因為土地財政本身就是一種課稅。

所以地產經濟是香港的表面,根子上是唯資本論。除了資本流通順暢,其它全都寸步難行。也因為資本流通和投機的成本極低,炒囤倒賣盛行,生產和創造永無可能。

█ 瑞士、以色列、新加坡,都是工業強國

香港的現狀是,一邊對內封閉,一邊對洋開放。但消化不了洋資本、洋理論、洋民主、洋科技和洋信息。

洋理論告訴他們:自由是第一生產力,你是最自由經濟體。以及全球趨勢是服務業、后工業化。

香港人就是不抬眼看看,跟它對標的經濟體(人口相當),其實全是工業強國。

瑞士。是世界上最工業化的經濟體之一,工業占經濟產值50%,人均工業產量世界第一(偶爾第二)。

以色列。猶太人是搞金融的祖宗,但是以色列的生物、IT、工程、光學、軍事,各工業門類都不輸大國。創造堪比矽谷。

新加坡。石化、電子、機械、生物,四大支柱工業。有全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和石化中心,全球最大的自升式鑽井平台製造國。躺著能賺錢,偏要站著掙,比香港的眼光高遠太多。

關鍵的是,即使是服務業,這些國家也是知識型服務業和生產性服務業主導。而不是炒囤型服務業。

金融業的競爭力不體現在量,而是標準制定權、定價權、流動掌控權。華爾街炒全世界,香港只能炒自己。能炒別人,才是真正的金融中心。

現在,全球最發達的知識型服務業輸出國英美,都難以靠服務業為主體平衡國際收支,香港這個金融過橋角色,居然有人會覺得自己有英美法系和「全球最自由」的招牌就能活下去。

█ 就像一個殼公司,華麗的泡沫

香港的資產價格已經處在明確的拐點。人流、物流、資金流三塊,前兩塊已經向下。資金流即使再多,流不進生產環節,提升不了流通效率,也均衡不了分配。對消化不了過剩資本的經濟體來說,錢多非幸事。

扒去香港的外衣,就像個殼公司。目前最核心的問題是:想做事的人做不了事。當ZZ被搞成一門生意而司法無力維持秩序的時候,人心皆亂。積極者去搞投機食利的短平快生意,剩下的人等著救世主。

即使現在把香港交給想做事的人,也面臨同樣窘迫的大環境:全球貿易萎縮,對大陸之外區域沒有增量空間,因為沒有主導和參與能力,沒有輸出服務和產品的能力。新加坡在戰略層面一直有提前量,香港不但沒有提前量,火燒眉毛都不知道水在哪裡。

水在大陸啊兄弟。香港最後一個機會是與深圳的合體。這事上香港的話語權比深圳大,深圳願意付出的比香港多。但是香港顯然把深圳當成了對手多於合作夥伴,對前海根本沒跟其它自貿區區別對待,擔心搶了本地人的飯碗和蛋糕。啟動再工業化,明顯是不把深圳當成互相結合的對象。至於其它交通上的,邊界開發上的磕磕絆絆,深圳看不到香港的半點誠意。

拋卻外界,審視自身,香港真的要意識到,不能再延續唯資本是從的體制。政府要有為而治,調節分配,而且要將分配結合到生產創造上,先蹲下,再出發。

多年來的資本灌輸,只給香港帶來了紙面財富,而不是真實的生產力。一切不能提升勞動生產率和社會流通效率的服務業都是一場華麗的泡沫。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