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家長孩子青睞「聽書」成閱讀新方式

南充晚報記者 鄭欽豪/文 李鵬宇/圖

隨著科技的進步,如今,兒童有聲讀物也越來越多,很多故事機、網路電台、 微信公眾號、APP等都會提供有聲讀物供大家「聽書」。這樣的方式頗受家長們的青睞,家長用手機播放有聲讀物來代替給孩子講故事。那麼,「聽書」能代替看書嗎?讓孩子「聽書」是家長偷懶,還是為孩子打開了閱讀的另一扇門?近日,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採訪。

七成年輕家長給孩子「聽書」

針對孩子「聽書」的情況,記者隨機採訪了50位年輕家長, 發現超過七成的父母利用手機給孩子講「睡前故事」。

「我給孩子在手機上下了一種聽書軟體,每天晚上放給她聽。」市民張曉霞說,女兒今年6歲了,從她半歲開始,幾乎每晚都通過手機聽童話故事,「平時工作很累,每晚回到家,想讓孩子早點睡,我們又沒有多的精力給孩子講故事, 就用手機放給她聽。」 張曉霞發現,「聽書」能讓孩子很快平靜下來,進入夢鄉。

除嬰幼兒外,很多初高中生也用「聽書」來幫助睡眠。「不聽睡不著。」說到「聽書」, 南充十中初三學生賈偉告訴記者,在他們班上,很多同學都是「聽書」入睡,小說、情感電台、相聲、流行歌曲……都是他們的催眠工具。而在聽的內容上,故事、英語、名著、科普等最受歡迎。

「聽書」效果因人而異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聽書」 的效果因人而異。比如,有的小朋友「聽書」時會不斷選擇一個童話故事重複聽十幾次甚至幾十次, 然後將故事一字不漏地背出來;而有的小朋友則是走馬觀花式地「聽書」,聽完之後什麼都不記得。

5歲的張浩宇就喜歡不斷地聽自己熟悉的故事,媽媽王敏對此非常贊成,特別是在看到兒子聽完書後, 學央視節目《朗誦者》里的腔調將故事有感情地讀給大家聽時,王敏心頭暖暖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不過,王敏發現,就算孩子讀書百遍,但因為年齡太小,好多事情懂不起,所以需要父母引導。

市民趙毅看到最近流行「聽書」,他也在平板電腦上下載了很多「聽書」軟體,讓正在讀國小三年級的兒子趙麟每天「聽書」。可是一個多月下來,趙麟「聽書」的效果並不好, 而且每天都要求聽不同的內容。「給他聽老故事他就顯得不耐煩,會說這個聽過了,沒意思。」讓老趙頭痛的還不止如此,當問到兒子所聽的故事講了什麼內容時,兒子卻說「曉不得」。為此,老趙覺得「聽書」彷彿對孩子吸收知識沒有多大幫助,「這種走馬觀花的天天聽,還不如認認真真看一本書。」

看書和「聽書」引爭論

針對傳統的看書和流行的「聽書」這兩種閱讀方式,家長們持有不同觀點。其中,推崇「聽書」的以年輕父母為主,而中老年人更推崇看書。

「聽書也當讀書,一樣能起到閱讀的效果。」「80后」 父親姜添輝除了自己每天「聽書」外,還讓女兒經常「聽書」,「『聽書』不一定要讓你把內容記下來,你感興趣的東西記下就可以了,日積月累,你就會發現自己吸收了很多知識。」

有著48年閱讀經歷的馮剛則推崇看書,特別是孩子,更應多看書,少「聽書」。「閱讀閱讀,要閱又要讀,書自古就是用來看和讀的。」馮剛說,閱讀的關鍵在於細細品味,而非走馬觀花地聽故事,「如果不通過閱讀讓文字在腦海里過一遍,是很難真正理解文章的精髓。」他認為,「聽書」 這種快餐式的讀書方式,適合沒時間看書的成年人,而對於孩子,「聽書」 不利於培養他們的思考、閱讀能力,而且缺乏親子閱讀時的情感交流,讓孩子容易走神。

注意事項

孩子「聽書」每天不宜超過1小時

關於「聽書」,醫生也有話說。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耳鼻喉科教授劉隆躍建議市民,「聽書」 的時候要注意音量大小,不宜太大,而且長時間戴耳機「聽書」,容易導致聽力受損, 甚至引起感音性耳聾、外耳道炎症等疾病。

據介紹,一般正常人說話的聲音在40至60分貝之間,但聽耳機時的音量往往漲到85分貝以上(85分貝以上會損傷耳蝸的纖毛細胞)。特別是在嘈雜的環境中,外部環境噪音過大, 想要聽清楚耳機里的聲音,就必須提高音量,勢必對耳蝸帶來更大的刺激。長期戴耳機,特別是習慣大音量「聽書」,會導致聽力漸進性受損,出現頭昏、耳鳴、耳堵。每天佩戴耳機超過4小時的,都是聽力易受損的高危人群。

劉隆躍說,耳朵的聽力受損有三大表現:高頻受損、敏感度提高和聽力下降。高頻受損表現為容易頭暈、頭昏、頭脹等,長期戴耳機而又有上述癥狀,則很可能聽力已經受損了。耳朵的敏感度提高,會導致聲音只要出現一點點變化, 就會很難受,出現重震、耳鳴、耳堵、頭昏等癥狀。聽力下降意味著需要提高音量才能聽到聲音,一旦感覺到聽力下降,最好及時到正規醫院的耳鼻喉科進行檢查。

劉隆躍為此建議,戴耳機「聽書」的音量要控制在最高音量的三分之二以內,盡量調試得跟平常說話的聲音差不多為宜。成人每天戴耳機的時間不要超過4小時,未成年人每天不超過1小時。同時,每次佩戴耳機30分鐘至40分鐘后,要讓耳朵得到充分休息。

專家建議

聽看互補選擇適合的閱讀方式

西華師範大學華鳳校區圖書館副館長吳曉川天天和書打交道, 他認為,知識的傳播本身具有多元化,「我們看電視、 上網也是一種接受知識的途徑,並不能一概否定一種傳播方式。看書和『聽書』 各有好處, 但要因人而異。『聽書』不會代替深度閱讀,但和看書並不衝突,而是一種互補。」

吳曉川認為, 看書屬於深層閱讀,無論是從學習知識、獲得技能,還是修身養性、陶冶情操來看,看書都極其重要。成年人應多看少聽,「每天擠一點時間,閱讀一篇美文,其實是一種享受。」而「聽書」作為淺層閱讀的一種方式,比較適合認字少、 缺乏閱讀能力的小朋友。這種通過講與聽的方式,能調動孩子的閱讀興趣。現在的孩子普遍學業壓力較大、用眼過度,「聽書」可以緩解眼疲勞。與看電視不一樣,「聽書」能為孩子留出一些思考空間。小說等文學類作品特別適合以「聽」的方式呈現,因為播講者的聲音本身具有溫度,他們的專業加工既給孩子留出了更大的想象空間,也有適當留白和延伸, 給孩子更多共鳴。在需要視覺表達的藝術、地理、文物等內容上, 如果用聽的方式就會受限,需要增加圖片方式輔助理解。

「『聽書』不能替代親子閱讀,家長們應騰出時間,多陪陪孩子閱讀。」吳曉川建議,家長們在孩子「聽書」的過程中應全程陪同,答惑解疑、有目的地引導,在讓孩子聽完一篇故事的時候, 鼓勵孩子講出來。孩子聽完故事後,再用對應的實物書本給孩子一個視覺刺激, 從視覺和聽覺上給孩子雙重影響,「家長還可以讓孩子自己錄一段故事, 和其他小朋友分享,這既讓孩子有興趣,同時也鍛煉了語言運用和思維、創作等多方面的能力。」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