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Meet Myself | 愛情里,你是哪種「依戀模式」?

七夕

七夕節快要到了,我們來說一個和「愛情」有關的話題。為什麼在愛情中,有些人會表現得特別粘人,有些人卻相對疏離?有些人會時時擔心被對方拋棄,有些人卻對彼此的靠近會在內心隱隱產生抗拒?

心理學關於「愛情」的研究中,有一個「依戀理論(Attachment Theory)」,它最初是用在小孩子身上的。

有些嬰兒在母親陪伴的時候,會表現出自己對母親離開的擔憂,比如他們會經常看向母親,以此來證實母親還在身邊;當母親離開時,他們會產生強烈的分離焦慮(Separation Anxiety),用盡各種方法試圖找回母親;而當母親返回后,他們依然會處於焦慮中,表情很緊張,行為也很拘束。

與「焦慮-矛盾型(Anxious-ambivalent)」的孩子相反,還有一部分孩子,不論母親在與不在、離開還是返回,他們都表現得很淡漠。母親離開時,他們沒有明顯的焦慮;母親返回時,他們似乎也毫不關心,只是自顧自地擺弄手上的玩具。這種類型的孩子被稱為「迴避-抗拒型(Avoidant)」。

當然,還有一類孩子,母親在時,他們會和母親一起玩耍;母親離開時,也會表現出焦慮;只是當母親重新返回時,他們不會感到緊張,而是會很開心,並且會主動地去擁抱母親。這一類孩子,我們把他稱為「安全型(Secured)」,而另外兩種都屬於「不安全型(Insecured)」。

一個孩子與母親的依戀關係,取決於多個方面。一部分是先天的基因,另一部分是生長的環境。如果當嬰兒需要照顧時,父母總是在他身邊、能夠及時回應、給他足夠的關注,那麼嬰兒就會感受到「安全」,他們會比較愛笑,也更容易與陌生人交往。

而如果當嬰兒需要時,父母總是不在身邊,或是態度冷漠,那麼嬰兒就不能感受到愛。他們會認為,別人是無法信賴的、自己是孤獨的,久而久之,便習慣於沉浸在自己的世界,甚至「迴避」與他人接觸。

也有一些家長,他們對孩子的照顧時有時無,孩子無法預測大人的行為,他們就會很時而很緊張,時而過分依賴。這樣的孩子就會發展成「焦慮-矛盾型」。

兒童的「依戀類型」也同樣適用於成人。成年後的我們,與伴侶之間的關係,在很大程度上復刻了嬰兒時期我們與父母的依戀模式。然而不同的是,成年後的「依戀類型」是可以發生改變的。原本「痴迷型」的人,在一次次受到傷害后,也許會越來越偏向「迴避型」;而「迴避型」的人,如果能夠得到足夠的愛與包容,也可以最終發展為「安全型」。

「依戀理論」可以讓我們更了解自己與伴侶在關係中的行為模式。但要記住,它並不是讓我們用來相互指責、相互挑剔的。了解是為了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對方、理解自己,在滿足自我需求的同時,也試著以對方能夠接受的方式去表達。

愛情萬歲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