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畢業季, 為什麼都在倡導先就業后擇業

隨著1999年高校擴招,高等教育從精英階段轉向大眾化普及階段。畢業生人數不斷增加,畢業生就業問題就成了大家關注的焦點。也就是從那時起,國家有關部門提出了大學生要轉變就業觀念,倡導「先就業、后擇業」。各高校也是按照這個指導精神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引導。

但近幾年來,由於畢業生在畢業35年內跳槽現象加劇,引起了一些用人單位的不滿,據此有人得出結論,這是「先就業、后擇業」的指導思想,造成了大學生盲目就業、然後頻繁跳槽的原因。而且使企業增加了招聘成本,降低了大學生在社會上的誠信。應該「先擇業、后就業」,即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氣質特點等按照職業生涯規劃的目標去尋找工作,這樣就可使學生有目的的就業,降低了就業的不穩定性。不少人對「先就業,后擇業」提出了質疑。

擁擠不堪的人才市場,也反映了目前就業形勢的嚴峻

那麼學生應該是「先就業、后擇業」還是「先擇業、后就業」呢?

首先,我們要先弄清楚「先就業、后擇業」的真正含義。在當前的就業形勢下,就業人數急劇增加,一方面社會提供的崗位不可能都是人人滿意的大公司、公務員等,另一方面,隨著教育的大眾化,大學生也已經不都是社會的精英。

提出「先就業、后擇業」,主要是號召大學生要根據社會的需求、自己的實際能力去找相應的工作崗位,而不是盲目攀高,也不是鼓勵大學生盲目就業。是希望大學生在工作中不斷積累,再選擇更好的工作。很明顯,這裡的「先就業」是指先從基層工作做起,再選擇更高層次的就業崗位。這才是「先就業、后擇業」的真諦。

當前大學生的就業觀並不成熟,關注得不全面

社會上一些人談的「先擇業、后就業」,是基於人力資源管理中「人職匹配」的理論,強調大學生在就業時要根據自己的氣質特點、能力優勢、職業價值觀、經過職業探索,從而確定適合自己發展的行業和工作崗位。顯然、這裡的「先擇業」是指先選好發展方向,再去有目的的去就業。由此看來,所謂「先擇業、后就業」與國家提倡的「先就業、后擇業」並不矛盾。

制定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比較重要

專家們對職業生涯發展的看法

金斯伯格把人的職業選擇心理的發展分為三個主要時期:幻想期、嘗試期、實現期。在實現期中包括:第一,試探階段:試探各種職業機會和可能的選擇。第二,具體化階段:根據試探階段的建立作進一步的選擇。第三,專業化階段:依據自我選擇的目標,作具體的就業準備。

施恩關於人生職業周期的階段和任務中提出有成長期、幻想期、探索期,在此期間發展和發現自己的能力、需要、興趣、尋找試驗性工作和兼職工作的機會,作出早期職業決策。

加里德斯勒綜合其他專家的研究成果,將職業生涯劃分為五個階段,成長階段、探索階段、確定階段、維持階段、下降階段。在探索階段,開始的時候,他們往往做出一些帶有試驗性質的較為寬泛的職業選擇,隨著個人對所選擇職業以及自我的進一步了解,他們的這種最初選擇往往會被重新界定,人們在這一階段需要對自己的能力和天資形成一種現實性評價,並儘可能地了解各種職業信息。

從以上三位專家的職業生涯階段發展理論看出,職業人在職業早期都要經歷一個職業探索期或嘗試期,即探索性的選擇自己的職業,試圖通過不同的工作或工作單位而選定自己喜歡、適合自己並將長期從事的職業。這個時期員工調換不同工作的願望非常強烈。所以,學生早期就業跳槽頻繁也是可以理解的。通過這個過程,職業人能夠客觀地認知自己的優勢、職業價值觀,再根據所獲得的職業信息和家庭經濟狀況等因素做出職業選擇。

現在的大學畢業生絕大多數都是一直在學校,有目的的接觸社會很少,對職業的概念非常模糊。雖然,一些大學引進了人才測評軟體,幫助學生分析自己的興趣、能力、氣質特點,從而使學生在就業過程中有選擇性的尋找就業崗位。但如果學生僅從適合自己的職業出發,而沒有切合實際的崗位層次的定位,僅憑自己的一廂情願去找工作,也是很難如願的。因為我們的學生社會經驗、職業經歷少之又少,一個科學的職業觀或者一個客觀的就業定位,既要有對自己的認識還要有對環境的認識,即職業環境的認識,學生只有經歷了職業探索這個過程,才有可能建立可行的職業目標,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中找到一份適合的崗位。況且,在當前這種背景下,只有寥寥幾所重點大學有這些測評軟體,而且測評后結果的解釋還需要專業人士進行,這方面多數學生是不具備條件的。所以在當前這樣的實際情況下,我們還是應該鼓勵大學生先就業、后擇業。

對就業的認識,從職業生涯的內涵進行分析

職業生涯分內職業生涯和外職業生涯,外職業生涯是外在表現出來的職業身份,是從事一種職業時的工作時間、工作地點、工作單位、工作內容、工作職務與待遇等因素的組合及其變化過程。內職業生涯是從事一種職業時的知識、觀念、經驗、能力、心理素質、身體健康、內心感受等因素的組合及其變化過程。外職業生涯通常由別人給予、認可、別人決定。內職業生涯主要靠自己不斷探索而獲得。內職業生涯的發展是外職業生涯發展的前提,內職業生涯的匱乏一定會影響外職業生涯。對於大學應屆畢業生,在初次求職時一味地追求大單位、大公司,要做管理工作、福利待遇要好等外在的東西,而不具備相應的經驗、能力、心理素質作支撐,求職失敗是必然的。許多大學生也就是在多次求職失敗后,才真正體會到「先就業、后擇業」的道理,開始總結經驗、轉向更切合實際的工作崗位。但不論你在什麼樣的工作崗位,只要認真做好這份工作,就能夠從中積累內職業生涯,為以後更大的發展奠定基礎。

就業與社會的關係

從用人單位選拔人才的過程來看,不論大公司、小公司,國企還是外企,一般都經過相應的心理測試或人才測評,然後再過面試、試用期等招聘程序,最終用人單位才決定聘用與否。這個過程已經在力求做到人、職匹配,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盲目就業。

學生跳槽有兩個原因,第一,經過一段時間的工作,他們提升了自己的職業競爭力、找到了他們認為更好的工作。第二,初次就業的工作太基礎、太苦、太累、或太乏味、用人單位沒有更好地給學生作相應的引導或職業規劃,使他們感到在這樣的單位沒有發展,他們因此離職了,但這並不是「先就業、后擇業」的過錯,而是用人單位的人力資源管理問題。

事實上很多企業都採取各種辦法,幫助新員工做好職業規劃和職業引導,如對新員工進行職業培訓,給他們配備職業顧問、職業導師等。使新員工很快融入到企業文化中,並讓他們看到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對於員工跳槽或離職,人力資源管理中正常離職率一般在3%5%。如果一個企業離職率很高,那麼說明它的人力資源管理就存在問題。實際上,企業並不怕人員流失,企業需要的是那些真正能夠與企業一起成長的適合人才。所以正常的人員流動是無可非議的。就業市場本身就是雙向選擇,沒有流動就沒有發展。所以學生跳槽並不全是學生的過錯,更不能歸咎於」先就業、后擇業「的就業觀。

先就業、后擇業成為趨勢

從這幾年的實際就業狀況來看,這種「先就業、后擇業」的就業觀是切實可行的。首先從2006年度人力資源網所作的一項調查報告中看出,442%的畢業生贊同這個觀點,而選擇先擇業、后就業的只有1395%。而且通過這幾年來畢業生的就業反饋來分析,學生只有真正走上工作崗位,才能體會職業的真正內涵,後期才能獲得更多的工作面試和工作機會,而且每一次的選擇都更加接近自己的職業目標。在職業生涯規劃中,組織是職業生涯得以存在和發展的載體,職業生涯只有進入一個組織,有相應的職業位置和工作場所,才能談得上職業發展。所以大學生贊同先就業、后擇業、先生存、后發展、再創業的就業理念。

從世界上其他國家大學生就業情況來看。美國學生從國小就開始有成長顧問,成長顧問時刻關注他的個人特點而且開始灌輸職業意識。到了聯考的時候,學生填報志願根據自己的能力、愛好、興趣所在選擇所修的專業。而且大學期間兼職打工,據粗略估計,在美國,大學生每周花在實習上面的時間至少有20小時。實踐證明這些實習和兼職經歷能幫助他們認識到自己的工作興趣和價值觀,鼓勵他們去思考自己到底善於做什麼,就連那些不太滿意的工作也能夠促使他們去思考獲得滿意工作具備的條件。即使這樣,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一些大學畢業生初次就業時也在做一些非常基層的工作,象服務生、辦公文員等初級職位。另外,來自巴西的報道,由於巴西大學畢業生的增多,加之勞動力市場的飽和,大學生在尋找第一份職業時失去了選擇餘地,他們非常贊同「先就業、后擇業」。他們認為:不管對工作是否滿意,都要幹起來,逐步積累工作經驗、一邊工作、一邊尋找自己所喜愛的工作。世界上很多國家的大學生在初次就業時也是「先就業、后擇業」。

由此看來,「先就業、后擇業」的就業觀,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數大學生的認可。所以,綜合目前的就業形勢,倡導「先就業、后擇業」的就業觀任然符合時宜。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