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我和一位90后策展人聊了聊出國讀藝術這件事

出國讀了藝術的年輕人們

準備好參加當代藝術的「狂歡」了嗎?

新奇、幽默、多元、國際化......你或許可以找到很多形容詞來描述這些藝術家的創作;留學生、90后、藝二代……策展人和參展藝術家們身上的某些標籤又格外引人注意。在這個名為「全球定位」的展覽中,新一代的藝術力量到底發出了怎樣的聲音?今夏,YT將特別呈現乃至全球藝術行業內最有活力的創作者的故事。

於霏霏, 《As artists,we comment》(局部)

由青年策展人繆子衿策劃的展覽「全球定位」(I do (not) want to be part of your celebration)於2017年6月29日下午在喬空間及油罐藝術中心項目空間同時開幕,參展藝術家包括阿斯巴甜、何紹同、劉娃、劉辛夷、蒲英瑋、譚天、於霏霏、鍾雲舒、朱田。

本次參展藝術家的共同點在於,他們都是出生在,而後又在國外接受藝術教育。現在的我們很難通過年齡、性別、種族、國籍等特徵定義藝術家的身份。與其把他們當作藝術家,不如說他們是來自、活躍於全球的藝術家。因此,「全球定位」從一開始便不再提及全球-本土,西方-東方等二元對立概念,而是強調藝術家的時空定位始終處於動態。

劉娃, 《自拍系列:醉氧》

展覽開幕後,YT獨家專訪了青年策展人繆子衿,從展覽中英標題背後的概念到策展人青少年時期的「叛逆史」,繆子衿與我們分享了她眼中的新一代藝術力量和當下難以避開的關鍵詞「全球化」。

Part1: 關於展覽

「現在有很多種『慶祝』和『被慶祝』的方式,在藝術圈裡更是簡單明了,比如說藝術家的作品被展示、被收藏、被銷售,甚至創造本身就是一種『慶祝』。」

Q:我看到展覽的中英文標題是不同的。"全球定位"相對從字面上比較好理解,那麼"I do (not) want to be part of your celebration" 呢?是否可以來分享下英文標題背後想要表達的含義?

A:策展的靈感其實來自於一個策展小組,名為「If I can't dance, I don't want to be part of your revolution」(如果我不會跳舞,我就不想成為你革命的一部分)。當我在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Goldsmiths)讀策展專業時,她們曾經到我們學校做過有關口述展覽史的講座。那時候印象就非常深刻。幾年之後自己做展覽,沉澱在腦海里的印象就突然跳了出來。

劉辛夷 《人氣收藏》 (局部 )

另外一個原因是因為我一直對機構批判,或者說用批判性的視角去看藝術機構很感興趣,這也是為什麼會有I do not或者I do want be part of celebration兩個方面。不少人問我這裡的celebration(慶祝)是什麼意思,那麼我覺得,現在有很多種「慶祝」和「被慶祝」的方式,在藝術圈裡更是簡單明了,比如說藝術家的作品被展示、被收藏、被銷售,甚至創造本身就是一種「慶祝」。那麼我邀請這些藝術家過來,其實就是邀請他們來做一些帶有「對抗性」的創作,或者呼應我批判性主題的創作。這些都可以。總之它是一個特別好玩特別有機的展覽,看了整個空間,或者藝術家們的作品后,人們講不定會在思想或者行為上產生一些改變。

劉辛夷《人氣收藏 》(局部)

該項目在每一件參展作品近處安置一台電子溫濕度監控儀。從開幕日開始,在展覽開放的工作時間內檢測每件作品周圍細微的溫度和濕度變化。按每日更新的頻率,由機構的工作人員將記錄下來的數據圖表列印出來,對應作品標題,陳設於空間牆面。

Q:除了都在國外進行過留學,此次展覽藝術家的創作是否還具有哪些共同點或者說特別吸引你的地方?

A:我希望我的展覽可以足夠開放,但在面對公眾時,還是需要給大家一個線索,那麼這次就是「留學的經歷」。有時別人問起展覽的藝術家都有誰,我說完名字之後他們直接就會說:好像他們都是留學回來的。所以,我不會避諱他們的全球化留學身份。

但我也不認為這是一種特別需要強調的「潮流」,現在越來越多人有機會出去留學。我們就把這個「全球定位」放到展覽里去,做一個開放的提問。這到底是不是一種特別的身份,需不需要為其提供不同的「定位」?希望展覽能成為一個提示,讓大家去思考、觀察,5年、10年後當我們回頭看,「全球定位」這個詞或許又會有新的含義。

阿斯巴甜, 《回形》

Q:和更早一代出國留學的藝術家相比,你覺得年輕一代藝術家出國留學的挑戰或者說境遇發生了哪些變化?

A:我不太確定。或許當你非常小、比如上國中的時候,像一張白紙似的就出國留學了,之後在視覺語言的呈現上會有些不太一樣。比如何紹同和於霏霏的作品,裡面直接就有英文元素出現,沒有中文字幕或翻譯。常年在海外的生活讓藝術家在潛意識裡傾向於用英文創作,體現了藝術家所處的語境。

何紹同作品《#friends》截圖,2017年,單頻影像,5分22秒

何紹同從youtube上收集了很多影像片段,組成了新的作品。視頻中,各界名人紛紛向他的新展開幕表示祝福

譚天又不一樣,他的創作跟解讀相關,他希望作品能讓大家容易地讀懂。所以當他現在在紐約念研究所的時候,作品上面的文字更多就是英文的,而到了他又會做成全中文。

有時作品的特徵的確會顯示出藝術家接受西方教育的過程,但根據每個個體的不同,具體討論的問題還是很不一樣的。

譚天,《容易理解的作品 #9 》

譚天,《容易理解的作品 #10》(局部)Part2: 關於自我

「其實你希不希望成為『慶祝』的一部分真的是特別模糊的狀態,誰知道你什麼時候會非常排斥,什麼時候又會被它吸引?」

Q:就個人而言,你選擇出國留學的契機是?是自己主動選擇的嗎?還是被動的?這段經歷如何影響了你對藝術的理解?

A:其實也算被動。最開始想過考美院,也上過考前班,但可惜畫畫還是不太好。這樣說不知道是否合適,但國外的學校相對更看重學生的概念,所以即使你手頭功夫沒那麼好,老師看到你的熱情和做研究時的專註,還是會非常願意接收你。

繆子衿在倫敦

Q:在這個過程中,你的家庭給你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A:正如你所知,我成長在一個藝術家庭。十幾歲的時候很叛逆,覺得一定要選學和藝術不相關的專業,所以在進入金史密斯之前,我的大學部專業其實是廣告。有趣的是,廣告的很多理論課程都和當代藝術有關,兩個專業老師推薦的書單也有很多重合。再加上課上課下有很多機會接觸藝術,不知不覺興趣就又回來了。

高中時經常和家人去各種展覽開幕,會遇到很多藝術家、前輩,但那時候沒想過去念藝術,所以覺得不算是part of my life,更多的是別人的celebration, 而現在的我竟也成了策展人。由此再回到這次展覽的標題,其實你希不希望成為celebration的一部分真的是特別模糊的狀態,誰知道你什麼時候會非常排斥,什麼時候又會被它吸引?

繆子衿和藝術家朱田在展覽開幕時表演《抱緊策展人》

Q:什麼時候開始決定做策展人?策劃的第一個展覽是?

A:基本上大二的時候就決定做策展了。到目前為止這是策劃過的第三個展覽,第一次是空白空間譚天的個展,第二次是泰康的青年策展人項目。不過其實在這之前,我還做過一個小展覽,那是我的大學部畢業創作。

一般廣告專業的學生都是完成作品集,有人拍視頻有人做雜誌,但我想為什麼不能展示廣告人的創意本身呢?於是就做了一個介於裝置和展覽之間的項目,讓同班所有廣告專業的同學,利用做廣告會用到的各種材料、元素(比如產品包裝紙、被拍攝的商品)進行藝術的創作。那時候做展覽不是硬性要求,也不是機構邀約,單純就是想以策展的邏輯去做點什麼事情,是一個特別自由特別沒壓力的狀態。

蒲英瑋,《西方客人,瑪麗安娜(第一部分)》Part3: 關於全球化

「在今天這個語境下,我不知道什麼才叫做真正的本土藝術家?」

Q:不同國家年輕藝術家/藝術工作者的處境有何不同?

A:這個問題我和不少藝術家也聊起過。國外的話,整個藝術生態的發展相對比較成熟,很多事情都按部就班的,很嚴謹。這當然很好,但好的機會的確也會比較少。國內的話還在不停完善、發展,機會真的好多,多到我都覺得有點可怕。

所以有的藝術家就在猶豫,到底是要在國外一步一步慢慢積累、念書、研究,還是要轉而跟上國內這種速度很快、不停在celebrate的節奏。Celebration當然很好但又會消耗人的精神。所以很多東西對我來說也是不確定的,我也很期待看到我今天邀請或者說選擇出來的藝術家未來會走向哪裡。

蒲英瑋《關注每位撒謊者,空洞但是真實,一個真正的偶像或任何人都不是——慶典》

Q:你是如何發掘年輕藝術家的?是否去看過國內的藝術院校畢業展?

A:作為策展人,看畢業展是一項必須的工作。你有義務去找新的、好的藝術家,然後再以策展的方式和他們合作。還有一些可能之前念書時就是朋友,當他們有了新的創作、想法或展覽會一起討論。當然,我有時也會專程飛去國外看一些畢業展或者藝術家的工作室。我做展覽其實是一個特別慢的人,因為我覺得很多藝術家雖然你在畢業的時候就認識他了,但要過個一兩年甚至更久才能看出他大概要往哪裡發展,真正合作展覽就需要更多時間去思考了。

朱田,《賤賣品》,2014

微信視頻記錄了多位藝術行業者參與競價印有藝術家身體部位的軟墊

Q:全球化對藝術家的創作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

A:其實我一直不知道本土是什麼,我覺得「全球」和「本土」這兩個對立的概念很難簡單定義。在今天這個語境下,我不確定什麼才是真正本土的藝術家?如果有,是不是一定要在做相關的展覽才是合適的?

現在信息的流通得非常快,大家都有網路,自己也可以飛去不同國家,越來越多的人和自己的出生地沒那麼緊密了。雖然我不想提「全球定位」,好像是在給自己的展覽做廣告哈哈,但當你真的是以一種流動的視角去定位自己,或者說,把你放在所有可以去到的地方的時候,你就是會被不止一個地方的環境文化影響,然後任何一個地點都可能會成為你的素材或者靈感,我覺得沒有必要特別局限於自己是從哪裡來。就像我們面前朱田這個與微信拍賣有關的作品一樣,不管你人在哪裡,你都可以參與其中,科技也好,網路也好,都讓我們同時存在、流動於多個空間。

鍾雲舒,《吃橡皮筋》

此次展覽將持續至2017年8月27日

T-EDGE試圖引領大家張開透視未來生活之眼發起一場由科技生活領袖峰會與大型體驗式創想空間相結合的線下未來實驗。

/ Y T 原 創 未 經 允 許 不 得 轉 載 /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