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焦慮、迷茫、不甘心、無力感:這個時代下博士們的奮進故事

從來沒有一個時代能夠像今天,給普通人提供了如此多改變的機會,同時也給普通人的改變設置了如此多不可逾越的壁壘。曾經,博士被譽為天之驕子,是社會知識群體的金字塔尖,但是在這個時代的裹挾下,博士的門檻越來越低,博士群體面臨的困惑和壓力越來越多,博士從一個理想的追求,越來越滑落為一種謀生的手段,於是在這種改變到來之前,博士群體里充滿了焦慮、迷茫、不甘心和無力感,明知自己的處境,但是貌似又別無出路,只能攢足所有的力量,在這條路上蒙眼狂奔,前方等待他們的是未知,是這個時代的變化、博士群體的固守以及更多因素雜糅而造就的一種未知。謹以此文,獻給正在奮進的博士們。

焦慮:找工作比寫論文還要難

凌晨四點,夏天的天已經微亮,李梁揉了揉惺忪的眼睛,在眼前的電腦上,輕輕敲下了「總結」兩個字,這意味著四年博士要收尾了,在熬過了無數個夜晚后,終於從開始寫到了總結,將近20萬字的稿子可以說是他四年裡最重要的「戰果」。將要完成的論文並不代表著喜悅,初稿完成後論文還要經過數次的徵詢意見、評審和修改,只有通過論文答辯才能成為真正的博士,現在不過是一個正在奮進的博士生罷了。

李梁走到水房洗了把臉,趕緊爬上了上鋪,不知道是天已經亮了,還是論文寫得興奮了,竟然睡意全無。他又爬下來,重新打開電腦,找出那個寫著「簡歷」的文件夾,又從頭到尾仔細檢查數次修改過的簡歷。

簡歷不比論文,發揮空間不大,可寫的內容不多,除了自己僅有的當過老師的經歷和讀博期間發表的幾篇論文外,似乎別無他物。李梁能做的就是盡量多找幾個簡歷模板,美化自己的簡歷,除此之外,就是多看網站,多投簡歷。不太樂觀的是,眼下已經將近5月份,他還未接收到北京高校的任何面試機會。

這可比論文要難多了,愁多了。

和李梁一樣,想通過讀博從小城市進入到大城市工作的人很多。李梁985高校碩士畢業,回到家鄉那座五線城市的師範學院當老師。總體來說,工作氛圍不錯,老老師也挺照顧這些後生,但是工作了幾年之後,他再也待不住了。李梁說,在這裡工作越來越缺少奮鬥的理由,學生多,老師少,每周20多節課的教學任務把老師訓練成了上課機器。總之,心快被框死了,不甘心。

靜下心來想一想,似乎擺在他面前只有兩條路:為教授職稱奮鬥和考博。幾乎沒有任何思考,他就下定了決心要考博,偷偷地報名了北京某知名高校的博士,第一年就考中。不舍又愉快地在學校辦完手續,繳納了不滿工作期限的違約金,懷揣著夢想來到了北京。

這次來北京感覺似乎和以前不一樣。因為目標非常明確,李梁便開始了「跑課」生活,除了在學校的必修課之外,北大清華國圖以及社會上舉辦的各種活動講座,他都是積极參与者。「跑課」倒沒有什麼特殊目的,就是覺得以後肯定要離開北京,趁在北京的時間,多學習而已,這個邏輯簡單到國小生通過好好學習拿獎狀,大學生通過好好學習拿獎學金一樣。

但是跑著跑著,他不願意離開北京了,雖然天天聽別人滿臉驚恐地議論北京的房價和菜價。李梁越來越覺得在北京生活的人都不一樣,人生百態。在這裡,他感覺可以交流,可以有追求,而且是一個高談理想別人不會覺得你有病的地方。最重要的是,在理論上他有留在北京的機會:知名高校、34周歲、專業也還可以。

博士四年級的時候,李梁減少了「跑課」的頻率,專心做兩件事:寫論文和找工作。

相比找工作,李梁似乎感覺更擅長寫論文。

李梁密切關注網上的各種高校招聘信息,高校還是最心儀的歸宿。每次發現一個新的招聘信息就像鷹看見兔子一樣,他把一份能夠代表自己水平的簡歷通過郵件一遍遍發送出去,每次點擊發送的時候,都恍惚地期待幾天後會收到回復,但這只是自己的期待,事實上,他至今未收到任何一份回復,哪怕是一個參加試講的機會。

不只是李梁一個人,周圍同學投遞的簡歷也同他一樣大部分石沉海底。但是和北京就業冷卻不同,外地高校招聘似乎如火山噴發般熱烈,又是給安家費、科研啟動費,又是給提供安置房等各種條件,李梁也莫名接到幾個外地高校的電話,詢問是否有意向來就業,這之前他都很有禮貌的回絕了。

凌晨5點,李梁又審視了幾遍自己的簡歷,把招聘網站瀏覽了一遍,他在心中悄悄做了一個決定:外地高校的工作邀約不能再拒絕了。於是,第一次往自己家鄉省會城市的一所高校投遞了簡歷,期待著能接收到反饋。

一個月後,經過各種審查和材料的準備,李梁順利通過了博士論文答辯,在謝師宴和各種同學聚會的場合中,李梁一直心事重重。這一個月,除了準備論文,還往返於北京與外地,參加了幾場高校試講,拿到了兩個offer。

李梁已經把自己的書和生活用品打包,準備寄到要就職學校提供的宿舍里。

收拾完后,他照常爬到自己的床上,看到擺放一屋子的東西,頗為感慨。他在自己朋友圈寫到:馬上要走了。沒有希望卻意外碰上了希望,在現實面前,希望又一次被失望粉碎。

迷茫:90后女博士的甜蜜煩惱

彭易今年也順利拿到博士學位了,讓其他同學羨慕的是,她還是90后,用她自己的話說,從幼稚園入學一直沒有停歇,一直到博士畢業。

彭易說她當初讀研讀博都是在父母建議,甚至有點逼迫的壓力下才做出的選擇。她沒有太多的學術理想和追求,讀研讀博也是按照學校的規定發了幾篇不痛不癢的學術論文。

像其他90后女孩一樣,她崇尚自由,愛美。別的博士桌子上都是堆得滿滿的專業書,她的桌子上都堆滿了各種化妝用品,自帶放衣服的廚子不夠用,自己又添了一個專門放衣服的柜子,導致宿舍里顯得擁擠不堪。臭美的另一個表現就是愛拍照,朋友圈裡都是自拍或請朋友拍的美美的照片,走到哪裡拍到哪裡。這是她的世界。

即使不熱愛學術,走上了這條路,也得硬著頭皮走完。她和其他博士一樣上課,聽老師講那些枯燥稀奇的理論,有時候彭易心裡想,這些老師為什麼不好好琢磨多買兩件衣服,消消身上的學究氣。想歸想,他得跟著老師讀書、交作業、做闡述報告。當然,還得硬著頭皮寫論文,幫老師做課題,最頭疼的是還得寫那篇十幾萬字的博士論文。

有一次參加一個論壇,當時女主持和一位參加活動的博士互動,她說:聽說博士們都非常木訥,像您這樣的性格活潑的博士不多見哦。彭易聽了那是氣不打一處來,直接站起來走出去了。

彭易現在還單身。碩士的時候談過一個對象,因為畢業就業的問題,兩個人分手了。當時,彭易心裡還有一絲的驕傲,我馬上就成為博士了,到時候可以有更多的選擇。但事實是,博士四年,自己的選擇空間好像越來越小了。

有人介紹了工科男博士,彭易嫌人家土沒趣;同學給介紹了文科男博士,彭易嫌人家學究氣;也有人給介紹在社會上小有成就的企業家,彭易嫌人家商業味太重……

就在這種糾結與迷茫當中,她不早不晚地畢業了。

在父母親戚朋友的幫助下,她到省城一個事業單位上班了。

離開了這座待了四年的城市,離開了母校,彭易內心平靜,沒有太多起伏。

四年的博士沒有太多感覺,自己以後也不會走上學術研究的路,既然前方的路都已經鋪好了,那就按照既定的方向走下去就行了。

在去單位報道的高鐵上,周圍的人嬉鬧吵嚷,她帶著耳機,臉朝向窗外,看到一排排的樹快速向後移動,一瞬間她恍惚了,心裡想:「我到底是高鐵還是這一排排的樹」?

不甘心:誰說中專生就註定孤守一生?

杜建軍,就像他的名字一樣,他的命運太受時代的影響。

杜建軍76年出生,生於河南一個普通的小村莊,從讀國小開始,他就顯露出學習的天份,自國小到中學,他幾乎從沒考過第二。國中畢業,在老師和家長的建議下,以全鄉第一名的成績報考了附近一所小鎮的中專,選的是師範專業。

同那個年代的所有父母一樣,杜建軍的父母太高興了,沒成想,世代耕種的杜家竟然還會出來讀書的苗子,上了中專就可以給分配工作,就可以吃公糧,脫離農村土地。為此,杜建軍的父母專門置辦宴席宴請親戚朋友。親戚朋友們也為杜建軍點贊,誇獎他為全村都爭了光。杜建軍享受著無比尊崇的榮耀。

杜建軍帶著光環來到學校,因為年齡小,又是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在老師的教導下,杜建軍如期畢業,最後分配到他家附近一所國小當老師,工作兩年後,因為工作成績優秀,被挑選到鄉中學當老師。

這一切,和自己想象的生活完全不一樣,他絲毫沒有感到命運改變的跡象,倒是村裡那幾個調皮搗蛋的同學抓住機遇,成了附近鄉村的名人。現在,已經沒有人再提起他這個鄉狀元,認識的人遠遠喊一聲杜老師,除此之外,也沒有太多可聊的。

工作5年後,他娶了附近村莊的一位中學學歷的女孩,生了一個孩子。就像他之前所有中專生的生活軌跡一樣,杜建軍可能會再生一個孩子,然後在中學教師崗位上堅持上課,直到退休。

也是這一年,他鼓起勇氣,參加了省重點大學的成人自考,一次考中,三年後順利拿到大學部學位,又立即參加了研究所考試,成功考取一所985學校碩士,在讀期間,在本學科最好的刊物上發表了多篇論文。在老師的建議下,杜建軍又報考北京一所重點大學的博士,也如願被錄取,一切看似一帆風順。

一是自己的孩子已經大了,孩子一直跟著媽媽在農村讀書,聚多離少;二是自己的年齡比較大了,很多重點學校都有博士年齡的限制,而且初始學歷只有中專。

在這樣的壓力下,杜建軍更加努力。他把所有精力都花在看書讀文獻和寫論文上,讀博期間發表了比導師還要多的文章,也拿到了博士國家獎學金以及其他各種獎勵,最後以優秀畢業生和優秀畢業論文順利畢業。

杜建軍決定繼續進站做博士后。因為中專的事,他暗自發誓,一定要一氣把該讀的書讀完。

博士后的學校可以暫時解決孩子上學問題。他毫不猶豫把孩子和妻子接過來,利用他博士后的津貼,養活著這一家人。

博士后之後呢?這個看似沒有答案的問題卻常常糾結著杜建軍,他怕,怕結束這一段經歷后,再陷入一個不可自拔的深淵。

無力感:我拿什麼愛你?我的家

牛力發展算比較順利。研究所應屆畢業到大學任教,工作第一年和相戀6年的女朋友結婚,第三年有小孩。在小孩出生前,收到了博士報考學校的通知書,沒有任何猶豫辭職去讀博了。老婆也辭職,回老家帶孩子。

牛力自己也不知道當初為什麼那麼決絕。反正辭職之後,斷了經濟來源,牛力邊讀書邊拚命掙錢,早上五點起床,跑到100多裡外的學校代課;替一家民營機構收集數據,寫報告;還要拚命發論文,爭取拿到獎學金。斷斷續續,到畢業不但養活了老婆和孩子,竟然還有一點小積蓄。

轉眼博士畢業。牛力收到了幾個學校的offer,考慮到孩子的發展,他選擇了留在北京在其他同學眼裡,牛力絕對屬於老天爺眷顧的幸運兒。

到學校報名安頓好后,立即把老婆孩子接到了北京,一家三口人其樂融融。

如果到此結束,這是一個多麼完美的故事結尾。可這對牛力而言,卻只是一場噩夢的開始。

前兩天父親節,牛力在朋友圈發了個信息:成熟的愛需要兩個條件:愛的意識和愛的能力。這兩方面他都挺欠缺,用他自己的話講:在這方面自己還是個國小生。

牛力特別不理解為什麼這麼多家長從小就把孩子丟進各種輔導班。當初,他曾想自己也親自帶孩子,讓孩子享受天真快樂的童年,堅決不讓孩子過早被社會摧殘。

牛力首先被摧殘了。孩子到北京還未享受「快樂的童年」,上幼稚園已經成為這個家庭最迫切的問題。因為自己在北京沒有住房,根本不可能到公立幼稚園。牛力騎著腳踏車,到挨個詢問周邊幼稚園。

一家家問過來,牛力倒吸著一口口涼氣:找個幼稚園都這麼多學問。很多幼稚園(私立的)名額特別緊張,優先錄取幼稚園親子班,直接來上學就比較困難。還有一種幼稚園,相當不正規,幼稚園就開在家裡或者隨便一個地方,累壞了的牛力有時候泄氣地想,隨便上個幼稚園得了,反正都是玩嘛。

牛力老婆可沒這麼心大,拉著牛力又一家家的找,一家家的問,還逼著牛力問他的同事有沒有可以提供幫助的。

轉機是老家一個在北京的老鄉介紹了當地教委的一個人,教委的人托關係聯繫了上了某個幼稚園園長。牛力兩口子找了高檔的飯店請人吃了飯,像孫子一樣說明了自家的情況,還掏了一些感謝費。最後,小孩按期上學了。

夜深人靜的時候,牛力還在不斷盤算自己家裡的財務:租房5000,幼稚園3500,家常開支、人情來往,兩口子的工資都支撐不了,況且還得為將來買房做準備。

推薦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