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DNA之父:在中國建「生命科學界亞投行」

3月29日下午,DNA之父、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走進了北京華爾道夫酒店二樓的會議室。在筆挺的灰底暗白格西裝的襯托下,已經89歲的沃森顯得很精神。進門前,他主動向澎湃新聞記者握手。

這是沃森第四次來到,帶著一個新的身份——樂土科學總顧問,來推動成立以他命名的「沃森生命科學中心」,選址深圳。在創辦科研機構上,沃森並不是生手,他曾將瀕臨倒閉的美國冷泉港實驗室扶持成世界「分子生物學搖籃」。據了解,沃森將參與「沃森生命科學中心」的設計和人才引進。

在和數家媒體的交流中,這位曾和英國科學家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一同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的著名美國科學家表示,他現在最大也是唯一的科學興趣是治癒癌症。

「這次前來是成立一個新的科研機構,著重研究癌症。我想要成為這個新機構的一部分,這樣我可以發揮自己的影響力。」沃森幽默地說:「現在,我在美國沒有什麼影響力。」

他透露,遠赴建立「沃森生命科學中心」,有部分原因是因為覺得「在美國,癌症幾乎成為了搖錢樹,每個人都想藉此賺錢」。

「當你只想著賺錢時,就很難改變。我認為,美國的醫藥學家和錢捆綁得太緊。但更好的應該是一個醫生想著如何治癒患者,而不是只想著賺錢。」沃森說,正在上升,是研究癌症一個很好的機會,可以讓癌症治療更加便宜,少一些治療帶來的副作用,讓病人少一些痛苦。

在沃森年幼時,他親眼目睹叔叔因為癌症而去世。幾周前,他兒子好朋友的妻子也因患癌而逝世,留下年輕的孩子。「癌症是一件如此糟糕的事,而全世界的人在遭受癌症帶來的痛苦,無人能倖免。」沃森說。

此外,在轉基因問題上,沃森認為,轉基因食物不會對人體健康帶來危害。「我認為對轉基因食物的反對是不理性的,因為我沒有看到過一例轉基因食物致癌的例子。」沃森說。

今年4月6日是沃森90歲生日,3月29日,學者提前為沃森慶生。右側為沃森妻子 Elizabeth,湊巧的是,兩人3月28日抵達北京時,適逢兩人49周年結婚紀念日。

沃森:15歲上大學,25歲發現DNA雙螺旋,34歲獲諾獎

1953年,年僅25歲的沃森和37歲的克里克在《自然》雜誌發表僅1000餘字的論文,那略顯單薄的一頁報告卻解開了人類遺傳學的秘密——DNA雙螺旋結構,同相對論、量子力學一起被譽為20世紀最重要的三大科學發現。要知道,在此之前,人們還沒有確信是DNA掌握著遺傳的密碼。

談及這項讓他贏得科學界讚譽的發現,沃森謙虛地表示,「我們很幸運,因為它對我們來說沒有那麼難」。他還開玩笑說,自己很慶幸沒有出生在這個時代,不然「DNA結構已經破解,沒有簡單的工作留給我做了」。

因聰慧過人,沃森在15歲時就開始就讀芝加哥大學,後來由痴迷於觀鳥轉移到對DNA的興趣上。

「15歲我上了大學,如果我18歲才上大學,會趕不上發現DNA結構。我認為,如果想成功,需要快速地行動。不要一個人在街上散步,而應該儘可能走得快,這樣你會有更多機會。」沃森結合自身經歷勸誡說。

1962年,年僅34歲的沃森與弗朗西斯?克里克、莫里斯?威爾金斯一起榮膺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而另一位為DNA結構的發現提供重要X射線衍射照片的英國女科學家羅莎琳·富蘭克林(Rosalind Franklin),因已去世而與諾獎失之交臂。

沃森搭上晚年科學信譽,要打造「生命科學界的亞投行」

據了解,「沃森生命科學中心」的研究方向是基於基因組的癌症精準醫療。而沃森曾擔任「人類基因組計劃」美國首任負責人。

談及為何沃森要到成立以自己命名的研究機構時,組織沃森此次行,也是促成「沃森生命科學中心」的深圳樂土精準醫學研究院院長傅新元說,「老先生願意出山,打動沃森心弦的是崛起的背景」,以及樂土投資集團在美國矽谷投資了數個醫療項目,希望「搬回」的這一契機。(樂土投資集團是一家位於美國加州的風險投資機構,董事長為劉如銀。)

「他雖然年紀已經很大了,但他有非常強大的號召力。沃森希望把他最後幾年的科學信譽放到來,和的發展一道前行。」傅新元說。

在傅新元的展望中,「沃森生命科學中心」是科學家主導創立研究所的3.0版本,需要和國際接軌。他希望將「沃森生命科學中心」打造成「生命科學界的亞投行」,邀請亞太乃至全球其他地區的科學家一起共事。

澎湃新聞問了問沃森,是不是對國外學者具有吸引力,以及,曾經公開拍賣過諾貝爾獎牌的沃森是怎麼看諾貝爾獎的。

以下是實錄:

澎湃新聞:在您看來,對國外學者赴做科研的吸引力如何,比如在經費上?

沃森:對,當然是有吸引力的。但是,除非更多西方人從5歲開始學習中文,不然這將是很困難的。尤其對英文是母語的人來說,因為全世界都會說英語。我認為,地大人多,並不需要外國人。相比之下,英國那麼小的國家,如果不是不斷地召集外國資源的話,人口是不夠的。

我認為需要的是給最攻堅的科學研究創造更多的空間,而這最好獨立於大學。這些實驗室可以與大學有聯繫,或者隸屬於某大學。但是這些實驗室的首要任務是科研而並非教書。例如麻省理工內部就有一些實驗室,資金和大學本身是分開的,從成立到現在已經超過100年了,一直以來都致力於基因研究,近期才開始試著擴展研究領域。但是幾十年前,基因在生物界就像核在物理界的地位一般。原子的天性是物理的核心,而染色體是生命的核心,因此我們當時是最中心的科目。

澎湃新聞:人對諾獎很瘋狂,作為年僅34歲時就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您個人是怎麼看待這個獎項的?我了解到,您在2014年公開拍賣過諾貝爾獎牌。(註:俄羅斯商人以475.7萬美元拍下,並仍將獎牌歸於沃森。)

沃森:諾貝爾獎在當下的問題是,獎項遠遠趕不上當前的實驗項目。在諾貝爾剛剛出現的時候,科研項目也少很多,因此所有好的科研都得到了認可。而現在很多很好的科研項目卻得不到諾貝爾的認可,對此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俄羅斯的一個獎項也會頒發獎金給科學家們,比起諾貝爾獎更多,有幾百萬美元,頒給重要的科學突破。我很想獲得一個,但是我想我不會的。可能在我治癒癌症之後吧。

我對得獎並不感興趣,我在乎的是如何做值得獲獎的科研工作,如何創造一個環境,讓最聰明的人做最值得做的研究。所以,我覺得你必須有一些機構專門鑽研幾個特定問題。比如,一個很好的例子是劍橋的分子生物實驗室。單這個實驗室就贏得了20個諾貝爾獎,因為它們專註的領域是正確的,是研究那些生物分子的3D結構。從一些角度來講,這也是一個化學實驗室。保羅·艾倫(註:他與比爾·蓋茨一起創立了微軟公司的前身)正在建立自己在微軟內部的研究機構,以及在西雅圖的艾倫大腦科學研究所。我相信他們都將非常成功。需要一些為特定研究領域而創立的研究所。需要認出當下面臨的挑戰,並且搭建起能應對這些挑戰的機構。

(生物易構|關注Science公眾號加入我們)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