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日本災后重建「軟硬」結合

2017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6周年,日本宮古市民眾悼念遇難者。

法治周末特約撰稿黃祥雲

2017年3月11日,日本東北部近海大地震發生6周年,日本政府、媒體、企業和普通老百姓在各地以多種形式的活動來追思悼念。

6年前,即2011年3月11日當地時間下午2時46分,日本東北部近海發生9級特大地震,隨即發生特大海嘯、進而引發福島第一核電站核反應堆爆炸事故。三重災害接踵而至,不僅殘忍奪去了人命、摧毀了城鎮,還造成嚴重的核污染。時任日本首相的菅直人,直呼這場三合一的大災難為「日本戰後最大的危機」。

全方位追思大地震6周年

今年3月11日,日本政府在東京國立劇場舉行「東日本大地震追悼儀式」,地震遇難者家屬、首相安倍晉三和多名政府人士,皇家也派出文仁王子伉儷首次代表日皇明仁和王后美智子出席,為痛失親朋的遇難者哀悼祈禱、給受災群眾送去慰問。

互聯網巨頭雅虎組織了《3·11支援計劃》,從互聯網的虛擬空間和現實社會兩方著手,以實際行動履行了社會職責。該公司推出「Search for 3·11」服務,網路用戶只要在該網站用「3·11」檢索資料,該公司將為每次檢索向支援重建的團體支付10日元。

此外,該公司還在位於銀座的索尼大樓外牆上,懸挂了高達28.5米的看板、在16.7米的位置以紅線標示當日的海嘯高度,希望「在互聯網之外」,通過感性接觸「盡量讓更多的人提高防災意識」。

神奈川縣座間市出生的68歲攝影師小林惠,舉辦攝影展《風景色·福島日記》,向人們展示了他多次前往福島災區,持續110個日夜辛苦記錄的災區風貌。

日本放送協會NHK大地震6周年特別專題《攜手明天》,在3月11日、12日連續播放《重溫「那天」的記憶、災區與全國的聯結》《那天的記憶記心底走向2020和未來》,重溫了殘酷的災難現場、跟蹤報道了災后被疏散至各地的核污染避難者的生活,組織了原籍災區的奧運會選手傳播了他們化悲憤為動力、為了2020年和未來拼搏的精神。

在鼓勵重建的節目之外,NHK還推出了《東日本大震災證言記錄》《復興支援》等節目、並在網上開設了《防災特輯》普及防災知識。

《產經新聞》發出「東日本大震災已6年,仍有2553名失蹤者,下午2時46分、為遇難者祈禱」的推文,提醒大家災難後遺症遷延至今、尚未痊癒。

《朝日新聞》關於大地震的網上特輯,吉川慧報道了《難言「重建完成」,東日本大震災第6年、今天的氣仙沼城鎮》,以多幅氣仙沼災區的重建照片,向人們展示了除去瓦礫后整潔了不少、但空無一人的街道,還有尚未來得及清理的學校實景。

學校的重建工作基本完成

媒體更多地報道了重建工作的困難之處和不足,相較之下,追悼儀式上的安倍首相總結的更為全面。

安倍在儀式上表示,雖然「今天仍有12萬人避難各地、生活艱難」,但「每每視察災區,都能親身體會過去6年重建工作一直在紮實推進」,「基礎設施的復原基本完成」、強調「福島地區也在逐步撤除核放射隔離地區」,感到「重建復興進入新階段」,宣誓今後要加強重建工作,汲取教訓、集結智慧,建設抵禦災害強國。

客觀地說,作為僅地震烈度就排名世界第三的罕見大災難,疊加特大海嘯及其造成的二次災害核污染,是著名社會學家烏爾里希·貝克提出的典型的「風險社會」的產物,雖然在責任認定等相關問題上存在爭議,說它是「天災人禍」是沒有疑問的,災后重建課題多元複雜難度大,重建工作絕不會輕易完成。

從當前的情況來看,日本在東日本大地震的災后重建工作,不僅包括生產生活在內的基礎設施重建、包括工商農漁業在內的經濟重建等「硬重建」,也包括消除謠言、撫慰人心、恢復個人和災區信心的「軟重建」。

「硬重建」方面,誠如安倍所言,取得了紮實的成績的同時,有些工作仍需時間。例如,在受災的日本東北三縣之中,受災後向國家申請國庫補助的公立幼稚園、國小、初高中、中等職業學校、特別支援學校等3縣共計1100所學校中的1074所重建工作完成,達到了重建任務的97.6%,可以說學校的重建工作基本完成。

由於涉及到土地所有權轉讓等情況,有些硬體建設仍需時間。受災三縣的防波堤重建工程的完工率為:岩手縣(27.6%)、宮城縣(24.8%)、福島縣(29.1%),均未達到30%。

「軟重建」方面,根據NHK對受災群眾進行的災民意識抽樣調查,現今仍住在臨時救災住宅中的災民,對民房重建信心不足、承受著高度精神壓力、感受到重建工作遲緩。

具體而言,出於「高齡」(52.9%)、「缺乏資金」(47.8%)、「沒有動力」(26.1%)等原因表示「恐怕沒能力重建民宅」或「恐怕不會重建民宅」的受訪者達到12%,另有15%的人明確表示「不打算重建民宅」。另外,調查顯示,超過6成的災民心理健康存在極大問題。

具體而言,總體上有61.2%的受訪者表示身心受到地震的影響,心理壓力方面體現在「經常無法入睡」(31.3%)、「變得抑鬱」(32%)、「需要藉助藥物」(30.7%)、「血壓升高」(25.1%)。

災民們對災區重建工作的評價,也可以從調查結果看出端倪。調查顯示,對於重建工作的進展,有36.4%的受訪者感到「比預想的要慢」、26.8%的人「對重建工作進展沒有實際感受」、合計共有6成以上的民眾感覺重建工作進度不如預期。

「軟重建」仍需繼續努力

從媒體報道等處觀察,「軟重建」方面存在不能忽視的所謂「風評被害(歧視災區的人和物品)」問題。「風評被害」集中在福島核污染問題上。具體來看,核反應堆爆炸后災區成為高核輻射污染禁區,公眾處於對核輻射危害性的恐懼,形成了對來自疏散至各地災民的排擠和歧視、以及日本各地對來自災區(不分污染區和非污染區)的農漁業產品的不信任。

舉例而言,日本當局對包括核輻射在內的受災地區出產的農漁產品進行輻射水平的嚴格檢查、只有通過檢查、沒有有害物質的無害產品才能進入市場流通。

但是,根據有關調查數據,儘管已經過了6年,日本政府也開展各種形式的消除偏見宣傳活動,就算在日本國內,仍然只有44%的人願意購買福島縣農產品,32.1%的人願意購買福島縣產的水產品。此外,圍繞日本核電的存廢問題、在日本也引起極大爭論,各派爭執尚無定論。

上述種種事實提醒人們,東日本大地震的重建工作任重道遠。「硬重建」大部分已完成、少數仍需時間,「軟重建」任務繁重、仍需繼續努力。「硬重建」的困難在於土地制度等問題,「軟重建」則不僅取決於「硬重建」、還取決於有關核輻射污染的知識普及。

只有解決了「軟重建」的問題,讓災民身心得到恢復、社會對災區重建信心,「硬重建」才能將築巢「引鳳」、地區經濟才真正得以重建並進入正向循環。唯有如此,才能肯定地說,災區重建完成了。

一般而言,相對於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日本社會因其所處地理環境和傳統人文精神、民族特性,在防災減災、應對災難方面是非常領先的,這也得到公認。時光倒回6年前的3月11日,遭遇這場三重特大災難疊加傷害后,普通日本市民有條不紊、社會井然有序,一時震驚世界、廣受讚譽。

時至今日,當局現在仍在尋找受災失蹤者的線索,並在每個月進行公布。官方最新數據顯示,這場災難造成一萬五千多人死亡、超過2500人失蹤,12.3萬人被迫疏散至各地避難。

客觀地說,面對重大災難、尤其是面對被公認為是人禍的核污染在內的這次地震、海嘯、核污染的三重重擊,日本人民所體現出的應對水平是值得肯定的。這已在災難發生后被世界各國媒體的報道所證實。

然而,在這樣歷經自然災難、防災減災水平極高的日本,何以造成如此的人禍?這是值得全人類一起思考的問題。

筆者認為,作為人類文明不斷發展的產物,「風險社會」中的風險只會越來越多。災難一旦發生,在人類尚難掌控的「蝴蝶效應」之外,更應該未雨綢繆,謙虛檢討各種已知和可能的「風險連鎖機制」,不高估人類自己的力量敬畏大自然、不放棄人類的努力全力以赴。

日本大地震,大自然之禍、風險社會之禍;日本大地震,不僅是日本應當面對的災難、也是全人類應當面對的災難。讓人類攜手同心,走向未來。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