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薦讀|春耕三問:玉米賠錢改種啥?咋幹才能見效益?如何讓補貼更明白?

一定要點「微觀三農」關注我哦

「三斤苞米只能換一瓶礦泉水,你說這地還咋種?」2016年是取消玉米臨時收儲政策,實行「市場化收購+補貼」新機制的第一年,改革在取得顯著成效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可避免的陣痛——玉米價格大幅下跌,新型經營主體大面積虧損。作為供求矛盾最為突出的糧食品種之一,玉米調結構集中反映了當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面臨的問題和矛盾。

日前,記者趕赴黑龍江省春耕生產一線,走訪農民、種糧大戶、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傾聽他們的心語,嘗試剖析玉米調結構過程中的經驗與不足,為下一步稻穀、小麥市場化收購改革提供借鑒。

一問品種

玉米賠錢改種啥

「今年我們公司玉米種子的銷售量下降了90%以上!」黑龍江省海倫市北海農業服務公司負責人許海平說。在海倫市郊的農資一條街,記者看到市場里冷冷清清,前來買種子和化肥的農民還沒有店員多,一些農資經銷商在店門口悠閑地曬太陽。「今年和往年不一樣,種玉米的都往大豆和雜糧轉,而大豆的用肥量只有玉米的三分之一,所以化肥的銷售節奏也放緩了。」黑龍江百花肥業的負責人趙玉森告訴記者。

玉米種子的滯銷源於種植連年虧損。「我種籽粒玉米都是有訂單的,合作的飼料公司以每斤高於市場價0.05元收購,前年、去年都種了2700畝,但今年1畝也不想種了,太傷心。」哈爾濱市雙城區幸福鄉大宏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莫長宏一邊說一邊搖頭。2015年因為旱情影響他種的籽粒玉米畝產只有1400斤,2016年風調雨順,畝產達到1600斤,但價格卻從每斤0.8元暴跌到0.45元,畝均虧損也從230元擴大到380元。今年合作社的12000畝耕地上,糯高粱和青貯玉米的種植計劃佔了大頭,分別達到3000畝和4000畝,其餘則是白蘿蔔、土豆、大蒜、香瓜、西瓜和鮮食玉米。「糯高粱是我們未來發展的方向,勁酒集團的訂單,釀酒專用品種,保底收購價每斤0.9元,畝產能達到1000~1400斤,集團還墊款300萬元幫我建了烘乾塔。青貯玉米的收購價雖然今年每噸降低了50元,但畝均利潤仍有400元左右。」莫長宏說。

「我們正大力推進減玉米、增蔬菜、增水稻、增雜糧、增飼草的『一減四增』結構調整。」雙城區農業局局長李廣賢告訴記者,今年雙城全區計劃再調減玉米27萬畝,新增水稻1.1萬畝,增大豆1萬畝,增甜糯玉米2萬畝,增雜糧1萬畝,增馬鈴薯1.5萬畝,增兩瓜3萬畝,增花生7.5萬畝,增蔬菜10萬畝。「蔬菜是雙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中之重,今年將從打造標準化基地建設入手,圍繞雙城交通最便捷、蔬菜發展基礎最好的102國道及同心、西官等鄉鎮建設『百里蔬菜產業帶』,推動優勢產業向優勢產區聚集。」李廣賢說。

與雙城區相比,地處第四、第五積溫帶的北安市,種糧大戶們調結構的餘地則要小得多。「今年我退出了5000畝地,籽粒玉米還剩下8000畝,大豆增加到1萬多畝,合同簽5年的地不好退啊,農戶不同意,現在就是力挺啊,快挺不住了……」北安市石泉鎮通河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厚繼有在微信中對記者說。黑龍江第四、第五積溫帶最適合種植大豆,但過去因為玉米臨儲政策驅動,種糧大戶為追求畝產改種玉米。因為積溫不足,該區域產出的玉米質量相對較差,玉米臨儲政策取消后,受到的影響最大。加之不少種糧大戶由於和農戶簽訂了5年甚至更長期的土地流轉合同,租金降不下來,經營因而陷入了困難,種糧大戶毀約棄耕的事情開始蔓延。

二問經營

咋幹才能見效益

「腦袋要轉得快,步子要跟得上,緊跟市場需求經營才能增產又增收。」海倫市東興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孫學臣說。今年年初,海倫市前進鄉東興村和周邊不少原來種玉米的農戶陸續把近16000畝地轉給了合作社,社裡的地一下增加到了46600畝,種什麼成了大家熱議的話題。380戶入社村民選出了35個代表,通過舉手投票、集體決策,大家決定今年跟著市場走,46600畝地全部種植市場有缺口的專用大豆、鮮食玉米和雜糧等作物。

「過去賣糧靠政府,現在玉米臨儲政策取消了,必須靠自己找市場。」合作社經理李海貴告訴記者,為了找到種植訂單,既是東興村村書記又是合作社負責人的劉春生年沒過完就跑到安徽,幾經努力與當地青松集團簽訂了15000畝發豆芽專用的小粒黃豆種植訂單。「今年我們全部是面向市場、訂單種植,13000畝的非轉基因高蛋白大豆是為海倫當地生產速溶豆粉的龍頭企業龍海食品公司種的,9000畝的雜糧面向南方超市採取小包裝銷售,合作社經營收入今年預計能達到4000多萬元,比去年增收1000多萬元。」孫學臣說。

如果說東興合作社經營的秘訣是「市場」,那新北香黏玉米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秘訣還要加上「融資」和「加工」兩個詞。「鮮食玉米加工后必須低溫儲藏,過去冷庫倉儲不足限制了合作社的發展,今年在省市兩級政府和擔保公司的支持下,我們向龍江銀行貸款1.11億元,準備興建容量3萬噸的冷藏庫和速凍庫,將合作社鮮食玉米種植面積從5000畝擴大到8萬畝。」海倫市新北香黏玉米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曹中軍告訴記者,貸款建冷庫的同時,合作社還將利用自有資金上馬三條玉米速凍生產線。

「從5000畝到8萬畝,這個步子邁得太大了吧?怎麼銷售出去呢?」面對記者的疑問,曹中軍解釋說:「8萬畝鮮食玉米去皮后產量是8.4萬噸。其中面向批發市場鮮銷3萬噸,我們和北京新發地市場達成了戰略合作,他們選品種,我們負責種,到時候鮮玉米棒直接進北京菜籃子工程;真空保鮮包裝1萬多噸,這個不用冷庫,直接常溫儲藏;蒸煮、速凍的甜玉米棒和玉米粒4萬多噸。目前市場行情很好,去年的庫存春節前已經銷完,今年的訂單也基本定下來了。」

「貸款1.11億元,5年還清,每年要還2000多萬元,壓力大不大?」「我們現在有2000畝鮮食黏玉米通過了有機認證,一畝地出3000穗,共600萬穗,加工成本每穗1.5元,加上包裝營銷費用,總成本是2元,出廠價是5元,一穗有機黏玉米純利潤能達到3元。600萬穗,就是1800萬元利潤,光這一塊就還得差不多了。」曹中軍自信地回應道。

記者了解到,2016年黑龍江省玉米深加工能力1100萬噸,相對於年產量5000萬噸玉米的黑龍江省來說,轉化能力嚴重不足。為種糧大戶、龍頭企業和合作社解決資金和設施不足的問題,以他們為支撐,延伸產業鏈、發展加工業,對推進玉米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三問政策

如何讓補貼更明白

「去年的補貼都到折上了,玉米生產者補貼是每畝153.92元……」「我去年把玉米全換成了大豆,拿到的米改豆補貼是每畝150元……」「現在農業不好乾,補貼錢雖然數目不大,但感覺國家還惦記咱農民……」問起去年的種糧補貼,不論是普通農戶還是種糧大戶都比較高興。但談到今年的補貼政策,大部分人都是一頭霧水,「去年有的補貼,今年還有沒有?」「每畝補貼金額是不是還同去年一樣多?」「同樣名目的補貼,各省區的標準為什麼不一樣?」記者調研中發現,玉米調結構雖然已經進入第二年,但政策信號仍然存在釋放慢的現象。

記者從黑龍江省農委了解到,去年國家分兩批撥款148億給黑龍江用於玉米生產者補貼。按政策,省里可以留10%統籌,用於其他專項的支持。但是省里考慮到去年黑龍江老百姓的增收壓力實在是太大了,所以把這10%全部拿出來,用於直接補貼給了老百姓,平均下來是每畝153.92元。補貼資金下來之後,省里以最快的速度下發下去。後期,省領導還多次專題研究玉米收儲,研究如何促進玉米外銷和省內加工轉化。黑龍江有一個特殊情況:冬季糧食和煤炭都要外運,都是大宗產品,所以鐵路壓力特別大。去年省領導親自出面和鐵道部溝通,增加車皮、保證運力。省內的加工企業、糧食收購企業專門成立了一個主要用於糧食收購的基金,針對「有錢收糧,有車運糧,有人買糧」這幾個關鍵環節,在關鍵時點可能會出現什麼問題,拿出了多個預案。省農委、省糧食局組成了專門隊伍派到各地市,幫助糧食收購,特別是指導農戶科學儲糧。最終,黑龍江全省玉米銷售量達到應銷量的74%左右。

相關農業專家告訴記者,去年國內玉米結構調整雖取得成效,消費需求也有所恢復,但供大於求的格局尚未有效緩解,庫存壓力依然巨大。目前,臨儲玉米結存處於歷史最高水平。玉米質量問題較為突出,黃曲霉素超標、超期存儲、混種混收混儲等使玉米品質難以滿足市場需求,優質飼用玉米供應偏緊,成為玉米及替代品大量進口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玉米傳統生產方式粗放,對農業資源環境壓力大,犧牲合理的輪作方式,不利於生態多樣性和地力養護。

未來,應堅持市場導向調整玉米生產結構,擴大糧改飼試點規模,擴大糧豆輪作補貼實行範圍,推進玉米生產方式轉變,提高水肥、農藥利用率,統籌考慮玉米大豆比價關係,完善補貼機制,保障農民收入不因價格下跌大幅下降。

品讀之後,

願享同感。

微觀三農

-net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