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如何花錢才能享受真正有品質的生活

這是我的朋友高音子首發在公共號:三明治(china30s)的一篇文章。她以一種成長自述的方式,談了這樣一個問題:對於剛剛畢業的手裡有一些可支配收入、卻依然不能說實現了財務自由的年輕人而言,究竟該怎樣花錢?

她很坦誠地說,很長一段時間裡,她都是一個不會花錢的人。我想,這是太多年輕人的現狀,包括我。看完她的敘述后,我只覺共鳴無數,又受益匪淺。所以特意把全文轉載過來,有點長,但特別特別值得看完

正文

在一線城市畢業不久后,我們掙的錢除掉房租能確信自己不挨餓了,朋友圈裡月入過萬但沒房沒車沒娃的朋友們,每天琢磨著怎麼通過花錢提高生活品質。我們告訴自己:「房子是別人的,生活是自己的」。

於是,我們也跟著辦健身卡,吃50塊錢一份熱量精確的雞胸肉沙拉,頻繁更新iPhone,收集各種色號的唇膏,託人代購輕奢包包,換了電動牙刷,在狹小的出租房硬塞一個烤箱……

我曾經也像這樣,焦躁地探索自己與金錢的關係。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我和它一直進行著摔跤比賽,爭奪掌控權。

1

7歲,我第一次意識到了「匱乏」

父母做了一輩子老師,嚴肅而正直。他們工作與生活都和單位綁在一起,黏稠狹小。幸運在於,父母穩定的收入使我家避開了饑饉和疾病,遺憾的是,我們是漂浮在「信息中下游」的階層。

在不溫不火的90年代初,我所在的中部省份還在「前房地產時代」的喑啞里。我家沒被餓過,也沒機會被紙醉金迷的物質世界上腦。

那時,我從家庭、學校和媒體所習得的對金錢的態度,晦暗又淡漠。現在回想起來,那些和我在相同環境里成長起來的孩子,都同樣對錢不太有概念——「人生正道是學習」。

直到我7歲,一個略微荒誕的事件,讓我第一次意識到了匱乏。

一家三口在長江邊上

那時正是98年鬧洪水,我們一家三口住在紅磚黑瓦的平房裡。泥黃色的水漫入我家,廚房里那口巨大的缸悠悠地浮了起來,鍋碗瓢盆四處亂竄。

父母嚴肅地準備棄屋逃生,又放不下全部「財產」。於是,把傢具按價值大小疊成了塔形:布沙發搬上了木餐桌,最值錢的電視機再堆到沙發上。年幼的我盯著那台破電視,發現了一個可怕的事實:我家根本沒有什麼真正值錢的東西!

那時候,我已經知道自己不可能傾國傾城,也沒有聰明絕頂的天資。大洪水一來,發現自己和「家財萬貫」也沾不上邊。公主夢還沒有來得及做一做,就被現實刪掉了戲份。

這是一個平凡女孩自我意識蘇醒的殘酷童年三部曲之三。

後來,在我的青少年時期,環境中到處瀰漫著腥熱的錢味,鐵一樣的社會結構開始鬆動。我發現,原本生活水平跟我家相似的朋友家通過做生意或經營房地產實現了飛躍。我又目睹親人在20世紀初的一場股災中損失慘重。

貧與富,不過朝夕。

風險和不確定性,使我早期的「匱乏感」,變成巨大的「相對貧困感」。即使理性上知道自己不缺吃喝,但內心深處,「害怕一夜墮入赤貧」的念頭像麻繩一樣絞進了我的價值觀,掌控了我做決策的方式——命運派遣我來做題,我只要安靜地準備好答案就行。

所以,每逢重大人生選擇,儘管我理性清楚自己看重挑戰、成長和自由,卻總趨向於違心、被動地「迴避風險」:

17歲聯考不太理想。填報志願時,明知道北上廣稍差一些的學校有更多機會,但還是選了西南一所綜合類985大學,過了四年胡吃海喝、遊手好閒的養老生活。

21歲大學畢業,即使我已經確定國內的新聞學碩士意思不大,我還是保研到北京的學校讀同樣的專業。出國、就業和考研意味著太多不確定性,哪怕危機發生的概率再小,我都想掐滅,不惜一切確保零風險。

24歲時,碩士畢業。2016年的北京,環境里的種種要素對撞著,開裂著,胡亂拼接著。危險與機遇猶如撲騰起飛的群鳥。我放棄了一家小而美的創業公司,忍痛斬斷了手頭上有趣又能激勵成長的工作,選擇了一家體制內主流媒體。後者有北京戶口,名氣大,有固定、體面的薪資福利,符合親友對我的角色期待。任風雲變幻,我在「穩定收入」構築的海底沉船里,像透明的魚一樣無聲無息。

2

一腳踏進「提升生活品質」的陷阱

長期以來,我都沒有花錢的「手感」。

記得小時候,父母對金錢的理念帶著教師身份和匱乏時代的印記:小孩沒有自制力,有了錢就會浪費在臭美、吃零食和打遊戲上,不利於專心學習。

我理解並感激,父母希望我如他們一樣擁有自律和節制的美德。可惜,花錢也是需要在引導下練習的。孩子長大成年並不會自動修得理財技能。

我的壓歲錢要上交,零花錢精確到剛好夠買早飯。每學期開學時,拿著一百塊錢跟好友去新華書店買教輔資料和文具,幾乎是我唯一的「理財」訓練。

2009年後,讀大學的我需要自己決定怎麼花錢了。每個月有1500-2000元的生活費和獎學金可以自由支配。但由於我從小沒有健康的花錢習慣,當無序而浩大的物質世界陡然俯衝下來,我手足無措,暈頭轉向。

到了20出頭,身體意識和性別意識蘇醒,開始有了體貌焦慮,再加上那時淘寶越來越好用,我經常因為在穿衣打扮上超預算而挨餓。然而,都是毫無章法地胡亂試——機車風、OL風、學院風、森女風……那會兒所有的照片現在翻出來看都兩眼一黑。

前兩年,我在北京邊讀書邊實習,手頭有了些閑錢。開始反思自己,絕對不能再像大學時代那樣毫無品味地花錢了。

「買能提升生活品質的真正的好東西」,這句話對我充滿魔力。

彼時恰是微信公眾號和互聯網創業的黃金時期,所有消費類App和公眾號都在指導年輕人的生活方式。

我有一陣子每天定時刷兩個消費類App,鑽研國外美妝視頻,把知乎千元左右、百元左右、十元左右能提升生活品質的好東西的帖子分析了好幾遍。

然後,我抄襲了他們的購物清單:

我買過動感腳踏車、踏步機、啞鈴、瑜伽墊、家用單杠……全落灰了,但是因為貴又下不了決心扔,每次搬家都嫌棄它們的體積。買動感腳踏車時,是看了一個健身達人的微博,以為自己也能聽著勁爆的音樂high起來,一小時消耗400大卡,一個月練就馬甲線。但蹬了幾次后,我發現騎動感腳踏車根本就不適合獨自默默地縮在室內,它需要集體的氛圍,一個人騎車讓我覺得自己很蠢。

現在,動感腳踏車像一個怪獸,每看見一次都讓我煩心;當然,我也去過健身房,那絕對是斬殺運動熱情的利器,踏上跑步機如同在荊棘林裸奔,碰每個器械時都無聊到靈魂爆炸……

在健身減脂潮中,我做了詳細的功課,買過很多正常人看起來荒誕的東西。比如蒟蒻,又叫魔芋,摻水后是一種有膳食纖維,熱量極低的固體,能預防便秘、填飽肚子又不長肉。但如果你嘗一下它沒被精加工時的味道,你會懷疑它是不是人類的食物。

此外,我有1個體脂秤和1個體脂測量儀。之所以買兩個功能重複的東西,是因為我覺得要取測量值的平均數才比較準確。我還有廚房秤,不是用來做飯的,我專門用它來給水果稱重,擔心有些水果超過300g會攝入過多果糖……

研一、研二是我外貌焦慮的巔峰期,曾經可以同時擁有15支以上的唇膏,每個熱門色號都會買一買,但是適合我個人氣質的只有1支;我有3支美妝達人推薦的不同牌子的眼線筆,可我的眼睛根本不適合畫眼線,一畫就兇惡地像要跟人吵架;我集齊了赤橙黃綠青藍紫灰黑的眼影,幻想著在通勤、約會、娛樂等細分場景用得上,不過很快我發現只有橙色勉強能用一用。

剁手買過的眼影和唇膏

種種在「提升生活品質」上的投資,不僅沒讓我過上想象中精緻、健康的日子,反倒使生活一度因斤斤計較而疲憊不堪、效率低下。這些生活方式,是違背自然且難以長期堅持的。

那時,我覺得自己是怪物,有嚴重的情緒問題。

你可能會問,花錢健身、節食、愛美不好嗎?提升生活品質的動機難道不合理嗎?

並不是。只是,我們要首先解決「我是誰」這個問題。

3

在「買買買」之前,先回答「我是誰」的問題

當我因健身、節食、愛美佔據過多精力,影響到心理狀態后,我才認真地思考,流行文化中「買買買來提升生活品質」的觀念,到底錯在哪裡:

1、提升生活品質,目的是在消費上實現「階層晉陞」,提高別人對自己的評價;

2、方法是依靠外力,即花錢;

3、捷徑則是抄襲或模仿網紅KOL。

但事實上,我們想要提升生活品質,終歸是要提升主觀幸福感。而幸福感的來源,絕非物質和外部評價,而是內心深處長久的平靜與安全感與他人休戚與共的參與感,以及投身於特定事業的意義感。

所以,必須了解「我是誰」,了解什麼能帶來安全感、參與感和意義感,才知道如何通過錢使自己得到真正的幸福。

因為我本身比較容易焦慮,再加上一直很關注自己的身體狀況,我開始投資健康。

畢業后第一份工資拿到手,我預約了香港診所的HPV疫苗。九價疫苗換算成人民大約四千,一年之內需要注射3次。加上路費、住宿費,開銷很大。但它能驅散我對疾病的惶恐,使我珍惜自己的身體,由此感到安全和滿足。

我做了基因檢測,它使我以科學的方法論,去探悉自己在認知、情緒、人格、社交、成癮傾向和生理等層面與生俱來的特徵。我得知自己受遺傳的影響,確實有焦慮的天性,我開始與不完美的自己和解。

最近,我剛剛做了近視激光手術。它有一定風險,診療周期漫長,價格也不便宜,但摘下框架眼鏡後生活方便了很多,節省了在戴隱形眼鏡和化妝上損耗的精力。

我容易分心,所以我要挑揀出能讓我保持專註的運動。因為人只有在專註時才有「心流」,感知到平靜愉悅的積極情緒。

通過比較不同運動的體驗,我選擇了打羽毛球:它是對抗性運動,有刺激感,能迫使我在運動過程中專註,能帶來「心流」;它需要兩個人以上共同參與,使我得到了社交的附加效應;它在室內,避免暴晒影響皮膚。

另外,我喜歡上了走路。無論爬山還是簡單的散步,視野比室內開闊很多,能讓我跳出世俗生活的結構,感受到自我與某種更高力量相互交融的靈性。

我終於明白為什麼在跑步機上跑步、做器械、跳操會讓我厭惡運動了。這些受多數中產歡迎的項目,其實並不適合我。它們缺乏對抗的刺激感,難以讓我全身心投入,封閉的空間也使我感到無聊煩躁。

我略偏內向,在意社交活動的親密感而不是熱鬧。所以,我喜歡把錢花在維持長期而深入的友誼里,即「為別人花錢」

例如,請朋友看電影、打球、吃飯,利用周末時間專程出行會友;給親友分多次送一些適合他們的小禮物,而不是敷衍著砸一個微信大紅包。

花錢后「佔有了某件物品的快感「非常無聊,而為親友花錢帶來的連接感、歸屬感等社會性體驗,才使人有長久的滿足。

我喜歡新鮮事物、擁抱變化,所以應該為自我提升和發展花錢。

我報名參加了寫作課程,始終保持閱讀的習慣,還打算再多發掘幾種適合我的球類運動。

我終於能確信自己並不嚮往大房子和名車。在我看來,住所是自己生活方式和性格的延伸。我偏好小而美,因此不需要很大的空間。理想的社區應該交通方便,有便利店、咖啡館、電影院和適合步行的街道。便利店可以取代廚房,咖啡館是書房和客廳,影院和小巷就是我的娛樂室。

此刻的我,已經沒有在北京購房的執念了。

觀察到周圍多數人焦慮地買了房,又焦慮著換二居、三居室,然後又發愁孩子上學……我覺得,這是一個必輸的遊戲。縱使環境使人焦慮,但人是有選擇的,我們可以不care這些遊戲規則。

下一步,我考慮過幾年就離開北京,放下既有的一切。浮世熙攘,沿途美景浩蕩,我對廣闊天地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仍然跳躍著,燃燒著。

在主流的評價體系中,我不夠「成熟」。但我可能永遠也不會有高牆內特有的成熟了。

錢,無法造出毫無風險的夢境,也不能直接提升生活品質。它的確很重要,但要在充分自我探索后,它才會輔助你提升自我評價、獲得親密的社會關係,在急劇變化甚至逐漸灰黑的環境里,尋回對生活的掌控感。

原題:很多時間裡,我都屬於不會花錢的人(作者:高音子)

露十七
生於90年的一隻天蠍座,大學部學的法語,碩士又讀了傳播學,現在北京。
平生最大志向,是以手中之筆溫暖世間炎涼。文章發在自己的微信公共號「十七朵花」,這裡有一個輕熟女的世界觀。
有書專欄作者。

關注「十七朵花」(十七是花的一半)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