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麻黃到底應該怎麼用?應該怎麼煎?

麻黃

【本經】味苦溫。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寒熱,破癥堅積聚。一名龍沙。味苦、辛、氣溫,入手太陰肺經經、足太陽膀胱經。入肺家而行氣分,開毛孔而達皮部,善瀉衛郁,專發寒邪。治風濕之身痛,療寒濕之腳腫,風水可驅,溢飲能散。消咳逆肺脹,解驚悸心忡。

麻黃的應用

《傷寒》麻黃湯,麻黃三兩,桂枝二兩,甘草一兩,杏仁七十枚。治太陽傷寒,頭痛惡寒,無汗而喘。以衛性斂閉,營性發揚,寒傷營血,閉其皮毛,是以無汗。肺氣壅遏,是以發喘。寒愈閉而營愈發,裹束衛氣,不得外達,是以惡寒。甘草保其中氣,桂枝發其營郁,麻黃瀉其衛閉,杏仁利其肺氣,降逆而止喘也。

大青龍湯,麻黃六兩,桂枝二兩,杏仁五十枚,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石膏如雞子大。治太陽中風,脈緊身痛,發熱惡寒,煩躁無汗。以風中衛氣,衛斂而風不能泄,是以無汗。遏閉營血,內熱郁隆,是以煩躁。病雖中風,而證同傷寒,桂枝不能發矣。甘、棗補其脾精,桂枝發其營郁,麻黃瀉其衛閉,杏、姜利肺壅而降逆氣,石膏清肺熱而除煩躁也。

小青龍湯,麻黃三兩,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半夏三兩,五味半升,細辛三兩,乾薑三兩。治太陽傷寒,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以水飲中阻,肺胃不降,濁氣逆沖,故作嘔咳。甘草培其土氣,麻、桂發其營衛,芍藥清其經熱,半夏降胃逆而止嘔,五味、細辛、乾薑,降肺逆而止咳也。

《金匱》以治痰飲咳逆倚息者,使水飲化氣,而隨汗泄,降以五味、姜、辛,咳逆自平也。又以大、小青龍,通治溢飲。以飲水流行,歸於四肢,不能化汗而外瀉,則水飲注積,遏阻衛氣,以致身體疼重。麻黃髮汗,瀉其四末之集水也。

麻杏甘石湯,麻黃四兩,杏仁五十枚,甘草二兩,石膏半斤。治太陽傷寒,汗下后,汗出而喘,無大熱者。以經熱未達,表裡鬱蒸,故汗出而喘。麻黃瀉衛,甘草保中,杏仁降其逆氣,石膏清其鬱熱也。

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二兩,附子一枚,細辛二兩。治少陰病,反發熱,脈沉者。以少陰脈沉而身反發熱,則里寒已作而表寒未退。麻黃髮其表寒,附子驅其里寒,細辛降其陰邪也。

麻黃附子甘草湯,麻黃二兩,附子一枚,甘草二兩。治少陰病,得之二三日,無里證者。以脈見沉細,經是少陰,而里證未作,宜解表寒。麻黃輕發其表,附子重暖其里,甘草培其中氣也。

麻黃升麻湯,麻黃二兩半,升麻一兩一分,萎蕤十八銖,石膏六銖,知母十八銖,當歸一兩一分,芍藥六銖,黃芩十八銖,桂枝六銖,茯苓六銖,白朮六銖,甘草六銖,乾薑六銖,天冬六銖。治厥陰傷寒,大下后,咽喉不利,吐膿血,泄利不止者。以下后中氣寒濕,相火上逆,刑辛金而為膿血,風木下陷,賊己土而為泄利。姜、甘、苓、術,溫中燥土,知、膏、冬、蕤,清肺熱而生津,歸、芍、芩、桂,滋肝燥而升陷,升麻理其咽喉,麻杏瀉其皮毛也。

《金匱》麻杏薏甘湯,麻黃五錢,杏仁十枚,薏苡五錢,甘草一兩。治風濕發熱身疼,日晡所劇。以汗出當風,閉其皮毛,汗熱郁遏,淫溢竅隧,日晡濕動,應候而劇。甘草、薏苡,補土而燥濕,杏仁利氣而破壅,麻黃開竅而發汗也。

越婢湯,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甘草二兩,大棗十五枚,生薑三兩。治風水身腫,脈浮汗出,惡風。以汗出遇風,竅閉汗阻,淫溢經隧,壅遏衛氣,而為浮腫。麻黃髮皮毛而瀉水,石膏清肺金而瀉熱,甘、棗、生薑,補脾精而和中也。

麻黃附子湯,麻黃三兩,甘草一兩,附子一枚。即少陰麻黃附子甘草方,而分兩不同。治水病,脈沉小,屬少陰,虛腫者。以土弱陽飛,腎寒水脹,流溢經絡,而為浮腫。甘草、附子,補土而暖腎,麻黃髮表而瀉水也。

風濕與風水,皆汗為風閉,而濕則未至成水,其證稍異。緣有內水,不但表寒,故多用麻黃。

肝司營血,中抱陽魂,其性溫暖而發散,肺司衛氣,內含陰魄,其性清涼而收斂。衛氣清斂,則孔竅闔而寒不能傷,泄之以風,竅開而汗出,衛氣失其收斂之性,故病中風。營血溫散,則孔竅開而風不能中,閉之以寒,竅合而汗收,營血失其發散之性,故病傷寒。但衛性收斂,風愈泄而衛愈斂,則遏閉營血而生里熱,營性發散,寒愈閉而營愈發,則裹束衛氣而生表寒。以營血溫升,則化火而為熱,衛氣清降,則化水而為寒,營郁而發熱,衛閉而惡寒者,其性然也。風傷衛而營郁,故用桂枝以瀉營,寒傷營而衛閉,故用麻黃以瀉衛。桂枝通達條暢,專走經絡而瀉營郁,麻黃浮散輕飄,專走皮毛而瀉衛閉,竅開汗出,則營衛達而寒熱退矣。

麻黃髮表出汗,其力甚大,冬月傷寒,皮毛閉塞,非此不能透發。一切水濕痰飲,淫溢於經絡關節之內,得之霍然汗散,宿病立失。但走瀉真氣,不宜虛家。汗去陽亡,土崩水泛,陰邪無制,乘機發作,於是筋肉瞤動,身體振搖,驚悸奔豚諸證風生,禍變非常,不可不慎!

蓋腎主五液,入心為汗,非血不釀,非氣不醞,非水不變,非火不化。鼎沸而露滴者,水熱而氣暖也,身勞而出汗者,火動而血蒸也。汗出而溫氣發泄,是以戰慄而振搖。所謂奪汗者,無血,奪血者無汗,以其溫氣之脫泄,非謂汗血之失亡。

陽者,陰之神魂,陰者,陽之體魄。體魄者,神魂之宮室,神魂者,宮室之主人。上士重其人而輕其宮,人存而宮亦修,下士賤其主而貴其室,主亡而室亦壞矣。

煮去沫用。

根節止汗,發表去其根節,斂表但用根節。

麻黃應該怎麼煎?

一般認為,藥物煮的時間短在於取其氣薄其味,葯氣輕而上浮,趨上趨外而走表,利於發散和治療偏表的疾病;煮的時間長則在於厚取其味,藥味重則趨下趨內而走里,利於補益和治療偏里的疾病。麻黃是解表葯的代表,當然應該要煮的時間短。但這種通行的認識和做法與《傷寒論》的要求並不相同。

在《傷寒論》中,用麻黃的方劑有13首,全部要求麻黃先煮,只是先煮的時間不一樣。從《傷寒論》的規律來看,時間長的是先煮麻黃減二升,這一類方都是發汗作用峻猛的方,如麻黃湯、大青龍湯等;時間短的是先煮麻黃一二沸,這一類方發汗作用相對來說比較緩和,如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二越婢一湯等。

有人研究了煮一沸的時間,即把藥物煮沸離火待藥液面恢復平靜,需要5~10分鐘,二沸即10~20分鐘;對於煮至藥液減少一升的時間,約需要15分鐘,減二升則為約30分鐘。

也就是說,張仲景認為,麻黃煮的時間越長發汗作用越強,這和現在通行的認識是正好相反的。又有人對這個問題進行了研究,發現麻黃含有麻黃鹼、偽麻黃鹼、黃酮及揮髮油等,將麻黃單煮和麻黃與葛根共煮對比實驗,發現麻黃與其他藥物同用時,用先煮麻黃的方法有利於麻黃鹼的溶出。所以麻黃髮汗的作用不是麻黃中的揮發性成份如揮髮油等,而是需要久煮才能溶出的麻黃鹼等。

張仲景確實是醫學天才,在漢代肯定沒有現在的實驗研究條件和技術,但張仲景從臨床實踐中得出了這麼精細而肯定的結論,這是令人震驚的。有些所謂的「科學」家,因為《黃帝內經》和《傷寒雜病論》等經典著作年代久遠,所以認為這些中醫學的經典是荒謬的,不可靠的,並且說,西醫學和西方的科學家中沒有人讀經典,真是讓人無語啊!

自己無知,還要以真理的化身自居,厚顏無恥啊!大家千萬要記住,中醫是來源於臨床實踐,經過歷代醫家反覆的臨床實踐驗證,經得起時間和實踐檢驗的醫學體系。經得起時間檢驗的才可能接近真理,昨天是對的,今天又錯了,怎麼可能是真理呢?用這種「科學」方法研究出來的醫學你敢用嗎?

本文轉自《長沙葯解》以及新浪搜索中醫肖相如,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立即刪除!

識別下圖二維碼並關注,回復「中醫領取中醫執業、主治資料!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