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玩玩具的孩子和不玩玩具的孩子差別這麼大?

張媽媽帶孩子旅行回來,大行李箱被孩子一路買來的毛絨玩具各式發卡、小玩偶和氣球佔了一大半。張媽媽正在收拾的時候,孩子湊過來說:媽媽,班上小麗的大熊特別可愛,我也想要。她皺著小鼻子,扭一扭肩膀說:媽媽,求求你啦!」 張媽媽很是無奈,但又拗不過孩子,只能妥協。

其實和這位張媽媽一樣,現在很多家長其實都存在片面認識玩具的價值、不知如何到底要不要給孩子買那麼多玩具。其實,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Poepoe醬認為,家長、教師和研究者都要懷著學習的心態,面對這些新的教育問題帶來的挑戰。

首先我們得明確一點:探索是孩子的天性

探索中的孩子,不斷學習、不斷獲取新的信息。面對新鮮有趣的,豐富多彩的商品,他們難免不斷會有:「哇!這個東西看起來太有意思了!」「我好想試試。」的念頭。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有時候孩子表現得特感興趣、非買不可的東西,往往都只是三分鐘熱度,甚至剛拿回家就覺得沒意思了,扔在角落裡再也不碰了。事實上,當孩子告訴你他對什麼東西感興趣的時候,他是真的感興趣,但探索的慾望一旦被滿足,好奇心也就消失了。

那我們到底該不該滿足孩子的購買願望呢?

1.先確定孩子是否真心喜歡

很多時候,孩子想要買東西就是出於對某種物品單純而強烈的喜愛。比如很多寶寶就對毛絨玩具完全沒有抵抗力。毛絨玩具對孩子而言通常是有特殊意義的,能帶給他們莫大的安全感。

如果孩子喜歡一個東西,我們應該盡量給孩子留下的印象是「我喜歡的東西我都能得到」。這並非增長孩子的物質追求,只是作為父母,盡自己所能,讓孩子能夠感受到,自己在物質方面並不缺乏什麼,長大以後才能更好抵禦外界的各種物質方面的誘惑。

生活經驗告訴我們,物質需求過分強烈的人,要麼是曾經有過物質奇缺的經歷,要麼就是在情感方面沒能得到足夠的關愛,因此需要用物質來填充這種需求。而需求能得到及時充分地滿足的人,往往更能具備控制自己慾望的能力。

2.新玩具讓孩子和夥伴們有了共同話題

年齡稍大一些的孩子這種需求更為明顯。比如一個男孩和他的朋友們最近都迷上了收集朱古力蛋里附送的恐龍玩具,他們特別關心誰拿到了非常稀少的雷龍,誰集齊了不同形態的慈母龍,還經常把自己重複的玩具跟別人交換。

對於這個男孩來說,積攢恐龍玩具讓他和同伴們夥伴們有了共同話題,能夠不斷密切彼此的關係,甚至成為相互認同的一種方式。如果拒絕孩子的類似要求,就等同於切斷了他與同齡夥伴交往的渠道。

3.越是需求得不到回應就越迫切地想要確認

童年並非像我們成人習慣性地描述的那樣無憂無慮。相反,孩子們因為力量小,能力弱,認知有限而常常遭受挫折。買東西就是最常見的獲得掌控感的方式之一。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越是被控制,越缺少獨立自主的機會,就會本能地想以其它的方式獲得掌控感。越是需求得不到回應,就越迫切地想要確認:我能自己做主嗎?

其次我們需要弄清楚的是:為什麼給孩子買玩具

我們把玩具的價值歸類為五個方面,分別為身體發展價值認知價值情緒發展價值個性發展價值社會交往價值等。

大多數家長很重視玩具開發智力的認知價值,而對玩具的其他價值認知不足,他們還沒有看到,玩具開發兒童智力的同時,在孩子身體協調發展、情感發展、社會性發展和個性發展等各方面所起的不可忽視的作用。

玩與學是辯證的統一,玩的教育即「快樂教育」,而只有快樂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起孩子的求知慾、創造欲和自信心,專家認為快樂的方法和氣氛比其他方法更有效。

家長應該重視孩子的天性,多給孩子一些自由玩耍和遊戲的時間,讓孩子在玩耍中認知社會,認知學習的重要性,學會與人交往。

很多家長把玩具當作父母愛心的體現和父母陪伴的替代品,他們認為「家裡只有一個孩子,大人都有事,沒人陪他玩。孩子需要陪伴,玩具可以給他一些寄託」。

如果將玩具交到孩子的手裡就是這一行為的終結,孩子怎麼玩、愛不愛玩、孩子有些什麼樣的變化等,都發生於成人的視野之外,那麼這種所謂的「愛」和「陪伴」反而會讓孩子體會到更多的孤獨感。

其實,孩子不是因為無人陪伴,才需要玩;孩子的成長中需要玩具,更需要好的玩伴,一同探索、發現和分享。

看到這裡,相信大家已經明白了為什麼要給孩子買玩具了吧!不過話說回來,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其實就是陪伴呀!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