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作家王萬兵:因文化自信,鍛造傳世之作!

文學創作指導導師:網路文學院院長、《新文報》主編 、作家第一村知名作家王萬兵及工作室鼎力推薦。

2016年11月30日,第十次文代會、第九次作代會開幕式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講話精闢的論述、殷切的希望引起強烈共鳴。會議期間,由文聯、財政部、文化部共同主辦的「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的146件入選作品,以「中華史詩美術大展」的名義在國家博物館向公眾展示,並陸續陳列在國博大廳內,在文化界引發熱議。2017年5月,由國務院參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館等主辦的「『中華家園』美術創作項目」啟動。為了落實重要講話精神,解決「在文藝創作方面,也存在著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存在著抄襲模仿、千篇一律的問題,存在著機械化生產、快餐式消費的問題」,希望在這些創作項目的實施中,不斷有針對性地糾正、引導,以推動美術領域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繁榮文藝創作發揮應有作用,為國家積累一批主題鮮明、質量上乘的優秀作品。無論是組織者還是創作者,都將此實踐過程,作為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實質,不斷增強自身學養和藝術修為的機會;都將為時代、為歷史奉獻精品力作作為一項長期任務。

因文化自信而其命維新

在當代,文化自信是具有時代意義的命題。它代表了文化自覺基礎上文化自尊、自強精神的確立,是以摒棄「西方文化中心論」和鴉片戰爭以後產生的民族心理自卑、文化價值自卑觀念為標誌的,對文化核心理念的自我肯定和期許。

在世界文化相互激蕩又相互影響、激烈競爭又相互交融的當下,從宏觀層面看文化自信,它源自於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明和豐厚的文化傳統;得自於百年從屈辱中崛起、堅定走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獲得的巨大成功,以及現代化建設取得的非凡成就;仰賴於全面小康社會的指日建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社會主義強國建設美好前景的可期待。文化自信,既與歷史文化的積澱和文明成果相關係,也與現當代文化建設的新成果、新成就相關涉,還與未來的文化創新發展相關聯。無自信,則無以為文明大國、文化大國,無以彰顯中華文化的創造力和軟實力。這也是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中華民族今天應有的姿態。

作為「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的文化自信,不會因擁有五千年文明歷史而自以為是,或沾沾自喜於前輩創造的文化成果,而將通過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之與國情、民情和社會發展、現實需求緊密聯繫,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當代文化,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夢的實現,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食糧、智力支持和發展動力。因而,自信不是自滿、自封、自足,也不是因為有了自信,地位身價自高,文化必然繁榮,成果自然湧現。它需要善於總結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善於學習他人的優長以及擅取活用的科學理性態度;需要自身具有包容性,包括敢於嘗試探索,敢於自我批判以及糾偏、修復的能力;需要通過付出十倍百倍的努力創造有價值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成果、新財富,並且通過交流傳播以證明它所擁有的不竭動力、原創能力以及對世界文明的貢獻力,進而體現出對他者文明所具有的啟示、參照、借鑒作用,為不同文明所接受、理解和尊重。

創造文化的是人,而複數個體的人便組成了人民,因而也就決定了任何社會的文化都是由人民創造的,反過來作用於人民,為了人民,服務於人民。我們這些被冠以作家、藝術家、「人類靈魂工程師」稱號的人,從事著人類諸種事業中至為高尚、榮耀的職業。創造是文藝家的立身之本,而維繫並激發文藝家創造才能的內驅動力,理應源自於文化自覺、自信和自強精神。

藝術創造的最高境界是讓人動心,讓人的靈魂接受洗禮,讓人發現生命與心靈的意義、感受生活與自然的美好。作為人民這個群體中的一分子,文藝家首先需要由己達人地樹立鑄魂、塑人的意識,然後通過作品去感染並提升人民的思想情操、道德素質。「好的文藝作品就應該像藍天上的陽光、春季里的清風一樣,能夠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人生,能夠掃除頹廢萎靡之風」。文藝家就應該「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動活潑、活靈活現地體現在文藝創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訴人們什麼是應該肯定和讚揚的,什麼是必須反對和否定的,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這要求我們以人民一員的平等身份,自覺融入和沉潛到現實生活中去,以平視、平實的眼光與心態,以平正、謙虛的態度,真誠地向普通人學習,向生活學習,向經典學習。將畫筆書寫的對象真正聚焦到人民大眾看似平凡、庸常卻具有閃光內質的現實生活萬象之中;聚焦到那些默默為社會進步、國家富強奉獻著的萬千幕後英雄和普通人的悲歡離合、音容笑貌之中。用充滿自信的體察感悟,用自己的真實語言,用創新的形式、技藝,傾注心力去創作文質兼美的作品,並且在這個過程中不斷錘鍊和健全自身的人格修養和思想境界。

因高峰期許而滌沙鑠金

傳統是一條源自高山溪澗、一路奔涌並匯聚眾川、最終包容和承載了不斷豐富的內涵而奔向大海的河,其生命因此才能獲致久遠;傳統又似一股繩,沒有不斷添加補充新的麻、草,傳統之繩便無緣永續延長。

中華傳統文化在今天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既體現了文化、文藝在不同時期承傳續用的內在規律,也是其價值彰顯的歷史要求,更是在當代語境中傳統文化能量的現代釋放和推陳出新的現實需要。能夠謂之傳統,理應與當下、未來一脈相承。文化和文藝發展的歷史又是一個大浪淘沙、新陳代謝的過程。能夠活化並作用於現實當下的歷史文化,能夠接受創新變革並指向未來的歷史文化,才是具有歷史價值的文化。而文化、文藝的高峰,正代表了不同歷史時期民族的精神標識和成果標誌。

就文藝創作而言,創造性轉化立足於傳統藝術源流這一基礎,宗旨是「轉化」,方法則是承傳改良、鼎新再造,而非割斷背棄,其要義是適應當代文藝發展的需求,服務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而創新性發展,則是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依託、為「底色」,以世界不同民族的文化成果為養料、為參照。「發展」是必由之路,是要求;創新是手段,目的在於創造。其前向為未來的文化、文藝建構提供歷史鋪墊與續接;其後向則與本民族文化、文藝傳統血脈相連。文藝家兼有「系二任於一身」的責任與使命。

創新獨造,是人類活動和文明進步的本質特徵。文重質美,藝貴求新,「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而高峰者,代表了一個民族、一個時代文化成果、文藝作品創新的頂尖水平。高峰作品的產生孕育於眾多的精品佳作中,它不在於熱鬧多寡與否,而著重在其能否具有深度、溫度、高度和廣度,具有「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特徵,以及蘊含其中的開創性、獨特性。然而,「高峰」的評價稱謂,常常不是由同時代人作出。能否擔得「高峰」稱謂,需要經過歷史沉澱、學術追問、歲月過濾,需要退去當世的利益、情感紛爭和世俗光環,由不持偏見、不含成見的史識者們給出判斷。

當今,經濟發展、社會安定、物質豐富,黨和政府對文化事業、文藝創作的支持投入不斷增長,文藝創作環境寬鬆自由;從業人員數量日增,文化、文藝產品數量遞增,人民大眾的文化娛樂需求和消費能力快速增長。可以說,當代文藝家正逢歷史以來最好時期。同時,伴隨著市場經濟的活躍發展,警惕、克服文化生產、文藝創作中伴生的多重無良弊象將是一項長期任務。此其中,拒絕深刻、瓦解崇高、調侃經典,熱衷於去思想化、去價值化、去主流化等現象有之;淡漠生活、淡化主題、善惡美醜不分,顛覆價值理念、標榜以反主流文藝現象有之;媚洋、貪大、求奢,追求搜奇獵艷,熱衷於渲染社會與人性陰暗面等現象有之,甚至娛樂至上、市場為王,造假各類記錄的現象久治而難根除;而爭風於名利場,熱衷於政績事功,不惜粗製濫造趕工獻禮,行業內時有風氣頹敗的現象,也在一定程度上侵蝕折損著文藝創作的質量;更有文藝批評失語、缺位,浮泛表揚遠多於尖銳批評而導致良莠莫辨的失范現象形成了不良循環效應……凡此種種,都從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銷蝕著文化產品、文藝作品鑄魂、塑人的應有之義,也成為導致文藝作品「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現象的頑症所在。

先哲有云:文以載道。創造屬於我們時代的高峰作品,離開了文藝家高尚的思想情操、文化情懷,高超的藝術修養和創新的智慧與勇氣是不可想象的,這關乎作品載什麼「道」的問題;其次需要文藝家較全面的綜合素質、寬闊的視野和文化眼光,這關乎如何「載」的問題;然後才是想象力、駕馭作品形式風格、技術語言的能力,也就是「載」的具體方法問題。任何一個具有文化自覺意識、自信精神的文藝家,都不會因世俗慾望和現實社會中存在的種種謬誤而喪失應有的人文情懷,忘卻或弱化對於藝術的真善美內涵的執著追求,迷失信仰與理想,而坐視精神鈣質的流失。文藝家必須自覺拒絕以創作自由、尊重多樣化為借口,放鬆對作品的打磨錘鍊、放縱於低水平製作、放任於低俗趣味的蔓延和資本的綁架而不自知,唯有如此,才可能使作品突破「高原」的制約與極限,向著「高峰」攀援。

因傳世之義而矢志「三精」

在當今世界各地的藝術殿堂中,那些被赫然供奉、被反覆演繹、並且見諸各類藝術歷史教科書,廣為後人傳頌的傑作,所以能夠穿越歷史煙雲和一代又一代藝術史家的指摘詰問,讓今天的我們在重睹它們時,仍然折服於其經久的藝術魅力而為之怦然心動,並在胸中激蕩起歷史回聲,正是因為那些作品在思想內容、主題形式和藝術境界上達到了無與倫比的歷史高度。

試作遐想,那些前賢彼時是如何以卑微的身份和高超的藝術才能,在良知與道德的驅策下,用心描繪、記錄並重現一個時代的「真實」。在歷史的幽深處,發散著也許微弱卻熾熱而執著的光與溫度。他們運用文字、音符、色彩去承載思想,進而融入他們的理想和對真善美的理解,選擇通過一個點去揭示、反映一個時代、一個民族的形象與歷史。有的甚至需要以抗拒世俗的勇氣,發時人之所未見,書世人之所未思,以超凡的想象力和精妙入微的表達力,經由工匠般的勞作所建構起的藝術生命遠遠超越了自然生命,成為不朽。然而挑剔又勢利的藝術史只關注第一、追捧唯一,以至於今天的我們無從知曉那隱沒在歷史陰影之中、金字塔基座上無數同樣付出了智力勞作的佚名作者。那些已經難以查考的無名者,在賦予素箋、畫布以智慧之時,也許從未奢望後人能夠真正讀懂、並且理解隱匿在作品之中的內在價值,從未預料作品能夠傳世,但歷史能夠還他們以公正。

作品是文藝家的立足之本,創造高原高峰作品,只有熱情和決心遠遠不夠。文藝家需要關心的是如何使作品的思想切實深刻起來,藝術精湛起來,技術精良起來。我們需要虛心學習,需要不斷充電;我們需要關注社會發展進步,注重學習文藝理論,補充文史哲方面的知識欠缺;我們需要學會善於在生活中發掘提取鮮活的素材,以激發獨特的創意構思,以小見大地體現中華思想理念、美學精神,學會賦予作品豐富雋永的內涵,而非簡單地將課堂寫生移至鄉間代替深入生活;我們需要有寬闊的胸襟、厚積薄發的巧思和充沛的藝術想象力。從靈感閃現化為心象進而視覺圖像化的一刻起,即盡其所能調動一切可資表現的藝術手法,以敢於試錯、廢稿三千的精神,獨到地言說主題內容,而不是以同樣的程式套用不同的主題,造成千篇一律的重複;我們需要打磨熟練的技巧和精妙的形式語言,去呈現作品的藝術效果,精心設計作品的各個局部、細節以及整體關係的協調,處理好敘事結構、人物的形象造型、章節的起承轉合、色彩調性乃至筆觸的組合排列,而不是熱衷於炫技,滿足於技巧熟練等等,不斷充實、改進,努力營造無可替代的藝術效果。

大量的實踐表明,欲求達到精深、精湛、精良的藝術高峰並非易事,探取藝術堂奧,不光需要學養、能力的不斷提升,還需要時間和藝術積累。我們需要行萬里路,熱愛生命、熱愛生活、關愛他人;需要克服許多自身的偏執與自戀、狹隘、怯懦和虛榮,以及永遠不會沒有的「無知」,懷抱「摛文必在緯軍國,負重必在任棟樑,窮則獨善以垂文,達則奉時以騁績」的志向,使自己先成為一個有深度和厚度的人,作品才能有筋骨、道德和溫度。

求取藝術精湛,我們需要讀懂、讀透生活與藝術的大書。為了達到此目的,需要我們真正能夠入靜、入定、持恆,刻苦敬業、鑽研技藝,忘情於家國父老,忘情于山川大地,忘情於生活與理想。秉持「即便明日我將衰朽,今日我亦竭盡全力」的心志,努力創作能夠與古代傳統藝術拉開距離,與現代西方藝術保持距離,與現實生活和人民零距離,與時代貼近距離,與高峰目標努力縮小距離,能夠折射歷史與人民輝光的當世作品。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