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張家口:從歷史深處走來的城市

今日大境門。 陳亮攝

清末民初,大境門外西溝馬市。

來往於張庫大道的駝隊走在張家口(現在的明德北街)。 張家口展覽館供圖

張家口, 一方有著悠久歷史、 燦爛文化、 古樸民風的熱土。

二百多萬年的泥河灣古人類遺址, 被稱為「東方人類的故鄉」; 中華民族的人文三祖合符釜山, 孕育了五千年中華文明。

蜿蜒的長城, 賦予了它豪邁的氣質; 古老的張庫大道, 寫下了其商業傳奇。

沒有間斷的文化符號, 在這裡銜接起一幅歷史畫卷, 展示了這座古城博大、 深邃的獨特魅力。

一道灣, 穿越遠古時空隧道

6月10日,是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在張家口陽原縣首屆舊石器文化節上,專家、 學生和市民一同走進 「東方人類的故鄉」———泥河灣遺址群,體驗先民的生產生活。

從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中外科學家在陽原縣一個叫泥河灣的小村莊,發現了東方先民距今170萬年以來的生存演化歷史。1978年發現的距今136萬年的小長梁遺址,作為古人類活動最北端的見證,被鐫刻在北京中華世紀壇262米長的青銅甬道第一個台階上。

2001年10月, 在泥河灣馬圈溝遺址發現了層位最低、時代最早的遺址,發掘出的幾百件石製品、動物骨骼,將泥河灣盆地舊石器的年代向前推進了數十萬年,達到距今200萬年左右。

「張家口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張家口歷史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 《張家口悠久的歷史》一書主編韓祥瑞介紹,陽原縣境內發現的史前人類活動遺址,證明舊石器時代這裡是最早的人類涉足地之一。目前,泥河灣已經成為世界上探索人類起源及其演變的經典地區,其遺存構築了先祖在這裡演化的近於完整的時空框架。

司馬遷在 《史記》 中記載了約五千年前,黃帝在張家口涿鹿縣一帶進行過的重大政治軍事活動: 「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 「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后,黃帝 「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

合符釜山是黃帝召集各氏族、部落及部落聯盟,在涿鹿釜山舉行的中華上古時期的第一次政治大會盟, 皇帝隨後在涿鹿建起了都城。韓祥瑞認為: 「建城就是設治的開始,我們不妨把這看成是張家口古代設治的開端。」

大約3000年前, 北方少數民族北戎的一支,在今張家口蔚縣及桑乾河一帶建立起奴隸制政權,史稱代國。公元前475年,晉國趙襄子派其侄趙周打敗代國,代國被晉國所滅。

張家口,因地勢險要,地理位置特殊,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在朝代更替的紛繁戰亂中,行政設置變化頻繁,行政歸屬幾經改易。 「從春秋戰國至清朝,先後在張家口境內設立過5個郡、4個府、11個州和36個縣。」韓祥瑞說。

秦漢統一時期,在張家口設上谷郡、代郡。漢晉時期,張家口一帶為漢族與少數民族雜居的地區。南北朝時期屬魏、北齊。唐時屬河北道、河東道。宋代屬西京道歸化州。元朝在今張北縣白城子一帶建中都,張家口屬中書省上都路宣德府。

韓祥瑞說: 「明朝為鞏固邊防,彌補軍事力量的不足,永樂二年 (1404年), 在北部邊疆地區,包括宣化、張家口一帶,由官方修建長城,築起駐軍城堡。」

《明太宗實錄》有這樣的記載: 「敕邊將於長安嶺、野狐嶺及興和迤西,至洗馬林,凡關外險要之地, 皆崇石垣, 深濠塹, 以防虜寇。」這些軍堡中,就有始建於宣德四年 (1429年)的張家口堡。

張家口堡構造十分堅固,城堡四角各有一戍樓,東南門樓和西城牆上有禦敵功能的重檐閣樓,堡內有協鏢署、中營署、守備署,常年駐紮著為數不少的軍隊,因此有「武城」之稱。

張家口以北一馬平川的內蒙古高原,無險可守,所以扼守張家口尤為重要。清朝沿襲明制, 仍將張家口視為京畿門戶和首都北大門,設有重兵。

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張家口堡為中心,不斷擴大延展。1945年,張家口解放,張家口市人民政府宣告誕生。從此,雖然張家口名稱的內涵,隨著其管轄範圍及隸屬關係的變更而有所變化,但是作為行政市的名稱一直沿用下來。

一座城, 由武變商雄冠北疆

在史料中,對於東、西太平山之間的山口,明初只稱隘口或隘口關。到明宣德四年,方有關於張家口的文字記載。

據 《宣府鎮志》 記載,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這一帶因 「民戶不足,調山西諸處余丁充之」。其中,有張姓人家遷來在隘口附近定居,這就使 「口」與 「張家」有了聯繫。久而久之,隘口被人們冠以張姓,稱作張家隘口,後來簡稱為張家口。

明朝定都北京后,為加強對北方蒙古族勢力的防禦,建立了「天子守邊」的軍事體系。

「宣德四年,萬全右衛指揮張文主持修築了軍事城堡———張家口堡。 當時修建的時候,只有東邊的永鎮門和南邊的承恩門。北門則是張家口堡建成100年後,由萬全指揮使張珍開築的。萬曆二年 (1574年)城牆包磚,張家口堡大規模建設完成。」韓祥瑞說。

張家口堡由此成為今天張家口市區的發源地和「原點」。在其建成的近六百年間,雖偶有驚擾,卻從未失守,以「武城」之譽雄冠北疆。現在,位於市區橋西區最繁華的商街,還沿用著它最初的名字「武城街」。

弘治年間,由於朝貢貿易產生摩擦,達延汗不再入貢。隆慶五年 (1571年), 明穆宗與俺答汗達成協議, 重開互市, 史稱 「隆慶和議」。當時的張家口堡是宣府鎮的馬市,是雙方進行大規模貿易的場所。

因張家口堡與堡牆之間還有五里路的距離,交易起來很不方便。宣府巡撫汪道亨巡閱到張家口, 看到互市之地地處東、 西太平山之間,地勢十分險要,就建議在舊城垣的基礎上修築新堡城。萬曆四十一年 (1613年), 在邊牆上修築了專門進行馬市的城堡,稱為來遠堡。

來遠堡周長二里十三步,城牆高三丈五尺,下以條石為基。環堡四隅各建一座戍樓。堡內建有公署二處,營房300間,祠廟二座,八角亭一座,還建有供管理官員辦公的撫賞廳、觀市廳、司稅房等。街巷道路井然有序。來遠堡建成后,使已經延續數十年的蒙漢貿易更為規範,來遠堡逐漸成為以邊境貿易為主的城堡。

張家口人稱張家口堡為 「下堡」,稱來遠堡為「上堡」, 「下堡」向 「上堡」的擴展,構成了張家口市區發展的兩個支點,也使張家口由軍堡轉為商埠,長城也由軍事防禦線變為貿易交流線。

「始於明、盛於清、衰於民國的張庫大道,為張家口城市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韓祥瑞說, 「明初,清水河西岸及東西太平山山口一帶,由於屯田制的實施和張庫大道的興起,導致了人流、物流、資本流的融匯。清代,大境門開通后,促進了北面的來遠堡與南面的張家口堡的相向發展,上下兩堡之間店鋪林立,終於連成一片,形成了現在的橋西區。」

張家口堡由 「武城」 演變為 「商城」 后,商賈們在張家口堡內建造了數以百計的深宅大院。 現在的張家口堡佔地約23公頃, 東西長590米,南北長330米,有20條街巷、478個院落保持明清時期建築的原有格局,其中極具歷史價值的重點院落有93個。張家口堡被稱為「明清建築博物館」,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09年,由鐵路之父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張鐵路竣工。京張鐵路的建成通車,不僅載入了鐵路建設史冊,對於當時及以後張家口經濟的發展、城市版圖的擴大,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清水河,由北向南把張家口市區分為東西兩部分。京張鐵路修建前,張家口人多生活在清水河西岸。 當清政府決定修建京張鐵路時,一些商人便 「嗅」到了張家口所蘊藏的巨大商機。

近代天津 「買辦之王」 梁炎卿、 陳祝齡,探聽到京張鐵路張家口火車站的修建位置后,立即在張家口成立了股份公司,發行了最早的股票之一「怡安產業股份有限公司」股票,投巨資購買了現橋東區東起建國街、西至大清河岸、南跨菜園街、 北達沙河路及太平橋540畝的土地,怡安街、寶善街、福壽街等街區先後形成。

特別是長約200米、寬4米的怡安街,建起了照相館、 中藥店、 鐘錶行、 飯店、 茶莊、綢緞莊等70多家商店。橋東各種洋式建築、劇場等相繼建成。 原來只有三座小廟的橋東區,變成了燈火輝煌的文化中心和商業繁華之地。京劇四大名旦中的尚小雲、荀慧生,四大鬚生中的馬連良、譚富英,唱評劇的趙麗蓉、趙艷蓉姐妹及花淑蘭、 鮮靈霞, 相聲大師侯寶林、藝術家郭蘭英等,都在怡安街的慶豐戲院演出過。

市區面積不斷擴大,出現了清水河兩邊橋西、橋東的概念。橋西張家口堡內的建築不斷增加,城市功能不斷完善,使張家口儼然成為當時國內具有現代氣息的城市。

可以說,1909年一聲長鳴的汽笛,讓張家口完成了一次重要演變。

一條道, 走出200年商貿傳奇

張家口因長城而起,也因張庫大道而興。

在張家口市區的北端,有一段沿山勢修建的長城。它修建於明成化二十一年 (公元1485年),在橋西區內長約3700米。

在橋西區大境門景區廣場,張家口歷史文化研究者劉振瑛指著一小一大兩個城門介紹:「小境門開設於明萬曆年間。高,人不能騎馬;寬,只能二馬并行,關外人畜均由小境門控制。入關後人畜分道,門洞兩側長城與堡牆形成東西各百米長的夾道,以遏制大量軍隊入侵,設計匠心獨具。清順治元年 (1644年), 清政府在小境門的西邊增開了一處大城門,並取名為大境門。」

在萬里長城之上, 所有的防禦關隘都以「關」命名,而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的大境門,卻是長城上唯一一個以 「門」命名的關隘。從字義上看, 「門」 比 「關」 更多了一些開放、交流的意味。

《河北省公路史志資料》記載,這裡 「早在元代,便闢為驛路,明清兩代又闢為官馬大道。當時運送物資所走路線,多依驛站。」

這裡所記載的官馬大道,就是聞名中外的張庫大道。

張庫大道起於大境門,它穿過遼闊的草原、起伏的丘陵、荒涼的沙漠,從張家口一直綿延到蒙古草原的腹地烏蘭巴托。劉振瑛說: 「據史料記載,漢唐時這條道已有雛形。明朝在張家口一帶設立『貢市』,后又設立 『茶馬互市』。這條商道戰時辦軍需,平時做貿易。」

清政府修築大境門,是對張庫大道這條商業運輸線的極大支持。以大境門為起點,張庫大道的興盛從此開始,張家口的商旅史走向了鼎盛時期。

當時,做買賣也叫 「跑草地」的,商人們來自各地,有皇封御賜的八大皇商 「山西幫」,有 「直隸幫」,有旗人組成的 「京幫」,有小本經營的「本地幫」等。

「商人們用從內地購來的綢緞、米面、茶葉、瓷器、馬鞍、銅鐵器具等,到蒙古草原交換回馬、 牛、 駝、 羊、 皮張和貴重藥材鹿茸、麝香等,用茶葉、生煙等物從俄國商人那裡換回羽紗、毛氈、天鵝絨等。」劉振瑛說。

商人們的貿易活動,幾乎覆蓋了長江以南到整個蒙古草原和西伯利亞的廣大地區。一些俄羅斯、日本、美國、德國的商人也加入其中,使張庫大道的商業活動多元化、國際化。

經濟貿易的繁榮,促進了張家口金融業的活躍,賬局、錢莊、票號、銀號、銀行等社會性金融機構應運而生。 據史料記載: 「1736年,生息銀兩的恩賞範圍擴大到八旗漢軍。張家口設祥發永賬局。」祥發永賬局是張家口最老的賬局,也是全國最早的一家賬局。

清末民初,張家口的商號、銀行進入了一個集中發展時期。據記載,當時 「張家口有大小商號七千餘家,銀行上堡六家、下堡三十二家,外倌二千六百餘家,茶社、毛庄各二三十家」。

貿易的繁榮,也吸引了許多外國資本到張家口投資。 據 《察哈爾通志》 記載, 1923年(民國十二年),英、德、美、日、法、俄、荷蘭等國家在張家口設立的商行達到44家,美、英、日、俄等國還在張家口設立了領事館。

張庫大道的飛速發展,衍生出許多新行業。大境門元寶山下狹長的溝谷中, 形成了金街。金街上有綢緞莊、生煙庄、皮行、山貨鋪、點心鋪、酒作坊、洋貨店等。因為商品運輸需要大批駱駝來完成, 大境門還曾設有駱駝市場,每年交易駱駝達7萬頭之多。

據 《張庫通商》載: (1918年前後)對蒙古貿易的商號增至1600多家, 年貿易額達到1.5億兩白銀,張家口被稱為「華北第二商埠」。

劉振瑛說: 「這個時期,張家口的金融企業完全可以與天津、上海相提並論。張家口堡內的興隆街、鼓樓東街成為當時的金融街,聞名遐邇。張庫大道的興盛,也促進了張家口地方工業的發展。這個時期, 『口商』聲名鵲起,『口瓶銀』 流通全國, 『口皮』 行銷國內外,『皮都』 『陸路商埠』 『旱碼頭』等美譽先後叫響。」

興盛了200多年的張庫大道,促進了當時張家口經濟的繁榮、財富的積累和城市化的進程。

2015年7月31日, 雄偉的大境門, 見證了載入史冊的難忘時刻:北京攜手張家口贏得了2022年冬奧會舉辦權。

張家口再次進入國際視野,登上了世界舞台。古老而年輕的張家口,將煥發出新的光彩。

相關

歷代長城「博物館」

張家口是長城修築最集中的地區之一,境內的長城及其附屬建築均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據河北省長城資源調查勘測統計,張家口境內轄戰國至明代修築的長城總長度達1804.846千米,現存可辨長城遺迹累計長1303.285千米,其中344.664千米存在歷代疊壓關係。張家口境內明長城占河北省明長城總長度的53.8%,15個縣、區都有涉及。

張家口長城的建築形式多種多樣。有土夯、石築、土石混築,有石片干插、石塊干壘,也有土夯牆芯外用青磚、石條灰漿精心砌築的。長城頂部有尖頂、圓頂、平頂、斜頂,有的頂部可以八人并行,四馬並排。長城及長城附屬物遍布張家口各地,是名副其實的歷代長城「博物館」。

年代最久的長城:張家口境內修築於周赧王時期的趙長城、燕長城,是目前全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好和建築年代最早的古長城。

密度最大的長城:張家口境內東西方向長城有四道分佈,在赤城、崇禮、張北、沽源四地交界的樺皮嶺一帶,長城縱橫交錯,層巒密布,堪稱奇觀。

距京畿最近的長城:位於懷來境內的宣府內長城和昌鎮長城,與北京咫尺之遙,是「九邊」距北京最近的長城。

疊壓最多的長城:張家口的長城大部分是在古長城的基礎上修繕。在壩頭一線,有些長城是五個朝代的長城相互疊壓。

最高的長城:分佈於樺皮嶺和冰山樑的古長城,最高處是冰山樑,海拔2211米,是最高的「龍脊」。

最罕見的唐長城:最繁盛的王朝唐朝,也在張家口修築了長城,史籍中很少記錄。

涉及的縣、區最多:張家口除陽原、下花園外,其他縣、區都有長城分佈,若把城堡、墩台、驛站等作為長城的組成部分,張家口長城則幾乎無處不有。

現存明長城遺迹最多:其中包括敵台456座、烽火台2273座、馬面111座、關堡136座及相關遺存21處。

古驛站最多:作為傳遞信息、運送軍隊補給的古驛站,張家口境內有22個,超過所有其他市級單位。

古驛道最長:驛道是長城內側用於調兵遣將和機動馳援的軍道,它的長度是和長城的長度相關的。張家口境內古時曾設代和上谷兩郡,連接兩郡的道路相當於「國道」,再加上連接各城堡之間的馳道,里程最長。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