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粵港澳大灣區叫板舊金山灣區,突破口在哪裡?

(深圳灣大橋)

粵港澳大灣區概念提出,整個珠三角都亢奮了,地產圈當然也亢奮了。整個深圳,都在比廣州更加積極狂熱的刷屏點贊。

也許,對於一個普通群眾來說,冷靜的看待大灣區,會很有必要。

昨天下午,在新浪樂居參加「圳圳有辭」的節目,我整體的看法是:粵港澳灣區的前景是很值得期待的,但是道路也將是漫長的。並不是說一個概念一提出來,粵港澳就立馬超過了紐約、東京、舊金山三大灣區城市群,傲立於世界之巔了。

(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格局)

首先的一個判斷是: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個終極的提法,能夠更好的解決好廣深港長期三足鼎立的明爭暗鬥,有利於在一體化的視野下建立城市共同體。

回首過去幾年的時間,我們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如果以深圳為基點,在過去的3年時間裡,有關深圳的定位是一個逐步擴大逐步升級的過程,超級城市——深莞惠都市圈——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

最開始的時候,在2016年深圳發布十三五規劃綱要的時候,深圳對自己的定位是「超級城市」,超級城市的意思是,人口會在1000-2000萬,輻射力會遍及附近城市,並且會對標知名的國際大都市。這個我當時的理解是,深圳已經放棄了直轄擴容的努力,現在看來貌似是靠譜的。

隨後沒多久,伴隨著東進戰略,深圳開始比較著力的推動深莞惠三地融合了,謀求深莞惠都市圈以及「3+2經濟圈」(深莞惠——河源汕尾)的建立。這個基礎上,一系列交通規劃的安排出現了,和東莞的五條捷運線連接,和惠州的捷運14號線也提早開建。產業轉移也出現了,當時媒體熱炒的1.5萬家企業外遷。

等到馬興瑞升任廣東省長之後,也就是前不久,連續開了幾個會,提出要把珠三角建設成世界級城市群,這個城市群是指珠三角9市(廣佛肇、深莞惠、珠中江),橫跨珠江入海口東西兩岸三個小型都市圈。而其中的抓手就是發揮好深圳的經濟輻射帶動能力。

話音剛落,到了現在的國家兩會上,變成了粵港澳大灣區,在珠三角9市的基礎上再加上港澳兩城。對標世界上最牛逼的灣區都會區——紐約灣、東京灣、舊金山灣。

對這樣的定位變遷,我的理解是:國家希望能夠在更廣泛的視野下,去定位一個城市群。可以這麼理解,粵港澳大灣區其實是原來珠三角城市群的升級版。這是一個比較終極的提法,很好的實現了廣深港「三城同框」,放到一個統一的語境下去定位,去規劃。我們知道,大珠三角和長三角、京津冀不同,首要就在於這裡有三個互不相讓的城市,彼此之間長期的明爭暗鬥,比如典型的案例是港珠澳大橋的雙Y變單Y。支柱產業上也各搞各的,比如深圳也要做金融中心。天天玩兄弟打架,非常不利於一個大的都市群的競爭力的增強。

這是一個非常有智慧的改變,粵港澳大灣區的設想,第一次將廣深港三個距離在不到200公里的超級城市囊括在一個大的城市群概念中,不再各自為政彼此爭拗,而是要建立良好的產業協同,這將會讓廣深港三地在大的範圍里角色地位發生變化。最終9+2城市形成一個拳頭,打出去,描畫一個比原來馬興瑞設想中還要更有格局的世界級城市群

其次第二個判斷是,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三地的城市地位和功能會發生變化,真正的得益者是深圳,更是香港難得的機遇。

和國際上已經成熟的大都市圈相比,包含11個城市的粵港澳大灣區還沒有成型,就已經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城市群了。截至2015年末,這個大灣區的人口是6765萬(也有說是超過8500萬),面積是5.65萬平方公里,GDP大約是1.3萬億美金。按照現在的人口增長速度,用不了多久,就會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人口過億的大都市圈。但它的面積並不大,在全球八九個大都市圈中,這個規模只是比舊金山灣區、東京都市圈大。

(數據來源:深圳壹地產)

這個灣區一旦鋪開建設,三地功能和地位就會發生變化,而圍繞著三城功能和地位的調整和協同,將是大灣區最為重要的工作。這裡面,我認為實際上最得益的是兩個城市,深圳、香港。這從廣深港三地官民兩界的討論熱度就能看出來,深圳集體亢奮,香港也很亢奮,廣州一般亢奮。

深圳最得益,原因在於,這對深圳事實上將是一次賦權。我們知道,兩會之前,馬興瑞特地開了深圳的專項會議,特地提出,要讓深圳發揮更大的輻射帶動能力,也要給深圳更多的權力。這個表態實質說明了一個問題:深圳有勁沒處使。2016年深圳GDP19300億,只比廣州略少440億,我算了一下,深圳2017年會超過廣州,遲至2019年會超過香港——按年增8.9%計,屆時深圳GDP有望達到25000億。

但是,深圳的四個難以為繼自己無力解決,如果要釋放深圳這個全國活力最強結構最好的城市的巨大的經濟能量,必須擴大它在粵港澳大灣區中的話語權。所以,無論是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群,還是粵港澳大灣區,實質都會導向一個結果:深圳在整個大珠三角地區的城市地位會得到事實上的大幅提升!所以,在這個規劃一出來,深圳前副市長張思平就發出倡議:港珠澳大橋從單Y再變回雙Y!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呼籲。

僅次於深圳的得益者是香港,港媒報道,副總理張德江在兩會期間給香港抹萬金油,提醒香港不要再亂搞了,馬上就要被深圳超過了,要好好發展經濟啊。我們都知道,香港這些年遜色了,陷於無休止的政爭,而經濟裹足不前。香港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前段時間發表了一個演講,說香港現在的年輕人有三不上:不能上樓(買不起房)、不能上流(進入不了上流圈層)、不能上位(難以獲得升遷),所以他們只能上街。我個人的理解,香港之所以深陷今天的尷尬,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和快速崛起的珠三角大地沒有更加緊密的融合在一起。兩地之間雖然路橋暢通,但是實質上壁壘橫生。尤其是香港這些年引進人才力度欠佳,根本無法形成很好的知識競爭,想要城市有活力那是一句空話。

這次,把粵港澳大灣區的設想理解為香港百年一遇的機會香港浸會大學前校長陳新滋說,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可說是百年一遇的機會……對香港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機會……香港應要珍惜這個機會指香港雖然在經濟增速上不行,但是在金融、法治、教育、醫療等現代專業服務業上,還是有絕對的優勢。因此,能不能利用好這次大灣區的東風,打個翻身仗,就在此一舉。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也是這樣的看法,他的原話。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無論是人口規模還是經濟規模,都等於歐洲一個中型或者大型國家的規模,香港和廣東一直以來,尤其在改革開放之後合作的效果非常好,所以我們應該做好這方面的工作」。梁振英認為,香港應該珍惜機遇,特別是近年深圳的經濟總量快要趕上和超過香港,而香港社會泛政治化,阻礙經濟發展,值得社會思考。

再次的第三個判斷,粵港澳大灣區能不能叫板國際上最好的大都市圈,突破口就在深港兩地能不能真正的融合

粵港澳大灣區實際上並不是第一次提,在2014年甚至更早的時候,深圳就在提出構建灣區經濟圈了。這次在這個口號喊出來之後,很多人也開始對比深圳到底和哪個大都市圈很像,最後大家比較一致的結論是:舊金山灣區。

舊金山灣區的面積大約是6408平方公里,和上海基本相當,包含三個大城市——舊金山、奧克蘭、聖何塞,全球聞名的矽谷和斯坦福大學都在這裡,但人口只有700多萬,和香港人口差不多。2015年這裡的GDP大約是7855億美金,不及現在的粵港澳。在此之前,深圳一直和舊金山灣區對標,因為很像。在去年10月,舊金山灣區委員會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吉姆·旺德曼還來深圳訪問過。

我比較了一下,這兩個地方的相像之處在於:地理位置同是灣區就不用說了;產業結構很像,舊金山灣區有矽谷,深圳現在也是全球的科創前沿;舊金山灣區有全球排名前茅的斯坦福、加州伯克利大學,粵港澳有香港、廣州的大學,雖然不及,但香港的教育在全球還是挺牛的。都是多中心,舊金山各個城市之間並沒有一個鐵杆的老大,而是每個城市都很牛,粵港澳灣區也是如此,這一點和紐約灣、東京灣、京津冀、長三角都不一樣。當然,我認為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共同點,就是粵港澳灣區也主要基於市場的力量崛起的,矽谷之所以是矽谷不是規劃出來的,深圳走到今天也不是當初設想好的,這是比京津冀、長三角更明顯的。

(舊金山和深圳城市天際線對比)

在金融方面,因為香港這個奇特的存在,粵港澳灣區甚至比舊金山灣區還要強大。

那麼,對比舊金山灣區,其實就能明白粵港澳灣區的障礙在哪裡,所有的大都市圈最終的目的都是要形成統一市場:生產要素在都市圈內自由的流動,民眾在都市圈內能夠均等的獲得公共資源。只有這樣的統一市場,才能夠讓城市變得更有效率,才能創造出更大的財富。

而障礙在於:形成這個統一市場的難度很大。這個世界銀行在前年已經指出來了:珠三角當時就已經是全球最大的城市群,但是走向世界級仍在半途,原因是行政壁壘,導致要素無法流動,產業協同無法建立。我們的城市都是等級制的,一個城市的崛起,比較大程度上要依賴配置的資源,如果你的城市等級高,配置的資源就會更好。城市和城市之間是割裂的,就像是設置了過多的關稅而無法展開自由貿易一樣,大都市圈內是必須要自由流動的。

如果要實現粵港澳大灣區將來叫板紐約灣,重任就是要建立產業協同,這個建立不起來,大灣區是無法躋身世界級的。那麼,打破行政壁壘是順理成章的事情。而這個最直接的抓手,我認為就在深圳和香港。國家在2003年推行了CEPA,但是隨著後來香港社會問題的複雜化,香港和廣東的自由交流這幾年在倒退。這樣就出現了一個尷尬的局面:深圳的科創強大,就像是聖何塞的矽谷一樣,但是科創需要強大的金融支持和科研扶持。這兩樣香港獨步全國,也是全球一流。但是要素流動不自由,導致我們要自己搞前海,以及拚命的引進一堆大學。實際上,這更像個重複建設。如果兩地更加自由化,香港的金融、教育、醫療等等專業的、現代的服務業可以進到廣東,深圳並不需要全部都要自己搞。交給香港,恰恰是實現了各展所長,對深圳好,對香港更好。

所以,我的理解是,深港能否真正融合,是決定粵港澳大灣區勝敗的命門。而這個,也直接註定了,粵港澳大灣區必須只能是國家戰略,只有中央層面才能夠真正推動破局。

最後,還要說明兩點。一是,大灣區的建設,今年正式在官方層面達成了共識,那麼接下來,一定會出現的景象是:整個珠三角區域將會迎來新一輪交通基建投資的狂潮,原來的交通規劃和重大的基建項目,將會重新得到評估和優化。對於我們所在的深莞惠,未來的都市圈內的基礎建設只會越來越快,對於臨深的市場,這是一個大禮包。

但是,為了避免大家太亢奮,我還是想潑一點冷水:粵港澳大灣區現在還只是個口號,距離到實現還有好幾十年的路要走。從戈特曼1957年提出大都市圈理論到現在一甲子的時間,國外的大都市圈都走過了漫長的發展路途。比如紐約大都市圈,前後發展了80年。東京大都市圈,從上世紀50年代起就開始進行都市圈的整備計劃,每十年重搞一輪。方向是對的,但沒那麼好走,不是說今天振臂一呼喊個口號,明天就成了世界第四大灣區了。對房價當然是很大的利好,但是不必過度用力。

【往期文章】

都市圈買房怎麼才能不跳坑?考察是否「1小時通勤圈」

深圳:長期過硬的基本面與短期過高的房價

房地產「三年小周期」啟示:逃頂和抄底的最佳時機在哪裡?

比樓市崩盤更可怕的,是你一直沒買房

深圳沒有關城門,但是關上了房門

華為需要的是三個深圳灣,深圳實在給不起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