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全域旅遊的理論認知

旅遊圈 | 關注旅遊行業的那些人和事

原創投稿 爆料 尋求報道 請登錄 www.dotour.cn



文 | 蘇劍

一、全域旅遊的提出與演進

2015年8月18日至19日,安徽黃山市召開的全國旅遊工作研討班上,李金早局長從國家旅遊局層面,首次明確提出全面推動全域旅遊發展的戰略部署。隨後國家旅遊局下發《關於開展「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工作的通知》(旅發[2015]182號)。通知中明確提出「全域旅遊是指在一定的行政區域內,以旅遊業為優勢主導產業,實現區域資源有機整合、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和全社會共同參與,通過旅遊業帶動乃至於統領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一種新的區域旅遊發展理念和模式。」

2016年2月9日,李金早局長發表署名文章《全域旅遊大有可為》,進一步完善全域旅遊的定義,指出「全域旅遊是指在一定區域內,以旅遊業為優勢產業,通過對區域內經濟社會資源尤其是旅遊資源、相關產業、生態環境、公共服務、體制機制、政策法規、文明素質等進行全方位、系統化的優化提升,實現區域資源有機整合、產業融合發展、社會共建共享,以旅遊業帶動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一種新的區域協調發展理念和模式」。隨著全域旅遊理論的逐步成熟與規範,全域旅遊的輪廓越來越清晰的呈現在大眾面前,全域旅遊的理論研究基礎越加成熟。

通過概念的調整,全域旅遊的意涵有六個重大變化:

1、「一定的行政區域」調整為「一定區域」。

旅遊業發展所需的資源基礎、生態環境、客源市場等條件都不是嚴格限制在某一行政區域內的。而旅遊資源的分佈特徵、旅遊產業的關聯性更是表明旅遊產業的發展需要突破行政區劃,進行相近區域的聯合推動。

2、「以旅遊業為優勢主導產業」調整為「以旅遊業為優勢產業」。

依據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發揮作用和所處地位的不同,可將其劃分為支柱產業、主導產業、優勢產業和戰略產業等。其中,「主導產業」(Leading Industry)處於整個區域經濟發展的主導和核心地位,它是指那些產值佔有一定比重,採用先進技術、增長率高、產業關聯度強,對其它產業和整個區域經濟發展有較強帶動作用,能夠決定區域在一國地域分工體系中的功能。「優勢產業」(Competitive Industry)是指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的產業,是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的綜合體現。從兩類產業的定義來看,旅遊業作為區域的優勢產業更切合目前各地旅遊業發展的實際,從而使全域旅遊理論更具有普適性。

3、「全社會共同參與」調整為「全方位、系統化的優化提升」。

「共同參與」沒有明確全域旅遊在推動社會經濟發展方面的範圍和程度,而新表述「全方位、系統化的優化提升」對全域旅遊的社會價值和社會意義有了更準確的認知,指出全域旅遊既能夠也應該為「生態環境、公共服務、體制機制、政策法規、文明素質」等帶來優化和提升,使其社會價值更為清晰和充實。

4、「帶動乃至於統領」調整為「帶動和促進」。

此部分的調整類似於文中第二點變化,下調了對全域旅遊理念下旅遊產業發展的預期。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有著複雜的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而與旅遊業直接和間接相關的行業或產業約為67個,但仍不足以統領區域乃至全國經濟的發展。反過來看,旅遊產業作為帶動範圍廣、帶動係數大的產業,在帶動上下游產業鏈聯動方面能夠發揮積極地促進作用,也符合當前經濟進行結構調整的實際需要。

5「經濟社會全面發展」調整為「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旅遊產業作為一個以提供勞務產品為主的服務性行業難以帶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而旅遊業跨行業、跨部門的產業特點,又使其具備了串聯多種經濟產業、多個社會職能部門、多種公共事業的能力。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旅遊產業能夠充分發揮其串聯功能,帶動產業、職能部門和公共事業向服務於大多數社會個體方向轉變,契合了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內涵。

6、「區域旅遊發展理念和模式」調整為「區域協調發展理念和模式」。

此處調整是站在社會經濟全局的高度,將「全域旅遊」從旅遊產業的發展理念和模式提升到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大視角下審視,極大擴展了全域旅遊的外延,也與上文中提及的旅遊資源、相關產業、生態環境、公共服務、體制機制、政策法規、文明素質等內容相呼應,是整個概念的根本性調整也是最重大的理論突破,有助於真正推進全域旅遊工作的實踐。

二、全域旅遊的提出背景

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經濟進入新常態。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經濟社會發展應「堅持瞄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要保障改善民生,更加註重對特定人群特殊困難的精準幫扶」,明確提出新常態下「穩定經濟增長,要更加註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16年中央經濟會議指出「經濟運行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須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想辦法,努力實現供求關係新的動態均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終目的是滿足需求,就是要深入研究市場變化,理解現實需求和潛在需求,在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中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

2016年03月17日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十三五」時期國內面臨「經濟增速換擋、結構調整陣痛、動能轉換困難相互交織,面臨穩增長、調結構、防風險、惠民生等多重挑戰」。具體包括「農業基礎依然薄弱,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嚴重,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空間開發粗放低效,資源約束趨緊,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仍然不足,收入差距較大,人口老齡化加快,消除貧困任務艱巨。國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有待提高,法治建設有待加強。」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大目標下,經濟新常態的大背景下,各地政府迫切需要符合五大發展理念的經濟新引擎,以經濟發展推動社會全面協調發展。全域旅遊的適時提出,既聚焦了國內消費市場的潛在需求,又為供給側改革注入了新動能,同時又切入了扶貧攻堅的主戰場——廣大鄉村,兼顧了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等十三五期間的主要社會發展目標。因此在國內許多省份、市縣和地區,全域旅遊成為統籌地方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新理念和模式,受到到廣大地區黨政一把手的認同和踐行,也使得全域旅遊這個超越旅遊產業的新概念得到了全社會高度關注與廣泛探究。2016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寧夏視察時指出,「發展全域旅遊,路子是對的,要堅持走下去」。習近平總書記的肯定,將全域旅遊工作推上了新的高度。

三、全域旅遊的內涵

部分學者從旅遊目的地理論入手闡釋全域旅遊的內涵,指出「全域旅遊是旅遊目的地理論的自然升級」。旅遊目的地理論是旅遊景區的自然延伸,是旅遊產品升級的高級階段,是旅遊產業發展高級階段的必然需求。旅遊目的地理論,僅僅將關注停留在相關產業和相關部門對旅遊提供保障的水平與能力上,而沒有對相關經濟社會的發展提出路徑。隨著旅遊目的地理論的踐行,旅遊業者和學者越來越深刻的感受到,旅遊目的地建設僅僅依靠旅遊行業是遠遠無法實現的。旅遊目的地建設所需要的大交通建設、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信息化技術應用、法制環境、生態環境等內容迫切需要旅遊行業與相關行業部門深度聯動,共同推動。因此這就需要對相關行業和相關部門的發展提出相應目標、發展路徑和發展動能。旅遊目的地理論的邊界就需要進一步放開,旅遊目的地理論就需要進一步升華。

基於這一實踐認知而提出全域旅遊,是對「旅遊目的地」概念的升華。全域旅遊的基本內涵之一是引入「旅遊+」,通過旅遊指引,將旅遊產業與其他業有機地結合,與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形成合力,不僅為旅遊業的發展提供資源、產品和支撐,同時也應促進各行各業產業發展和社會職能完善。「促進各行各業發展和社會職能完善」是旅遊+的根本目標,是全域旅遊的根本使命。全域旅遊圍繞「旅遊+」的概念,明確了「生態環境、公共服務、體制機制、政策法規、文明素質」等發展要求,明晰了其社會經濟多方面的發展目標,將旅遊產業發展藍圖提升為社會經濟發展的一種新路徑,由產業單一發展目標提升為社會經濟統籌發展的一種新模式。

因此,全域旅遊的基本內涵是「旅遊+」的發展模式,是統籌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一種全新的發展模式。

四、全域旅遊的外延

張輝(2017年2月《旅遊現象認知的理論誤區之一:全域旅遊》)指出「全域旅遊的解釋便就是一種有限度的旅遊化過程。」張輝認為「以旅遊消費為重心來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實質上是一種旅遊化過程,這個旅遊化過程不是旅遊產業的事情,它涉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其目的是通過旅遊化發展方式提升相關產業的附加值,而不是要做大做強旅遊業。張輝提出「旅遊化浪潮正在世界範圍內形成,旅遊化是工業化之後的社會經濟發展的新方向和新思路。在一些地區,特別是旅遊資源豐富、不適宜大規模集約化工業發展的山區,我們可以通過旅遊化的發展方式,不必通過工業化的發展方式,來解決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問題。」

張輝旅遊化的理論正是對全域旅遊概念外延的有益探索,正如張輝文中所言「問題是(全域旅遊)為什麼要定位於以旅遊產業為優勢產業呢?以旅遊消費為重心和以旅遊產業為優勢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旅遊化正是以旅遊消費為核心,構建起以移動者和定居者雙向核心的社會管理體系和經濟發展模式,是植根與社會經濟全視角,破解工業化遺留問題的社會經濟發展新思路。旅遊化是社會經濟面向移動者完善保障、釋放消費,是聚焦新群體的社會經濟完善與修復,不強調經濟產業結構的調整,而注重經濟產業的新發育、新成長。

旅遊化通過各個產業和政府各部門的「+旅遊」,來消除彌補工業化發展的不足與缺憾,其發展的結果未必實現旅遊產業成為優勢產業,未必旅遊產業成為帶動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引擎。因此旅遊化的基本內涵之一是「+旅遊」,從空間域、產業域、要素域、管理域各個角度+旅遊(+旅遊,即關注、服務、聚焦移居者,關注旅遊消費),從而構建起以移動者和定居者雙向核心的社會管理體系和經濟發展模式。旅遊化是工業化的升級路徑之一,是旅遊產業高度發達所帶來的生產力和社會關係發生深刻全面變化的總和,是「+旅遊」的問題。

而全域旅遊,是以旅遊業為優勢產業,以旅遊業帶動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一種新的區域協調發展理念和模式。全域旅遊是「旅遊+」的問題,是以旅遊產業為核心,依靠旅遊產業帶動產業結構調整,從而激發相關產業發展新動能,進而由經濟發展撬動社會協調發展的思路。全域旅遊是旅遊引領下的各產業做大做強和旅遊產業推動下社會協調發展的一種發展模式,是旅遊化初級階段的問題,是旅遊化道路上的一個階段性的子模式。

通過與旅遊化的對比,全域旅遊的外延昭然若揭,其概念的外延在於是否依託旅遊資源、是否旅遊行業處於主導地位、是否旅遊帶動下實現了產業結構性調整,是否由旅遊產業發展推動了社會協調發展。只有從旅遊出發,圍繞旅遊發展,最終實現旅遊主導的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發展模式才屬於全域旅遊的範疇。

五、全域旅遊示範區的理論探究

全域旅遊是一種發展模式,而全域旅遊示範區,是踐行全域旅遊發展模式而建立的理想藍圖。2016年9月國家旅遊局公布了《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認定標準(徵求意見稿)》,明確認定條件包括政策支撐、旅遊交通、公共服務、智慧旅遊、旅遊環境、旅遊要素、宣傳推廣、共建共享等八個方面。國家認定標準的提出,為全域旅遊示範區的特徵勾勒基本框架,有利於進一步深化闡釋全域旅遊理論,也能夠指導具體工作開展。但我們應看到,受創建三年時間的掣肘,國家認定標準並不是全域旅遊示範區最終藍圖的特徵,而是全域旅遊階段性藍圖的特徵。全域旅遊創建,涉及社會經濟的的方方面面,涉及行政深化改革與經濟結構調整,顯然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因此認定標準提出的考核目標作為定量標準使用難免存在爭議,但作為定性的示範區特徵理論研究,已經較為成熟。

從理論研究來看,依循全域旅遊的定義,全域旅遊的最終藍圖應該是以旅遊產業為龍頭,統籌社會經濟全面協調發展的,因此應該具有相關產業全耦合、生態環境全共生、公共服務全覆蓋、體制機制全支撐、政策法規全保障、文明素質全提升的「六個全」特徵。

相關產業全耦合,指旅遊產業的龍頭地位已經夯實,旅遊產業的拉動作用已經十分明顯。大量相關產業的發展戰略已經受到旅遊產業的影響而發生了調整和優化,旅遊產業的對相關產業鏈條的孵化帶動和制約影響已經十分強烈。

生態環境全共生,指生態環境已經與旅遊發展形成良性互動。即通過旅遊發展生態環境已經得到人為改善,同時旅遊發展已經依靠生態環境改善實現經濟收益,兩者已經形成良性的利益共同體。

公共服務全覆蓋,指城鄉、景區內外已經能夠享受到均等完善公共服務,區域差別幾乎消失。公共服務的內容包括水電暖、污水、垃圾、安全、消防、通信、金融等旅遊需要的公共服務,教育、醫療、就業、住房等長期居住所需的公共保障實現全覆蓋顯然需要長的時間,在全域旅遊示範區的理想藍圖中可以後置。

體制機制全支撐,指行政體系能夠對於旅遊產業帶動下的社會經濟協調發展提供充分規範的支撐。體制機制保障不僅限於產業經濟方面的支撐,更涉及社會發展方面的體制機制和環境生態方面的體制機制支撐。

政策法規全保障,指政策法規健全清晰,能為大量旅遊者常年湧入而形成動態人口社會提供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有序社會經濟生活。特別是在國家法律尚未健全的情況下,全域旅遊示範區應積極完善地方政策法規,建立安全、便捷、透明、高效的「陽光」特區。

文明素質全提升,指通過旅遊活動的持續影響和政府社會的有意引導,本地居民文明素質顯著提升,並能夠對外來遊客產生積極影響,使整個區域的文明素質得到顯著改善,達到社會文明窗口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旅遊產品全時空」,指依託旅遊資源基礎和文創新業態等二次開放,形成空間分佈合理,四季內容豐富的旅遊產品群落。這個「全」經常被作為全域旅遊示範區的特徵而被廣泛談論。筆者認為,這個「全」是全域旅遊示範區的創建基礎,也是創建條件,唯有一定區域內具備相當比例的旅遊產品群落,才能夠支撐起旅遊產業對整個區域的拉動作用,也才具備發展全域旅遊的基礎。因此旅遊產品的全時空是全域旅遊示範區的基礎條件,儘管也會在創建成功后,呈現為一個全域旅遊示範區的特徵,但從理論來看,作為條件認知更具有合理性。

六、結語

全域旅遊,不同於旅遊目的地理論,是對旅遊目的地理論的升華,其核心意涵是「旅遊+」,強調其對社會經濟的協調統籌,是社會經濟協調發展新模式。全域旅遊的外延來看,又不同於「旅遊化」,區別在於「旅遊化」強調社會經濟全面發展的「+旅遊」理念,而全域旅遊強調以旅遊產業為主導的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旅遊+」理念。因此,全域旅遊是站在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大視角下,立足旅遊產業,依託旅遊產業帶動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全新區域發展理念與模式。

全域旅遊理論尚未成熟,實踐也尚在探索,但我們應該意識到,全域旅遊不是破解經濟新常態下供給側改革的萬金油,全域旅遊是旅遊系統為具備旅遊資源優勢的地區指出的一種新發展模式,即使是在旅遊資源優勢地區,這種模式還有諸多探究之處。

正如李金早局長所說「不是所有地區都有條件在近期實行全域旅遊,全域旅遊要分步推進,切不能搞運動,不能颳風。」 全域旅遊提出時間不過三年,距離理論成熟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由於其影響面廣、涉及內容多,非常值得廣大業者和學者探索研究。

作者簡介

蘇劍,河北旅遊規劃業者,現任河北大觀旅遊規劃諮詢有限公司總經理。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