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家長們深惡痛絕的遊戲,或許拯救了中國孩子

文/喬麥

這兩天,騰訊新出了一個功能——「成長守護平台」公眾號,官方介紹是一款協助家長幫助孩子培養健康遊戲習慣的產品。通過綁定孩子的QQ和微信,家長就可以查看孩子的遊戲時間以及消費記錄。

同時,還能進行消費提醒、上網時段設置,監控孩子上網行為。最「狠」的功能是:一鍵禁玩,目前有30款騰訊遊戲可以被禁玩。

簡單一點來說,這個平台就是:攔截國小生上網的新神器。該功能一上線,獲得眾多家長點贊,吃瓜群眾則紛紛調侃「騰訊這是不給國小生活路了」。

孩子有多愛玩遊戲?

孩子們有多愛玩遊戲,家長們就有多憎惡遊戲。當然,「孩子」所指不限於國小生,而是一個包括兒童與青少年在內的泛指概念。

互聯網信息中心發布的最新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12月,青少年網民也就是19歲以下的網民,已達到1.7億,約佔全體網民的23.4%其中10歲以下網民就超過了2000萬人,連續多年呈快速增長態勢。

無論是電子遊戲、網路遊戲還是手機遊戲,總有許多少年兒童沉浸其中,不乏有人患上「網癮」,網游甚至已成為困擾未成年人的頭號「癮症」。

在青少年中,各類成癮行為按嚴重度從重到輕排列依次是:網路、煙酒、賭博、毒品,而在美國青少年中,依次為:毒品、煙酒、性、網路。可以看出,網癮對青少年的影響,在要甚於美國。

遊戲對孩子的壞處飽受詬病:浪費時間、無暇學習,導致成績下降;過度用眼、久坐不動,導致身體素質變差;長期投入、不顧親友,導致性格偏激孤僻……

更嚴重的後果是犯罪。為籌錢打遊戲偷竊、搶劫甚至殺人的未成年犯罪案例屢見報端。

孩子們沉迷於遊戲,最焦急的無疑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他們將遊戲視為摧毀子女的「洪水猛獸」,有些還曾訴諸於極端的治療方式,比如電擊。

即便過程使孩子承受了非人的待遇,結果可能是對孩子造成更大的傷害,心急如焚的父母還是願意孤注一擲。

打遊戲對孩子的成長有百害而無一利,這是絕大多數家長的共識。

除了遊戲還能玩什麼?

2012年,世界知名辦公方案提供商雷格斯發布調查結果:是目前世界上壓力最大的國家。那麼孩子呢?

一系列事實顯示,與其他國家的孩子相比,孩子「學習壓力最大」、「幸福指數也最低」。近二十年來,沒時間玩、沒東西玩、沒人陪著玩是孩子面臨的普遍問題。

一方面,遊戲活動的缺失使孩子們沒有發泄情緒、放鬆身心的出口。

在,前有孟母三遷只為讓孟子有安靜的學習環境準備考試,後有為上好高中拿下「985、211」砸鍋賣鐵買學區房的父母,成績高低通常成為是不是「好孩子」的衡量標準。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家長們把孩子送到奧數等各類輔導班,一切以提高學習成績為中心。

功利性的升學壓力勢必擠壓孩子們發展其他興趣的時間和空間,加上很多學校體育設施不全城市化進程又大幅壓縮了戶外自由活動的場地,孩子們成長期需要的遊戲活動十分匱乏。

此時,喧囂的網游為少年兒童們提供了釋放貪玩天性的平台。

有遊戲玩家稱自己打遊戲沒什麼原因,就是因為「爽」。也許他沒意識到,釋放、放鬆、舒爽,這正是遊戲活動能帶給人的體驗。相比自制力較高心智更為成熟的大人,孩子們更需要「爽」。當沒得可玩時,只有網路遊戲才能帶給人這種感受。

另一方面,家庭親情的缺失使孩子們沒有發泄感情的出口。孩子成長過程中,陪伴和交流至關重要。但在家庭中,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鴻溝很深。

其一,在網路遊戲中成長起來的這代孩子正好是計劃生育政策下的獨生子女一代,他們缺少玩伴、孤單敏感。

在城市,父母忙於工作無暇陪伴孩子;在農村,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留守兒童更體會不到親情的呵護。

其二,爸爸媽媽跟孩子沒有任何的話題,只能夠談學習,這是被家庭談論最多的事。至於孩子成長發育中的一些重要話題,往往是被忽略或迴避的,比如性。

其三,一個家裡父母常常相互指責,或是指責孩子,盯著對方身上有沒有什麼錯誤和缺點,然後去攻擊。

與父母溝通中最令子女感覺尷尬的五句話,除「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外,「我這都是為你好」,「我們以後就指望你了」,「你怎麼這麼不懂事」等四句話也均上榜。這種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來的過度指責行為只會讓孩子越來越不想坦陳自己的心事和問題。

此外,連年攀升的離婚率造成很多孩子在單親家庭長大。據媒體報道,離婚率 12 年連漲,2002年,粗離婚率僅有0.90‰,2015年為2.8‰,這是2002年的3倍多。

面對來自父母殷切的期望和巨大代溝,孩子們與誰互動、宣洩他們成長的煩惱和青春的荷爾蒙呢?遊戲。

虛擬世界中各種冒險、動作、科幻、益智等紛繁多樣的遊戲,是孩子們逃避只會嘮叨不會傾聽的式父母的不二選擇,可以得到緩衝和釋放。

根據STEAM平台統計,異常火爆的遊戲H1Z1,最近用戶爆髮式增長。據不完全統計,近2周用戶遊戲人數達到38W。該遊戲最突出的特點就是髒話和結盟,正好對應宣洩和抱團。

第三方面,在現實生活中支配權十分有限的小孩渴望自己做決定。在,孩子在家裡很少有發言權、參與權,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就是聽話懂規矩;學生在學校更是被老師和規矩緊緊束縛。

只有在遊戲世界里,小孩才能自己做主、做決定,才能暫時逃避現實中父母、老師的壓迫,感受一次當自己主人的自由感。

可以說,遊戲對於孩子成長的影響,並不完全是負面的。在心理和生理髮生巨變的「驚濤駭浪期」,它承載了不少孩子無處釋放的情緒和無處安放的感情。從某種程度上講,或許遊戲拯救了部分孩子。

當然,如果缺乏正確的引導,便會沉迷於其而無法自拔。

遊戲拯救了一些孩子?

很少有人知道,抑鬱症患者不止有成人,還有孩子。目前約有20%的少年兒童出現抑鬱癥狀,其中4%為需要接受臨床治療的重症抑鬱。

另有數據表明,自殺已成為青少年死亡的首要原因。用百度搜索「中學生自殺」,截至4月10日16:00,顯示有206萬條搜索結果。

而且,家庭困難且成績優秀的學生自殺率高,農村家庭孩子自殺率高於城市家庭,家庭關係緊張的孩子自殺率高於和睦家庭的孩子,留守兒童或隔代撫養的孩子易發生自殺。

這些觸目驚心的數字背後是什麼樣的現實?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段嘉青指出,學生容易產生的抑鬱情緒來自多方面,如家庭關係、學習壓力與成長煩惱。不難看出,這與孩子們愛玩遊戲的理由如出一轍。

孩子們矛盾又封閉的內心與外部環境發生衝突時易引發極端行為,外部環境主要是指人際關係,包括親子關係、師生關係、同伴關係。其中最致命的衝突還是親子關係,如果說父母不能理解他,甚至誤解、打擊他,這或許會成為壓垮他們的最後一根稻草。

去年除夕前夕自殺的雲南17歲留守少年留下了一份遺書,把自殺的原因歸咎於父親——「我還很年輕,不是那麼想死,但我受不了氣……」「爸爸,我死了,你就高興了……我的死是你造成的,與其他人無關。」

一個奇怪的現象是,患抑鬱症的學生,相對而言除了女生偏多,學習成績好犯抑鬱症的情況還偏高一些。

專家解釋,這是由於對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家庭教育中大多以成績好壞來評判孩子,孩子一旦遇到學習壓力,成績下滑,便會感到沒有了其他支撐自己存在的價值感。

事實上,大部分學習好的孩子花在玩的時間上相對較少,導致負面情緒長期得不到宣洩,積累到一定程度便會奔潰。

由此看來,孩子們最愛的網路遊戲作為為數不多的休閑活動,或許在潛移默化中分散了少年兒童的注意力甚至帶他們走出了自我否定無處發泄的抑鬱邊緣。

正如哈佛大學的經濟學家Lawrence Katz所言,遊戲不僅能提供長時間的娛樂,同時也是發泄壓力的排氣口,電子遊戲和網路能減少犯罪率。

今年1月,美國研究人員在兩項實驗中嘗試利用一種視頻遊戲程序治療抑鬱症,取得不錯效果。這種遊戲療法把目標對準與抑鬱症有關的潛在認知問題,而不僅僅是控制癥狀。

退一步講,不讓孩子玩遊戲,他們就能健康成長了嗎?

答案是否定的。多數家長不讓孩子玩遊戲的理由是「影響學習」,禁止他們玩遊戲是為了擠出更多時間做功課。可這種被迫放棄遊戲當乖孩子的效果下隱藏著更可怕的後果,一旦爆發,後果比學習退步不知嚴重多少。

癥結不在遊戲

我們總是認為遊戲是「魔鬼」,將孩子拉進了墮落的深淵,卻很少反思誰給了這個魔鬼猖獗的機會。

日前,鄭州一位奶爸人生中第一次送孩子上幼稚園, 結果把娃送到以後啥也沒問就急匆匆走了,最終幼稚園老師發現,這孩子不是這裡的……看似荒誕的新聞折射出值得深思的社會現實——孩子的成長,父母參與了多少?連孩子上哪個學校都不知道的家長,全還有多少?

去年底發布的《家庭教育現狀》白皮書中,根據從2014年5月到2016年5月,對全國28個省市的家長進行的問卷及網路調查,30餘名專家進行了統計和分析。

白皮書反映出,在教育中「父親」角色依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缺位,超過半數家庭中由母親主導孩子的教育,而由父親主導孩子教育的還不到兩成。

而實際上,父親對孩子成長的影響至關重要,孩子的自信、果敢等品質需要父親的引領。父親大多比較理性,這樣的心理特質最適合教育孩子。

那家長們對自己孩子的表現滿意嗎?數據顯示,僅有27.61%的家長對孩子的學習成績表示滿意,認為孩子學習成績一般的家長佔到了四成以上。

青春期的孩子,並不是不願意跟長輩溝通,而是不知道如何溝通。

「問題少年」的問題往往就出在跟成人的溝通鏈發生斷裂,如果跟父母和老師的情感鏈同時出現問題,孩子在成人世界被認可、被需要的通道就關閉了,隨即,網癮、早戀、小團體這些「誘惑」就會湧現出來。

遊戲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將遊戲和學習對立起來;可怕的是除了遊戲,孩子再找不到可以玩的東西;可怕的是除了遊戲玩伴,孩子沒有其他可以一起共度輕鬆時刻的夥伴兒。

顯然,相比於防患於未然,依靠「一鍵禁玩」和「網戒中心」使孩子遠離遊戲,並不是牢靠的長遠之計。

財經網(ID:caijingwangwx)出品,轉載請聯繫授權。

(參考資料來源:成都商報、正義網、江蘇網、人民網、三江都市報、青年報、齊魯晚報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