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東南亞觀察]《華僑華人菲律賓生活指南》(自然、人文、政治環境)

【編者按】由吳建省編著、菲華商聯總會與馬尼拉華助中心聯合出版的《華僑華人菲律賓生活指南》日前在馬尼拉發行。全書內容非常豐富,除了介紹菲律賓自然文化與經濟社會環境,還有介紹菲律賓公司法、稅收法、專利法、法院規則、移民法、入籍法、勞工法、投資法規與程序、在菲律賓拘留、移民及就學、領事保護和協助、公民海外安全與文明指南、駐菲律賓代表機構、菲律賓華人華僑社團錄、菲律賓憲法等非常實用的內容。

《菲龍網》全書打字刊載,讓未能獲得此書的讀者能夠了解其中內容。《指南》也同步刊登在菲龍網網站上,方便讀者下載收藏。若需要《華僑華人菲律賓生活指南》,可聯繫菲華商聯總會(商總)或馬尼拉華助中心,此書免費贈送。

一. 自然環境


菲律賓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the Philippines),簡稱菲律賓,是一個群島國家,由7,107個島嶼所組成,有名稱者僅有2,800餘個,散處於北緯5度至20度,東經116度至127度之間,南北長1,944公里,東西寬1,014公里,陸地總面積299,400平方公里,海岸總長1萬7,461公里,自然港口61處。呂宋島(Luzon)為最大島(首都馬尼拉即位於此島上),位於菲律賓北部其次為棉蘭老(Mindanao)、薩馬(Samar)、黑人島(Negros)、民多羅(Mindoro)、雷伊泰(Leyte)等。

菲律賓群島地處熱帶,全年氣候炎熱、雨量充沛,每年僅有乾濕二季之分,自12月至翌年5月中旬為乾季,6月至11月為雨季。東部因東北風的影響,氣候與西部略異,乾季的雨量也不少,年雨量2,300mm~3,500mm。首都馬尼拉6月至11月雨量較多,12月至翌年5月為乾季。最高平均氣溫5月攝氏32度左右,最低1月攝氏25度左右。南部棉蘭老一帶,因鄰近赤道,雨量比較均勻。菲律賓位於颱風路徑上,5月至12月為颱風季節,北部首當其衝,每每造成嚴重災害,南部棉蘭老颱風較少。

菲律賓是個農業國,農業人口佔總人口的2/3以上。主要糧食作物是稻米和玉米。椰子、甘蔗、馬尼拉麻和煙草是菲律賓的四大經濟作物。值得菲律賓人引以自豪的當屬水果生產。菲律賓盛產椰子、香蕉、芒果、鳳梨,其中椰子產量和出口量均佔全世界總產量和出口量的六成以上。菲律賓的工業以農、林產品加工為主。另有一些紡織、水泥、汽車裝配等工業。礦產資源主要有銅、金、銀、鐵、鉻、鎳等20餘種。銅蘊藏量約37.16億噸,金1.36億噸,鎳1.27億噸。並有豐富的地熱資源,預計有20.9億桶原油標準能源。此外,棉蘭老島發現了鈾礦,1976年以來在巴拉灣島西北部海域發現石油,儲藏量為3.5億桶。森林資源豐富,有紅木、樟木等名貴木材,面積1250萬公頃,覆蓋率約40%。水產資源豐富,魚類品種達2400多種,鮪魚資源居世界前列。

二. 人文及社會環境


(一)人文環境

菲律賓首府(Nationa Capital Region)為大馬尼拉都會區(Metro Manila),包括馬尼拉市(Manila)、奎松市(Quezon)、馬卡迪市(Makati)、巴賽市(Pasay)、加洛干市(Kalookan)、巴石市(Pasig)、巴拉那戈(Paranaque)及曼達魯永市(Mandaluyong)等13個市及4個鎮;其他主要城市有宿霧化(Cebu)、達沃(Davao)、怡朗 (Iloilo)、碧瑤 (Baguio) 及三寶顏 (Zamboanga) 等。

人口在2015年達到1億人,年増率約1.04%,由於人口成長就業壓力日增,已嚴重影響經濟成長。菲律賓是由許多不同民族、文化所組成的,故有多元性的語言、宗教、文化存在。

菲律賓有90多個民族。主要民族有比薩揚人、他加祿人、伊洛克人、比科爾人、忙加延人等,共佔全國人口的85%以上。少數民族有華人、印度尼西亞人、阿拉伯人、印度人、西班牙人和美國人,還有為數不多的土著民族。居民約85%信奉天主教,5%信奉伊斯蘭教,少數人信奉獨立教和基督教新教,土著居民多信奉原始宗教,華人多信奉佛教。

菲律賓群島上的阿埃塔人的祖先是菲律賓最早的居民。其次是約在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自亞洲大陸由水路遷到菲律賓的原始馬來人,他們帶來了新石器文化。


新馬來人從公元前200年到公元16世紀分批遷入菲律賓,他們帶來了金屬工具和拼音字母,是後來比薩揚人、他加祿人、伊洛克人的祖先。總之,從史前時期的矮種人、馬來人的混合中逐漸形成了今天菲律賓的眾多民族。在這些民族的發展過程中後來又移入了華人、印度人、阿拉伯人等亞洲人,此後又和歐洲白種人相互通婚,吸收了其他民族以及人種的成分。

平原地區各民族人數最多,在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方面佔主導地位,最早受到基督教及其文化的影響。西方文獻稱他們為「基督民族」其數量上佔全國的90%,所在地區是菲律賓群島最富裕的地區。正因為如此,平原民族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長率也高,因而大民族多。而山區的民族由於條件艱苦,雖然出生率也高,但自然增長率卻不高,因而都是小民族。

比薩揚人 或譯米沙鄢人,是菲律賓最大的民族。約有2180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42%,主要分佈在薩馬島、保各島、宿務島、內格羅斯島和帕奈島。另外,比薩揚人還從這些原住島向附近島嶼移民,移民較多的是棉蘭老島、巴拉望島和蘇祿群島。比薩揚人的語言分為許多方言,各方言差別極大,幾乎是不同的語言。而且講不同方言的居民,在民族學上也有某些差別。在米沙鄢群島上居住的人口佔全國人口的1/3,這裡每平方公里平均200多人。宿務是比薩揚人分布區內最大的城市,是菲律賓的第二大城市,還是米沙鄢群島的文化中心。這裡有省級最高學府、國家圖書館分館、氣象站等。比薩揚人所經營的主要農作物有水稻、玉米、椰子、煙草等。竹編、草編是比薩暢人傳統的手工業。各種規格的菲律賓席子馳名世界。比薩揚人信仰天主教,但扔保留萬物有靈信仰的殘餘影響。設家庭祭壇,供奉祖先。


他加祿人 他加祿是菲律賓第二大民族,人口1230萬,主要分佈在呂朱島中、南部地區。他加祿人是菲律賓各民族中經濟、文化最發達的民族。菲律賓政府把他加祿語定為國語。大部分他加祿人生活在農村,從事農耕活動。農具主要是鐵鏵木犁和耙。水稻是主要的糧食作物,玉米種得也相當多。另外,還廣為栽種香蕉、椰子樹、芒果樹、咖啡樹以及各種蔬菜。還栽種馬尼拉麻、甘蔗、煙草等。他加祿人信仰天主教,因此比較隆重的節日都與天主教有關。

伊洛克人 伊洛克是菲律賓第三大民族,人口有570萬。伊洛克人原居住在呂宋島西北部地區,后逐漸移向卡加延河谷地,以及棉蘭老島等其他島嶼。伊洛克人主要經營水稻,他們是種植能手。除了一般品種的水稻外,還培育出了香稻和粘稻。伊洛克人還是菲律賓群島上第一個引種棉花的民族。伊洛克人廣泛信仰天主教中菲律賓獨有的教派一一阿格拜教。亦稱菲律賓獨立教。1920年,菲律賓天主教徒在爭取獨立的鬥爭中創立此教派,因主張民族獨立,被稱為「菲律賓獨立教」。

呂宋島地區民族 呂宋島地區住著許多小民族。他們人口不多,各自處於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在文化習俗方面有許多共同點。在這些民族中經濟最發達、外界了解最多的是伊富高人,分佈在北呂宋島中部的科迪勒拉山脈東坡。其次坎卡奈人有19萬,分佈在伊富高人住區以北;忙林阿人有近10萬,分佈在卡林阿阿巴堯省;邦都人有8萬,分佈在呂宋島西北部山區;延吉安人有6萬多,分佈在呂宋島的西北部;伊巴坦人有兩萬,生活在呂宋島與台灣省之間的巴坦群島的巴布延群島上。


棉蘭老島山區民族 棉蘭老島山區民族有:蘇巴農人、馬諾博人、比蘭人、塔尤考洛人、曼達亞人等。這些民族絕大多數從事原始的農業。主要農作物是早稻。此外,還種植番薯、番匣、匣子等蔬菜。經濟作物有煙草、棕櫚樹、蕉麻。棉蘭老島山區族與呂宋島山區民族一樣,未曾遭到西班牙的有效統治,因而保留了他們的傳統文化。這些民族絕大多數是萬物有靈的信奉者。

摩洛人 菲律賓的摩洛人是一個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集團,包括許多民族。「摩洛」為西班牙所取,意為信伊斯蘭教的摩爾人。摩洛人分佈在棉蘭老島西部和西南部。到1983年,摩洛人總數為216萬多人。


華人 在菲律賓群島各個島嶼,非南島語系的民族中,人數最多的民族是華人,有120萬。現今的華人自7世紀開始移居菲律賓,主要來自的福建、廣東兩省。華人中絕大部分是土生上長的華裔,分佈在各個島嶼的商業中心,多數集中在馬尼拉市。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華菲混血後裔。他們多數是商人、手工業二人、小業主,有大實業家。在大城市,華人經營的餐館極受歡迎,生意興隆。華人保留了本族語、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他們慶祝自己的傳統節日,出版華文報紙,辦華文學校,喜愛華語電影和戲劇。1986年的《菲律賓共和國憲法》承認華人的現有菲律賓國籍。如今華人與土生菲人和睦相處,大大促進了菲律賓經濟的發展。

其他小民族 在呂宋島平原地區,還居住有一些較小民族,人數30萬到180萬不等。呂宋島平原地區的小民族與鄰近較大的民族在語言、文化方面接近,經濟聯繫密切。他們都從事農業。

(二) 文化與教育

文學藝術 菲律賓是個有著豐富文學傳統的國家,遠在西班牙殖民統治之前,菲律賓就有了自己豐富的口傳文學和文字文學。口傳文學的內容主要有三種類型:(1)神話與傳說,敘述世界的創造以及男、女、花、鳥、動物等的起源;(2)歌曲與詩歌,歌頌神靈和英雄的功勛;(3)反映古代馬來人樸素哲學觀點的寓言、諺語和謎語。較為著名的有古代伊富高人留傳下來的著名敘事詩《阿麗古榮》、史詩《呼得呼得和阿里姆》、《邦都地區的狩獵歌》、《孤兒之歌》等,棉蘭老瑪拉瑙人留傳下來的《達蘭干》、伊洛干諾人留傳下來的史詩《拉姆安格的生活》以及古代民間故事《麻雀與小蝦》、《安哥傳》和《世界的起源》等。這種口傳文學至今還在民間廣為流傳,對菲律賓的後世文學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早期的文字文學,由於西班牙殖民主義者的摧殘,保存下來的很少。主要有寫穆斯林世系的《薩耳西拉斯》;古代班乃島紀年史《馬拉塔斯》,描述婆羅洲大督們在普蒂大督領導下來到班乃島的故事;以及公元1250年時班乃島馬迪亞斯圖頒布的《馬拉塔斯法典》和公元1433年頒布的《卡蘭蒂雅奧法典》。

在西班牙殖民統治約300年間,為了麻痹菲律賓人民,殖民當局於1593年出版了《基督教教義》,同時還大量傳播歐洲中世紀的騎士詩歌和祈禱書、聖徒傳等,多數作品以中世紀的歐洲為背景,主題是歌頌騎士的勇武和男女之間的愛情,有些作品則描寫了穆斯林與天主教徒之間的鬥爭。

隨著菲律賓人民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鬥爭的發展,許多優秀文學作品想繼問世。19世紀上半葉,菲律賓著名的他加祿詩人弗朗西斯科.巴爾塔薩爾在獄中寫了《弗羅蘭第和羅拉》。這首長詩用騎士詩歌的形式,以反抗異族侵略、抨擊民族叛徒和歌頌愛情、自由為主題,被譽為菲律賓近代文學的第一篇傑作。長詩優美流暢、深沉憂傷、諷刺辛辣、語言生動,富有深刻的社會意義,引起菲律賓人民的強烈共鳴。巴爾塔薩爾也因此被人譽為「菲律賓人的詩王」。

19世紀末葉,菲律賓傑出的民族詩人和作家何塞·黎剎的作品,深刻地滲透著反抗西班牙殖民統治、為爭取民族獨立而鬥爭的愛國主義基調。對促進菲律賓人民的民族覺醒和奮起鬥爭起了很大作用。黎剎9歲時就以愛國主義長詩《我們祖國的語言》一鳴驚人。1879年創作的《獻給菲律賓青年》,在當時知識分子中引起很大反響,獲得了全國詩歌比賽一等獎,黎剎於1887年在柏林發表的反殖民主義的長篇小說《不許犯我》(或譯《社會毒瘤》)及其續集《起義者》(或譯《貪婪的統治》),揭露了西班牙殖民主義者神權統治和天主教修道院的殘忍與偽善,描繪了菲島人民受壓迫、受剝削的悲慘生活圖景,並表現了菲律賓人民的覺醒和抗爭,影響廣泛,促進了獨立運動的發展。魯迅先生曾給予很高的評價。這一時期較有名的詩人還有何塞.帕爾馬,他一生中創作了不少題材廣泛、感情豐富的詩篇,主要代表作有《菲律賓諾斯》、《深信》等。

何塞·黎剎 Jose Rizal

(1861-1896)


1901年菲律賓淪為美國殖民地之後,英語逐漸代替西班牙語,出現了不少用英文創作的著名小說。他們繼承了菲律賓民族文學的傳統,具有強烈的吸引力。英文作品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08—1924年,成為「模仿時期」。作者多為大學生,創作大多模仿美國的小說。這一時期較著名的作家有佐伊羅和喬治。佐伊羅是第一個用英語寫長篇小說的菲律賓作家,於1921年出版了愛情小說《憂傷之子》。喬治的小說有《發光的信號》等。第二階段,1924-1935年,稱為「實驗和獨創時期」。這個時期共有兩批作家。第一批作家的主要代表是克萊門西達、何塞·潘加尼班等。第二批都是青年作家,雖然他們受到歐洲文學的影響,但作品都有濃厚的鄉土色彩。第三階段,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到60年代,被稱為「更偉大的獨創時期」。這個時期出現了一批青年作家,文學運動的主流仍然是愛國主義的民族主義文學,題多數是宣揚熱愛家鄉,熱愛民主與自由,歌頌純潔的愛情,反對異族侵略等等。近年來,菲律賓政府提倡發展菲律賓語文學,並採取了一些鼓勵措施,使菲律賓語文學取得了一些進展,但水平還遠遠不如英語文學。

美術 菲律賓的現代繪畫藝術風格多樣,有多種流派如路斯抽象派、賀雅抽象表現主義、新寫實主義和寫實主義等。菲律賓較著名的現代畫家有50多位,其中最受菲律賓人民喜愛的是維森費爾有多、阿西斯和洛倫佐等。維森特是一位精通多種繪畫藝術的大師。他的畫深刻描繪了菲律賓普通村民的各種勞動場面。為了表彰他在繪畫和現代美術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做出的貢獻,菲律賓政府在他逝世后授予他「民族畫家」的稱號。費爾南多是抽象派著名畫家,他的作品也反映了菲律賓群島的美學和多彩的人民生活,在菲律賓文化中心藝術劇場的帷幕上有他畫的一幅傑作《創世紀》。

音樂舞蹈 菲律賓民族素以能歌善舞著稱。全國幾十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風格的民族音樂和舞蹈。西班牙殖民主義者入侵以後,在西班牙殖民統治最嚴酷中呂宋平原、米沙鄢群島和沿海地區,西班牙音樂和舞蹈也大量傳入。隨著時間的推移,菲律賓中呂宋和米沙鄢地區的民族音樂和舞蹈也受到西班牙音樂舞蹈的很大影響,但後來逐漸突出菲律賓民族的特色,進而菲律賓化,成為廣大菲律賓人民樂於接受的民間樂曲20世紀以後,由於美國的入侵,這些地區的音樂和舞蹈又受到美國的影響,西方的輕音樂和交際舞廣為流行。菲律賓獨立后,政府為了弘揚民族文化,鼓勵提倡民間藝術,決定從1973年起,每年7月在菲律賓民間藝術劇場舉行一次「菲律賓民間藝術節」,屆時各省市、各地區都派出文藝演出隊彙集到首都馬尼拉,參加演出比賽。


教育 1946年菲律賓獨立后,隨著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教育事業也得到較快的發展。為了滿足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從70年代開始,菲律賓政府著手進行教育制度的調整和改革。1972年,菲律賓政府頒布了「教育發展法令」,制定了菲律賓1973-1983年十年教育發展規劃,規定這一時期的教育目標是廣泛開展普通教育,為國家培養社會和經濟發展所需要的中級技術人才和高等專業人才。1974年菲律賓政府又頒布了「新勞動法令」,力圖通過發展教育,提高勞動力素質,造就一支能夠滿足國家社會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勞動大軍。70年代以後,菲律賓大力貫徹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在初、中級教學中加強勞動生產教育、實用工藝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的重點則逐漸轉向工程技術等應用學科方面,各種技術職業院校有了較大的發展。


菲律賓國小有公立、私立兩種。政府規定,公立國小實行義務教育,不得拒絕任何一個兒童入學。學習成績好,家境貧寒的學生可以享受獎學金。菲律賓公立高等院校也設有少量的獎學金名額。

雖然菲律賓政府在70年代以前己規定菲律賓語為教學用語之一,但是菲律賓的各級學校卻仍一直沿用英語教學,菲律賓語僅作為一門必修課。為了増進民族團結和便於汲取現代知識,70年代以後,菲律賓政府積極實行英語和菲律賓語雙重語言教學的政策。目前,菲律賓的普通教育是六六制,國小6年,中學6年,共12年。大學年限長短不一,視專業而異。大學畢業后的學生修碩士學位課程一般為2年,修博士學位課程為2 3年。菲律賓的主要高等院校有菲律賓大學、棉蘭老國立大學、聖托馬斯大學、亞典耀大學等。

三. 政治環境


1521年葡萄牙人麥哲倫率西班牙遠征隊在菲律賓宿霧登陸后,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即以自己名字將菲國島嶼命名為菲律賓群島。1565年西班牙人進據,開始其377年殖民時代,1890年代菲律賓人反抗情緒高漲,1898年宣布菲律賓獨立,隨即因美國侵佔而淪為美國殖民地。美國統治期間,菲律賓人曾於1935年獲得了自治。二次大戰期間,日本於1941年擊退美軍,佔領菲國。美軍於3年後再度奪回。1946年全菲正式獨立為菲律賓共和國,羅哈斯(Roxas)為第一任總統,1965年馬科斯上台,統治了21年,直至1986年始被人民力量(people power)推翻,其後阿基諾夫人與拉莫斯繼任總統,埃斯特拉達於1998年6月30日就任,但在2001年1月20日被第2次人民力量推翻,由阿羅約副總統接任,2004年阿羅約復於總統大選中勝出。2010年阿基諾三世參議員當選第15任總統。在2016年總統選舉,達沃市長杜特爾特以壓倒性的選票當選第16任總統,給菲律賓人民帶來了「菲律賓夢」。

(一)政體

1946年菲律賓獨立后施行1935年制定的憲法,其後歷經變革,目前菲國憲法系1987年所制定之新憲法。菲律賓實行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之總統制。總統、副總統直接民選產生總統為國家元首、行政首長及三軍統帥,任期6年,不得連任。立法部門系設有參議院與眾議院之兩院制國會。

(二)行政
行政權屬於總統,中央政府各部門部長由總統任命。總統府設有文官長,內閣則有外交、財政、司法、國防、農業、公造暨公路、教育暨文化體育、勞工暨就業、衛生、社會福利暨發展、土改、內政暨地方政府、觀光、貿工、能源、交通暨通訊、科技。環境暨天然資源、預算暨管理、新聞及國家經濟發展等21個部,另有資通訊科技委員會、
高等教育委員會、住房都市發展委員會、大馬尼拉發展委員會等。

(三)立法
國會設參眾兩院,統稱Congress。參議院(Senate)24席,任期6年,由全國普選。眾議院(House of Representatives)250席,任期3年。

(四)司法

司法權授予最高法院和依法設立之上訴法院、地方法院、廉政法院及回教法院。最高法院由1位首席法官及14位副法官組成,由總統委任。在最高法院指導下,另設有「司法及律師理事會」,以首席法官為主席,理事會成員任期4年,系由總統所委任。


(五)政黨

(1)菲律賓民主人民力量黨:杜特爾特所屬的政黨,是現在的執政黨。菲律賓民主人民力量黨(Partido Demokratiko Pilipino-Lakas ng Bayan)簡稱「PDP-Laban」是由菲律賓人民主黨和人民力量黨在1982年合併組成,準備參加菲律賓1984年舉行的國民議會選舉。菲律賓人民主黨是以當時卡加揚迪奧羅市長阿基里諾·皮門特爾(Aquilino Pimentel Jr,)為首的政治人士脫離了那個時候反對馬科斯政府的「棉蘭老聯盟」,然後組織的。而「人民力量」黨則是原自由党參議員阿基諾二世(即菲律賓現任總統阿基諾三世的父親)在1978年組建一個政黨,參加當年國民議會中期選舉,這個政黨簡稱為「Laban」,在菲律賓語里即有「反抗」或「作鬥爭」的意思。

人民力量黨派出21位候選人在大岷地區參加1978年中期選舉,然而由於這是馬科斯政府操控的選舉,人民力量黨沒有任何人當選。在「人民力量黨」和「菲律賓人民主黨」合二為一時,亞謹諾二世參議員已流亡美國,所以「人民力量黨」是由眾議員米特拉和科拉松·阿基諾的弟弟小何塞·佩平·科胡昂戈(Jose S. Cojuangco,Jr.)。這兩個反對馬科斯強權政府的反對組織合併后,由小何塞·佩平·科胡昂戈和洛倫素·塔納達(Lorenzo Tanada)領導。菲律賓民主人民力量黨主張實行民主社會主義,反對美國在菲建立軍事基地,反對大量向外國借款和吸收國外投資,要求釋放政治犯,加強民族團結等。阿基諾參議員遇刺后,該黨的主要領導人在是否參加1984年國民議會選舉問題上發生分歧,以名譽主席塔納達為首的一批人反對參加1984年5月的議會選舉,並堅持反美國立場,而大部分黨員則同意參加議會選舉,並主張在對美關係上採取妥協態度,結果塔納達在1984年辭去名譽主席職務,隨著形勢發展,菲律賓民主人民力量黨的壯大與發展非常迅速。到了1985年,該黨在菲成為最大反對黨。

馬科斯在1985年下半年宣布在1986年2月舉行總統選舉,名報人、街道議員芝洛·羅塞斯和商人均認為,讓遇刺參議員亞謹諾遺孀科拉松·亞謹諾作反對派總統候選人,才有機會選贏馬科斯,於是芝洛·羅塞斯發動百萬人簽名呼籲科拉松·亞謹諾參選。群眾的呼喚讓科拉松·亞謹諾願意出來參選,然而,另一個稱為「民族民主聯合組織」(United Nationalist Democratic Organization)的反對派組織卻打算推薦參議員薩爾瓦多·勞雷爾為總統候選人。在菲律賓紅衣教主辛海棉的努力下,科拉松.阿基諾在「民族民主聯合組織」旗下參選總統,薩爾瓦多·勞雷爾作為科拉松·亞謹諾的副總統候選人。乙沙人民革命推翻了馬科斯政府,科拉松·亞謹諾取而代之,兩黨成為執政黨,勞雷爾任副總統兼外交部長,皮門特爾出任地方政府部長。菲律賓民
主人民力量黨主席當時由阿基諾夫人的弟弟小何塞·佩平·科胡昂戈擔任。1988年,菲律賓民主人民力量黨發生分裂以科胡昂戈和米特拉眾議員為首的大部分人脫離該黨,另組菲律賓民主鬥爭黨(LDP),於是菲律賓民主人民力量黨剩下了阿基里諾·皮門特爾為首這一派,大大削弱了菲律賓民主人民力量黨的實力,因此,在1992年的總統選舉,阿基里諾·皮門特爾沒有參加總統選舉,改為支持自由黨黨魁薩隆加競選總統。

在2001年5月的參議員選舉中,菲律賓民主人民力量黨僅能推薦了幾名候選人參加競選,結果只有阿基里諾·皮門特爾和塞吉奧·奧斯敏納當選參議員。該黨的主要影響範圍是南部的卡加揚迪奧羅和中部的宿務。在2007年中期選舉,菲律賓民主人民力量黨在眾議院只獲得3席。


在2010年總統選舉,菲律賓前總統約瑟夫·埃斯特拉達領導的群眾力址聯盟和由菲律賓前總統約瑟夫·埃斯特拉達領導的群眾力量聯盟合作,推舉埃斯特拉達再度競選總統,而時任馬卡地市長的傑約馬爾·比奈以菲律賓民主人民力量黨主席的身份代表菲律賓民主人民力量党參選副總統。選舉結果是傑約馬爾·比奈當選副總統。兩年後,為了2013年中期選舉,以副總統傑約馬爾·比奈為代表的菲律賓民主人民力量黨和另外五個六個菲律賓全國性主流政黨,以及21個地方政黨合作,決定推出卜二位參議員候選人,但是,身為菲律賓民主人民力量黨總裁的皮門特爾(AquilinoPimentel III)於2013年竟然不在聯合愛國聯盟旗下,反而以自由黨候選人參選參議員,這也就導致副總統比奈在翌年三月離開菲律賓民主人民力量黨,自立門戶。

在2016年5月9日之前,菲律賓民主人民力量黨在參議院佔有一席,而在眾議院里則沒有席位,在全國八卜一個省里有一個省長是屬於菲律賓民主人民力量黨。菲律賓民主人民力量黨在2月7日宣布總統候選人達沃市長杜特爾特成為該黨的新主席。菲律賓民主人民力量黨總裁皮門特爾(Aquilino Pimentel 111)在聲明中說,一個以杜特爾特領導的菲律賓民主人民力量黨將啟發政黨的各階層,並且為他們注入活力。他說:「杜特爾特的領導將肯定啟發我們的政黨各階層,並且為他們注入活力,實現在5月大選取得勝利的目標。。皮門特爾說'我們完全信任他。加上他的遠見、勇氣和政治意願,我們將為人民爭取到更美好的將來。」

在2016年的大選中,菲律賓民主人民力量黨推薦杜特爾特為總統候選人,然而,在參議員候選人,該黨卻沒有一位候選人,但是,眾議院候選人之中有二卜三位是代表菲律賓民主人民力賀黨的候選人,參選省的則有五人,副省長候選人有六位。然而,當杜特爾特當選總統后,菲律賓民主人民力量黨立即美麗轉身成為最大黨。

(2)自由黨(Liberal Party):在阿基諾三世任總統時期,自由黨是執政黨,這個政黨是菲律賓第一任總統曼努埃爾·羅哈斯於1946年創立,早期成員主要是從國民黨內分裂出來的自由派人士。70年代後期,該黨在秘書長阿基諾(菲上一任總統阿基諾的父親)的領導下,反對馬科斯獨裁統治,後來成為推翻馬科斯政權的主要力量之一。2001年阿羅約政府上台後,該黨加入執政聯盟,后又脫離執政聯盟,並推選阿基諾三世參加2010年總統大選,阿基諾三世最終以42%的得票率當選菲律賓第15任總統。在2016年總統選舉中,代表自由党參選總統的羅哈斯敗北,副總統候選人羅布雷多贏得了副總統。

(3)基督教穆斯林民主力量黨(LAKAS-CMD):系前總統拉莫斯於1991年底創立,由人民力量黨、全國基督教民主聯盟、菲律賓穆斯林民主聯盟、團結黨等整合而成。主張實行兩黨制,通過修憲擴大地方政府權力,改革選舉制度,將總統任期六年一屆修改為四年一屆,可連任兩屆主張通過談判實現民族和解,促進社會穩定。經濟上重視農業發展,増加就業,扶助貧困,加快私有化進程倡導經濟外交,奉行開放政策。1992年該黨在大選中獲勝,成為執政黨。1998年大選中敗於菲律賓民眾奮鬥黨聯盟。2001年阿羅約就任總統后,該黨成為執政聯盟的核心。2002年10月,該黨針對2004年大選,對執政聯盟進行再次整合改組。該黨主席是雷比利亞,總裁是前眾議長諾格拉雷斯,前總統拉莫斯任名譽主席。

(4)民族主義人民聯盟(NPC-Nationalist People's Coalition):是菲律賓工商界大亨愛德華多·丹丁·科胡昂戈(Eduardo Cojuangco JR. 許煥戈)在1992年競選總統時成立的政黨聯盟。儘管科胡昂戈在總統選舉中輸給了拉莫斯,但他領導的民族主義人民聯盟在眾議院贏得了47個席位,比當時處於混亂狀態的力量黨還多出10個席位。選舉結束后,民族主義人民聯盟和自由黨(擁有13名眾議員)決定合作支持力量黨的德維尼兩亞出任眾議長。作為交換條件,民族主義人民聯盟在眾議院獲得了一些委員會主席的職務。民族主義人民聯盟是執政黨還是反對黨很難分得清楚。由於它的政策比較靈活,再加上實力比較雄厚,因此成為執政黨爭取拉攏的對象,它總是在關鍵時刻同執政黨聯盟結成合作夥伴,如科胡昂戈既是民族主義人民聯盟的名譽主席和精神領袖,也曾是馬科斯總統和埃斯特拉達總統的同夥,1998年,他支持埃斯特拉達作為總統候選人。2000年10月,埃斯特拉達被彈劾后,該黨成為獨立黨派。阿羅約上台執政后,科胡昂戈率領該黨支持阿羅約政府,旨在減輕政府對他的經濟清算。為了使該黨在國會贏得80多個席位,科胡昂戈在2001年的選舉中為本黨眾議員候選人提供了許多竟選經費,最後至少有54人當選。該聯盟據說目前在眾議院擁有68個席位。該黨的政治綱領是支持阿羅約政府發展經濟,消除貧困,擴大對外經貿合作,打擊恐怖犯罪活動,對外主張同美國以及中日等國保持友好關係。

在2001年的選舉中,民族主義人民聯盟有54人當選。2004年,民族主義人民聯盟與群眾力量聯盟政黨要推舉愛德華多·科胡昂戈代表該党參選總統,但他在後來明智地放棄參選,分為兩個陣營分別支持阿羅約和費蘭道·波因參選總統。在2010年的總統大選,該黨又再次分開,支持自由黨候選人阿基諾三世和國民黨候選人曼尼·比利亞爾競選總統。

(5)聯合愛國聯盟(「The United Nationalist Allianc」簡稱為「UNA」):本來是由本來是由多個政黨合組的聯盟,以應對2013年舉行的菲律賓中期選舉。其前身是反對派聯盟「United Opposition (UNO) coalition」。「反對派聯盟」 (United Opposition (UNO) )是由菲律賓前總統約瑟夫·埃斯特拉達領導的群眾力量聯盟「Pwersa Ng Masang Pilipino(PMP)」,在2012年4月4日,與以時任副總統副總統傑約馬爾.比奈為首的菲律賓民主人民力量黨「Partido Demokratiko Pilipino Lakas ng Bayan(PDP Laban)」 簽署了一項聯合協議,而組成的聯盟。這個聯盟是由六個菲律賓全國性主流政黨和21個地方政黨組成的。

在阿羅約總統當權的2007年中期選舉時,這兩個政黨就己組合成聯合反對派。隨後,這兩個政黨在2010年總統大選又再一次攜手合作,並同上述的地方政黨結盟,推出前總統約瑟夫·埃斯特拉達和時任馬卡地市長的傑約馬爾·比奈為正副總統候選人結果,約瑟夫·埃斯特拉達被阿基諾三世擊敗,而傑約馬爾·比奈則贏得了副總統。

聯合愛國聯盟原定在2013年中期選舉中推出十二位參議員候選人,然而由於菲律賓政黨對黨員約束力薄弱,導致黨員對所屬政黨忠貞程度非常低,遇到選舉時黨員臨時舉擇政党參選的事件頻頻發生。聯合愛國聯盟有三參議員候選人當選,他們是比奈副總統的女兒南西·比奈、埃斯特拉達和霍納桑三位當選。

2014年3月1日比奈正在與菲律賓民主人民力量黨斷絕關係,以成立一個新的政黨,新政黨將由他出戰2016年5月的總統大選。比奈原為菲律賓民主人民力量黨的全國主席,而該黨的總裁是皮門特爾參議員。由於比奈離開菲律賓民主人民力量黨,比奈的兒女一一參議員南西·比奈、眾議員亞美藝爾·比奈和馬加智市長俊俊·比奈一一他們都將隨他一起離開該政黨。2014年9月,比奈決定讓這個新政黨用(The United Nationalist Alliance)這個名字來命名。由比奈擔任黨主席,霍納桑任黨副主席,JV包蒂斯塔律師擔任秘書長。這個以比奈為首的政黨在眾議院有八席眾議員,在參議院里有五個參議員,還有擁有正、副省市長有八位,省市議員有四卜四位。

(6)摩洛民族解放陣線(Moro National Liberation Front,簡稱摩伊解):南部穆斯林武裝組織。1968年創立,旨在棉蘭老地區建立獨立的伊斯蘭國家。1987年南部各省舉行公投,建立由棉蘭老島四省組成的「棉蘭老穆斯林自治區」(ARMM),密蘇阿里任主席。1996年,政府與摩解達成和平協議。2001年,密蘇阿里與阿羅約政府發生利益衝突,其支持者於11月在霍洛島發動武裝叛亂。政府迅速平叛,宣布密犯有叛亂罪。密潛逃至馬來西亞沙巴,被馬政府逮捕並於2002年1月引渡回菲。2007年2月,阿羅約總統下令執行與摩解的和平協議條款,希望通過和平、發展、多種信仰對話及國際合作實現與摩解的最終和解,解決菲南部衝突。阿基諾總統就任后基本延續這一政策。

(7)摩洛伊斯蘭解放陣線(Moro Islamic Liberation Front,簡稱摩伊解):菲最一卜的菜斯肽庈磚府編織裝力量12500人,主要活躍在棉丑老島,1978年,以哈希姆·薩拉馬(Hashim SALAMAT)為首的強硬派從摩解脫離后建立。2003年薩拉馬去世后,穆拉特(Al Haj Ebrahim MURAD)任主席。主張建立獨立的伊斯蘭國家,堅持武裝鬥爭。摩伊解與政府雖多次簽署停火協議,但均未能得到有效執行。2000年4月摩伊解與政府衝突升級為"全面戰爭",摩伊解的營地被政府軍全部攻佔,其武裝力量潰散后,繼續以小股武裝襲擊政府軍和民用設施。2001年開始,阿羅約政府與摩伊解重開和談,並曾簽署停火協議與和平協議,但雙方武裝衝突仍時有發生。2003年,南部地區發生多起恐怖爆炸案件,政府認為是摩伊解所為,宣布通@其主要領導人,威脅要將摩伊解列為恐怖組織。此後,在馬來西亞協調下,雙方進行多輪談判,取得了一定進展。阿基諾總統主張同南部。摩洛伊斯蘭解放陣線。等分離組織進行全面和談,推動外國斡旋調停,促進國家團結和民族和解。2012年10月,菲政府同「摩伊解」達成和平框架協議,2014年3月正式簽署。

(8)菲律賓共產黨(Communist Party of the Philippines):成立於1930年,1967年發生分裂。1968年,在何塞·西遜(Jose SISON)主持下進行改組重建,此後發展迅速,20世紀80年代中期黨員達到3萬多人。主張通過武裝鬥爭和建立統一戰線,奪取國家政權。1969年,菲共在中呂宋建立新人民軍,開展武裝鬥爭。新人民軍現有1.1萬人。菲政府自1993年起與習共領導的全國民主陣線舉行和談。雙方時談時戰,迄未達成實質性和平協議。「9·11事件」后,菲政府對新人民軍採取了強硬措施,包括軍事打擊。2002年,菲政府將新人民軍宣布為恐怖組織,並促使美國和歐盟也將新人民軍列為國際恐怖組織,凍結其海外資產。菲共與政府關係破裂,雙方和談停頓。2004年2月和談重啟,但由於美國政府將菲共及其武裝列入。恐怖組織。名單,導致談判陷入停頓。阿基諾總統主張同。菲共。和談,但有關談判未有實質進展。其他政黨有民主行動黨(Aksyon Demokratiko)、地方發展優先黨(Promdi一Probinsiya Muna Development Initiative)改革黨(Reporma)、民主戰鬥黨(LDP-Laban ng Demokratikong Pilipino)、 民族黨 (Nationalista Party) 等。

(六)政治概況

2010年5月舉行之總統大選,首次採用計算機計票,開票過程迅速,阿基諾三世參議員大幅領先併當選,票選前宜稱將對阿羅約操作2007年總統選舉及其家人涉及賄賂等案件進行調查,卸任總統阿羅約雖選一眾議員,惟其後被提訴拘捕,伊任內之商業合約亦多被接任政府取消。

四. 國家象徵和風俗民情

國名 菲律賓共和國 菲律賓在很早以前,是以呂宋、麻逸、蘇祿、胡洛等地的名稱聞名的。1521年葡萄牙航海者麥哲倫奉西班牙殖民主義者之命踏上這個群島時,正好是天主教宗教節日,於是就為群島起了一個有宗教意義的名稱---聖拉哈魯群島。後來因為麥哲倫干涉島上內爭被當地人民殺戮,這個名稱也就被人們遺忘。1542年,西班牙航海家洛佩茲繼麥哲倫之後第二個來到這個群島。為了在亞洲炫耀西班牙帝國的「功績」,便按照西班牙皇太子菲律普的名字,把群島命名為菲律賓群島。1898年6月,菲律賓人民推翻西班牙殖民者的統治,宜布獨立,將國名改為菲律賓共和國,但隨後即成美國殖民地。1946年7月,菲律賓擺脫美國的殖民統治,宜布獨立,國名仍稱為「菲律賓共和國」。


國徵 菲律賓共和國的國徽呈盾形,盾形的下面有一條飄帶,上面寫著「菲律賓共和國」。盾形國徽的圖案代表菲律賓的三個歷史時期,即西班牙殖民統治時期、美國殖民統治時期和菲律賓共和國時期。國徽的上方和中部代表菲律賓共和國時期,底色都是白色,上方有個金黃色的五角星,代表菲律賓群島的三大區域呂宋、米沙鄭和棉蘭老。中部是有八道金黃色輻射線的太陽,表示陽光普照全國,國徽的左下方代表美國殖民統治時期,藍色的底面上繪有一隻向左看的金黃色的美國禿頭鷹,左爪握著橄欖枝,表示和平;右爪握著三支矛,表示隨時準備戰鬥,以保衛和平。國徽的右下方代表西班牙殖民統治時期,紅色的底面上繪有一隻躍立的金黃色的獅子,這是採用當時西班牙王國國旗上的競獅圖形。

國旗 菲律賓共和國國旗是在反抗西班牙殖民統治、爭取自由和獨立的鬥爭中制定的。上半部為藍色,下半部為紅色,左邊為一個白色等邊三角形。三角形中央有一個黃色的太陽,周國有八道長的光線和一些較短的光線;三角形的每個角落各有一顆黃色的五角星。藍色代表和平、真理和正義;紅色代表愛國心和勇敢白色等邊三角形代表平等。三角形里的太陽代表自由,表示陽光普照全國。八道光線代表1986年最先拿起武器反抗西班牙統治的八個省,其餘的光線代表其他各省。三顆星象徵菲律賓群島的三大區域---呂宋、米沙鄢和棉蘭老。

國歌 菲律賓共和國的國歌是《菲律賓民族進行曲》。歌詞作者為何塞·帕爾馬。1898年美國侵略軍侵佔馬尼拉后,菲律賓人民在抗戰派領袖阿·馬比尼和安·盧納將軍的領導下繼續英勇抗戰。當時,何塞·帕爾馬在盧納將軍創辦的哎獨立報報社當記者,親身經歷了中呂宋激烈的抗美戰爭。他於1899年利用原菲律賓著名鋼判幣和作曲家胡連·菲利佩於1898年6月譜成的《馬達洛菲律賓進行曲》的曲調,以西班牙文填詞,成為菲律賓國歌。他創作的菲律賓國歌歌詞,充滿了反抗侵略,嚮往自和熱愛祖國的激情。

國服 菲律賓男子的國服叫「巴隆他加祿」襯衣。這是一種絲質緊身襯衣,長可及臀,領口如同一般可以扎領帶的襯衫,長袖,袖口如同西服上裝。前領口直到下襟兩側,都有抽絲鏤空圖案,花紋各異,頗為大方。據說,在西班牙人統治時期,為了便於從遠處區別西班牙人和菲律賓人,殖民者下令所有菲律賓人必須把襯衣穿在外面,不許把襯衣下擺扎在褲內。後來,菲律賓人開始在襯衣上刺各種圖案,以此表示菲律賓人的自豪。50年代初,這種服裝被正式推為菲律賓男子的國服,成為外交場合,慶祝活動和宴會的正式禮服。

菲律賓女子的國服叫"特爾諾」。這是一種圓領短袖連衣裙。由於它兩袖挺直,兩邊高出肩稍許,宛如蝴蝶展翅,所以也叫「蝴蝶服」。這種服裝結合了許多西歐國家,特別是西班牙婦女服裝的特點,並經過三四百年的沿革,而成為菲律賓婦女的國服。


國花 菲律賓國花是被稱為「桑巴吉塔」的茉莉花。這是一種灌木類植物,一般高一米多,花色潔白、香味濃郁,有單瓣和雙瓣兩種。據說,古代菲律賓男子向她心愛的姑娘求婚時,一般都贈送茉莉花花環。如果姑娘將花環掛在脖子匕就意味著接受了他的愛。然後,他們在月光下用他的加祿語誓約:「桑巴吉塔」(我答應永遠愛你)。因此,茉莉花在菲律賓又稱之為「誓愛花」。

「桑巴吉塔」是忠於祖國、忠於愛情的象徵。菲律賓青年常常將它作為獻給愛人的禮物,相符方表達「堅貞於愛情的心聲」。每到鮮花盛開的5月,姑娘們都佩帶上茉莉花環,唱起讚歌,互相祝願。在國際交往中,菲律賓人熱唱吧茉莉花獻給外國貴賓,以表示純真的友誼。


國樹 菲律賓的果樹是納拉樹,它是紫顫木的一種。這種樹高大挺拔,中年常綠,迎著太陽開放出金光燦爛的花朵。木質堅硬細緻,是製作高級傢具和樂器的良好材料。納拉樹的樹皮在受傷時會滲出一種猩紅色液體、菲律賓人說,這象徵自己民族血管里流動著的,而又隨時準備為捍衛獨立酒在祖國大地上的鮮血。這種樹可作為染料和製藥原國國料。菲律賓人民選擇納選擇綱拉樹作為國樹,以象徵本民族堅強不屈獻身的高尚品質。

國果 香飄遐邇、名聞世界的水果---芒果,是菲律賓的國果,它形呈橢圓,甜中帶有微酸,味道有點兒象桃子。成熟后呈黃色,異香撲鼻。芒果是菲律賓人民最喜歡的熱帶水果。

風俗民情

衣著 西班牙殖民者入侵菲律賓前,菲律賓人穿用棉紗、麻纖維製成的衣服。男人穿的上衣稱「康崗」,無領、短袖,下身用一條叫「巴哈」的布裹著腹部,上衣下擺略低於腰。衣服的顏色多為藍色或黑色,只有尊長著紅色的衣服。現在菲律賓人的服裝變化很大,西裝在中上層人士中廣泛流行,而老百姓的衣著則比較簡單。男子上身穿襯衣,喜用白色,下身穿西裝褲女子喜歡穿無領連衣裙。大部分青年著西式皮鞋,老年人仍穿用木頭、麻或草做成的拖鞋。

菲律賓穆斯林男子著短外衣和寬大的長褲,圍一條"沙隆"(一種花圍裙)作為腰帶。到麥加朝聖過的信徒頭上圍一條白色頭巾或戴一頂白帽子。婦女穿緊身的短袖背心,釘上兩層金屬鈕扣,穿緊腳口的寬大褲子,或穿裙子。婦女象馬來人一樣結髮型,有時裹著顏色鮮艷的頭巾,他們戴手鐲、項鏈和耳環。少數民族的穿戴各不相同。如伊富高人男子往往上身袒露,下身圍一條T形花布;女子穿著類似裙子,顏色鮮艷。丁岡人衣服極為簡單,男子普遍僅在腹部圍一塊布,有的也穿前襟分開的上衣;女子穿短上衣,用布纏繞腹部,矮黑人的服裝最為原始,男女均用布或樹葉圍於腰間。

飲食 菲律賓人的主食是大米、玉米。農民在煮飯前才舂米。米飯是放在瓦缸或竹筒里煮,用手抓飯進食。菲律賓人最喜歡吃的是椰子汁煮木薯、椰子汁煮飯,然後用香蕉葉包飯。玉米作為食物,先是晒乾,磨成粉,然後做成各種食品。城市中上層人士大多吃西餐。菲律賓穆斯林人的主食是大米,有時也吃玉米和薯粉,佐以蔬菜和水果等。按照伊斯蘭教教規,他們不吃豬肉,不喝烈性酒。他們和其他馬來人一樣喜歡吃魚,不喝牛奶。烹調很簡單,喜歡使用刺激性的調味品。進食時用手抓。咀嚼檳榔的習慣在菲律賓穆斯林人中非常流行。

婚姻 菲律賓各個民族的傳統婚姻習俗差異很大。一般菲律賓人多半是自由戀愛結婚。在廣大農村則流行男青年彈吉他用歌聲向他所傾心的姑娘求愛。在戀愛中,男子多贈女方以化妝品、水果、花束等,花的顏色則以白色和桃色為佳,茶世和紅色乃屬禁忌之色。結婚儀式均在教堂中舉行。菲律賓穆斯林的婚姻由父母決定。男方須通過媒人向女方家庭提出求婚,並交付聘金。婚禮儀式由伊斯蘭阿訇主持,並祚行盛大宴會款待客人。菲律賓實行早婚制,少女卜二三歲便被視為已達結婚年齡。

土著人的婚俗多種多樣。居住在北呂宋高山地區的伊戈羅特人的婚姻主要有兩種方式,父母主婚或自由試婚。一般來說,較富裕的家庭,為了使自己家庭的財產、地位不致旁落,在兒女幼時即由雙方父母作主訂婚。到了十四五歲時,便正式成婚,如果婚後一方表示不滿意,只要女方尚未受孕,便隨時可以分開,男女另找對象。不能生育的,也隨時可以分開。由於這些民族認為結婚的最大目的就是生兒育女,因此,在青年男女正式結婚前,接連試婚好幾次的現象屢見不鮮。巴交人允許多偶婚,堂兄弟姐妹則禁止通婚,如具有后一種關係的人要結婚,必須作一些「預防」措施和儀式,如將一些貴重物品丟入海中等。矮黑人的男子求婚,必須以弓箭射女子在遠處安置的竹筒,如果沒有射中,說明男子沒有能力養活妻子,就難以達到求婚的目的。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