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誰在驅動著未來汽車行業的變革?

[ 億歐導讀 ]

在特斯拉的自動駕駛事故之後,行業對自動駕駛的推行變得更加謹慎,這是一件好事。我能想象到的更遠的未來應該是,每個不同的人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間,每個人的出行權力能夠得到尊重,每個人都能自由地享受出行的樂趣。

是誰驅動行業變革

(來自官方公開數據)

如果你將特斯拉和福特 T 型車上市之後的銷量進行對比,會發現驚人的巧合。不單單是增長曲線,1910 - 1912 年的福特 T 型車和 2013 - 2015 年的特斯拉,銷量數據幾乎是一致的。

這兩款車都屬於當時市場上的創新產品,這幾年正是它們從萌芽步入小規模商業化的階段。

而它們能不能驅動行業變革,取決於它們是否能夠順利度過大規模商業化階段。眾所周知,福特 T 型車做到了。1916 年,福特 T 型車達到 50 萬產量,福特的流水線革命帶來了整個汽車工業的變革。福特 T 型車後來被評選為 20 世紀的「世紀之車」。

同樣的,特斯拉計劃 2020 年要達到 50 萬產量,這個產量擴張計劃和福特 T 型車保持了周期上的一致,卻被不少人質疑。特斯拉的發展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順利,產能危機,人才流失,超級工廠延期,自動駕駛死亡事故,特斯拉的新聞熱點一直沒有斷過。

對特斯拉抱有信心的人,相信它具備破壞式創新的顛覆條件。被稱作「破壞式創新之父」的克萊頓·克里斯坦森曾經說過,成熟企業一般都具備破壞式創新產品的開發能力,但由於這樣的產品不滿足已有價值網路的客戶需求,成熟企業不會選擇大量跟進,這給了新興企業機會。而新興企業一旦成為技術變革的領先者,行業的顛覆就不可避免的開始了。

光一個特斯拉是不夠的

讓我們把視角拉遠一點,從汽車的生產到汽車的使用,似乎都發生了變化。

2009 年 3 月,特拉維斯·卡蘭尼克(Travis Kalanick) 和 格瑞特·坎普(Garrett Camp)在美國創立 Uber,在持續的努力下,推動全球走入共享出行時代。同樣是 2009 年,Google 開始研發無人駕駛汽車,至今行駛里程超過 150 萬英里。

特斯拉,Uber 和 Google,這三個力量結合在一起,推動了產品和需求的跨越式發展,整個行業進入了新的變革點。如果說燃料的替代還是出於節能減排的需求,技術門檻的降低有利於新生代廠商的加入,那智能化、共享化則為新能源注入更具想象力的未來。

汽車的意義改變了,不再是傳統意義的私家轎車,越來越多的私家車加入共享的行業。當 0 到 100+ 公里的多樣化出行需求都能被滿足時,公與私的邊界將被徹底打破。科技企業迫不及待地加入這場革命。

我們可以確認的是,未來汽車的發展會從此處延展。

可能有三分之一的車成為電動車

彭博社預測 2040 年電動汽車份額將達到 35%。高盛預測 10 年內電動汽車將會獲得 22% 的市場份額,每年電動汽車銷售量將是 2500 萬輛左右。在大眾集團公布的 2025 年規劃里,電動車的銷量計劃將在 200 萬輛至 300 萬輛之間,佔總銷量的 20% - 25%。

用一個汽車廠商高管的話來說,電動汽車不是趨勢,而是現實了。如果說機構預測你還有所懷疑的話,廠家的預測是最具有參考價值的,因為汽車廠商至少需要提前四五年進行產品規劃,現在的銷量計劃對未來五年的產量分配有主要影響。

這樣的決心,跟特斯拉的示範效應有關。汽車廠商認識到電動汽車的性能開始趕超汽油車,而電動汽車的續航里程也開始滿足人的一些出行需求。電動車的增長會比以往都更加迅速。電動汽車努力了一百多年,終於等到了走入一線的機會。

由於電動汽車的維護成本較低,電動汽車會先從 B 端開始滲透,慢慢影響到 C 端消費者。滴滴出行總裁柳青在互聯網大會上表示,五年內滴滴平台註冊電動車要達到 100 萬輛。如果你經常在上海打車,就會發現打到比亞迪秦或者唐的概率非常高,這些車輛並非私人用車,而是公司統一採購。像 EVCARD 這樣的分時租賃公司,都選擇了電動汽車作為服務車輛。

電池成本下降是電動車普及的重要前提。特斯拉的計劃是以內華達超級電池工廠為起點,通過供應鏈優化和規模效應降低電池成本,超級工廠的順利投產將成為電池成本下降的一個重要轉折點。目前,電動車的發展與各國政策密切相關,政府依靠大量補貼鼓勵民眾購買電動汽車,直接推動了電動車的銷量。

電動汽車的發展,既關係到能源問題和基礎設施的建設問題,也關係到國內若干年來一直期待的汽車行業彎道超車的實現。

汽車廠商面臨出行服務的轉型

共享出行帶來的未來圖景是,不必買車就可以擁有更加自由的出行方式。

2015 年,汽車保有量達到 1.72 億,城市越來越堵,停車位越來越難找,司機們也越來越煩躁。隨著共享出行的普及和新一代消費觀念的升級,下一代年輕人很可能選擇不購買車輛,不再單純地「佔有」車輛,而是和車輛成為一種「使用」關係。當多樣化的交通需求被滿足的時候,就是汽車銷量逐漸下滑的時候。

一旦銷量下滑,汽車製造環節的利潤將受到影響。因此汽車廠商在積極考慮從製造業向服務業轉型,挖掘新的利潤增長點。寶馬提出了以交通出行為核心的「第一戰略」,強調服務業將成為寶馬的支柱產業,並提供個人出行的解決方案。寶馬旗下還專門設立了一個叫做 BMW i Ventures 的投資基金,在出行領域的投資非常活躍。

(BMW i Ventures 的投資項目)

除此之外,每個廠商在共享出行領域的投資活動都非常積極,並且早有計劃。

戴姆勒早在 2009 年推出 Car2Go 汽車共享服務,並於 2012 年收購打車應用 MyTaxi;通用以 5 億美金投資 Lyft 並創立分享品牌 Maven;德國三大廠商戴姆勒、寶馬和奧迪以 25 億歐元收購地圖供應商 HERE;福特更是將「汽車+智能移動出行公司」直接打在了自己的宣傳海報上。

(資料來源:CB Insights)

據統計,汽車是我們生活中利用率最低的物品之一。在環保的關注之餘,我們也關注產品的效率提升,包括從能源的轉化效率(電能)到汽車的使用率。閑置社會資源的再利用,也就是共享經濟的流行,根本上解決的還是資源浪費的問題。社會組織未來的發展一定是更節能,同時更有效率的。

當一輛汽車共享為更多的成員服務時,這輛汽車的設計標準會更加大眾化,車型配置變得更加簡單,並滿足多人出行需求。而像駕駛樂趣這些更加私人的需求,會同步發展,為更加精準小眾的客戶群體服務。

核心數據指標開始關注汽車行駛里程數

(資料來源:互聯網女皇報告)

隨著我們對交通出行的關注度提高,里程這一重要指標,也將納入車輛評價的標準。當車和家的創始人李想談公司的發展方向時,不再是談定位於什麼人群的多少價位的車輛,而是談 30 公里使用什麼樣的車輛,100 公里使用什麼樣的車輛。

汽車行業的下個階段重點,將從對汽車銷量的關注轉移到對車輛行駛里程數的關注。車輛行駛里程數將成為未來個性化數據的基礎,並通過雲端進行存儲。

車險的商業模式也可能隨之改變,比如 UBI 車險(Usage-Based Insurance)就是基於車輛行駛里程和車主駕駛行為的數據,制定個性化保費標準。對經營性質的公司來說,里程數的雲端獲取會更有利於運營數據的計算。另外,里程數的透明化,也將使二手車的車況標準化更加容易。

交通使用的變化,也會引起政策的變化。政府可以基於里程使用情況(路面使用率)設置稅費標準,來優化路面交通擁堵。

汽車進入新平台時期

隨著汽車燃料的變化,使用的零部件減少,車輛的空間布置將發生改變,車子的外形設計可以有更豐富的想象空間,同時,車身輕量化設計也比以往更加引起重視。另外,車聯網服務的升級,自動駕駛(高級輔助駕駛)功能的引入,都預示著汽車將進入新的平台時期。

這裡的平台,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個是產品的新平台,一個是服務的新平台。

寶馬 i 品牌的 「LifeDrive」 結構能幫你簡單理解新電動車的平台。Life 和 Drive 是兩個不同的模塊,Drive 模塊承載了電池電機結構,是電動車的核心部件,也承擔車輛配重比的重要功能。Life 模塊則可以更加個性化,有更豐富自由的空間,同時,在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下,Life 模塊還需要解決攝像頭、雷達和感測器的布置方案。

廠家介入共享出行領域的影響在於,共享出行統計的數據能給車輛設計帶來重要參考。車輛的工具屬性、身份屬性和興趣屬性會慢慢剝離,車輛使用方面的相關數據,比如出行距離、行李空間、出行人數、行駛速度和行駛里程等,會不斷沉澱,廠家在產品規劃時可以更好地貼近消費者的日常需求。

目前,產品開發流程是由整車廠商主導,由供應商協同配合,產品生產下線后,通過經銷商進行銷售、售後、金融和二手車服務。汽車產品銷售的複雜性決定了它需要合作夥伴的加入,只是合作夥伴的名義和合作方式可能會有所不同,這一點在短期內很難有太大的突破。

車輛智能化,從車聯網和自動駕駛開始

一個容易讓人理解的智能場景是,你開車前往一個商場,即將到達前,車輛為你推薦商場的餐廳信息並自動為你排號,當你到達時,車輛選擇好停車場並自動停車熄火。當你用餐結束時,在手機上召喚汽車,車輛自動駛出,空調溫度和座椅位置根據你的個人偏好已調節完畢。

這裡面涉及到多種功能,地圖導航,語音技術,生活(餐飲)信息的數據化,封閉停車場內的自動駕駛等。車輛的智能化,是需要不同信息的數據化和各種軟體服務的提升才能夠實現的。

但是,有一個疑問,我們是否需要車輛變得更加智能,或者說,車輛的智能是否真的給我們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呢?這會不會只是一種可有可無的功能?

在 Google 無人駕駛的宣傳片里,邀請了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家來體驗 Google 無人駕駛車輛。每個乘坐 Google 無人駕駛車輛的老人最後都露出了開心的笑容。看完宣傳片可以明白,無人駕駛車輛可以為更多不便於開車的老人、殘疾人提供更加便利的出行需求。這是在賽車場上自由感受車輛加速性能的年輕人們所想不到的。

一個來自 Uber 的數據顯示,Uber 的單位成本是每英里 2.8 美元,其中 80% 成本來自司機。如果實現自動駕駛最高等級 L4 之後,成本可以降至 0.53 美元。也就是說自動駕駛可以降低公司的運營成本,同時,使一批司機失業。另外,自動駕駛使共享出行更加便利、成本更低,並且提高載客率。

新加坡、盧森堡、阿姆斯特丹近期主動提議,以 2-4 年為目標,推行完全自動駕駛應需出行服務。由 MIT 分離出的初創企業 NuTonomy 計劃在新加坡的工業園 one-north 試點完全自動駕駛的計程車服務。而令廣告從業者們感到興奮的是,無需司機的自動駕駛時代,釋放出更多的車內時間,媒體內容和廣告有了新的想象空間。

在特斯拉的自動駕駛事故之後,行業對自動駕駛的推行變得更加謹慎,這是一件好事。我能想象到的更遠的未來應該是,每個不同的人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間,每個人的出行權力能夠得到尊重,每個人都能自由地享受出行的樂趣。

汽車未來的變革雖然還沒那麼快到來,但已經來臨了。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