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每次看到孩子拖延症一上來,我就壓不住火,怎麼辦呢?

制定了很多學習計劃,可為什麼總是完不成?明明平時學習得也很辛苦,為什麼成績還是在下降?我們先來看看你的孩子是否存在以下問題:

  • 你的孩子有拖延症嗎?

  • 為什麼會有拖延症?

  • 怎樣幫助孩子改善拖延症?

我已經兩年沒有回家過年了,每次下定決心回去,咬咬牙又忍住了,總是想再等一等,想再多掙點錢回去,給我兒子女兒帶點好吃的好玩兒的。我的手機里現在還有我兒子剛出生時的哭聲和我女兒唱的歌,這是我最大的精神寄託和動力。每天晚上睡覺前,我都要聽一聽。我要努力多攢點錢,以後讓我的孩子都能上學,父母能穿暖吃飽,這是我現在最大的理想。

我原來在河南老家是種地的,一個月下來連家裡的基本花銷都承擔不起,常常問人家借錢都是借了東家補西家,每天都掰著指頭過日子。我不想讓父母還有我的孩子過得那麼窘迫,於是決定和愛人北上打工。剛來北京第一個工作是做建築工,後來幹了快半年,錢沒掙上,工頭拿著我們幾個老鄉的工資跑了,第一年的春節,我和愛人擠在不足5平米的地下室吃著泡麵熬過去了。

記得大年三十那個晚上,我往家裡打電話,兒子剛滿 3 歲,把電話搶了過去,問我 :「爸爸,你為什麼都不回家?你是不是要一直住在電話里呀?」我的心當即被針狠狠地刺了一下。沉默了很久,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女兒今年上學了,我問女兒以後想幹什麼,女兒想都不想就說 :「我要當飛行員!」我問她為什麼,她開心地說,「這樣我就能「嗖」地一下就飛到北京去看你和媽媽了。」心裡那種心酸和無奈是別人無法體會的。

如果問我現在最想幹嘛。我最想掙到足夠的錢,不用再為家裡的基本花銷憂心 ;不用再因為交不起學費為借錢四處奔波 ;不用再為回一趟家做這麼多內心的抗爭。我想呆在兒子和女兒身邊,告訴他們,「爸爸一直都在你們身邊。」

剛剛看到這位父親的來信,感受到了一位爸爸對家庭的擔當,對孩子滿滿的愛。當然,給到我們更觸動的還是,孩子的呼喚,父母的無奈。孩子的成長是一次性「交易」,父母總是以沒有足夠的物質積累為正當借口,而將與兒女的見面時間一拖再拖。這是社會型拖延症的表現。

在成年人中拖延症在我們生活中、學習中都很普遍。

不僅僅是成年人,很多家長也給我們反映過小孩有做事拖拉磨蹭,學習成績下滑厲害的現象,家長焦慮不安卻也無可奈何。

總結了一下,小孩子的拖延大概有這幾種情況:

小G今年10歲,讀國小四年級,每天放學第一件事就是打開IPAD玩遊戲。家長要是讓寫作業,他就說吃完飯再寫作業。吃完飯呢,他說吃太飽了,先休息半個小時,就打開了電視機。電視節目通常半小時是看不完的,磨磨蹭蹭地每天到八九點再開始寫作業。周末放假,每次都是挨到星期天下午才開始寫作業,之前總是找各種借口拖著。

小M今年讀三年級,是個乖巧聽話的女孩子。每天放學,媽媽讓寫作業,她都乖乖地掏出作業本。但是每次到吃飯的時間,媽媽一看,啥都沒寫,就寫了幾個字。吃完飯繼續寫作業,媽媽在旁邊督導。小M總是寫幾個字就擦掉,這樣反反覆復一兩個小時過去了,作業也沒什麼實質性的進展。媽媽在旁邊不停地催她快點寫,但小M只是繼續磨蹭。

小C今年讀五年級,是學習委員。她的字寫得很漂亮,但總因為一些小事浪費時間。比如,寫數學作業的時候,草稿本用完了她要停下作業下樓去買一模一樣的草稿本才肯繼續;削鉛筆的時候必須削到最尖最細,如果戳斷了也要再次削到最尖最細。小C在這些無關緊要的小事上浪費了很多時間,往往一個小時能寫完的作業,最終要花費兩個多小時。

以上三個小例子基本囊括了孩子拖延現象的所有典型。

用一句話說明,那就是:孩子越拖,家長越急;家長越催,孩子越拖。

2

美國心理學家Timothy Pychl的研究發現,那些嚴厲的父母往往更容易培養出拖延的孩子。

因為嚴厲的父母並不懂得與孩子溝通,他們只要求孩子無條件地服從自己,孩子在不得不執行命令的同時,只能採用拖延戰術了。

拖延,在很大程度上,其實是一種被動攻擊的行為,以此來反抗他人對自己的控制。

作為家長,我們必須認識到,輕微的拖延是完全正常的。畢竟,待在舒適區是人類的天性,作為大人的我們多多少少都有拖拉的習慣,何況是心智未成熟的小孩子呢?

當然,確實有一些孩子的拖延狀況比較嚴重。曾經有位媽媽跟嬌媽反映,說她的兒子從前學習成績名列前茅,自己根本不用操心;後來發現孩子學習時有嚴重的拖延現象,無論用什麼辦法都改不過來,結果考試成績是急轉直下,竟然到了班級倒數十名。

對於這種比較嚴重的,已經影響到正常的學習和生活狀態的拖延症,我們需要弄清楚的是,小孩子的拖延症是怎麼形成的?

經過心理學家們的分析,孩子的拖延背後深層次的原因可能是這些:

一. 你的孩子可能不夠自信

當孩子認為功課很難,自己搞不定時,拖延就是一個很好的辦法。比如上文中的小M,她通過磨蹭,在這項作業上消磨掉很多時間。這種時間上的投入能夠給她精神上的安慰,她在內心暗示自己,我已經努力了呀。那麼,這種拖延就是她戰勝自己內心對功課的恐懼感的法寶。

二. 你的孩子害怕失敗挫折

假如你的孩子曾經在學習或者課堂上受過挫折,TA非常抗拒這種感受。當TA預期做作業的結果可能出現同樣的情況時,他就不願意麵對作業。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拖延症。在這種情況下,表面上是拖延症,實際原因是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比較低。

一個二年級的小男孩,有段時間回家只做語文作業,數學作業要玩到睡前才拿出來。家長詢問原因,才知道原來前段時間數學沒考好,老師在班上點名批評了他。從那天起他對數學產生了恐懼感,總是怕自己又考不好被老師批評,於是,就採用拖延的辦法來逃避問題。

三. 你的孩子壓力太大

假如孩子在學習上的壓力太大,當TA面對功課或者作業時,大腦已經條件反射地開始緊張。這時候,平時缺乏關懷的孩子更容易自責和自我批評,但這種自我挫敗的思維方式會進一步引發焦慮,從而加深了拖延的程度。那些「河東獅」式家長的孩子,如果有拖延症,很可能是這個原因。

四. 你的孩子是完美主義

上文中的小C,就是一個典型的完美主義者。完美主義者非常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內心害怕失控,只有一切都按照自己的要求進行的時候,TA的內心才有安全感。對無關緊要的事情追求完美,勢必會造成拖延。

3

心理學家Ariely 和 Wertenbroch等人的研究發現,人們的習慣性拖延是可以被改善的。作為家長,我們完全可以幫助孩子改善問題。具體怎麼做呢?

一、停止做一個嚴厲的父母

別再對你的孩子太過嚴厲了。很多父母慣於對孩子發號施令,這也不準那也不行,孩子做任何事沒有達到要求就一頓數落,更有甚者會體罰孩子。

孩子在這種嚴厲的氛圍下,很容易養成逃避拖延的性格,同時也不願意去表達,喜歡沉默寡言。學會做一個尊重孩子的父母,給孩子一定的容錯空間,是改善的第一步。

二、父母要學會以身作則

一般來講,拖延症孩子的父母往往也不是行動派。比如,當孩子應該要寫作業的時候還在看電視,很大的可能性是家長本人也想看電視;或者孩子看到家長在玩手機,TA自然認為自己看電視是無可厚非的。

讓孩子不再拖延,大人要首先戒掉自己的陋習。自從嬌嬌上了國小,每天晚上我都不再看電視。吃完晚飯,嬌嬌看到我看書,她自己就乖乖地開始寫作業了。

三、把大目標分解為小任務

現在的孩子家庭作業量都很大,常常會超過小朋友的接受範圍。這種時候,孩子會對目標產生恐懼感。作為家長,我們可以幫孩子把家庭作業這個整體目標分解成單個的小目標。

比如,前三十分鐘做語文作業,完成後獎勵十分鐘休息或者做個小遊戲,再三十分鐘做數學,獎勵十分鐘休息,以此類推,目標就不難執行,也減少拖延了。

四、鍛煉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拖延症本質上是一種逃避行為,逃避的原因比較多的成分是孩子害怕失敗。

當我們告訴孩子,失敗是可以接受的,重要的是如何去進步,這時候孩子才不會恐懼失敗,也不再逃避了。只有抗挫折能力強的孩子,才能在未來的人生中不會時時驚恐。

有些孩子做事磨蹭可能是因為他對所做的某件事動作不熟練,沒有掌握操作的技巧,不知道如何合理安排以提高做事的效率,家長就必須教會他們一些基本的技能,比如怎樣穿衣服才能穿得更快,怎樣洗漱才能不浪費時間,怎樣整理玩具才能取用方便。

另外,對於一些手部動作的協調性和靈活性比較差的孩子,家長還應當增加一些有針對性的特殊訓練,以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

六、消除分心因素

比如孩子進餐的時間可能正好是電視里播放動畫片的時間,於是許多孩子會情不自禁地就邊吃邊看起來了,這樣一來孩子當然會吃得很慢,這時,家長正確的做法應當是關掉電視機,或者把進餐的時間要麼提前要麼推后。

再如在孩子學習時,家長應當盡量給他創造一個較為安靜的、不受干擾的學習環境,這時家長不要上網玩遊戲,不要給朋友打電話嘮嗑,不要不時地去問寒問暖,即使是在做家務也要盡量防止發出很響的聲音。

比如孩子早晨起床后磨磨蹭蹭的,家長由於害怕孩子上學遲到而急得不得了,可是孩子卻在一旁依然慢條斯理的,因為孩子心裡明白,自己動作磨蹭一點沒關係,到時候媽媽會來幫我的,反正上學是遲到不了的。所以,要想讓孩子不再磨蹭,父母就必須剔除對他的多餘的關愛,讓孩子遠離對父母的依賴,更不能因為看孩子幹得慢就包辦代替。

看到這裡,不知各位家長有沒有發現,解決孩子的拖延症,歸根結底,還是要我們自己成為合格的父母。

給孩子更高質量的愛,更多的陪伴和包容,理解和尊重,能夠改變孩子的很多行為習慣。所以,改變孩子,從改變我們自己開始。

家長們常常犯一個錯誤,就是輕易給孩子貼標籤。

比如給孩子貼上「拖延症」的標籤,就好像所有的結果都是孩子的錯,跟我當家長的沒關係。家長的這種行為其實就是甩鍋,推卸責任。

拖延磨蹭並不是什麼病症,只是人性的弱點。希望家長能夠意識到孩子拖延背後的深層原因,幫助孩子培養更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

上世紀60年代,美國作家埃爾德里奇·克里曾經說過一句話:你不解決問題,你就會成為問題。

作為家長,我們的職責就是幫孩子解決問題,而不是給TA們貼標籤。

我們相信每一位孩子都是天生的藝術家,讓孩子保持對繪畫的興趣,持續的探索、感受、嘗試、練習,就會畫出真正源自內心的多彩世界,而這也是家長去幫助孩子成長和發展各項能力的依據。讀懂孩子畫中的密語去真正幫助他成長,遠比憑藉我們傳統經驗去強加教授來的更有效果,也更能拉進親子關係,不是嗎?

掃我進美育家長群,從這一刻,更懂孩子。

掃我一鍵關注

戳「

閱讀原文

」,教你讀懂孩子的畫,帶你走進孩子的心。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