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年輕人,你為什麼睡不著?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睡覺變得越來越難了。

明明累得要死,卻仍然強迫症似的刷手機,瀏覽朋友圈,刷微博,網上購物,刷劇,遊戲打了一關又一關,不到凌晨一兩點鐘絕不向睡眠妥協。

好不容易爬上床,熄了燈,卻興奮得合不上眼。奇怪,白天學習和工作的時候困得要死,為什麼一到晚上就睡不著了?

失眠城市排行榜

美國醫學研究所2006年的數據顯示,全美約有5到7千萬成年人受到睡眠問題的困擾,人們的平均睡眠時間由1910年的9個小時,在百年間下降到不足7小時。如今,30%的美國成人平均每天的睡眠時間少於6小時。睡眠研究會今年年初發布的數據稱,24.6%的國人有睡眠障礙,94.1%的國人睡眠與良好水平有一定差距。《2017年網民失眠地圖》則顯示,近八成參與者有過失眠經歷,上海、廣州比例最高,長沙、北京、深圳緊隨其後。而在受訪者中,只有11.2%,也就是只有一成人表示能「一覺到天明」。

我們似乎進入了一個失眠時代。每個人都深受其苦。一方面,現代都市的高強度生活令我們的壓力與日俱增,於是減少睡眠時間成為許多人奮鬥的砝碼;與此同時,失眠卻加劇了我們的焦慮感,讓白天的工作更加艱難。誰偷走了我們的睡眠?睡不著的時候,你會做些什麼?在這個睡眼惺忪的周一早上,關於睡眠與失眠的一切,歡迎你留言與書評君分享。

撰文|張暢

睡眠與成功學

此刻打盹,你將做夢;此刻學習,你將圓夢

幾年前,哈佛大學圖書館凌晨四點半燈火通明、座無虛席的照片瘋傳網路。這幅照片配上一連串激勵的話,曾在教育圈和學生中間引發熱烈討論。「在哈佛,學生的學習是不分白天和黑夜的。即使在半夜或者凌晨,整個校園也是燈火通明的,那是一座不夜城。」出版於2012年的一本名為《哈佛凌晨四點半》的書中這樣寫道:「由於哈佛學生的勤奮努力,在哈佛的校園裡,到處可以看到睡覺的學生,甚至在食堂的長椅上也有學生呼呼大睡。而旁邊來來往往就餐的人並不覺得稀奇。因為他們知道,這些倒頭就睡的學生實在是太累了。」

更有人在網上貼出「哈佛圖書館的20條訓言」:「此刻打盹,你將做夢;而此刻學習,你將圓夢。」「我荒廢的今日,正是昨日殞身之人祈求的明日。」「現在流的口水,將成為明天的眼淚。」後來證實,深夜哈佛學生苦讀的照片和這20條箴言均屬無中生有。相信時至今日,依然有相當多的人對「哈佛凌晨圖書館四點半」並不陌生,也有人深信不疑,備受鼓舞。

流傳甚廣的「哈佛凌晨四點半」圖書館照片

就這樣,社交網路和大眾媒體有意或無意地將「成功」和「睡眠少」劃上了等號,又將後者與毅力、精神與夢想聯繫在一起。無論是頻繁出現在電視上炫耀每天只睡四五個小時的企業界大咖,還是時不時以「用睡眠換效益和生產力」為大學畢業生猛灌雞湯的創業成功人士,還是在大學里拿國獎、特獎的學霸曬出滿噹噹的日程表,抑或是那些因為缺乏睡眠、過度疲勞在機場的冬粉面前暈倒而上了熱搜的明星們,最初或許是迫不得已,被捲入無休止的工作中無法自拔,但最終不自覺地卻成為「睡得少崇拜症」的幕後推手。

熒幕上的成功人士無時無刻不在標榜自己每天只需睡四五個小時,而大眾往往只關注到他的事業有成、財富問鼎,卻忽視了其他更為重要的成功要素,比如人脈、機遇、經驗和人格品質。在一個名為《想成功,少睡覺》的勵志短片中,畫外音以亢奮激昂的聲音宣稱:「如果你渴求成功像渴求空氣那樣,你就會成功!」「好多人想睡覺比想成功還要強烈。如果你想成功,就必須願意放棄睡眠!」

在「睡得少」的鼓吹者和崇拜者那裡,時間往往被分割成一個個小單元,6點30分起床,6點40分洗漱,7點健身,7點40分投入工作。他們用忙碌的工作充分填充每個時間單元,為了儘可能高效,不惜無限壓縮休假和睡眠,生活也隨之成為一架「永動機」。勤勉、努力、精進這些有正面色彩的辭彙一向深得人們厚愛,無論是校園還是職場,都不會遭受質疑。勤勉和合理的時間安排當然無可厚非,達到的效果也因人而異。但主流文化給我們的心理暗示是,你不成功是因為你不夠勤奮,你不夠勤奮是因為你睡得不夠少,一周工作80個小時總好過60個小時,看,某某人睡得比你少,他就成功了,難怪你沒有。

正如Work+Life Fit有限公司的總裁凱利·威廉姆斯·尤斯特所言:「托競爭文化所賜,你想睡覺,或正在睡覺,就相當於你休掉了所有的假一樣,意味著你根本沒有對事業和家庭全力以赴。」這樣的想法至今仍風行於許多工作崗位,形成了畸形的「加班文化」,到了下班時間,別人不走,你也不好意思走,不知不覺就形成了全公司加班加點、周末和節假日無休,「用青春和命換錢」的風氣。

睡眠與城市化

從何時起,睡眠站在了效率的對立面?

隨著工作關係入侵微信這個原本相對私人的社交平台,你會發現自己莫名其妙被拉進不同的工作群組,一天24小時聊天記錄的左上角都閃著紅點。朋友圈裡關於個人情緒的狀態越來越少,而逐漸被行業廣告、營銷、產品推銷佔據。你越來越不得安寧。

科技進步和智能手機的普及,看起來是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近了,其實恰恰打破了私人生活的邊界。而人際關係的邊界恰是遠近親疏的重要標記,隨著這種邊界變得支離破碎,我們需要償付的代價,就是全天候應對無數面目模糊的面孔。他們中的大多數你都沒有見過,有些走在街上根本認不出,有些見了面也沒話可說,但你們照例彼此點著贊,在同一個群組裡發著表情包,轉身過去,卻必須面對自己無法排解的孤獨,在一個無法入眠的暗夜。

《寫給失眠者的心理學》

作者: [日] 加藤諦三

譯者: 孫譚玲

版本: 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4年12月

被自己的創造之物所救,亦被其所累,甚至所毀。這似乎是一個現代人慣常的孤獨,無法消解,無處遁逃。

在立志要「抓緊時間」創造效率、創造價值的人看來,顯然,睡眠並不能創造價值。既然睡眠不能創造價值,我為什麼要浪費時間?

在《24/7:晚期資本主義與睡眠的終結》一書中,喬納森·克拉里(Jonathan Crary)將現代人睡眠的終結歸結於21世紀資本主義無休止的擴張。在克拉里看來,睡眠原本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節律息息相關,睡眠的支配權從前是牢牢握在人類手中的。而隨著新興的消費主義愈演愈烈,資本主義將每個個體生命變成流水線上的工人,服從於現代社會這架機器不間斷運行的準則,個體必須被迫放棄無「價值」、違反「高效原則」的睡眠,以跟上這架機器的高速運行節奏。

《24/7:晚期資本主義與睡眠的終結》

作者: [美] 喬納森·克拉里

譯者: 許多 / 沈清

版本: 三輝圖書/中信出版社 2015年9月

按照常識,城市越發達,人的活動時間越長,夜生活也越豐富。夜生活是否豐富,已經成為考量一座城市或一個國家發展的指標之一。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公布的全球夜間燈光分布圖作證了這一點:燈光越亮的地區經濟越繁榮。7-11便利店在1946年新開張時營業時間是早7點至晚11點,引入日本后,1975年起營業時間變成24小時。

便利店、麥當勞、書店、咖啡館、酒吧、KTV……24小時全天候的店面如雨後春筍,都市的現代人尤其是年輕人以醉生夢死的姿態釋放壓力。在工作、賺錢、自我釋放、社交等諸多活動中,唯獨睡眠看起來不那麼重要,一再失守。

「如果能更靈活地安排睡眠以及減少睡眠時間,難道不正賦予我們更多的個人自由,使我們有能力追隨自己的需要和慾望來生活嗎?睡得更少不就使我們有更多時間『盡情享受生活』嗎?……在全球化論者的新自由主義範式里,失敗者才睡覺。」克拉里寫道。

睡眠的意義

能暫時忘記自我,本質上是一種凈化

但真的如此嗎?睡得更少就能令我們更自由嗎?

工業時代似乎讓人類更自由了,電燈讓人們不必在夜幕降臨之後停止勞作,電話讓遠隔萬里的人依然能對話自如,大棚技術讓人們在冬天也能吃到喜愛的瓜果蔬菜,製冷和採暖讓生活的地域區隔不那麼重要……然而人們也因此對日出與日落、親情與鄉愁、氣溫冷暖、四季區分都不那麼敏感了,也更難被打動了。

日本的民俗學家柳田國男曾這樣評價日本的明治時期:「花的姿態並沒有受到特別的注意,想要的時候隨時可以得到才是最重要的。隨著新品種花卉不斷地增加,珍奇的花色不絕出現,那種不願等待的想法漸漸淡薄,最終不再與季節的感覺有關係。對於開始含苞待放的花蕾,我們的先祖曾經的那種感動已不在了,其樂趣不知從何時開始成為日常平庸之事。」

《睡眠革命》

作者: [英]尼克·利特爾黑爾斯

譯者: 王敏

版本: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7年5月

面對日復一日、循環往複的庸常之事,升學、畢業、工作、應酬、結婚、生子……人們厭倦了,大喊「無聊」,「想要停下來」,卻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也並不自知自己早已成為龐大的「永動機」上的一顆零件,必須不知疲倦的工作才能賺來安心,只有運轉才能實現價值。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都市人喜歡到鄉村、山野之中尋找安慰,選擇到那裡度假或久居,正是對自己的麻木和匱乏的感知力的補償行為。前不久一檔綜藝節目《嚮往的生活》之所以頗受關注,正是因為它迎合了人們想從繁忙的生活中逃離,遠離都市,寄居山野,尋找一方安寧的心態。

《嚮往的生活》節目截圖,節目slogan「城市無法給你的,山可以」,契合了都市人逃離喧囂、寄居山野的念想。

睡眠對於人體健康的益處自然不必贅述。在哲學意義上,睡眠的本質是忘記和捨棄自我,無論這個自我是乖戾還是愁苦,是渴望交流還是享受寂寞。從這個意義上說,睡眠無疑是一種凈化(catharsis)。

恰是份這凈化過後的安穩,可以讓歷經苦難與波折、在生命里苦苦找尋意義和價值的疲憊的人們,暫時放下時代和生活賦予我們的渺茫希望,放下一天里懸而未決、無處安放的焦慮,讓黑夜和白晝區隔開來,明天依然是新的一天。

該抒發的已經抒發,該完成的終將完成,而我可以輕鬆地放下、離開、入眠。

願你每個夜晚,都能安然入夢。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作者:張暢;編輯:走走。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