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30不養60遭殃!脾胃差的人難長壽,越早知道越好

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人體脾臟功能有何用途!甚者連在身體哪個部位都不清楚,其實中醫學認為,脾在五行之中屬土,土相生水,所以脾有主運化水的功能,而脾是「氣血生化之源頭」,因此,又稱之為「後天之本」。

中醫學認為,心火居中,腎陰聚下,脾居左軸,肝隨脾升,膽隨胃存,系統功能便得以運轉。正常運轉就能水火既濟。脾的兩個作用,一個是運化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和輸送水液以及統攝血液等作用,另一個就是運化水濕。如體內的「壞水」過盛、脾胃虛寒,水濕不化,時間一長即成脾濕,濕氣淤積體內越來越多,便形成了濕毒。說的通俗點,五臟六腑的運行軌跡就像一個大圓圈,在這個圓圈裡,脾胃是中心的軸,一切都是圍繞著它們而轉,一旦脾虛了,一切疾病皆可發生。

脾胃虛弱,百病即生!從中醫的角度說,脾病可波及其他各臟,脾氣虛則五臟之氣皆虛。所以我們所患的很多病症,都有可能是脾虛所引起的,脾虛則運化功能不能正常運行,括脾氣虛、脾陽虛、中氣下陷、脾不統血等證型。多因飲食失調.勞逸失度或久病體虛所引起。

俗話說「佛爭一爐香、人活一口氣」,中醫學認為這道「氣」來自於——脾胃!通俗而言,如果脾胃好,胃口便倍佳,那麼生命就得以維持下去,一旦這個人已經水米不進了,身體一定會垮。如果年輕的時候沒有養好脾胃,年齡一大各種毛病就會都蹦出來。所以,30歲不養好脾胃,60歲遭殃,疾病叢生,必須早發現,早治療!

如果發現這7個部位不正常,證明你脾胃已經虛了,需要健脾補胃了!

一個人脾胃功能的強弱,直接關係到生命的盛衰,身體的羸弱

肌肉:肥胖or消瘦

脾主肌肉,所以脾虛的人會感覺全身乏力,出汗多,氣短。另外眼皮屬於「肉輪」,脾虛會覺得眼皮沉重,似乎抬不起來,下肢容易水腫。身體太瘦,是因為脾虛不能運化,難以吸收。而肥胖是因為脾虛生濕,濕氣難以運化,淤積在體內。脾濕肥胖往往是肚子肥胖。

睡眠:流口水也因脾虛

脾虛的人往往還會出現記憶力減退的癥狀,另外會感到頭蒙,睡眠質量差。很多人睡覺會流口水,這和脾虛也有關係。中醫認為,涎(口水)為脾之液,正常情況下不會外溢,當脾虛不能收攝津液時,才會出現睡覺流口水的現象。

肚子:腹脹、腹瀉是脾胃不和

不少人在飯後經常會出現腹脹的情況,通常還會伴有食慾減退、不想吃飯、打嗝等癥狀。飯後肚子脹並且會常常腹瀉,多半是胃腸虛弱。為了緩解飯後肚子脹,可以多按摩肚臍周圍,加強胃腸道的蠕動。

舌苔:厚膩發黃、有齒印

早上起床,對著鏡子看看自己的舌頭,如果舌邊齒印比較明顯,就是脾虛的表現。

臉部:色斑加重、肌膚粗糙暗黃

濕氣重時,人體無法正常運化及代謝,廢物不被正常排出體外,外濕困阻脾胃和陽氣,會引起人體氣血運行不暢,內濕脾胃虛弱又會加重濕氣,而面部是血管最為密集的部位,當人體氣血不足會凸顯在臉色,面部會暗沉無華。自然就會出現黑色素沉積,加重色斑的形成,而濕氣是脾胃的運化功差引起的,水濕在體內停滯會影響皮膚代謝,易導致肌膚乾燥、瘙癢、粗糙、長痘等。

口腔:口氣臭是胃差脾虛

作息、飲食不規律的生活習慣,傷害到了脾經胃經正常的運行,當脾經和胃經走到下牙齦的部位時就會出現發炎的癥狀,引起牙齦腫痛,而口氣是否新鮮是脾胃健康最直觀的信號。

臉頰:唇臉黃、唇無血色脾氣不足

臉色不佳是脾胃濕熱的前兆。脾胃濕熱的人會覺得口渴、尿少而黃、面目發黃。而脾胃不好的人嘴唇會發白、沒有血色,容易爆皮、裂口子。

30歲不養好脾胃,60歲遭殃,牢記10個健脾養胃的小妙招:

脾為濕土,喜燥惡濕。濕盛可以導致脾虛,脾虛也可以生濕,往往互為因果。因脾虛失運,水濕停留,多屬本虛標實之證。本虛為主者,治多健脾,佐以化濕;標實為主者,則應以祛濕為主,兼以運脾。

▲花椒葉

脾胃虛寒的人可以吃點花椒葉。據《本草綱目》記載,花椒葉有溫中散寒、燥濕健脾、殺蟲解毒的功效,花椒葉可涼拌、煮湯、炒菜、油炸等,最簡單的吃法當然還是涼拌了,首先將花椒葉焯一下水,去味,然後再加入精鹽、醬油、陳醋、薑末、小蔥、辣椒等各種調料調味,拌勻后裝盤即可。(另外:花椒籽也可以泡腳)

▲穴位療法

(一)溫中健運法:

按揉腧穴:以右手勞宮穴分別按住中脘、神闕(臍)、氣海和關元穴,依次按揉各穴,每穴2分鐘。

摩全腹:用一手手掌或兩掌重疊,男性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女性反之,以臍為中心,從左下腹開始,經關元穴與中脘穴,先按順時針方向摩腹,3分鐘;然後按逆時針方向摩腹,3分鐘。

揉神闕:以一手內勞宮穴對神闕穴,按逆時針方向,或順逆各半,按揉神闕穴5分鐘。

按揉足三里:以一手大拇指指腹按揉足三里穴,3分鐘。

(二)培元益氣法

摩小腹:先以一手掌面或兩掌重疊,內、外勞宮穴相對,男性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女性反之,以掌心對於臍和關元穴,依次分別按揉兩穴位,每穴2分鐘;然後將手移於左下腹,以關元穴為中心,經曲骨穴與臍,先順時針方向摩小腹部,3分鐘,再逆時針方向摩小腹部,3分鐘。

擊腰骶:雙手握拳,交替以拳背有節律地擊腰骶部,40至60次。

揉震關元:以掌心對關元穴,先按順時針方向揉關元穴36次;后按逆時針方向揉關元穴,36次;然後再以一定壓力置於關元穴後上下震動,5分鐘,注意不可憋氣;最後輕輕按揉關元穴,1分鐘。

(三)滋腎養陰法

滋腎養陰具有滋養肝腎,滋陰清熱,除煩安神的功效。對失眠、多夢、頭暈、目花、耳鳴、心悸、小便不利等症有防治作用,同時對降壓有一定的效果。

掃橋弓:以手掌大魚際著力,自上而下,從下頜角處沿胸鎖乳突肌推壓至鎖骨內側端。

升降法:同時點揉睛明穴與太陽穴,注意提按睛明穴與下按太陽穴一起做。

按百會:用右手中指指面按揉百會穴,1分鐘,然後掌按百會穴(掌心對於百會穴.最好能同時配合輕微的震顫法),3分鐘,或更長時間。

▲焦鍋巴養脾補胃

焦鍋巴對應人體脾胃。鍋巴色黃入脾,能夠厚腸胃,助消化,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健脾、消食、止瀉。如《本草綱目拾遺》中有鍋巴「補氣,運脾,消食,止泄瀉」的記載。據說,清代慈禧太后晚年由於過食葷膩,腸胃欠佳,常有「飲食半膳不香」「精神軟倦」「大便待溏」「腹中作瀉」等症,聽說鍋巴具有消食健胃的作用,這個「老佛爺」幾乎無一日不食。她最喜歡的是粳米鍋巴,有時干吃鍋巴片,有時用鍋巴配料做成菜,有時研末調服。御醫還曾經擬過「粳米飯鍋巴焙焦,研細末服用」的處方。即以焦鍋巴為主葯,輔以山楂、神曲、砂仁、雞內金、蓮子之類,謂「此方性味和平,無論男女老幼,中虛脾弱,肌肉消瘦,久患下利(腹瀉),或大便不成形,俱可久服」。由此可證民間用鍋巴治病有其依據。

▲糯米暖和脾胃

糯米又被稱作「江米」,性質溫和,味甘,適合脾虛胃寒的人食用。具有暖和脾胃、消除口舌乾渴、改善自汗、治療便溏和腹瀉等功效。脾虛的人在日常飲食中要多吃一些粳米、糯米之類的食物。

▲三杯茶養脾胃

每天三杯。上午喝綠茶,下午喝烏龍茶,晚上喝普洱茶。綠茶又稱不發酵茶,較多的保留了鮮葉內的天然物質,屬於茶中之陽,上午喝綠茶在於使陽氣上升,心神俱旺,並助脾胃運化水谷精微,使脾胃得以滋養,這是國醫大師路志正調養脾胃秘訣。

▲醪糟補脾臟

醪糟,又叫酒釀、甜酒、酸酒,舊時叫「醴」,脾胃虛弱者,建議喝點醪糟雞蛋湯,最好再加幾顆紅棗一起煮,放置溫熱喝一碗,對胃部不適有緩解作用,酸甜的口感也有開胃作用。天氣漸冷,醪糟可以自己做。將糯米蒸熟,適量酒麴放入溫水中,攪勻,在糯米飯中間挖個小坑倒進去,兩天後甜甜的醪糟就可以食用了。

▲陳皮祛除脾胃虛寒

俗話說「一兩陳皮一兩金」,於濕阻中焦、脘腹痞脹、便溏泄瀉,以及痰多咳嗽等症。橘皮苦溫燥濕而能健脾行氣,故常用於濕阻中焦、脘腹脹悶、便溏苔膩等症,可配伍蒼朮、厚朴同用。又善於燥濕化痰,為治濕痰壅肺、痰多咳嗽的常用要葯,每與半夏、茯苓同用。

陳皮粥,如取陳皮10克(鮮者加倍),大米100克。將陳皮擇凈,切絲,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為稀粥服食,或將陳皮研末,每回取3~5克,調入已沸的稀粥中,同煮為粥服食,每日1劑,連續3~5天。適用於脾胃虧虛,脘腹脹滿,肋脅疼疼。暖氣頻作,食欲不振,納差食少等癥狀。

▲薏米祛濕健脾

濕氣乃萬病之源,所以為了健康一定要先祛濕,薏米就是最好的祛濕食物。薏米其性涼,味甘、淡,入脾、肺、腎經,具有利水、健脾、除痹、清熱排膿的功效。

薏米紅豆粥

材料:薏米10克、紅豆20克、芡實5克、枸杞2克

做法:將薏米、紅豆等洗凈,紅豆、薏米要提前浸泡1小時。

然後將所有材料盛入燉盅,放入適量的水,文火燉3小時,根據個人口味加入冰糖,即可食用。

為了更好的效果,可以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添加其它的材料。

薏米蓮子羹

用料:薏米 50克 ,蓮子30克

做法:蓮子洗凈去芯,全部放入鍋中煮熟,加入紅糖即可。

專家說,薏苡仁淡滲甘補,既能利水消腫,又能健脾補中,最宜用於脾虛的腹瀉、水腫、腳氣浮腫等病症,

▲三仁湯泡腳祛濕健脾

三仁湯,一方出自清朝的《溫病條辨》,是祛濕劑中清熱祛濕的方劑,有宜暢濕濁、治濕溫初起、清熱利濕的功效,杏仁6克(後下)、白蔻仁6克(後下)、生薏苡仁30克、法半夏3克、茯苓20克、白朮6~9克、豬苓(瀉脾腎之濕)6~9克、甘草6克。煎煮20~30分鐘,標註後下的關火前5~10分鐘放。濾出葯汁,分2次,早晚放入溫水泡20分鐘腳。水不要過熱,溫水就行,剛好漫過腳背。體內有涼可加桂枝,體內有熱可加竹葉。一般5、6副就可以了。也可以內服,內服一定要諮詢中醫,因為藥量要增減!

▲四神湯健脾益氣

四神湯是一道進補湯食,為中醫健脾食方。四神湯由茯苓、淮山、蓮子、芡實(或薏仁)等熬煮而成,湯水對人體具有養顏、清火、利尿等諸多益處,發揮出「無敵」的功效,四神之名當之無愧。

四神湯,即用淮山、蓮子、芡實、茯苓一起煮制而成。淮山有健脾補肺、固腎益精等功效。蓮子可養心神,益腎氣,健脾胃,澀大腸。芡實能健脾益胃。茯苓含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營養素,如卵磷脂、葡萄糖、茯苓酸、組氨酸等。四種食材一起熬煮可相互補益。

【結語】

如果是要補脾,我建議先看看腎,脾和腎要同補,才會有更加好的效果!

中醫上講「脾胃為後天之本」,所以脾胃的健康才是人體健康的根本。中醫建議大家,30歲以後就要關注脾胃問題,這樣才能60歲也健步如飛,身輕如燕,無病無災。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