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路邊那棵會講故事的野草,你吃過嗎?

前幾天去郊遊,看到路邊綠茵茵的,過去一看原來白蒿發了嫩芽,我不禁想起小時候吃的媽媽用白蒿的嫩芽嫩葉烙的餅,真香!!同時也想起了一個關於白蒿的故事。白蒿是我們通常的叫法,它的學名叫做茵陳,也是一味中藥。那個故事也就是關於茵陳的故事《華佗三試茵陳》的故事。

有一個黃癆病人,麵皮薑黃,眼睛凹陷,瘦成了個刀螂。這天,他拄著拐杖,一步一哼地來找華佗:「先生,請你給我治治吧。」

華佗見病人得的是黃癆病,皺著眉搖了搖頭說:「眼下醫生們都還沒找到治黃癆病的辦法,我對這種病也是無能為力呀!」

病人見華佗也不能治他的病,只好愁眉苦臉地回家等死了。

半年後,華佗又碰見那個人。誰想這個病人不但沒有死,反倒變得身強體壯、滿面紅光的了。華佗大吃一驚,急忙問道:

「你這病是哪位先生治好的?快告訴我,讓我跟他學學去。」

那人答道:「我沒請先生看,病是自己好的。」

華佗不信:「哪有這種事!你準是吃過什麼葯了吧?」

「葯也沒吃過。」

「這可就怪了。」

「哦,因為春荒沒糧,我吃了些日子野草。」

「這就對啦,草就是葯,你吃了多少天?」

「一個多月。」

「吃的是什麼草啊?」

「我也說不清楚。」

「你領我看看去。」

「好吧。」

他們走到山坡上,那人指著一片野草說:

「就是這個。」

華佗一看,說道:「這不是青蒿嗎,莫非能治黃病?嗯,弄點回去試試看。」

於是,華佗就用青蒿試著給黃癆病人下藥治病。但一連試了幾次,病人吃了沒一個見好的。華佗以為先前那個病人準是認錯了草,便又找到他,叮問:

「你真是吃青蒿吃好的?」

「沒錯兒。」

華佗又想了想問:「你吃的是幾月里的蒿子?」

「三月里的。」

「唔,春三月間陽氣上升,百草發芽。也許三月的青蒿有藥力。」

第二年開春,華佗又采了許多三月間的青蒿試著給害黃病的人吃。這回可真靈!結果吃一個,好一個,而過了春天再採的青蒿就不能治病了。

為摸清蒿的藥性,第三年,華佗又把根,莖、葉進行分類式驗。臨床實踐證明,只有幼嫩的莖葉可以入葯治病,並取名「茵陳」。

這就是「華佗三試青蒿草的故事。他還編歌供後人借鑒:

三月茵陳四月蒿,傳於後人切記牢。三月茵陳治黃癆,五月六月當柴燒。」

【注】文中的青蒿,並不是屠呦呦老師提取「青蒿素」的青蒿,而是指的白蒿,也叫做茵陳。青蒿也許是地方別名的問題,也叫做青蒿,但是大家不要混了。不要拿青蒿這個國寶當柴燒了。

茵陳

別名:牛至、田耐里、因塵、馬先、綿茵陳、絨蒿、白蒿、細葉青蒿、安呂。

全草入葯,可預防流感,治中暑、感冒、頭痛身重、腹痛、嘔吐、胸膈脹滿、氣阻食滯、小兒食積腹脹、腹瀉、月經過多、崩漏帶下、皮膚搔癢及水腫等症,其散熱發表功用,尤勝於薄荷。

性味歸經:苦、辛,微寒。歸脾、胃、肝、膽經。

用法用量:6~15克。外用適量,煎湯熏洗。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防潮。

備註:用於濕熱熏蒸而發生黃疸的病症,可單用一味,大劑量煎湯內服;亦可配合大黃、梔子等同用。若小便不利顯著者,又可與澤瀉、豬苓等配伍。本品退黃疸之效甚佳,故除用於濕熱黃疸之外,對於因受寒濕或素體陽虛發生的陰黃病症,也可應用。但須配合溫中祛寒之品如附子、乾薑等葯同用,以奏除陰寒而退黃疸的作用。

摘錄:《藥典》

食療湯水:以茵陳、煎好的鯽魚,用猛火煲一小時飲用,可有效的疏肝、清肝熱,是廣東人常用的食療湯水。

主要功效】清熱利濕;退黃。主治:黃疸、小便不利、濕瘡瘙癢、傳染性黃疸型肝

炎等。藥理學研究有利膽,保護肝功能,解熱,抗炎,降血脂,降壓,擴冠等作用。

【效用舉例】

1、茵陳治病人身如金色,不多語言,四肢無力,好眠卧,口吐粘液:茵陳蒿、白蘚皮各50克。上二味粗搗篩。每服15克,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日三。(《聖濟總錄》茵陳湯)

2、茵陳治男子酒疸:茵陳蒿四根,梔子七個,大田螺一個,連殼搗爛,以百沸白酒一大盞,沖汁飲之。(《綱目》)

3、茵陳治陽明病,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瘀熱在里,身發黃者。茵陳蒿六兩,梔子十四枚(擘),大黃二兩(去皮)。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陳,減六升,內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角汁狀。(《傷寒論》 張仲景茵陳蒿湯)

4、茵陳治發黃,脈沉細遲,肢體逆冷,腰以上自汗:茵陳100克,附子一個作八片,乾薑(炮)75克。甘草(炙)一兩。上為粗末。分作四貼,水煎服。(《玉機微義》茵陳四逆湯)

5、茵陳治感冒,黃疸,漆瘡:茵陳五錢。 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6、茵陳治癧瘍風病(此病是身上出現斑塊,白色成片):茵陳蒿兩握,水一斗五升,煮取七升,先以皂莢湯洗,次以此湯洗之,冷更作,隔日一洗,不然,恐痛也。(《崔氏纂要方》)

7、遍身典疸:用茵陳蒿一把,同生薑一塊搗爛,每日擦胸前和四肢。

8、眼熱紅腫:用茵陳蒿、車前子等分,煎湯,以細茶調服數次。

9、大熱黃疸:用茵陳切細煮湯服。生食亦可,亦治傷寒頭痛、風熱癢瘧,利小便。此方名茵陳羹。

10、風疾攣急(按:指手足不能自由伸縮):用茵陳蒿一斤、秫米一石、面三斤,和勻照常法釀酒,每日飲服。

11、茵陳治遍身風癢生疥瘡:茵陳不計多少,煮濃汁洗之。(《千金方》)

12、茵陳治風瘙癮胗,皮膚腫癢:茵陳蒿50克,荷葉25克。上二味搗羅為散。每服5克,冷蜜水調下,食后服。(《聖濟總錄》茵陳蒿散)

茵陳的中醫傳承實用選方】

①、治陽明病,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瘀熱在里,身發黃者:茵陳蒿300克,梔子十四枚(擘),大黃100克(去皮)。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陳,減六升,內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角汁狀。(《傷寒論》茵陳蒿湯)

②、治發黃,脈沉細遲,肢體逆冷,腰以上自汗:茵陳100克,附子一個作八片,乾薑(炮)75克。甘草(炙)50克。上為粗末。分作四貼,水煎服。(《玉機微義》茵陳四逆湯)

③、治病人身如金色,不多語言,四肢無力,好眠卧,口吐粘液:茵陳蒿、白蘚皮各50克。上二味粗搗篩。每服15克,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日三。(《聖濟總錄》茵陳湯)

④、治一切膽囊感染:茵陳30克,蒲公英12克,忍冬藤12克,川軍10克,水煎服。(《青島中草藥手冊》)

⑤、治熱病發斑:茵陳100克,川大黃(銼碎微炒)、玄參各50克,梔子仁0.5克,生甘草25克,搗篩為散,每服20克,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服。(《聖惠方》茵陳散)

⑥、治癧瘍:茵陳蒿兩握,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七升,(先)以皂莢湯洗癧瘍上令傷,然後以湯洗之,湯冷更溫洗可作三四度洗,隔日作佳不然恐痛難忍。(《外台》引《崔氏方》)

【用到茵陳的方劑有哪些?】

·茵陳橘皮湯

《傷寒微旨論》卷下:方名:茵陳橘皮湯別名:茵陳陳皮湯組成:橘皮1兩,生薑1兩,茵陳蒿1兩,白朮1分,半夏半兩,茯苓半兩。主治:身黃,脈沉細數,身熱手足寒,喘嘔煩躁不渴者。用法用量:水4升,煮取2升,放溫,分作4服。製備方法:上為末。附註:茵陳陳皮湯(《類證治裁》卷四)。...

·茵陳羹

《證類本草》卷七引《食醫心鏡》,名見《本草綱目》卷十五:方名:茵陳羹別名:茵陳菜組成:茵陳。功效:除大熱,利小便。主治:黃疸,傷寒頭痛,風熱,瘴癘。用法用量:細切,煮羹食之;生食亦宜。附註:茵陳菜(《絳囊撮要》)。...

·茵陳姜附湯

《東醫寶鑒·雜病篇》卷六引《活人書》:方名:茵陳姜附湯別名:茵陳附子湯組成:茵陳1錢,附子(炮)1錢,乾薑(炮)1錢。主治:陰黃,冷汗不止。附註:茵陳附子湯(《玉機微義》卷四十五)。...

·茵陳烏梅湯

《松峰說疫》卷五:方名:茵陳烏梅湯組成:茵陳(九九盡日,茵陳連根采,陰乾)5分,烏梅2個。主治:瘟疫。用法用量:上2味打碎,水2鍾,煎8分,熱服。汗出即愈。...

·茵陳吳茱萸湯

《醫統》卷十四下:方名:茵陳吳茱萸湯組成:茵陳湯加吳茱萸。主治:陰黃,四肢厥冷。用法用量:水煎服。...

·茵陳平胃散

《症因脈治》卷三:方名:茵陳平胃散組成:熟蒼朮、厚朴、廣皮、山梔、茵陳、淡豆豉。功效:泄陽明之陽,泄谷氣之實。潤燥下利。主治:谷疸。用法用量:水煎服。各家論述:《傷寒大白》:食滯發黃,名谷疸。平胃散散濕熱,加茵陳則清熱散黃。...

·茵陳二苓湯

《傷寒大白》卷三:方名:茵陳二苓湯組成:茵陳、梔子、大黃、茯苓、豬苓。主治:發黃。各家論述:茵陳山梔大黃湯,仲景使黃從小便而出,後人善體仲景,故用二苓專走小便。...

·茵陳梔子黃連三物湯

《傷寒圖歌活人指掌》卷四:方名:茵陳梔子黃連三物湯別名:茵陳梔子黃連湯、茵陳梔子三物湯、茵陳三物湯組成:茵陳蒿3錢,梔子2錢,黃連2錢。主治:大便自利而黃。用法用量:水2盞,煎至8分,去滓服。附註:茵陳梔子黃連湯(《明醫雜著》卷六)、茵陳梔子三物湯(《醫統》卷十四)、茵陳三物湯(《醫學入門》卷四。...

·茵陳附子乾薑湯

《衛生寶鑒》卷二十三:方名:茵陳附子乾薑湯別名:附子茵陳湯、茵陳附子湯組成:附子(炮,去皮臍)3錢,乾薑(炮)2錢,茵陳1錢2分,白朮4分,草豆蔻(面裹煨)1錢,白茯苓(去皮)3分,枳實(麩炒)半錢,半夏(湯泡7次)半錢,澤瀉半錢,陳皮3分(去白)。主治:因涼葯過劑,變為陰證,身目俱黃,四肢皮膚冷,心下痞硬,眼澀不欲開,自利蜷卧。身目俱黃,肢體沉...

·茵陳分濕湯

《辨證錄》卷七:方名:茵陳分濕湯組成:白朮2兩,茵陳3錢,肉桂3錢,豬苓3錢,半夏1錢。功效:健脾,溫命門之氣,利水。主治:脾疸,身黃如秋葵之色,汗沾衣服,皆成黃色,兼之涕唾亦黃,不欲聞人言,聞人言則惕驚,小便不利,為脾陰之黃。用法用量:水煎服。...

·茵陳退疸湯

《點點經》卷三:方名:茵陳退疸湯組成:膽草、黃芩、車前、當歸、茵陳、生地、梔子、熟地、白茯苓、腹皮、杜仲、懷牛膝、木通。功效:開導降火。主治:酒傷黃腫,氣喘發咳,小腹腫滿,膨脹。用法用量:蔥白為引。...

·茵陳蒿散

《聖濟總錄》卷二十八:方名:茵陳蒿散組成:茵陳蒿1兩,黃芩(去黑心)1兩,梔子仁1兩,大青1兩,大黃(銼)5兩,朴消5兩,白鮮皮1兩半,葛根(銼)1兩半,升麻1兩半。主治:時氣急黃,疼痛。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新汲水調下。得利即愈。製備方法:上為散。《聖濟總錄》卷十一:方名:茵陳蒿散組成:茵陳蒿1兩,荷葉半兩。主治:風瘙癮疹,皮膚腫癢。用法用量:每服1錢匕,食后冷蜜...

·茵陳梔柏湯

《醫家四要》卷三:方名:茵陳梔柏湯組成:茵陳、梔子、黃柏。主治:濕熱蒸成黃疸。...

·梔子茵陳湯

《會約》卷十一:方名:梔子茵陳湯組成:梔子7個,茵陳3錢,澤瀉3錢,黃柏3錢,赤苓3錢,甘草1錢。主治:身熱發黃,小水不利,脈實口渴。用法用量:水煎,空心服。加減:如大便燥結,加大黃4錢;口渴,加生石膏5錢。...

·茵陳麻黃散

《聖濟總錄》卷二十二:方名:茵陳麻黃散組成:山茵陳4兩,麻黃(去根節,煎去沫,焙)5兩,石膏(碎)1兩,蜀椒(去目並閉口者,炒出汗)2兩,蒼朮(水浸,去粗皮)2兩。主治:時氣頭痛壯熱,或暑毒伏心,狀如瘧疾。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點茶調下;如狂言熱躁,沙糖冷水調下。製備方法:上為細散。...

·茵陳苓術黃連湯

《辨證錄》卷七:方名:茵陳苓術黃連湯組成:茵陳3錢,茯苓5錢,白朮5錢,黃連2錢。主治:心疸,煩渴引飲,一飲水即停心下,時作水聲,胸前時多汗出,皮膚盡黃,兩目獨白,為心中虛熱。用法用量:水煎服。...

·通泰丸

《活人心統》卷下:方名:通泰丸組成:梔子仁1兩,茵陳2兩,海金沙1兩,木通1兩,赤苓1兩,滑石(炒)1兩,黃連1兩,大黃1兩。主治:濕熱黃疸,形體、尿、汗皆黃,口渴,心下滿悶。用法用量:每服60丸,茵陳湯送下。製備方法:上為末,稀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茵陳栝樓散

《醫統》卷十八:方名:茵陳栝樓散組成:茵陳2錢,木通1錢半,山梔1錢半,大黃(炮)1錢,石膏2錢,栝樓殼1錢半。主治:黃疸。用法用量:水2盞,加生薑3片,蔥1莖,煎8分,食前溫服。...

·茵陳茱萸湯

《傷寒微旨論》卷下:方名:茵陳茱萸湯組成:吳茱萸1兩,木通1兩,乾薑1兩半,茵陳1兩半,當歸3分,附子2個(作8片)。主治:陰黃,服茵陳附子湯證未退及脈伏者。用法用量:水4升,煮取2升,去滓放溫,分作4服。製備方法:上為末。附註:本方方名,《準繩·傷寒》引作「茵陳吳茱萸湯。《傷寒全生集》卷三:方名:茵陳茱萸湯組成:吳茱萸、當歸、附子、...

·茵陳蒿酒

《雜病源流犀燭》卷十六:方名:茵陳蒿酒組成:茵陳蒿4根,山梔7枚,大田螺1個(連殼打爛)。主治:酒疸。用法用量:百沸白酒1大盞,沖汁飲之。...

·茵陳解酲湯

《金鑒》卷四十二:方名:茵陳解酲湯組成:葛花解酲湯加茵陳。主治:酒疸虛者。...

·茵陳公英湯

處方:茵陳100克蒲公英50克白糖30克製法:取茵陳、蒲公英加水500克,煎取400克,加白糖30克。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利膽退黃。適用於急性黃疸型肝炎發熱患者。用法用量:分2次服,每日2~4次。摘錄:《經驗方》...

·小茵陳丸

《雞峰》卷九:方名:小茵陳丸組成:茵陳1分,枳殼1分,白朮1分,赤茯苓1分,甜葶藶1分,半夏3分,當歸3分,川椒3分,大黃3分,甘遂1分。主治:黑疸,身體間黑,小便赤色。用法用量:每服10丸,食前白湯送下。製備方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茵陳黃連湯

《聖濟總錄》卷六十:方名:茵陳黃連湯組成:茵陳蒿1兩,黃連(去須)1兩,黃芩(去黑心)1兩,大黃(銼,炒)1兩,甘草(炙,銼)半兩,人蔘半兩。主治:天行急黃,身如金色。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食后溫服。製備方法:上為粗末。...

·茵陳麻黃湯

《金鑒》卷五十四:方名:茵陳麻黃湯組成:茵陳蒿、麻黃。主治:陽黃表實,無汗。用法用量:水煎,加黃酒少許服。...

·茵陳枳殼湯

《聖濟總錄》卷三十四:方名:茵陳枳殼湯組成:茵陳蒿(取葉)1兩,枳殼(去瓤,麩炒)1兩,桔梗(銼,炒)3分,大黃(銼,微炒)半兩,甘草(炙令黃)半兩。主治:癉瘧,上焦熱,身重目黃。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製備方法:上為粗散。...

·茵陳治疸湯

《顧松園醫鏡》卷十:方名:茵陳治疸湯組成:茵陳、黃芩、黑山梔、滑石、茯苓、車前、橘紅。功效:清熱除濕,化氣利水。主治:諸黃疸,因濕得之。用法用量:用茅根為引。加減:熱甚,加黃連;渴,加麥冬、花粉;因食傷,加山楂、麥芽;因酒傷,加煨葛根、甘蔗漿。...

·茵陳車前飲

處方:茵陳車前草各100克(或車前子20克)製法:將茵陳、車前草加水1000克,煮取800克。功能主治:清熱除濕,利膽退黃,清熱利尿,滲濕止瀉。適用於急性黃疸型肝炎。用法用量:每服200克,加白糖20克。每日3~4次。摘錄:《經驗方》...

·消炎利膽茶

處方:玉米須蒲公英茵陳各30克白糖適量製法:將玉米須、蒲公英、茵陳加水1000克,煎後去渣,加白糖適量。功能主治:利尿利膽,清熱消炎,健胃利膽。適用於急性黃疸型肝炎。用法用量:溫服。每日3次,每次250克。摘錄:《經驗方》...

·木香茵陳湯

《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八:組成:木香、茵陳、檳榔、枳殼、蓬術、黃連、黃柏、大黃、牽牛、香附、當歸、田螺殼。主治:酒積。附註:方中茵陳原脫,據《醫學大辭典》補。...

·茵陳蘇葉湯

《不知醫必要》卷一:方名:茵陳蘇葉湯組成:紫蘇2錢,茵陳2錢。主治:陽黃。表無汗,而身熱者。用法用量:水煎,加酒半杯,沖服。...

·茵陳玉露飲

《醫醇剩義》卷三:方名:茵陳玉露飲組成:茵陳3錢,玉竹3錢,石斛3錢,花粉2錢,葛根2錢,山梔1錢5分,廣皮1錢,半夏1錢,茯苓2錢,萆薢2錢,苡仁1兩。主治:酒癉。平日嗜酒,濕熱熏蒸,面目發黃,黃甚則黑,心中嘈雜,雖食甘芳,如啖酸辣,小便赤澀。用法用量:煎湯代水服。...

·茵陳白朮湯

《杏苑》卷五:方名:茵陳白朮湯組成:白朮1錢5分,白茯苓1錢,澤瀉1錢,茵陳1錢,豬苓8分,枳實5分,木通5分,木香4分,官桂2分,縮砂仁7分。主治:黃疸,腹脹心胸不寬。用法用量:上(口父)咀。加生薑3片,水煎,食前溫服。...

·茵陳胃苓丸

《幼科發揮》卷三:方名:茵陳胃苓丸組成:胃等丸(末)1兩,茵陳(末)5錢。主治:小兒濕熱食積。用法用量:燈心煎湯送下。製備方法:上為末,神曲糊為丸。...

·治疸神飲

《種福堂方》卷二:方名:治疸神飲組成:茵陳草。主治:黃疸。用法用量:將茵陳草煎濃湯,每日多吃數次。加減:腹中不快,加神曲、麥芽;小便不利,或與車前子湯同吃,或用瓜蔞根打液碗許服。用藥禁忌:忌葷腥魚肉、鹽味,淡食則能速愈。...

·茵陳石膏湯

《簡明醫彀》卷二:方名:茵陳石膏湯組成:石膏2錢,茵陳1錢,赤芍藥1錢,黃耆1錢,麥冬1錢,豆豉1撮,甘草(炙)5分。主治:黃汗。用法用量:加生薑3片,水煎服。...

·茵陳苓術湯

《辨證錄》卷七:方名:茵陳苓術湯組成:茵陳3錢,茯苓5錢,白朮5錢,薏仁5錢,知母1錢。主治:谷疸,胃中虛熱,胸中易飢,食則難飽,多用飲食則發煩,頭眩,小便艱澀,身如黃金色。用法用量:水煎服。...

·茵陳梔子豆豉湯

《傷寒大白》卷三:方名:茵陳梔子豆豉湯組成:茵陳、梔子、豆豉,主治:陽熱瘀在內,蒸發黃。...

·胃疸湯

處方:茵陳蒼朮陳皮白朮茯苓豬苓澤瀉黃連梔子防己葛根秦艽功能主治:治谷疸。用法用量:水煎服。摘錄:《醫宗金鑒》卷四十二《金鑒》卷四十二:方名:胃疸湯組成:茵陳、蒼朮、陳皮、白朮、茯苓、豬苓、澤瀉、黃連、梔子、防己、葛根、秦皮。主治:谷疸不屬實熱者。...

·茵陳清濕湯

《玉案》卷三:方名:茵陳清濕湯組成:茯苓(去皮)1錢,茵陳1錢,麥芽2錢,山梔(炒黑)2錢,蒼朮(炒)2錢,白朮2錢(土炒),黃芩(酒炒)8分,黃連(酒炒)8分,枳實(炒)8分,豬苓8分,陳皮8分,防己8分。主治:濕熱傷脾,四肢睏倦,身體麻木,飲食不化,小便不利。用法用量:加燈心30莖,水煎,食前服。...

·茵陳黃芩湯

《聖濟總錄》卷二十八:方名:茵陳黃芩湯組成:茵陳蒿4兩,大黃(蒸過)4兩,生麥門冬(去心)4兩,梔子仁4兩,青黛3分,升麻3分,黃芩(去黑心)2兩。主治:時氣面黃,腹堅氣急,言語錯亂。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下芒消末半錢匕,更煎1-2沸,溫服。製備方法: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茵陳胃苓湯

《感證輯要》卷四:方名:茵陳胃苓湯組成:杜蒼朮1錢,真川朴1錢,炒廣皮1錢半,浙苓3錢,生曬術1錢半,川桂枝5分,建澤瀉1錢半,豬苓1錢半,炙甘草5分。主治:陰黃。黃而晦暗,如熏黃色,而無煩渴熱象者。用法用量:先用西茵陳8錢煎湯代水。...

·秘傳茵陳散

《松崖醫徑》卷下:方名:秘傳茵陳散組成:大田螺1個(連殼),山梔子7個(研),韭菜根7個,茵陳(真者)1大撮。功效:退黃。用法用量:上共搗爛,以滾白酒大盞投之。攪勻,去滓頓服。...

·茵陳散

處方:梔子仁30克石膏90克川大黃30克(銼碎,微炒)栝樓1枚(干者)甘草30克(炙微赤,銼)木通30克(銼)茵陳30克製法:上藥搗篩為散。功能主治:治黃疸。身體面目皆黃,皮膚如麴塵色。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加蔥白7寸,煎至150毫升,去滓,不拘時候,溫服。摘錄:《太平聖惠方》卷五十五《張氏醫通》卷十五:方名:茵陳散組成:茵陳5錢,連翹5錢,荊芥5錢,麻黃...

·茵陳將軍湯

《傷寒六書》卷三:方名:茵陳將軍湯組成:大黃、茵陳、山梔、甘草、厚朴、黃芩、枳實。主治:足太陰脾經,腹滿身目發黃,小水不利,大便實,發渴,或頭汗至頸節還,脈來沉重。用法用量:水2鍾,加生薑1片,燈心1握,煎之,熱服。加減:大便自調者,去大黃、厚朴,加大腹皮,利小便清為效。附註:本方方名,《醫學入門》引作「茵陳湯。《魯府禁方》卷一:方名:茵陳...

·茵陳附子湯

《東醫寶鑒·雜病篇》卷六引《活人書》:方名:茵陳附子湯組成:茵陳1錢,附子(炮)1錢,甘草(炙)1錢。主治:陰黃,遍身冷。《傷寒微旨論》卷下:方名:茵陳附子湯組成:附子2個(破8片),乾薑1兩半,茵陳蒿1兩半。主治:病人服茵陳四逆湯身冷汗出不止。用法用量:水2升,煮取1升半,去滓放溫,分作2服。製備方法:上為末。...

·茵陳湯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茵陳湯:處方:茵陳(去梗.半兩)大黃(二錢半)大梔子(五個)功能主治:治陽明裡熱極甚,煩渴熱,留飲不散,以治濕熱相搏,而身發黃疸,但頭汗出,身無汗,小便不利,渴欲水漿,身必發黃,宜茵蔯湯調五苓散利大小便。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鍾,煎至一鍾,不拘時服,以利為度。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幼幼新書》卷十一引《嬰孺方》:方...

·茵陳術附湯

別名:茵陳姜附湯(《筆花醫鏡》卷一)。處方:茵陳3克白朮6克附子1.5克乾薑1.5克甘草(炙)3克肉桂(去皮)1克功能主治:治陰黃身冷,脈沉細,身如熏黃,小便自利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摘錄:《醫學心悟》卷二《醫醇剩義》卷三:方名:茵陳術附湯組成:茵陳3錢,白朮2錢,附子1錢,茯苓2錢,當歸2錢,廣皮1錢,半夏1錢,砂仁1錢,苡仁8錢,姜皮8分。主治:陰黃。面目...

·茵陳黃苓湯

《普濟方》卷一四二引《護命方》:方名:茵陳黃苓湯別名:茵陳蒿黃芩湯組成:茵陳篙半兩,黃芩(去心)半兩,梔子仁半兩,升麻半兩,秦艽(去苗土)半兩,牡丹皮半兩,荊芥穗半兩,麻黃(去根節)半兩,細辛(去苗葉)半兩,石膏(碎)半兩,知母(焙)半兩,黃連(去須)1分,大黃(銼,炒)1分。主治:傷寒熱毒熾盛,熏炙三焦,攻擊皮膚,通身發黃。用法用量:每服3錢,水1盞...

·茵陳煎丸

《聖濟總錄》卷九十:方名:茵陳煎丸組成:茵陳蒿3兩(搗為末,用醋1升煎為煎),鱉甲(去裙襕,醋浸,炙令黃色)1兩,京三棱(煨,杵碎)1兩,乾薑(炮裂)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枳殼(去瓤,麩炒)半兩,桂(去粗皮)半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柴胡(去苗)1兩,白朮半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塗炙)1兩,吳茱萸(水浸1宿,焙乾,炒)1兩。功效:健脾胃。主治...

【用藥禁忌】

非因濕熱引起的發黃忌服茵陳。蓄血發黃者,禁用茵陳。 熱甚發黃,無濕氣,二者禁用。

了解更多,可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皮科大夫劉光金(微信號:lgjpfk)。一個更靠譜的皮膚病科普平台!歡迎來踩!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