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自閉症遭遇青春期,他們該如何面對異性?

編者按

自閉症的康復,從孩子很小到慢慢成長,貫穿多年。這期間,孩子經歷學齡、青春期的時候,會出現許多問題,如果分析、處理不當,會產生諸多不良後果,尤其在心理健康的發展和正確行為的塑造上。因此,這就需要我們更加科學、謹慎的面對。

大家都知道,青春期是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步入成熟的過渡,隨著他們生理心理的發展變化,會出現諸多不平衡,而他們的軀體日趨健壯,了解的事情越來越多,就會自然而然地試圖踐行,卻不知自身淺薄與謬誤;他們對異性的關注遠勝從前,內心情感、慾望、需求相比小時候有了明顯的變化。

因此,一些不當的生活習慣,一些不合乎常規的行為,難以把控的情緒情感等成為了父母的困擾。

作為一名特教老師,我長期接觸了不少學齡、青春期自閉症患者,不妨在此分享一二。

故事一 讓所有女老師害怕的目光

有些孩子看到讓自己有好感的異性會雙目發直的去看,這樣過於直白的表現難免會讓人覺得怪異,不舒服。

我曾帶過一位自閉症孩子,他的能力相對較好,語言表達也不錯,自理基本沒問題,會做許多勞務。他對打扮比較漂亮的女老師有好感,並非只對一人,而是機構中大部分漂亮年輕的女老師都喜歡,只要有年輕漂亮的女老師走過,他就會目不轉睛地盯著看,表情上是相當的全神貫注。只有他一人時,年輕的女老師從他身邊走過只要看到他都會害怕,怕他有什麼異常舉動,原因是他的眼神太直接了,看的時候會停下所有動作,頭部還會向前探,即無表情,又無語言,就瞪著眼睛生生的看,把人家女孩子盯得怕了,生怕他會做出什麼動作。

一次,一位女老師要從樓道經過,我也正好要過去,那位同學所在的教室就在這個樓道里,在休息時間一般會遇到他,當這位女老師看到我之後非常踏實,並講述了自己曾被盯到害怕的遭遇,後來在閑暇時多次聽說多位女老師和年輕家長遇到過此情況,因此便與他的家人聯合想了個對策來應對。

此事說來也簡單,一天下午,趁著閑來無事便和那位同學閑聊,問他喜不喜歡某位女老師、最喜歡哪個、是否都認識、覺得哪個阿姨(一些小齡兒童的母親)比較親切、能否形容一下、再見到能否認出等一堆問題。當我笑著提問關於這些異性的問題時,他回答的聲音很小,也一同在笑,覺得很有趣,於是便告訴他,遇到老師便笑著說老師好,遇到阿姨便笑著說阿姨好,如果遇到認識的想多說幾句的話便不妨稱讚一下她很漂亮或者她的衣服或者手機很好看,還想說的話就問問女老師今天都做什麼了,但是一定要微笑!

和我閑聊過後,我們便開始實踐了,我和他在樓道、院子里開始走動,遇到女老師就問他認識不,如果認識就打招呼。他也比較配合,雖說剛開始有些羞澀,說話也有些生澀,但是經過他的家人與其他老師的配合,一星期後便完全沒問題了。

後來當他在樓道站著時,有女老師經過,只要他看到認識的便會主動說:「X老師你好。」女老師說:「XX你好。」他會繼續說:「X老師,你今天穿的衣服真好看。」女老師笑著說:「謝謝!你今天穿的也很帥!」女老師一走他會在後面說:「X老師再見!」女老師也會後頭笑著揮手說:「XX再見!」基本上全單位的女老師都不再害怕他了,有時還會和他聊聊天,開個玩笑。

現在,他在熟悉的人面前已經能應對自如了,雖說語言還有些單調,不過已經能自由發揮幾種不同的方式了,不過好在是他的性格比較好,不愛發脾氣,也不會有動手動腳的行為。

故事二 如廁的幾次尷尬

青春期的自閉症孩子,有很多尷尬的事情發生在廁所里。

有一次,我在機構的廁所小便,遇上一個孩子,他恰巧也在小便,彼此對著前方小便池,中間並無遮擋,他出於好奇便一直盯著我,那一瞬間變得很尷尬,我急中生智提醒他:「注意!快看!你要尿到褲子上了!」這麼一說才化解了尷尬。事後,我想到這件事情,這好在是在康復機構內的廁所,彼此還能理解,這若是在外面的公廁會有什麼後果?如果這是在學校里,會不會讓其他同學反感以導致矛盾?所以,這也是一定要解決的問題。

關於上廁所,還有一次,我記得早上上廁所的時候,有一位和我關係不錯的大齡孩子開我玩笑。他會在門外面問:「XX老師?你在嗎?」如果我回答的話,他會扒在門口想法往裡看,並問:「X老師,你在幹什麼?」如果不理他,他就會說:「XX老師在裡面拉屎,是嗎?」還是不理他的話,他就會敲門,同時大聲繼續問道:「XX老師?你在嗎?」一邊問還一邊扒著門往裡面看,邊看還邊說:「XX老師?你在嗎?」這讓我很困擾,畢竟我們日常對話中,在廁所里是不說這種話的,這會讓人很尷尬,當然後來還是想了各種辦法,儘管非常困難,還是讓他改了這個不好的習慣。

未雨綢繆,切忌亡羊補牢

其實,青春期的自閉症孩子出現這些問題,正是因為他們不能正確把內心的情感和需求表達出來,有些行為未預防或受過系統指導而出現了問題。比如剛才故事一中與異性相處時的注視,如果過於直白,就會讓對方感到不舒服。而突然的發笑,那個笑也會讓人感到不舒服;因為和爸爸、媽媽或者長期接觸的人相近而去觸摸,意在親密,卻讓人誤解、害怕;在公共場合把手伸進褲襠;在衛生間注視別人排便等。上述行為一般情況下旁人是不理解的,會認為其行為怪異、沒有教養,從而帶來諸多麻煩。

正是因為這些基本的常規行為沒有在前期正確建立,未養成良好的習慣,當逐漸長大,問題發生后難以處理或處置不當時,就會導致更多的問題。

不止如此,很多家長包括機構的老師其實有個思維誤區,就是「亡羊補牢」:一旦發現問題行為,就像救火隊員一般哪裡著火趕緊去那裡撲滅,哪裡出現問題就趕緊去解決那個場景上的問題,基本上是被問題牽著走,主動性和可控感全無。

事實上,與其提高救火技術,不如做好防火準備,這是大家都知道的。而這點需要從家長的心態和孩子日常生活習慣上改善。試想一下,如果生活中基本的起居、飲食,學習等行為都很得當,並養成良好習慣,那在此基礎上,青春期的孩子出現問題行為的機會就會少許多。就算出現了,糾正起來也會容易很多,不只是出現得少,而且還容易改變。

所以,我們再針對孩子制定教育計劃的時候,在一開始就要制定正確和恰當的計劃。有些家長會提前給孩子做這方面的教育,但是我們的孩子不容易學會,一旦習慣養成,改變起來就會不容易了,所以如果教育方法不當,讓孩子形成錯誤的習慣,再改是很難的。因此家長要早有準備,在孩子還沒有進入青春期之前就要開始了解相關的內容。

在教育的過程中,家長會遇到諸多困難,許多家長在教的過程中會覺得已經給他講過了,為什麼孩子還是不容易掌握?有些家長提到,老師給他說的時候好像知道了,但是到實際需要做的時候他又不知道該怎麼做了。其實,孩子在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需要給他成長的時間和空間,最重要的是要用對方法。

什麼方法比較好呢?

其實,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是用一個個行為建立起來的,穿插在一起的就是行為鏈,要知道一個複雜的指令或者活動是由一個一個的小行為串聯成的,這一切終究是一個一個的行為,這是前提。知道了這些,我們就知道想糾正已有行為或是建立新的行為它的基礎是什麼,簡單來說就是把行為鏈的某一環節拆掉或換成另一個行為或行為鏈。

也就是說,從小就要對孩子進行針對性的性教育,小時候他們有自我意識的時候,可以先進行性別教育,慢慢過渡到性教育。家長一定要有這個意識,一定要提前預估到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階段可能會出現的問題,這樣才能做到未雨綢繆,而不是亡羊補牢。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