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她不遠千里來到中國,抗戰期間孤身一人救百名中國兒童,卻被中國人遺忘

全球通史

「全面展現全球歷史文化風貌,趣味解讀世界史。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從上古神話到當今各國八卦,我們為您一一講述」

剛到時的艾偉德

上世紀50年代,一部好萊塢電影《六福客棧》轟動歐美,電影中,女主角格拉蒂絲·艾偉德(英格麗·褒曼飾)護送著一百餘名孤兒難童,在戰亂中輾轉千里,從山西陽城轉移至大後方的陝西。

《六福客棧》英格麗褒曼飾演的艾偉德劇照

《六福客棧》英格麗褒曼飾演的艾偉德劇照

這是一個具有真實歷史背景的故事。

真實的艾偉德沒有褒曼那樣高大美麗,她只是一個身高1.5米多的英國小婦人。1930年,28歲的她用當女傭攢下的錢作為旅費,隻身來到太行山深處的小縣城——山西陽城。在陽城,她留下了諸多善舉:幫助放足、收養孤兒、救治傷員、護送難童。

傳奇的人生讓艾偉德成了歐美國家幾乎家喻戶曉的英雄人物,據不完全統計,僅公開出版的與她相關的傳記、小說、兒童讀物等,就有十多種。不過,在真實故事的發生地,其人其事卻因種種原因塵封了幾十年。

輾轉來華

艾偉德與發生聯繫,其實相當偶然。1902年,她出生於英國倫敦北郊埃德蒙頓的一個工人家庭,由於家境貧寒,國中沒畢業就輟學,17歲開始在倫敦從事家庭女僕工作。跟很多年輕女孩子一樣,她的夢想原本是成為一名舞台中央的優秀演員。

事情的改變發生在她跟隨母親參加的一次基督教集會上,艾偉德驚奇地發現,自己還能像母親一樣在大庭廣眾之下、在人群中央大聲講話,這激起了她強烈的表現欲。不久,她又在一本雜誌上讀到了一篇關於的文章。「它是一個對外國人開放的國家,那裡的社會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文章下面還有一個招收志願傳教者的小帖子,上面清楚地寫著「你來嗎?」1949年重返英國的艾偉德曾這樣回憶,「這是把我帶到的開始。」

她開始有意識地向身邊的朋友和親人傳遞關於這個遙遠國度的信息,但回應她的是冷漠與諷刺。不被理解的艾偉德決定自己去。1929年,已經27歲的她申請加入了內地會的培訓學院,希望培訓后被派往工作——這是外國傳教士來華的官方途徑。

然而,無論她多麼努力,一個學期下來,擺在她面前的依然是不合格的成績和校長的婉拒,「我們實在不敢派遣一個像你這樣年紀偏大而又學識有限的人到去,因為話是世界上最難學的一種語言。」

沒有別的辦法,她決定自費前往,儘管此時她連去的具體目的地都沒有確定。

當時從英國通往的路線有兩條,一條是走水路,坐船沿大西洋經非洲好望角,過印度洋,橫渡馬六甲海峽,最後到上海港口上岸,路線安全舒適,船票價格為90英鎊;另一條則是坐火車經歐洲,由西伯利亞直達哈爾濱再到天津,路費為47英鎊10先令,這是一條便宜卻危險的路線,途經國家多,簽證手續繁瑣,換車也不方便。「而且當時邊境戰亂不斷,可能還有生命危險,這是旅行社最不願意向旅客推薦的路線。但這卻是最省錢的「捷徑」。

於是艾偉德干起了自己的老本行家庭女僕,端盤子、擦桌子、掃垃圾,目標只有一個,就是攢夠去的車票錢——47英鎊10先令。

1930年10月的一天,艾偉德踏上了開往的列車。她曾這樣回憶這段旅程的開始:「媽媽用厚厚的窗帘給我改做了旅行的毯子……就在我啟程的那一天,有人送來了一隻手提箱,我去商店買了一些罐頭食品……那個小水壺我記得我花了1英鎊3便士,我的父母親給我送行。這就是我所有的一切。」

艾偉德和勞森夫人

多年的夢想之旅開始了,然而,旅途並不順利。她從英國利物浦車站出發,轉搭輪船到達荷蘭海牙,再搭上長途火車,途經德國柏林、波蘭華沙、俄羅斯莫斯科,穿越廣闊浩瀚的西伯利亞。

當列車終於接近中蘇邊境,卻被突發的戰事阻斷了行程。艾偉德不得不改變路線,不懂俄語的她費了好幾天時間,才從蘇聯人口中得知,可以前往蘇聯遠東港口海參崴,從海參崴乘船轉道日本,再從日本神戶乘船到天津。

抵達天津后稍作休息,艾偉德又搭乘火車經北平,而後轉乘長途汽車,在山間小道上騎乘騾馬,最終到了陽城。在這裡她認識了一位比她早半年到陽城的73歲女傳教士勞森夫人。勞森夫人為她取了一個名字,根據艾偉德的英文姓氏Aylward,翻譯成中文發音相似的「艾偉德」。

八福客棧,孤兒的溫暖之家

在陽城,艾偉德與勞森夫人開了一家「八福客棧」(電影改名為六福客棧), 正式開始學習中文,向在客棧歇腳的騾隊傳播「八福」。所謂八福,是指愛、德、恭、忍、忠、真、美、信。幾個月後,珍妮·勞森去世;客棧運營陷入困境。所幸的是,艾偉德被陽城縣縣長聘請擔任了「放足專員」,有了固定的薪俸。在陽城的這幾年裡,艾偉德穿服裝,吃食物,說當地方言,「完全像個婦人」。因其常年走村串戶,陽城的纏足惡俗終於停止。

擔任「放足專員」期間,艾偉德開始收容孤兒。第一個孤兒,是她用了九便士,在陽城大街上,從一個女人口販子手中買來的。當時,孩子病得很重,又瘦又臟,全身是瘡,正暴晒在陽光下。

孩子極大地緩解了艾偉德的孤獨感,「如此九便士就進入了我生活,填補了那痛苦的空虛感,這裡有個人是我可以愛、可關心的——這個人的眼睛會因我的靠近而發亮。我幫她洗澡、餵養她,過了不久她就不一樣了,並且她令這個地方有如家一般。」當孩子們的數量增至20多個時,客棧里每日鬧哄哄,艾偉德又「常常渴望有一些安靜的時刻」。

1937年,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38年,戰火延燒到了陽城。八福客棧里的孤兒越來越多。「整個戰爭期間一直有小孩子加入我們——沒有人要的可憐、被忽視的流浪兒。

每周我的家庭總會增加某個小孩。村民、士兵們帶來了孤兒,有時候是孩子們自己走進來,因為有人告訴他們愛維德會照顧他們。當戰爭一年拖過一年,我們所照顧的孩子數目增加到超過一百個。」

歷經磨難,艾偉德和孩子們終於抵達了陝西。

1940年的春天,日軍開始大規模向澤州、陽城方向集結,越來越多的傷員被送到艾偉德面前,一批又一批死難者被拉走埋葬。形勢越來越緊張,槍聲、炮聲響個不停。

一天下午,當地的指揮官突然派人來見艾偉德,要求她和部隊一起撤退,因為有確切消息說日軍會再次瘋狂進犯澤州,雖然艾偉德擁有外國人的相貌,但沒人能保證她的安全,更重要的是,還有那麼多孩子。

有人告訴她,陝西西安有宋美齡女士創辦的孤兒院,專門收留戰爭期間無家可歸的孤兒,或許可以嘗試聯繫。艾偉德寫信給宋求助,不久宋回信稱,假若能把孩子們送到西安,就會有專人代為照顧。

戰亂中的大遷徙

這是一次死裡逃生的轉移。從陽城到西安有三條路線,但在當時的情況下只有南下王屋山、翻越中條山、渡黃河、過崤山、入潼關這一條路線比較安全,當然,這也是最難走的一條路,一路上幾乎全是綿延起伏的大山。

艾偉德帶著100多個孩子走了整整12天,最大的孩子只有16歲,最小的3歲。多年後她曾談起這趟艱難的旅程:「那兒時常沒有真正的路,只有騾道。我們不停地走,越過了山區,睡在路旁或寺廟裡。有一次我們在兵營里度過一晚,但通常我們躺在無遮蔽的天空下。

我們沒有氈子,所以我們擠在一塊睡使彼此溫暖。我們沿路乞討食物,但常常我們晚餐只能吃稀粥……大的孩子累得無法背小的,我們行進的距離愈來愈短。」

翻過最後一座山,他們終於看到了黃河。艾偉德期望在黃河邊的村莊,能為孩子們找來一些食物。然而,迎接他們的卻是一片狼藉的荒涼村莊。為了不給日軍留下任何物資,這裡的村莊已被棄置,「每間屋子都是空的,那裡沒有任何食物,孩子們失望地大哭。

」更糟糕的是,因為日軍隨時可能進犯,渡船已全部被軍隊調去對岸,他們在黃河渡口等了三天三夜,卻沒有一隻渡船。就在艾偉德幾乎絕望時,一位軍官意外出現,用暗號為他們從對岸招來了一隻船。孩子們分三批渡過黃河后,終於在對岸的村子里吃上了轉移以來的第一頓飽飯。

1948年

艾偉德(右)在上海遇見早年收養的「九便士」(左)

「九便士」已結婚生子。

後面的行程就輕鬆許多了。浩浩蕩蕩的隊伍搭上了澠池去往西安的火車,儘管火車走走停停,中途他們還不得不下車,步行翻越「陡峭並且多處坍塌」的崤山,有一次還不得已搭乘了運煤的火車,但距離西安總算越來越近了。

經歷了整整27天後,艾偉德和孩子們終於來到了西安,100多個孩子一個也沒少。艾偉德卻感染了斑疹傷害,並轉為更嚴重的肺炎,休養了一年才康復。

加入國籍,終老於台灣

1941年,大病一場的格拉蒂絲出院,隨後在1944年和1945年,去了蘭州和成都救助麻風病人,1949年回到英國家鄉,英國廣播公司的Alan Burgess將她的經歷寫成《小婦人》(The Small Woman)一書,美國《時代》周刊也報道了她的事迹。

艾偉德英文傳記《The Small Woman》(《小婦人》)

1958年福克斯公司根據《小婦人》改編的電影《六福客棧》,這部電影獲得了第16屆美國電影金球獎「最能促進國際間了解的影片獎」,導演羅布森獲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提名。艾偉德成了名人,但她對電影並不滿意,因為電影中渲染了她和一位軍官的愛情。她說:「我在的確碰到過一位上尉,他是一位忠實負責的軍官,如果說我一生中有任何可以說是愛情的故事,就只有這一件,但我們從未擁抱接吻……

1963年,艾偉德與英國教育界人士合影

1953年,已經習慣生活的艾偉德決定重新回到大陸,她的骨子裡,早已當自己是一個人。遺憾的是,因種種歷史原因,她被拒絕入境,只能前往台灣。

1970年1月11日,辛勞一生的艾偉德在台灣離開了人世,享年68歲。安葬時,她的頭部朝向大陸,表達著她對這片土地的眷戀。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