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青山周平:未來家

大自然家居和新浪家居聯合主辦的「從心發現大自然」設計沙龍410日首站落地福清,在擁有超高人氣的日本建築師青山周平擔綱主講嘉賓,引發大量冬粉圍觀。在兩個小時的演講和互動中,青山周平通過諸多案例分享了他對人、空間、生活與自然結合的各種可能性,以及他對「家」的思考,未來居住模式的研究。

以下是青山周平演講的內容整理

昨天我到福清,聽說日本有很多福清人,在日本菜的味道跟這邊的味道很像,我覺得這是緣分。我今天講的內容並不是你明天在設計過程中直接可以用到的技術和方法,我更願意分享一種理念,比如說我在用什麼樣的思維或者理念來開始設計。我最近一直在研究時代發展下「家」的概念和形式的變化,家的背後有城市、自然,還有生活。

我為什麼一直關注家,因為我覺得現在也好,世界其它地方也好,「家」的概念不斷在變化。近幾十年很快速的城市化發展,很多人一個人在城市生活,在小小的房子里,雖然我們有房子,但是越來越失去了「家」的意義。這也是我們現在考慮的問題,「家」和「房子」有什麼樣不一樣?

我在北京生活的十二年間,有七八年的時間在北京的衚衕里生活。我現在住的房子在北京比較典型的一個衚衕里,從外面看是比較典型的北京大雜院,我房子很小,大概40平米,小小的餐廳、廚房、洗手間,沒有餐廳。我家大概走路兩三分鐘就是一個小市場,這個地方對我來講,就是我家廚房的一部分,我的冰箱的一部分,所以我的家裡不需要很大的冰箱,不需要很大的廚房。這個共同空間對我來講是我客廳的一部分,我自己的客廳比較小,但是外面有一個大家一起用的客廳。我家沒有餐廳,但是我可以在外面選擇不同吃飯的地方。我家沒有書房,要工作可以去附近的咖啡廳,對我的來講這個咖啡廳是我書房的一部分。這是衚衕生活的特點。

我的家很小,但是我的生活,我的家的範圍不僅僅是這40平米的面積,我家周圍各種各樣的點都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家的一部分,這是我在衚衕里生活慢慢學到的。這個時候家和房子是不一樣的,你的房子可能很小,但是你的「家」可以很大。在衚衕裡面經常能看到不穿上衣的人,我剛剛來北京的時候不明白為什麼他們在城市的公共空間里不穿衣服,後來慢慢感覺到,對他們來講這個空間在他家的範圍裡面,他在自己家的時候可以不穿衣服。我相信如果是超過他心理中家的範圍的時候,他一定會穿衣服的。

另外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是家庭和家。我們覺得一個家庭就是一個家,但是現在越來越不一樣。過去的家庭很多人一起生活,奶奶、爺爺等一家子幾十個人一起,現在變成三個人、四個人的小家庭甚至是一個人的家庭。上海、北京、廣州、深圳這樣的大城市,很多人是一個人生活。東京最多的家庭結構是一個人的家庭,然後是兩個人。大城市裡越來越多這樣新的生活方式,以個人為單位的家。這是日本共享方式的一個家,他們三個人不是一個家庭,原來不認識的人一起住。在日本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多這樣的共享居住模式。日本有網站專門介紹共享方式的住宅,上面會有各種不同的共享居住模式。也有很多給家庭設計的共享居住,比如單親媽媽、單親爸爸,或者三口之家,針對他們的共享社區也越來越多。

我們覺得家應該是兩室一廳、三室一廳,但我們的生活真的一定是這樣嗎?這是我在上海拍的一張圖片,高速路邊這棟樓的窗戶邊上,我發現一位阿姨在窗戶邊上站著吃飯,我覺得這種生活看起來很自由,我們不一定在餐廳里坐著吃飯,可以在窗戶邊上站著吃飯。

養過貓的人都知道,貓的生活其實很自由,對它們來講沒有卧室、餐廳、書房、主卧、客卧這種概念。貓能很敏感地感覺到現在房間里最舒服的地方是在哪裡,然後它可以去那待著。人在餐廳里吃飯,在卧室里睡覺,客廳里看電視——我們很多事情可以向貓學習,我們的生活本來可以更自由、更開放,不需要用這種兩室一廳、三室一廳的平面來限制我們的生活。

然後談談私密性。我們覺得住宅應該是私密的空間,但是真的是這樣嗎?將來也是這樣嗎?我們現在這種高樓的模式歷史不是很長,對我來講是一種臨時的狀態。工業革命時代之後才出現的居住模式,這樣的模式就是以家庭人員為單位的私密生活空間。

在工業革命時代之前,家是沒有那麼封閉的一個地方。這個時候我們的家開放的空間慢慢失去了,我們居住的地方慢慢變成這樣一個單純的生活空間。這是我在看到的房子,中間這個房間一直是開著的,裡面是工作的地方,也是接待客人的地方。我們過去的房子對外開放跟城市、社會連接,現在我們慢慢失去了這種連接,失去了這樣的小空間。日本的房子也一樣,這是京都老房子的平面,這個紅色的地方是他過去做生意的地方,這個紅色的地方也是對城市開放的一個地方。過去的房子我們都有對外開放的一些區域,不是那麼私密。所以住宅的私密性,也是可以再探討一個問題。

我們覺得房子應該要大,真的是這樣子嗎?建築大師柯布西耶設計過很多大的房子,甚至是城市規劃,但是他最後的人生時間為自己設計的房子是這樣,大概13平米左右的簡單小房子,他在這個地方結束他的人生。另外一位十三世紀的日本歌人,在他人生最後的時間他為自己設計了一個小房子,9平米左右,這個房子很簡單、很小,所以他可以用一天的時間拆卸,放在推車上推到另外一個地方,用一天的時間再組裝。

這是最近日本的建築師的一些作品,因為這個房子大概6平米左右,是一個茶室,因為房子很小,所以他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抬高,抬高之後可以跟自然環境結合在一起,跟周圍的自然環境有很親密的關係。這個房子因為很小,看外面夜景你感覺到自己和景觀結合在一起,如果房子很大,那感受完全不一樣。

日本茶室的空間很小,一般都是56平米,這個比較典型的京都的茶室大概3平米左右。為什麼茶室那麼小,不是因為沒有錢,沒有空間,一般是有錢人才會在大房子旁邊造一間這麼小的茶室。為什麼他們故意做很小的茶室呢?如果是小空間,大家的距離很近,不需要說話,小空間里一起喝茶的行為已經有一種不同的交流方式,不同的體驗,跟講話完全不一樣的交流體驗。

這張圖看起來他在自己的客廳裡面看書那樣一個放鬆的狀態,其實不是,這是澳大利亞的一個辦公室。現在的人,今天在北京,明天在紐約,後天在倫敦,大後天在上海,很多人經常在飛機上、在酒店。對這樣的人來講,飛機、酒店房間也是他的家。他可能一個月只有幾天在自己的家。現在,人慢慢從自己家裡走出去,延伸到公共空間各個角落裡。

這是日本的書店,現在的城市裡面的書店也慢慢變成我們的客廳,我們家的一部分。大城市我們房子的面積越來越小,現在北京普通年輕人可以買的房子越來越小,比如20平米、30平米的小公寓,所以書房、健身、吃飯、交流的功能,很多家裡的功能慢慢延伸到城市的公共空間,城市的各個角落慢慢變成我們的家。所以,家和房子的概念,一個家庭一個家這樣的概念,兩室一廳、三室一廳這樣的概念,在發生變化,值得我們重新探討。接下來介紹幾個我自己的一些作品,這些設計的作品具體的空間的背後都有這樣的理念和思考。

第一個項目是北京大宅院的改造。我考慮的問題,一是小空間的利用,另外一個是改造,這兩個問題對我來說比較重要。這次改造的是兩個家庭,三個房子,其中兩個房子是兩個年輕夫婦的房子,他們的房子很小,跟我家差不多。其實原來的房子也有很多特點,比如說衛生間和廚房中間沒有門,沒有隔斷。他們是五個人的家庭,但是餐桌很小,只能坐兩三個人,一般讓小孩子坐,其他人站著吃飯。洗衣機的空間平時是吃飯的一部分,阿姨做飯的時候用洗衣機上面的空間放東西;洗澡的時候,把脫完的衣服放在上面。有意思的是,他們已經在這個地方生活好幾十年了,他們已經變成小空間利用的高手。這個年輕夫婦的房子,大概3平米,原來是一個雜物間。

我們的改造除了原來的結構,基本上都是重新做。改造之後大概是35平米的房子。北京老房子比較共同的問題是採光、通風不好,因為密度很高,一個房子有四個面,一般兩三個牆面都是跟鄰居共用,所以沒有辦法開窗。我們通過大量的天窗解決採光和通風的問題。另外一個房子的特點是相對來說高度比較高,可以做一個小的二層,雖然很小,但是可以作為生活的空間。

他們一天只有晚上的時間五個人才在一起吃飯,早上、中午都不是五個人一起吃飯,所以餐廳可以通過變化的傢具來解決。平時做飯沒有那麼複雜,不需要那麼大的空間,但是春節的時候要包餃子,需要很大的工作台,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增加工作的空間。另外年輕夫婦的房子很小,3.7平米,我覺得很難改造,而且需要在這個房子里解決睡覺、淋浴、衛生間、吃飯、客廳各種功能都在1.2米×3米左右的空間里解決。看起來很頭疼,但是後來發現古代也有這樣的小空間,科舉考試,考生大概三四天的時間都在自己的小房子裡面待著,這個小空間也是需要滿足考試、睡覺、吃飯、休息各種生活的需求。他們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在牆面的左右兩邊可以看到兩個不同高度的木條,中間有兩張木板,前面的木板高一點,後面的木板矮一點,這樣可切換吃飯、考試的模式。如果兩張板放在同樣高度的時候,變成他的床。通過這樣巧妙的、很簡單的設計,可以滿足不同的生活的場景。我做了幾個不同高度的木條,四張板,可以選擇綜合的模式。如果兩張板放在中間,這放在矮一點的地方,這是吃飯的模式;那樣是看書、學習的模式。如果所有的板都放在一個高度,變成一張床。另外一張床在上面,不用的時候在比較高的地方,他需要的時候拿下來用。我們做了一個電動的裝置。這個小房子有點像古代空間的感覺,電動的部分就是現代技術,我們做了現代技術跟傳統結合的一個空間改造。

另外一個3平米的房子是在院子里,很小很小,但是所有院子周圍鄰居們都很討厭這個房子,因為占著公共空間,而且是違章建築。這個房子怎麼改來增加使用空間?房子前面相對來講有一個小的空間,我覺得這個地方可以用。這個空間的功能主要是做飯、洗衣、吃飯,所以有一個吃飯的檯面,洗衣機也在裡面。兩個人、四個人、八個人吃飯可以切換不同的模式。所以根據時間、功能,你的空間也是可以變化的。這個項目探討的問題是私密空間和城市的關係,我們的家是不是可以更開放。

這個房子比較奇怪,是一棟住宅圍牆中間夾縫的地方,過去三十年他一直住在這個地方。中間3平米的空間,是爺爺、奶奶兩個一起住的空間。原來是通道,所以有兩個入口,可以直接通到另外一個衚衕,是一個通道上的房子。他們跟鄰居的關係挺好的,鄰居不用敲門可以直接進來。沒有辦法開窗,很潮濕,白天都很壓抑。我們設計的想法是,我們希望做成外面衚衕那樣開放、交流的空間,直接引入到他們的房子裡面,從這邊過來進到他們的房子,這邊拐過去直接通到另外一個衚衕。雖然是他們的私密的空間,但是有點像室外的衚衕空間延伸那樣的一個空間。

這是後面院子的空間。我們改造的想法是高低空間的立體利用,因為這個房子只有33的高度, 33做二層很難做。所以我們這次考慮的是每個房間最低的高度是什麼樣的高度,比如說我們的卧室不一定需要2米的高度,因為我們用卧室的時候一般是躺著,所以卧室其實不需要很高。包括客廳的部分,坐在沙發上,其實不需要很高。但是衛生間要站著使用,需要高一點的層高。這樣空間出現高低不同的二層空間。二層空間是給兒童的。奶奶、爺爺卧室的地方,一層比較矮,二層比較高;奶奶、爺爺的活動空間一層是比較高,二層比較矮。這樣空間功能重現分配。

他們的房子我也做了一些變化的設計,比如後面的院子,平時他使用的時候用這個小門。天氣好的時候可以把窗戶一起打開,室內空間和室外空間變成完全是一起,這個時候你的房間變得很大。包括餐廳和客廳,也可以通過這種移動的傢具來切換。這個房子沒有隔斷,沒有門,我們用這種比較簡單的方式來隔開他的卧室和公共區域。所以可以保留這樣的小門,小孩子跟爸爸、媽媽也可以簡單的交流。

下面是更概念性的項目,關於新的生活方式,共享的生活社區。我們的生活方式在發生很多變化,手機支付、滴滴、Uber、摩拜腳踏車這種新的方式在改變我們的生活,我們不用開車,不用買腳踏車,不用帶錢包。

我們的家庭需要慢慢延伸到城市的公共空間裡面,所以城市公共空間慢慢變成我們的家,我們的生活空間。「未讀」這個書店的項目也是類似這樣的概念。現代的書店跟過去的書店是有一點不一樣,過去的書店需要通過售賣書來賺錢,但是現在的書店越來越成為交流體驗的空間,它可以通過其它渠道賺錢。這個書店只有這種椅子,可以360度隨便旋轉的椅子。年輕人來這個書店看書,他們不認識,但是可能我看的書和他看的書是一樣的書,這樣可能會有可以交流的一些機會。椅子可以簡單地旋轉,轉換角度,他又可以跟另外一個人聊天。通過這樣簡單交換的方式來解決不同的人交流的需求。很多人說如果是那樣的需求,那不如把椅子做成可以移動的,三個人聊天。這個椅子不能動是很重要的,三個人聊天如果一個人比較害羞,他很難參與進來。如果這個椅子不能動,角度可以變,他就可以參與不同的聊天。

原來商業空間主要目的是賣東西,現在變成體驗、交流的空間,這也是我們這個項目探討的問題。失物招領國子監店雖然這個是商業空間,但是我們做得像是一個家。有餐廳、廚房、客廳、卧室、兒童房,我們模擬一個家庭的空間。這是一個普通老房子的改造,我希望外面的空間跟室內空間連結在一起,天窗、樹,室外的感覺引進到室內空間裡面。在北方,環境現在越來越不好,所以在室內營造室外的感覺越來越重要。

他們原來店的問題是只是賣東西的地方,客人來店裡看一遍產品就走了。所以後來改造的時候希望客人進去之後待的時間長一點。有客廳,有咖啡,書架上有書,客人可以待的時間很長,他們會在這個沙發上看書、喝茶,體驗這個品牌的理念。新的商業空間需要考慮怎麼讓客人在空間里待的時間長一點。

這個也是書店,在住宅小區裡面。這個小區很多年輕人,他們的房子也是小面積,他們沒有書房,所以我希望這個書店成為大家共享的空間。我做設計的時候,沒有按照書店的功能設計,是按照書房的功能來設計的。書店大概一百多平米,特點是中間的地方有一個平台,大家可以來工作、看書,交流。沒有收銀台,可以通過手機和電腦支付買書。為什麼我們現在還去書店,不是因為買書,書已經變成一種媒體,一種平台,我們在書店可以交流,參加分享會,也可以喝茶、喝咖啡。

一層是工作、看書的地方,二層是放鬆休閑的地方,他們在這裡可以做一些活動。我們用老木頭做地面、牆面、天花,營造我們小時候比如說在奶奶家看書的快樂的記憶。燈光也一樣,我們故意用老氣的燈泡來營造懷舊的感覺。

這是建築改造的項目,在北京白塔寺一個衚衕裡面的房子。改造的方案是表現衚衕建築開放性跟城市的關係。要改造的這個房子的地理位置比較有趣,正好在白塔寺的東面,房子的形狀比較奇怪。白塔寺的燈光很突出,所以我希望改造完之後有一種特別的光的效果。所以我們做了兩面這樣的牆,通過這樣的牆,一是跟白塔寺的光連起來,另外一個是衚衕的延伸,通過中間這樣的光連起來,把室外的衚衕引進到自己的房子裡面。

不管是個人住宅還是商業空間、城市公共空間,我設計的理念和背景都是基於家、生活、城市、自然的關係,家和城市的概念不斷變化,希望我們能提供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