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金融業回歸本源的思考

在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金融工作必須遵循回歸本源的重要原則,要服從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何謂金融業的本源,近年來金融業的發展是否某種程度上偏離了本源,該如何回歸本源,結合「十二五」以來銀行業轉型的實踐,做一些初步探討。

金融業的本源是什麼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認為,金融是經濟活動的重要組成部門,通過資金的跨時空配置、支付清算等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但金融業自身並不創造財富也不創造價值。金融活動中耗費的財富和獲得的收益最終都來自實體經濟的讓渡。從這個意義上講,實體經濟部門是金融業的本源,是金融的根基,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立業之本。同時,回顧經濟發展史,15世紀起源於義大利的銀行業是為滿足實體經濟保管兌換貨幣的需求。從這個意義上說,金融機構是從實體經濟部門中分離出來專門從事金融服務的專業化機構,一旦離開實體經濟部門的需求,金融產品、金融機構和金融交易就將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因此,金融根植於實體經濟部門。金融和實體經濟從來都是共生共榮的關係,實體經濟根深蒂固,金融才能枝繁葉茂;金融與實體經濟循環通暢,實體經濟才會活力四射。正因如此,鄧小平同志指出,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提出,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為實體經濟服務,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是金融的本分。否則,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金融業為什麼要回歸本源

近年來,儘管銀行業轉型取得較大成績,但也存在許多突出問題,導致銀行業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有所下降,金融領域風險累積程度較高,部分金融創新偏離服務於實體經濟的方向。

一、銀行業發展與實體經濟發展出現背離

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實體經濟出現結構性失衡、盈利能力下降的情況下,2014年~2015年的宏觀調控實踐中仍一定程度上存在以過度增發貨幣來擴大總需求以保增長的問題。由於缺乏回報,增加的貨幣資金很多沒有進入實體經濟領域,而是在金融系統自我循環或湧入房地產市場,造成資產價格泡沫積聚,銀行發展與實體經濟出現較為明顯的背離趨勢。具體表現為脫實向虛、過度金融化和融資難融資貴並存。

脫實向虛主要表現為:首先,去年以來個人購房交易類貸款大幅增加,2016年新增4.96萬億元,較2015年增長88.6%,占同期新增貸款比重達39.2%,比2015年提升16.5個百分點。其次,銀行體系大量資金空轉而不流入實體經濟,如2015年以來銀行同業類理財規模和比重快速上升。2016年12月末,銀行同業類理財規模達到5.99萬億元,占同期理財規模比重達到20.61%,比2015年末高出7.84個百分點,比2016年年中上升5.32個百分點。

過度金融化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金融業規模過度膨脹。2016年末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規模達226.3萬億元,超過歐盟居全球首位,是2008年末的3.63倍,而2016年GDP僅為2008年的2.33倍。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統計尚未包括類信貸等表外影子銀行業務的規模。二是金融業增加值佔比迅速上升。2016年金融業增加值佔GDP比重8.3%,超過英、美等發達國家居主要經濟體之首。三是金融與實體經濟利潤嚴重失衡。2015年A股金融類上市公司在全部上市公司凈利潤佔比接近60%。2015年全部上市銀行凈資產收益率15.9%,是非銀行類上市公司的近2倍。

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現象依然存在。實體經濟的一些合理融資需求沒有得到應有的滿足,突出表現為科創企業、小微、「三農」依然不同程度面臨「融資難、融資貴」。

一是銀行非信貸資產快速增長。截止到2016年第一季度末,銀行業金融機構投資餘額52.2萬億元,同比增長近50%,超過同期資產規模增速32.6個百分點。個別銀行投資佔總資產的比重超過50%。其中以非標資產為主的非債券投資佔41.5%,同比增速超過80%。

二是負債穩定性下降。利率市場化改革加速推進以來,不少銀行從以往以存定貸的模式轉向主動負債模式,存款和同業負債此消彼長,負債穩定性下降。非標債權業務快速增長,資產負債期限錯配程度有所上升。從2006年末至2015年末,存款在商業銀行負債中的佔比由87.2%下降至75.4%,而同業負債佔比由15.3%上升至17.0%。其中同業存單自2013年末推出以來,規模迅速擴大,截止到2017年3月末同業存單規模已達7.8萬億元。不少中小銀行以快速大量發行同業存單為起點,通過特殊目的實體SPV多層嵌套,主動加槓桿,形成複雜的同業套利鏈條。

三是表外業務異軍突起。以資產託管、代客理財、委託貸款、表外理財委外等為代表的新型表外業務發展迅猛,個別銀行表外業務規模超過表內。

三、部分金融創新偏離方向

近年來,銀行業在資產管理、小微、「三農」、金融互聯網、綠色信貸等方面推出了一些新產品,探索了一些新模式,但金融創新總體上層次不高、結構單一、同質模仿等問題較為突出,有的金融創新純粹是基於監管套利目的,客觀上隱匿、轉嫁和擴大了風險,不但不能為實體經濟創造價值,還損害了投資者和債權人的合法權益。

金融業如何回歸本源

金融發展客觀上存在邊界,超過一定範圍的過度發展反而阻礙經濟發展。銀行業轉型發展全過程都必須強調金融與實體經濟協調發展,避免過度金融化。

一、校正轉型方向

要站在經濟金融協調發展的高度,及時校正銀行業轉型的方向,將銀行轉型與振興實體經濟結合起來,將推動金融與實體經濟再平衡作為重要出發點。為此,應當鼓勵回歸本源、專註主業、下沉重心,推進金融與實體經濟再平衡的轉型方向,即使這會在短期內對銀行經營指標造成不利影響。衡量銀行業轉型成功與否,一是看各類可用資金能否直接高效注入實體經濟。二是看實體經濟融資成本是否在客戶可承受的合理範圍內。在商業可持續的前提下,銀行業金融機構應考慮經濟周期的影響,立足客戶需求,以減費讓利等方式支持實體經濟走出困境,形成共存共生的良性銀企關係。三是看金融服務是否覆蓋薄弱環節和貧困地區。鼓勵銀行藉助金融科技等手段,發展智慧型網點,提高服務可得性,逐步實現全覆蓋。

二、引導股東降低回報要求,完善績效考核體系

一是引導銀行主要股東適當降低回報預期,既為及時確認和釋放風險營造正向激勵環境,也有助於從源頭上緩解銀行做大規模、沖高利潤的壓力。當前形勢下,銀行業主動向實體經濟適度讓利,是防範自身風險、鞏固發展基礎,實現金融與實體經濟再平衡的重要措施,降低業績要求為銀行讓利實體經濟提供了必要空間。二是修訂《商業銀行穩健薪酬監管指引》,引導銀行以風險調整資本回報率和經濟增加值為核心,構建基於風險調整后的業績考核體系,從源頭對短期機會主義行為加以調控。

三、加強風險監管

根據銀行業轉型中的變化,在傳統的信用風險管理之外,當前應格外關注交叉性金融產品的監管和中小銀行的流動性風險監管。

對交叉性金融產品,一是儘快出台《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由人民銀行牽頭統一統計數據標準,確保對同類業務適用同樣的監管標準;二是儘快修訂《商業銀行表外業務風險管理指引》,規範新型表外業務發展;三是實施穿透原則,切實掌握底層基礎資產信息和實際風險承擔情況,納入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四是加強並表監管,防止監管套利,避免風險交叉傳染;五是逐步足額計提資本和撥備,嚴控風險集中度。

對流動性風險,首先要提高應急管理能力。審慎評估債市、匯市、股市波動帶來的影響,定期開展流動性壓力測試,健全應急計劃。其次要提高負債管理能力。鼓勵中小銀行拓展資金來源渠道,確保負債總量適度、來源穩定、結構多元、期限匹配。再次做實中小銀行流動性互助機制。

四、審慎推進綜合化經營

對綜合經營試點,堅持全面考慮、審慎推進,優先支持公司治理「形神兼備」、風險管控能力強、經營長期穩健的機構試點探索。試點中,一是通過設立子公司等模式建好風險隔離牆,提足撥備,有效應對風險管理複雜性迅速提升的挑戰。二是定期開展評估考核,既關注單家銀行子公司的風險狀況、對集團收益的貢獻以及經營指標同業對標情況,也要關注是否蘊含潛在的金融不穩定因素。

五、完善金融生態環境

一是嚴厲打擊逃廢債行為,加強信用懲戒,依法保護金融債權。二是加快完成全國統一信用信息系統的整合,可將網貸機構、小貸公司等掌握的信息作為子系統納入。三是強化對地方政府行為約束,摒棄地方保護主義,依法保護銀行債權。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