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徐振強:生態與智慧融合創新,是為我國城市建設提供中長期戰略支撐的雙引擎

城市科學研究會數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員、徐振強博士

【人物檔案】:徐振強,城市科學研究會數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員,博士。多年來從事智慧生態城市、海綿城市和國際合作等方向的研究。近三年,先後主持、重點參與項目約16項(國際合作4項、部委級2項、北京市摺子工程1項),為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技部、科協、深圳市、中關村管委會、青島高新區、東莞生態園和方興地產等提供諮詢建議。作為編寫組第一負責人牽頭編纂《城市規劃發展報告(2014-2015)》。

眾所周知,產業結構是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隨著經濟與社會的不斷發展,城市,作為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構,已經成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核心載體。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城鎮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尤其是進入21世紀后,城鎮化建設的步伐以驚人的速度向前推進。但在城市化進程速度與日俱增,人口飛速上漲,GDP指數不斷提高的今天,「大城市病」的弊端卻被逐漸暴露出來。就業、治安、交通等一系列問題的聯鎖反應也在不斷發酵。面臨這些城市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實質性挑戰,唯有尋求與時俱進、對症下藥的措施和技術,探索新的發展路徑和模式,才能使城市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得到有效改善。因此,「智慧城市」的概念應運而生。

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級形態,它的建設有利於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幾年來,一直大力加強智慧城市的建設工作。在2012年1月頒布的《國務院關於印發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年)的通知國發〔2011〕47號》中就從推進物聯網應用角度明確了智慧城市的應用領域,同時指出將應用擴展到環保監測領域。此後,國家從推進信息化、物聯網、信息消費、衛星導航、地理信息和老工業區改造等方面闡述了發展智慧城市的總體思路和實現方式,特別是在2014年3月發布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將智慧城市建設與綠色、人文城市並列作為推進新型城市建設的範式。那麼,對於剛過去的2016年,在智慧城市的建設上又實現了哪些新的突破?該如何規劃未來的發展前景?城市科學研究會數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員徐振強博士告訴我們:「智慧城市建設歷經五年政策設計、試點建設、行業聚力和社會關注,已經從理念探討、定義辨析、初期嘗試、跨界融合、模式完善到新的思維創新。質量與安全正逐漸成為核心主題之一。」。

回歸城市本源,探索創新通道

作為一座城市的人工智慧中樞,「城市大腦」是從綜合技術整合向城市深度認知轉型的標誌性體現,善用其思維來創新實踐是提升智慧城市發展質量的有效路徑。圍繞智慧城市建設的突出問題,徐振強表示:「凝聚全行業要素構建新時期的發展要略是實現智慧城市事業化的唯一途徑。」

的確,只有堅持「神經網路」和「毛細血管網路」等感性理論,回歸「城市大腦」思維,逐步釐清定義並多元包容性闡釋,檢視既有成功路徑,才能回歸城市本源,探索跨界創新通道,加快以信息化先進產能為代表的載體穩健落地和有效運營。此外,還需要融合理念與維度,構建推進智慧城市的長效機制,深刻把握特別是與人口、城鎮化和宏觀經濟相匹配的城市新常態,理性策劃項目;以強健城市信息基礎能力建設,帶動知識學習和再次創新,加快布局四個先導,合理實施「智慧城市+」,從技術集到大腦思維,促進新時期智慧城市政策規範、實施準則、建設模式、能力建設、產業孵化、第三方評估和國際合作等取得實質性進展。

自2011年以來,從學習了解國外傳播過來的概念,到逐步從國家政策高度引導推進智慧城市創建工作,並寫入《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和歷年的中央政府工作報告,全國範圍內探索智慧城市的有效模式方興未艾。智慧城市,這一名詞快速被絕大多數城市管理者所了解,並成為城市發展的重要理念,特別是在信息化行業的積极參与和廣泛推動下,與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時空信息雲、政務改革、人工智慧和「城市大腦」等相結合,一舉成為全行業的熱詞,被廣泛傳播和使用。在城市領域,讓新理念落地、讓新名詞生機勃勃、讓新事物真正管用,是支持經濟新常態、貫徹城市工作會議精神、承載新型城鎮化人口需求和增強城市韌性的內在需要。因此,創建特色智慧城市的訴求應運而生。地方城市政府和信息化行業率先開始思考如何挖掘智慧城市的潛能,服務城市治理和民生改善。

已經成為世界創建智慧城市的主試驗場

智慧城市事業經歷近五年的探索,以277個智慧城市試點為代表的地方城市,正在致力於讓新理念落地,編製與智慧城市相關的頂層設計、實施方案和若干意見等;成立由城市政府主要領導同志牽頭的智慧城市領導小組和智慧城市辦公室;設立了專項經費支持智慧城市工程建設等。試點政策與申報工作的穩步推進,為培育智慧城市創新體系提供了政策保障,並形成了覆蓋超過1/3縣級以上城市的試點總體格局。

徐振強告訴記者:「截至2016年6月,全國95%的副省級以上城市、超過76%的地級城市,總計超過500座城市,佔世界智慧城市創建總數的一半以上,在政府年度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或正在建設智慧城市。不到三年時間,依託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從學習了解國外智慧城市理念和實踐的啟示中,快速進入吸收借鑒、融合創新推進特色智慧城市的新範式。」依託近年來的發展成果,已經成為世界創建智慧城市的主試驗場。的最新實踐得到美國、新加坡、歐盟和金磚國家等的高度關注。

從建設內容出發,試點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和公共基礎庫建設進度過半,地下管線與空間綜合管理、綠色建築、數字化城市管理、無線網路、智慧社區、政務服務體系、智慧安全、智慧環保和智慧交通等其他重點項目完成度進一步提高。當前,北京市朝陽區的移動電子政務(全區各單位開發政務應用納入政務應用商店,並安裝APP,建設「智慧朝陽」)、房山區長陽鎮推行「微服務中心」,打造智慧養老;重慶兩江智慧總部基地,通過智慧應用集群(公眾服務、產業雲服務、智慧交通、智慧能源管理、智慧城管、智慧景觀、智慧環保和智慧城市安全),打造智慧新城;重慶永川率先用PPP模式創新支撐試點建設;貴陽將大數據云服務和智能終端等智慧產業作為城市核心戰略之一,著力打造「數谷」;浙江嘉興烏鎮規劃建設「互聯網智慧小鎮」。這些智慧應用和智慧戰略正快速改變市民的生活與工作,為城市巨系統的結構完善和功能升級提供基礎,以上都是智慧城市試點對城市改變的例證。

在智慧城市試點的帶動下,國內智慧城市建設全面鋪開。2012年7月,全國首個省級智慧城市群綜合接入平台——「智慧江蘇」門戶平台啟動並上線。2014年5月,陝西省發布首個省級智慧城市技術規範——《陝西省智慧城市體系架構和總體要求》,對有效引導全省地市、各部門在統一技術架構下開展智慧城市建設起到關鍵性作用。2014年11月,廣東省政府發布推進珠江三角洲地區智慧城市群建設和信息化一體化行動計劃(2014-2020年)的通知,明確規定到2020年,基本建成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寬頻網路基礎設施,建成珠三角世界級智慧城市群。2016年3月,《長江中游城市群四省會城市戰略合作評估及展望》,提出以武漢、長沙、南昌和合肥為龍頭若干個現代化智能城市,打造長江中游「智慧城市群」。

2016年4月,《澳門特別行政區五年發展規劃(2016-2020年)草案文本》發布並公開徵集意見,草案在加速建設宜居城市方面,提出加快智慧城市建設,推動產業與互聯網融合。2016年6月,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在《2016年施政報告》中指出,特區政府將與科研及公私營機構共同研究建設智慧城市。特區政府創新及科技局(創科局)負責制定智慧城市的數碼架構和標準,研究包括策略、發展計劃、管治安排、數碼架構和標準、公私營合作模式等。為香港製定2030年智慧城巿長遠發展計劃,利用創新及科技解決面對的都市挑戰,並提升城市管理和改善巿民生活質量。施政報告相關的研究提出應用大數據來驅動香港智慧城市建設。

「十二五」期間,智慧城市的定義、內涵、標準和實施路徑等在全行業得到廣泛探討和界定,據不完全統計,國家層面超過27個部、委、辦、局和行均將智慧城市的治理理念融入到了行政工作之中,有效地促進了地方城市政府相應委、辦、局智慧城市應用思考和行動的同步。「十三五」期間,智慧城市事業繼續得到肯定和支持。2015年10月,《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支持綠色城市、智慧城市、森林城市建設和城際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從信息化探索到回歸城市本源認知,對於深耕智慧城市並建成、出成效,至關重要[7]。下一個五年,智慧城市的市場規模約為4萬億元。因此,加快新興技術手段支撐智慧城市建設,緩解城市問題,並進而挖潛智慧城市動能,實現城市智慧轉型的關鍵。

推行智慧城市建設,要堅持國情、特色和思維

當前,智慧城市建設,技術和產能驅動顯著,對於城市規律的認識、適應和回應有待提高,迫切需要形成全局性、標杆性的成效。即,反映特色、具有本土化生機活力、能夠全面實施易見成效的智慧城市理論與實踐,這需要跨學科、跨行業和跨領域等的支持。

結合智慧城市建設的總體狀況,目前智慧城市建設存在重視軟硬體投入,市民溝通參與不夠;將關聯性不強的建設項目歸入智慧城市,增加社會對智慧城市建設的疑問;對優化城市發展環境,增強城鎮功能和培育智慧產業的智慧頂層設計、實施部署力度有待加強;智慧城市行業協同創新體系建設處於初級階段,尚未形成引領性的智庫體系。在公共角度思考、規劃以及提供智慧城市知識的創新能力較薄弱;跨界思考、有效整合和成效導向不充分,個別甚至存在理念背離和局部技術應用放大等問題。建設模式多樣性不強,實際問題的針對性欠緊密,對經濟成本和後期商業模式探索有待加強;少數城市存在「大而全、難落地、難運營」等情況,方案宏大作用微弱;與生態城市、人文城市等以人為本的歷史傳承和生態文明銜接互動不足;部門間信息孤島局面改善水平不夠,社會資本參與建設和運營的渠道、機制和水平有待提高等問題。總之,對智慧城市的定義、目標、對現階段的真形勢、真問題和真任務,還缺乏全面系統的剖析、理解和陳述。以上問題直接導致智慧城市頂層設計指導性、操作性、預見性和科學性不強,執行效力欠佳等現象或態勢的出現。

智慧城市自身是創新性極強的城市治理理念,不對當前態勢加快扭轉、實施立法規範、回歸真實創新,去講究平台思維、求實實在在的感知應用實踐,智慧城市將可能成為短暫時髦的辭彙、城市治理的說辭,造成公共財政在該領域投入產出效率不高,僅僅是促成了有限的產能落地,持續性難於保障,而建構起智慧城市有機生長的土壤更加困難。徐振強指出:「在推行智慧城市建設,要堅持國情、特色和思維。」多年來,通過調研國外的經驗發現,的智慧城市建設具有鮮明的特殊性,並且可能釋放出發達國家無法實現的效能。因此,解決問題的核心在於能否因地制宜地對現有情況進行準確分析,精準規劃發展思路,才能在未來的建設過程中實現進一步突破。

加強智慧城市「樣板」導向作用,促進未來多元化發展

現如今,以智慧城市試點為先導的創建已邁入第五年。未來,還將在智慧城市建設的道路上面臨更多挑戰,就目前來說,迫切需要梳理出有建設成效的智慧城市「樣板」。以此才能有效引導智慧城市的發展導向,切實服務於城市治理和民生福祉的提升。徐振強說:「應當堅持,在知識理論方面充分跨界整合、注重協作協同和創新,圍繞城市總體發展目標、城市問題等構建起全面引領智慧城市行業協同、高效發展的多元化科學諮詢體系與溝通機制;編製好有城市思維、激情和生命的智慧城市規劃與頂層設計;建設好操作性強、成本適宜的智慧城市及其建築的建設指南,為智慧城市能力建設提供準確的開放式參考平台和創新基石。由此,通過建設一批特色鮮明的智慧城市樣板,變策劃、爭取項目,為真正的「傳經送寶」,將政府理念有效落地為實際行動;將信息化有效地升級為智慧化;進而促進城市智慧化建設不偏離城市的本質規律和市民的基本訴求。」

基於國內外的智慧城市理論與實踐,其定義應當進一步明確。智慧城市應兼具輔助政府決策、城市治理、城市管理、社會管理和服務民生等功能。因此,智慧城市,本質上是城市發展模式的創新,是綜合運用多元化理念,策略和技術等,逐步實現城市規劃,設計,建設,運行,管理和治理過程不斷自我糾錯,自我反饋,自我調節和自我增強的自適應狀態,以城市空間科學,信息科學,人居科學和系統科學為主要支撐,最大化輔助城市決策,最大化解放城市生產力,最高效提升城市脆弱性感知與調控水平。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和運營等全流程的政策、方法、方案和實施是科學、高效、公平的,就是智慧城市。簡言之,一個能夠實現空間和時間上不斷自我感知、自我糾錯、自我學習和自我完善的城市,是智慧城市。所以,看待智慧城市不是純粹的技術創新、產能驅動和解決方案領銜,而是從城市科學視角出發,剖析國外經驗,強調模式方法理念和思維創新,系統性分析智慧城市事業存在的突出問題,與此同時,密切結合國際智慧城市經驗、新型城鎮化內驅動力和信息化行業特徵,提出積極有效的政策建議。借鑒「互聯網+」的思維,將「智慧城市+」,進行了充分地情景反演,有機地將智慧城市領域的學術研究與國家政策進行了鏈接,才能激活智慧城市的生命力。

在以後的智慧城市建設工作中,迫切需要智庫建設支撐,從行業健康發展出發,需要分享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建設及經驗、國外智慧城市經驗案例;國內智慧城市建設的實踐與創新;房地產行業的智慧生態轉型;城市發展中存在的「城市病」及解決方案等。深度探究智慧城市該如何發展,怎樣借鑒國外經驗結合本國國情走本土化路線[14-15];面對智慧城市的建設熱潮,房地產企業如何實現智慧生態轉型;城市發展中存在哪些「城市病」及其發展對策。智慧城市建設的背景與世界其他國家不同,如何加快城市管理和運行創新,成為城市建設者與管理者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探究智慧城市的創新與管理以及國內外在智慧城市建設方面的理念與實操等問題。

智慧是未來城市發展的新常態,智慧城市事業的推進,應堅持在實施自身智慧城市創新的同時,動態把握國外智慧城市建設的最新動向、開發思維、產業生態和協同創新策略等,充分借鑒和吸收經驗、規避問題。與此同時,促進在非數據敏感領域的有效合作,促進智慧城市應用領域的策略和技術創新。還應該扭轉產能驅動並調整項目、產能驅動的粗放思維,精準針對城市問題和服務城市決策治理,逐步實現用編製城市總體規劃、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科學、嚴謹程度來提升智慧城市頂層設計和規劃實施的質量與權重。圍繞城市問題開展智慧治理創新,提振智慧城市戰略的治理魅力與作用,此外,還需要突出智慧城市+的思維,對單項領域實施智慧創新,充分在跨界的交接點、接觸面上創新,再逐步促進「信息孤島」內核之間的互動融合,審慎、積極地推進智慧應用,補充城市空間思維短板,高效率地實現智慧城市在城市決策治理和城市四生(生命、生產、生活和生態)應用當中不可或缺的價值。

當前無論是智慧城市,大數據還是互聯網+,都要儘可能架構些地方城鎮能用的創新。把數據作為核心,致力於突破,無異於開門就是一座大山,改革創新難度巨大。「城市大腦」的提出,應密切對接城市治理,直接服務城市決策,按照分階段實施和同步考慮信息安全等,從全國城市的基本面來看,應率先建設五個庫,強大城鎮智慧創新的實踐與規劃能力:1、建設案例庫,支持模式創新;2、建設經濟技術庫,支撐不同經濟成本下的實施指南;3、建設共性問題解析庫,突出問題導向,實現針對性,反演剛性需求;4,建設產城融合開發單元庫,服務地方經濟建設並吸納人口;5,建設超現實概念展示庫,集聚未來創新,促進感知傳播。

另外,在經濟新常態下,智慧建築和智慧城市創新還應該重點考慮從理念到行動,強化智慧技術的應用,服務建築領域節能減排和居住舒適性的需要。使智慧城市行業協同依託龍頭企業聯合體從而實現加速創新。在推進國家智慧城市試點的同時,還要加大對小城鎮智慧化、綠色化發展的關注和投入。面向城市全生命周期,建立「規劃-設計-建設-管理」平台開發、標準化和推廣,進一步加強對建設工作的管理和提高建築效能。以網格化管理、社會化服務為方向,以智慧城市建設為契機,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加快形成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匹配的城市管理能力。還應該以「數字-數據-資源-要素-效益」等為關鍵內容,切實發展智慧經濟,提振並提升產業水平。促進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韌性建設,促進城市在區域產業鏈分工和區域協同發展中處於科學的生態位。

智慧城市是時代發展的產物,是未來全球發展的趨勢。可以看出,目前的智慧城市建設工作已進入了新的高度,與此同時,生態文明制度應運而生,生態城市已經在全國各級城市建設中全面鋪開。生態與智慧融合創新,是可持續解決城市當前發展困境與提供中長期戰略支撐的雙引擎,為網路強國建設提供關鍵依據。相信在不久的未來,一定可以實現更高效的城市智慧式管理和運行,進而打造更完善的生活環境,促進城市的和諧、可持續成長。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