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中等收入陷阱是一個偽命題

作者:厲以寧

不要單純追求GDP,結構問題更重要

第一個問題,結構比總量更重要。我們不妨從歷史談起,1840年中英之間發生了鴉片戰爭,當時的GDP是全世界第一的,比英國的GDP要多。英國的工業革命低的出口的產品主要是蒸汽機、火車頭這些東西。在對外貿易中,英國利用印度出產的棉花和自己的機器進行加工製作紡織品,行銷全世界。的手工業根本抵擋不住機器加工的紡織品,這就說明結構問題是很重要的。

當時傳說已經有4億人了,可是英國呢,才一千多萬人。雖然人少,可人力資本質量高,從工業革命以後,英國就大力發展學校,國小普及了、中學新建了很多、也新建了很多大學。而同時期的呢?雖然人口數量比英國多得多,但是人力資本是不行的。那時候的農民絕大多數是文盲,婦女絕大多數也是文盲。少數讀書人讀的是什麼呢?是四書五經,準備考科舉用的,有幾個人懂近代科學技術?有幾個人懂近代金融管理?沒有的。

所以這就說明了一個重要的問題,不要去單純追求速度、單純追求GDP,沒用。結構不合理,跟人家一比,這差距就出來了。

改革緩慢是因為利益集團阻撓和路徑依賴

第二個問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發展方式的轉變。當前,我們的經濟結構需要繼續調整,這已經很清楚了。但是,很多過去遺留的問題仍然沒有解決。為什麼現在這麼強調要反對單純以速度、以數量為標誌的增長的,這是傳統的增長方式。我們在曾經的一個時期,認為數量是重要的、速度是重要的,走的是傳統發展的路子。這一定得改,現在進行的結構性改革,就包含了補短板、降成本、還有解決產能過剩等等問題,主要是著重在改革。

結構調整是重要的,但結構調整不是唯一的,唯一的應該是轉變發展方式。我們現在的結構性改革重在轉變發展方式,這就是要改變那種傳統的只重數量和速度的發展方式,轉為注重質量和效率。這是當前最重要的,為什麼結構性改革一直在進行,但力度不夠呢?因為要轉變傳統的發展方式並不容易。

這就涉及到兩個問題:一個問題是利益集團問題、這麼多年的傳統方式做下來了,已經形成利益集團了。他們不願意改,因為改了自己的利益就丟了,所以能拖就拖。第二個問題,人們養成了慣性,或者叫路徑依賴。有了利益集團的阻撓,不願意改,有了路徑依賴,不想改。很多人是跟在後面瞧,實在不行了我再改改,能拖就拖,這是當前我們面臨的問題,所以結構性改革不僅是調結構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轉變發展方式的問題。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應該仔細地認識到,補短板遠遠沒有解決,降成本遠遠沒有解決、去庫存也沒有解決。生意一好煤炭價格又上去了,所以煤照樣挖。我們一定要站在全局角度看問題,一定要轉變發展方式,我們的改革才算進了一大步。

熊彼特的創新理論過時了,當下的創新出現了變化

第三個問題,創意、創新和創業。20世紀這一百年當中流行最廣的經濟學名詞是「創新」。這是一百年前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特提出來的,他是美國最著名的經濟學家之一。諾貝爾經濟學獎金是60年代末才有的,熊彼特50年時代初就去世了,否則他肯定是最早的諾比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之一。我們今天講的創新、創業,理論根據還是來自熊彼特。

但是,熊彼特的理論現在已經過時了。為什麼呢?因為現在的創新環境出現了新變化。第一個不同,熊彼特給創新下了一個定義,認為創新是生產要素重新整合。但是現在的人都不這麼看了。認為創新是市場信息的重組。只有市場信息重組,你才能有新的發明、新的經濟組織出現。

第二個不同,當年熊彼特提出創新理念的時候,他認為人分為兩種,一種是企業家,另外一種是發明家。發明家整天在實驗室中,企業家在市場上,但是二者之間是沒聯繫的。企業家要尋找項目,看看有一些什麼新發明。發明家也希望自己的發明能夠更多的被推廣,這兩者血葯平台,沒有平台就找不到對方。但今天的情況不一樣了,今天都認為重要的是有中間人,因為他們懂得現實情況,能夠把科學家和發明家結合起來。現在年輕人認為創意最重要,沒有創意就沒創新,沒有創新就沒有創業。現在完全變成了新情況,自然有中間人在為企業家和發明家指路,把兩者結合到一起。

大家都知道比爾·蓋茨這些人,他們還是大學生的時候就是咖啡廳的常客,會在咖啡店裡討論新的創意,今天,也已經普及了這種氛圍,你到中關村的咖啡店去看看,全是年輕人、博士生、他們都在交換信息,因為信息是最重要的。這樣就有了創意,有了創意,後面的問題就好辦了。

第三個不同,熊彼特一直認為貸款是最重要的,企業家如果不和金融家有密切的聯繫,得不到貸款則一事無成,這適合於一百年前,但今天不是這種情況了。現在,資本很多,但是不知道項目在哪裡,它要靠創意來辨別項目。一旦有了好項目,資本就自然到了。

當然,銀行貸款當然是一條路,但是投資也一是條路。別人看你這項目好,他就願意來投資,平台已經搭成了,所以今天不像一百年前,你要到處求爺爺告奶奶去貸一點款,只要真是好項目就不怕,因為資本都在找項目。

第四個不同,一百年前的年輕人有力氣、能幹活,是簡單勞動者。今天就不一樣了,大學生、研究所、年輕教師都在找機會。現在的人才是不斷出現的,今天比過去的機會好得多。但是, 機會跟挑戰是並存的。這一批年輕人出來不怕失敗,反正我什麼本錢也沒有,我就是在那裡討論討論,介紹人把資源介紹給他,有了我就做。

今天的年輕人是不可小看的。他們今天可能沒有什麼資本,但是他們不怕失敗,不停的在這裡折騰,能夠有10%的人成功就不錯了,5%的成功也不錯了。但總有機會能成功的。

第五個不同,今天的產業鏈比過去大很多倍。一百年前一條產業鏈的形成可不是簡單的那時候沒有平台、沒信息、沒有中間人。今天就不一樣了,產業鏈的形成是很快的,誰能想到快遞業發展得這麼快。這都表明了今天的年輕人跟過去不一樣,今天創業鏈、產業鏈的形成充滿了新氣象。

最後一點不同是,一百年前最大的發明來自軍工。一艘航空母艦集中了當時各種最新的發明,天上的戰鬥機是最新的,這都是從軍工部門開始的。但今天不一樣了,民用部門變成了主角,甚至軍工部門也在用民用部門的新發明。這就表明了人們思想在變化,民用、軍工漸漸打通了。這些情況都告訴我們,重視創新一定要懂得創新給我們的是什麼?創新給我們是希望、創新給我們的是機會。

市場是可以創造出來的,要提供人性化的產品

談第四個問題,市場是可以創造的。北大光華管理學院MBA學生提出了一個案例,一個生產木頭梳子的工廠找四個推銷員,指定去和尚廟裡推銷。第一個推銷員一把梳子也沒賣掉,和尚說我光頭,要梳子有什麼用?第二個推銷員銷了好幾十把,他對和尚們說,梳子的第一功能是梳頭,但還有第二功能,經常用梳子來刮刮頭皮可以止癢、明目、美容、養顏,於是就銷了好幾十把梳子。第三個推銷員呢,賣了幾百個梳子,還拿到了訂單,他在廟裡觀察發現,香火挺旺,香客挺多,磕頭的人頭髮有點亂,香灰飄在頭髮上有點臟,於是找方丈去說,香客很虔誠,廟裡應該關心他們,可以在佛堂前放幾把乾淨梳子,香客們頭髮亂了可以梳一下,香灰掉在頭髮上可以彈掉。最後,第四個推銷員賣了好幾千把梳子,他對方丈說,經常有人給廟裡捐獻,廟裡也應該有禮品回贈,木頭梳子兩邊可以把廟裡最好的對聯刻刻上。 這些都告訴我們,市場是可以開拓的。提出新產品、發現新功能都是開拓。

手機也是這樣,不斷開發新功能,每開發一次手機就換一次,有了新功能就創造了市場。所以市場是不斷開闢出來的,同樣的,今天的產品都要求人性化,這是當前一個重要的。你說我這個搞建材、水泥的企業怎麼人性化呢?產品不能人性化,但服務員可以人性化、推銷員可以人性化嘛,這都是要有人性化的,至於說消費品那就更加可以人性化了。

現在的消費品跟一百年前也不一樣了。一百年前的消費品的作用就是最大的滿足消費者,一定要讓消費者感到成本最低。但是後來發現,最優成本是做不到的,為什麼做不到呢?比如女同志要買披肩,你知道市場上有多少種披肩嗎?每一個質量怎麼樣,每一個價錢怎麼樣,你得花成本去找,等你找到了都記下來,比較過後再去買,早就沒了,所以人們都不走這條路。經濟學在50年代就提出了次優選擇,意思就是說,我不是最優的,我是退而求其次的。我去買一個披肩,看了兩家,不合適就不買了,即使買了,你問她滿意嗎?她也只是說「湊合」,這就是次優選擇。現在,購買消費品的人們不是追求最大滿足,而是追求較小遺憾,這就是次優選擇。根據次優選擇,我們就得出了一個結論:產品一定要人性化。

人性化就包含了售貨員很好的對待顧客。你不能說我做建材,不需要人性化,產品需要人性化,服務也需要人性化,還一定要建立品牌意識,開拓市場就看品牌,品牌是多年積累下來的。

為什麼現在我們的知名品牌不夠呢?有人告訴我,日本的中醫中藥是從學去的,可是比如治骨頭痛的、治身上癢的、延年益壽的葯,日本在國際市場佔了一定優勢,我們的反而不行。這就告訴我們不但要懂得品牌,有這麼好的醫學、中醫寶貴的文化、寶貴的經驗、產品,為什麼不宣傳,你是宣傳力量不夠,還是科研力量不夠啊?這就是打開市場的門的問題,同時也要注意一點,過去常說酒好不怕巷子深,但實際上不是這種情況。酒好同樣需要做廣告,因為跟你競爭的品牌很多。市場開拓是門很深的學問,降成本跟品牌開拓也有很大的關係。你品牌真的好就能夠把成本降下來,因為銷售量大。

保持產權 培育企業家精神

第五個問題是企業家精神。一百年前,熊彼特提出創新理論的時候,曾經有一個比方,他說企業家精神就是創新者必然擁有的一種魅力。這話什麼意思呢?創新者就是企業家,企業家一定要拼搏、吃苦耐勞、有眼光,唯有如此,才能打開這市場。這看法到今天同樣是重要的。

最近的中央文件中你注意到沒有,提到過很多次企業家精神,這在以前是沒有過的。國企也需要企業家精神,民營資本、民間同樣需要企業家,因為它是在歷史中產生的。需要靠企業家精神去拼搏,小微企業同樣需要企業家精神。很多企業最早都是從小微企業起步的,沒有拼搏精神那怎麼行啊,所以企業家精神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同樣需要,而且更需要是國有企業領導者能夠率先發揮開拓精神,這是很重要的。

那怎麼來培育企業家精神呢?第一條就是保護產權。不保護產權怎麼調動企業家的積極性?所以中央文件裡面講到,不僅是物權,而且債權、股權、知識產權和其他各種無形資產都應該受到保護,這樣積極性就調動起來了。很多人怕的是什麼呢?「我一發明出來,你就盜用了」,這是知識產權的問題,需要樹立起法律的權威,各種產權一律保護。公有經濟產權要保護、私有、非公有的產權同樣需要保護,這一點很重要。

在談到保護產權的時候,歷史問題怎麼辦?中央文件中也隱隱約約提到了這個問題,但是這問題還要進一步深挖,處理歷史問題得有歷史的眼光。我到廣東、福建去調查民間信貸問題。很多人就說,應該讓民間信貸浮到水面上來,在陽光下公平競爭,它為什麼不敢呢?因為它在歷史上可能跟某個走私案有關、本人有可能放過高利貸或者走私過,他怕人家追查舊帳。當時我不了解情況,我犯了錯誤,但是以後就怕你追,所以這是一個大問題。怎麼樣做?一定要把這個問題說的很清楚,還有很多路需要走。

再看今天的銀行,信貸上也有問題。銀行有兩大歧視,一個歧視叫規模歧視,還有一個是所有制歧視,你是國有的就優先給你,你是民營的就往後排。這兩個歧視都不合市場原則。不應該有規模歧視,誰規模大我就貸錢給他。他們說如果都按照市場競爭原則的話,那就應該憑效益、憑你過去的記錄。信貸這個「信」是最重要的。

在這過程中發生過一件事。有一些地方已經實行了土地證,土地證和住房證到手后,一些農民就去辦了抵押貸款,有一些人反對,說萬一他不還了怎麼辦?那國家又要把它沒收了,農民沒房子住就會出問題。但後來調查發現,結果和預料的是相反的。

農民用房子、土地來抵押進行小額貸款,那是整個家族的財產。如果因為欠收、或者客觀原因還不了,全家族的人都會來保障你。為什麼?因為土地好不容易確權了,絕不會輕易丟掉的,你沒有錢全家族幫你啊。所以農民貸款的壞帳率是很低的,而且最後全家族擔保把錢還了。我們再追問,為什麼願意幫著還錢,他們說,實際上是等著將來土地升值。

家族企業有一個毛病,這是我們在南方企業調查的結果,家族企業有兩本帳,一本帳是經濟帳,一本帳是社會帳。經濟帳就是一定要把這企業搞好,讓全家族都能夠得到更大的利益。至於社會帳,是得救濟家族的人,盡幫助家族的人的責任,不然這一些人怎麼辦。

但是兩本帳一定會出問題,我們在農村調查時候就遇到過這樣的問題。有人說不合理,如果是孤兒寡母,喪失勞動力,幫助他們沒問題,但如果是吃喝嫖賭變窮的,這樣的人我幫助他幹什麼?所以家族不斷的分離。

企業家最重要的是懂得兩個道理,第一個道理,無論是什麼樣的企業家都不可能憑一個人的力量來創造,總要有同伴、總要有家族、親人。第二,企業家一定要懂得經濟學的一個重大變化。從古典經濟學開始就提出過一個叫理性經濟人的假設,人們都是以最大的利潤、最小的成本來進行判斷的,但實際上古典派的時間是工業化的初期,現在的觀點已經開始改變了,叫社會人假設,意思是說,人不一定全按經濟學的理性人的方式來做,比如說企業不是有矛盾嗎?企業不是有互相競爭嗎?經紀人假設是說最後一定是拼搏到底,兩敗俱傷,社會人假設就不一樣了,人是社會人,人是現實的人,人應該考慮到「協商、和解、雙贏」。

這六個字表明,社會人假設不是最優選擇,而是各自後退一步海闊天空。和解就可以合作了,最後的結果是雙贏的。企業家也應該是社會人,懂得協商、懂得和解、懂得雙贏。建材培養了大批的企業家,企業家也不是一個身份,是精神啊。

正在發生人力資本革命

第六個問題,正在悄悄的發生一場人力資本革命。國外有一種說法是,舊的人口紅利沒了,現在農村沒多少能進城了,改革的路也走到頭了,改革紅利枯竭了。唱衰的很重要一個理由就是舊的人口紅利沒了,舊的改革紅利枯竭了,這些觀點都是錯的。

其實,正在悄悄的發生一場人力資本革命。過去只有「海歸」,現在出現一個新詞,叫「城歸」,無論男女都在向回走,他們在尋找自己創業道路。

我在陝西漢中地區考察,那裡有南水北調的中線,從丹江口水庫把漢江的水引到北京、天津,環保部門有規定,沿漢江兩岸的農田一律不準撒農藥,不準使化肥,被查出來就挨罰,必須完全用有機肥料。這種糧食不使用農藥和化肥怎麼行啊,所以當地就改種茶樹,那裡有一個很有名的茶叫富硒茶。種茶樹不需要施化肥、也不需要施農藥,但需要勞動力,所以當地農民就叫孩子回家幫忙,這不僅解決了家庭和睦的問題,還解決了留守婦女兒童和空巢老人的問題。

我是貴州畢節試驗區的總顧問,對畢節的情況了解比較多。那個地方大量的人走出去,現在又自動回來辦小微企業。他們在城市中工作了幾年,有經驗又懂得技術、又交了朋友,還有了積累。我去畢節發現開了兩家麵包店,以前畢節人連饅頭都不吃的,還吃什麼麵包呢?現在他們的生活也改變了,打工者學會了做麵包、蛋糕,門口排了好長的隊在買。

另外,畢節是在貴州的西南部。當地的百貨商店有時裝,價格非常貴,在城裡當過裁縫學會了技術的人就回來開了服裝店,他們自己做最新款式、上海款式、香港款式都有、生意好、價錢便宜。更多的是旅遊,畢節風景挺好,最著名的風景是百里杜鵑,有一百里的山上全是杜鵑。人們開了農家樂,這種變化不僅是在貧困地區,富裕地區一樣有。

浙江土地確權以後,有些農民到城裡開作坊做生意去了,但田地總得有人種的,我們在浙江發現是安徽的人在種田。在蘇南考察時發現,蘇南的田是蘇北人在種,蘇南人自己去做生意了。這在過去人們想象得到嗎?農民自費進學習班學習農業技術、農業機器的修理等等。所以的正在發生人力資本的革命。人口資源枯竭的理論只能說明他們不了解。

的改革爭論了好多年,但改革從來沒有停止過,土地確權的改革使農民知道要學習、辦家庭農場了,這都在變化。

中等收入陷阱是個偽命題 不會陷入其中

最後一個問題,中等收入陷阱。對這個問題,我有一個新看法——中等收入陷阱是一個偽命題,他是沒有普遍性的。2007年世界銀行報告中提出,有一些國家到了中等收入階段,經濟就停滯在那個水平上了。拉丁美洲有幾個國家、東南亞有幾個國家,都是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它沒有提出怎麼解決,原因也沒有說清楚。實際上從國外的很多資料來看,事實是如此,但原因要分析。

中等收入陷阱實際包含三個陷阱:

第一個陷阱是發展的制度陷阱。發展家原來都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當地的土族勢力很強,比如酋長、大家族、地主之類。為什麼當初獨立者沒有改呢?因為這些人是有勢力的,而且他同意推翻舊王朝,也參加了獨立革命,所以就沒改。這樣一來,就耽誤了時間,改革是要趁熱打鐵的,如果那時候進行了土地的重分,就不會有後來這些矛盾了。現在越到後來就越難改,所以就變成制度性的問題了。

第二個陷阱是社會危機陷阱。既然土地制度沒改,傳統的統治方式也沒改,老百姓就有意見了,一部分人成為了激進派、左派,這部分人要重新起來鬥爭,結果內戰就發生了。這個時候,西方國家趁機就幫助原來的那些人,結果形成了長期的社會不和。

第三個是技術陷阱。所有的發展家,沒有資本市場,國內沒有人才。他們也會派人到國外去,但是大部分人畢業以後選擇在國外就業,不願意回去,那麼,非洲、拉美那些窮地方的技術怎麼能夠有突破?必須有技術上的創新才能走向成功。

很多人也不重視資本市場,只看重土地,認為土地越多越好,所以改革是很難進行的。這隻能說是當初錯過了最佳機會,改了就改了,不改拖到現在越來越難改。

是不會發生這種情況的。計劃經濟時代儘管有各種缺點,但在當時是必然的。因為處在受孤立、受封鎖的情況下,多次應該進行的改革都沒改。十一屆三中全會帶來的最大好處就是提出了改革開放,沒有改革開放就不可能有後來的這種局面。

儘管改革開放是很難的,但是畢竟有了幾個突破。第一個突破是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施行了這個之後,多年憑票供應糧食的情況沒有了,集市貿易,雞鴨魚肉什麼都有了。

第二個突破是勞動力多了。過去都是工分制,都不出力幹活,現在承包地的人不用那麼多,多餘的人怎麼辦?就開始創辦鄉鎮企業。 80年代初你坐火車、坐長途汽車都會碰到一個現象,一些農民樣子的人穿著西服,大包小包的推銷員產品,他們在自己找市場。這是大一統的計劃經濟體制突破的結果。

第三個突破是經濟特區的建設。你看那些高樓一棟一棟的建,工廠一座一座建。

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建立,鄉鎮企業的建立和鄉鎮企業的市場開拓,還有經濟特區的建設,是在平靜的水面上丟下了三塊石頭,從此激起了層層波浪,經濟再也不可能倒退回去,所以我們應該是這麼來看待的。有什麼中等收入陷阱啊,跟是沒關係的。

我們是發展家,但是有一點是跟人家不一樣,所有那些發展家,改革就改了,它是不會倒退的,不管它原來是奴隸制、大地主制,它從傳統的模式出來的,它的目標是資本主義目標,既然是資本主義目標,那它就會這麼想,怎麼也不會回過去那個傳統社會,所以不會倒退,就會停滯在中等收入水平上面。

但不一樣,因為有可能倒退,儘管現在倒退的可能性越來越少。因為是從計劃經濟過來的,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不了解的人認為這就是倒退了,很多人說,平均主義好、吃湯泡飯好,但他不懂,計劃經濟是你屬於哪一個檔次你哪個檔次的鍋里吃飯。

十八大以後各方面的改革都在進行,所以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是不可能的,正在變化,而且變化會越來越多。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