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從雲端到落地,達闥科技走出了商業化的第一步

用100億元做雲端機器人。這是達闥科技CEO黃曉慶在去年8月由雷鋒網主辦的CCF - GAIR 全球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峰會上接受雷鋒網採訪時表示公司正在做的事情。

當時,對於這家公司,很多人並不熟悉,成立時間不到一年半,做的事情也是讓人覺得匪夷所思。

「宏觀的理解,就是把機器人的大腦放到雲端,然後用網路接到一個機器人的身體上,也就是把機器人變成三個部分,把機器人的大腦放在雲端,把機器人的神經網路變成移動通信的網路,然後把機器人的本體變成一個阿凡達,這樣就形成了一個雲端機器人。」對於什麼是雲端機器人,黃曉慶如此解釋。而要實現這樣的雲端機器人,黃曉慶認為需要100億。在一片機器人企業做著語音玩具機器人時,黃曉慶和他的公司無疑是這個行業的一股清流,很快得到大量關注。

這是一個宏大的計劃,黃曉慶表示大概需要十年時間才能達成,那麼,在這10年中,達闥將如何實現商業化,成為其生存的根本話題。

商業化的第一步:雲端導盲機器人META

在CCF - GAIR 上,黃曉慶曾向雷鋒網()表示公司正在研發一款針對盲人的導盲機器人,這將成為達闥科技商業化的第一步嘗試。而在2月23日下午,達闥科技在發布會上正式推出了這款產品,META。1935年全世界出現的第一個導盲狗就加META。同時,META代表元數據的「元」,即最原始的數據架構。

導盲機器人META其實是頭盔的形式,不過達闥科技介紹這款產品堅持使用機器人的定義,這是因為頭盔只是一個載體,真正工作的是與頭盔連接的一款手持設備,而該設備正是達闥科技的雲端機器人。

頭盔上裝有8個激光雷達和2個雙目攝像頭,可對環境進行全方位掃描並建模,而語音系統則向使用者提供交互給出行動的指示。而這些數據的處理,都在達闥科技的雲端進行。

這個產品的技術與智能駕駛汽車是相似的,對環境作出識別從而作出判斷,不過同樣的,智能駕駛汽車面臨的複雜環境問題META也不可避免,根據業界普遍的說法,智能駕駛要實現落地,至少要5年時間。那麼,META又將如何打開市場。

「導盲是更低速度的智能駕駛,我們為什麼選用導盲,就是我認為當汽車高速運動的時候,也許移動通訊的覆蓋和質量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好,而且汽車可以去很多地方,可能移動通訊的覆蓋並不好,所以它不符合我們雲端智能的早期設備。但是導盲,盲人移動速度很低,而且他所去的地方一般都是有人的地方,所以他用這個比較適合。第二我們採用的技術,在低速運動下面,在我們3D匹配下面,它可以有非常高的精度,能到厘米精度,所以它適合做導盲這個領域,所以我們對這個很有信心。為什麼汽車不能商用?你無法在關鍵時候在演算法出現振蕩的時候把人類放到控制回控當中去,所以汽車商用很難說,如果汽車要用雲端智能我覺得商用會更好,在我們控制器中我們可以採用融合智能的方法可以讓盲人更安全。」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黃曉慶向雷鋒網如此回應。據悉,META的定位可達到10cm,這也是盲人的安全距離。

當然,這種說法有一定的說服力,雷鋒網編輯在體驗META的時候也感覺它能快速識別出多種障礙物,不過環境永遠是最大的變數,META能不能擋住這樣的壓力,還需要接受市場的檢驗。

現場觀眾體驗META

未來:成為智能機器人時代的運營商

這次發布會除了雲端導盲機器人META,達闥科技還發布了移動雲端智能控制終端DATA,這才是達闥科技的核心產品,即雲端機器人運營平台。可以定製,可以擴展,MEAT是其一個應用方向。未來達闥科技還會推出各種定製化產品,在黃曉慶看來,除了醫療最有前景的是安防領域,不過推出這些產品的目的還是推廣DATA,最終的方向還是智能機器人的運營商。

「我們的專註是將來成為雲端智能機器人的運營商,但是我們現在的產品,不是家庭保姆,我們也很難通過導盲這些獲得很巨大的市場。我們現在的產業是什麼,嚴格的說,是智能安全網路。所以我們今天推出來的產品,最核心的是DATA,DATA承載了我們的安全網路、安全雲和人工智慧。所以這是我們希望用它來形成未來能推動這個產業鏈發展的,我不希望最後我什麼活都我干,我希望別人來做機器人的本體,我們做機器人的大腦和機器人的神經網路。」

這段話如果從一個普通的創業者口中說出,得到的一定是質疑的眼光。不過,這個人是黃曉慶。在創業之前,黃曉慶任職移動研究院院長,這也是為什麼當他提出要做智能機器人時代的運營商,大家會覺得這是一件可行的事。這樣的信任也體現在投資方,在去年5月天使輪達闥科技就拿到3000萬美金,由軟銀投資。而在這次發布會上,黃曉慶再次宣布完成1億美金的A輪融資,這次主要投資方除了軟銀還加入了富士康。

達闥科技發布DATA並將其裝置PEPPER上

其實,從去年開始雲端機器人這個概念也開始被其他企業提出,瑞士的初創企業Rapyuta Robotics在去年9月獲得1000萬美金融資,同時正在進行可用於基礎設施監察的無人機研發。該無人機嵌入了「智能機器人大腦」,可以進行持續的戶外工作,適用於像水壩那樣需要頻繁監視但人類不易到達的區域。它不僅讓基礎設施監測變得更加客觀,而且會減少巡視員的工作。據悉,該無人機監察器能夠去人們渴望監測的任何地方。除了室外應用以外,Rapyuta Robotics也在研發室內定位系統,目標是不藉助任何攝像機及動作捕捉設備,將無人機的定位誤差控制在10厘米以內。而在巨頭方面,谷歌也開始讓機器人在雲端協同學習。

未來,不可避免的是這樣的創業企業會越來越多,誰最終成為智能機器人時代的運營商,成為智能機器人時代的移動,目前我們無法得知。而對於這些企業來說,生存下去才是最核心的。

在去年5月拿到3000萬美金的天使輪后,黃曉慶曾表示移動信息化將是達闥科技未來兩三年的盈利產品,2017年將實現收支平衡。作為達闥科技推出的第一款雲端機器人產品META,無疑承擔的責任將是重大的。據介紹,META將在下半年實現量產,價格在5000元以上。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