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27年在先鋒山上守望的雙語教師沙正友丨四川教師風采

沙正友

先鋒,攀枝花市仁和區三大山峰之一,海拔2000多米,位於太平鄉境內,這裡與仁和前進鎮、中壩鄉接壤,並與雲南永興鄉比鄰。先鋒山腰上6.7平方公里的地區,居住著300多名彝族同胞,這裡的孩子上學,只能到太平中國小先鋒教學點。沙正友,就是這個先鋒教學點的教師,一個48歲的彝族漢子。 1990年7月參加工作,27年來一直堅守在這裡。

民族情結,27年堅守

先鋒教學點始建於1964年。1990年,原有彝族教師陳友文已滿55歲,急需找一個懂彝語的人來接班。先鋒山上的孩子全是彝族,他們剛上學時聽不懂漢語,所以這裡的老師必須「雙語教學」。高中畢業的沙正友,應邀從攀枝花市鹽邊縣高坪鄉來到了先鋒教學點代課。陳友文成了沙正友的導師。沙正友後來轉為民辦教師, 1996年9月,陳友文老師退休后,沙正友成了先鋒教學點的唯一能進行雙語教學的教師。1998年,沙正友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攀枝花市師範學校民師班,取得了中等師範文憑,同時也被轉為公辦教師。就這樣,沙正友在先鋒山上安上了家,紮下了根。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這裡是一個不通路、不通電、不通電話的「三不通」地方,學校就在一片松林里,沙正友用松明火把照明就教了3年多。自己的生活用品和學慣用品、書本就靠肩扛馬馱,翻山越嶺到中心校開會有30多公里山路程,來回都要走兩天。渴了就飲山泉,餓了乾糧充饑。曾有幾回遇到山洪泥石流險些喪命。有很多時候,因山裡缺醫少葯,生病了都堅持上課。幾次病倒在講台上。現今,山路通了,電通了,手機信號也有了,但這裡的確太偏遠了,調來的老師沒有一個能堅持下來,一年半載就走了。學校領導幾次想照顧他,讓他調動到條件好的學校,但他都一一謝絕了。我們追問他原因,他拉過我們,指著一群對我們張望的彝族孩子,說:「他們是我的同胞,作為一個彝族人,連我都不留下,誰留下?」一句質樸的話,對他27年堅守偏遠彝族山區教學點真正原因的詮釋。

以校為家,夫妻獻出青春

沙正友沒有自己的房子,一家人就住在學校的單間宿舍里,沙正友的妻子沒有工作,還是易地搬遷的農村人,在當地是沒有土地的,沙正友當時民辦工資也就幾十元。先鋒教學點屬「一師一校」,每個月能比中心校教師多領到350元的農村教師津貼,但一家人的日子還是過得很緊巴,大兒子在川師讀大二,小女兒也在西南醫科大學上預科,每個月都需要不少錢。家裡錢實在不夠用,妻子只有外出打工,沒有一技之長的她只能做幾十元一天的苦力。但學校事情太多,妻子經常被沙正友叫回來做義務工。沙正友常認為自己愧對妻子,十多年沒有給妻子買過像樣的衣服、首飾,也沒有帶妻子出去旅遊過。

由於生活在海拔2000多米的高寒彝族山區,加之繁重的雙語教學及複式班工作,沙正友在這裡送走一批批的學生,曾幾何時,他自己卻兩鬢染霜,額頭被歲月無情的刻下一道道深深的皺紋。他最大的願望就是這裡有個接班人,雙語教學的老師不好找,這裡又不能沒有老師。他有個計劃,這裡實在沒有人來任教,他就準備把自己的讀川師大的兒子培養為一名教師,回來大山中繼承父業。

將漢語教學作為教學重點

二十多年的教學工作中,沙正友根據彝族孩子的認知特點,積極探索適宜的教學方法。他認為只要彝族孩子們的漢語能力這一關過了,學習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他讓彝族家長和孩子們深知漢語是國語,走出山裡不會說漢語就沒法交流。入學前他就要求家長做到孩子生下來就教多用漢語和孩子交流,不管是否能聽懂。孩子上學后,學前班和一年級的教學任務也以漢語教學為主。他認為,讓彝族孩子會說漢語,是課堂教學順利進行的關鍵。否則孩子們無法用漢語回答問題,課上一言不發,也無法寫作文,更無法讀懂數學應用題。

在漢語教學上,沙正友循序漸進,從詞語到句子,由易到難地引導學生之逐漸熟悉漢語的表達方式。為了鼓勵學生學習的信心,他還在教學過程中採用獎勵法。抓住孩子的喜好,比如孩子喜歡什麼東西,他就讓孩子先用漢語表達清楚,才能獲得獎勵。此外,他還要求同學之間交流也用漢語,「會說的」教「不會說的」,他則適時糾正。

學生德育問題,逐個擊破

5年前一年級的何文發,由於父母的智力水平不高,受父母的影響自己的智力也很差,行為習慣差,學習成績差。沙正友首先從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入手。教他洗臉,掃地整理學慣用具。每天堅持檢查引導。還將他安排在講桌前,時時關注,隨時給予指正。平時握著他的手一筆一畫地寫字,幫著他掰手指數數。經過一學期的努力,何文發基本學會了洗漱,身上的虱子也沒有了。

另一名學生何帆,也是沙正友的關注對象之一。何帆雖然聰明,但脾氣怪。和家人、同學都合不來。做事情我行我素。從一年級第二學期開始,沙正友就根據所掌握的情況,通過與家長聯繫,溝通的方式,指導家長配合老師教育孩子。在學校也隨時關注學生的一舉一動,針對性地進行批評指正。有目的地設置一些挫折,慢慢的,何帆的脾氣逐漸改變,到了三年級好像變了個人似的,和同學們打成一片。成績從倒數第三躍到前二名。

在沙正友的努力下,彝族同胞把孩子都送到學校,沒有一個輟學。在他教過的學生中,先後有4個彝家孩子考上了大學,1個考上研究所。因成績突出,他多次被評為鄉、區級優秀教師和優秀班導。2012年9月,他獲第九屆四川省優秀鄉村教師「怡和燭光獎」, 2013年8月被四川省委省政府評為「四川省優秀教師」。他27年的堅守,碩果累累,為偏遠彝族地區教育事業做出巨大貢獻!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