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住房城鄉建設科技創新「十三五」專項規劃》發布,旨在提高科技進步對行業發展的貢獻率,促進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目 錄

一、發展基礎與趨勢 1

(一)發展基礎 1

(二)發展趨勢 3

二、總體要求 4

(一)指導思想 4

(二)基本原則 5

(三)發展目標 6

三、重點任務 6

(一)推動規劃設計技術創新,促進形成集約空間格局 7

(二)推動智能化技術應用,促進城市安全高效運行 8

(三)提升節能減排技術水平,促進低碳節約循環發展 9

(四)加強技術集成應用,促進城市環境生態宜居 11

五)構建綠色建築技術體系,促進建築品質顯著提升 12

六)發展綠色建造方式,促進建築產業提質增效 13

(七)推廣經濟適用技術,促進農村環境明顯改善 14

(八)強化創新能力建設,促進科技成果推廣轉化 15

四、保障措施 16

(一)加快科技管理改革和機制創新 16

(二)拓寬多元化資金投入渠道 17

(三)加強國際科技交流合作17

(四)營造行業科技創新氛圍17

為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落實住房城鄉建設部「十三五」發展規劃工作部署,明確「十三五」時期住房城鄉建設科技創新發展思路、目標和重點任務,特制訂本規劃。

一、發展基礎與趨勢(一)發展基礎

「十二五」以來,住房城鄉建設行業認真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圍繞新型城鎮化「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發展戰略和節能減排目標,統籌推進重大科技研發、創新能力建設和成果推廣應用,組織「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和城鎮化與城市發展領域一批重大科技項目研究開發,行業科技創新取得顯著成效。

新技術融合應用不斷深化,城鄉規劃科學水平進一步提高。城鄉遙感監測、城鎮建模模擬、城市運行「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手段的應用,提升了對城市規律、功能組織、安全風險的認識深度和對人口、用地發展的預測精度,提高了城鄉規劃、城市群規劃編製科學水平。通過「多規合一」技術突破和管理創新,提升了空間規劃統籌能力和行政審批效能。

技術集成創新與應用水平不斷提高,綠色建築實現規模化高效發展。全面落實國家《綠色建築行動計劃》,對綠色建築全生命期關鍵技術和產品設備進行了重點支持,構建了面向建築群和城市片區的綠色建築規劃設計評估診斷方法和綠色建材評價標識體系,為實現綠色建築技術標準體系的全覆蓋提供保障。在不同氣候區完成了上百項綠色建築創新示範工程,有效支撐了全國3.6億平米綠色建築的推廣應用。

關鍵技術裝備取得重大突破,城鎮節能減排水平邁向新高度。突破了可再生能源建築應用的技術瓶頸,研發了餘熱廢熱利用、北方空氣源熱泵等建築供暖裝備,完善和提升了建築節能標準體系,有力支撐了建築節能實現「三步走」的戰略目標。實施中德、中美等國際合作項目,推動被動式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築等技術發展。突破了針對不同類型水源的「從源頭到龍頭」多級屏障成套技術和組合工藝,為城市飲用水「龍頭水」達標目標的實現提供了技術支撐,凈水和水質監測關鍵材料與裝備實現自主創新和優質製造。建立了可保證穩定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的城市污水處理成套工藝系統,整體技術水平實現國際並跑。

現代信息技術實現融合應用,探索了城市建設管理新模式。發布《智慧城市管理公共信息平台》、《智慧社區建設指南》等,引導城市綜合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整合信息資源,提升城市精細管理服務能力,形成一批智慧城市典型案例和模式。在城鄉規劃實施、風景名勝區資源保護、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等領域推廣遙感技術應用,建成行業遙感應用技術平台。

攻克重大技術難題,顯著提升工程建造水平。攻克了超高層及大跨建築施工、結構安全與抗震、防火、抗風雪災害技術等一批重大難題,工程建造技術和裝備達到國際先進(部分國際領先)水平。形成了千米級超高層建築設計建造技術體系,支撐了上海中心、廣州金融中心等重大工程建設。在工業化建築結構設計、構配件生產、安裝施工等方面取得技術進步。實現了基於建築信息模型(BIM)的建築工程信息化管理,建立了自主知識產權的應用系統和標準體系,並在深圳平安大廈、廣州東塔等數千個項目中推廣應用。

「十二五」時期住房城鄉建設科技發展取得顯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和問題,主要表現在:支撐行業發展的創新供給不足,多數重點領域仍處於跟跑水平,自主創新能力亟待提升;科技成果與市場需求間有一定差距,成果轉移轉化力度不夠;複合型科技領軍人才缺乏,行業科技創新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

(二)發展趨勢

1.科技創新成為新型城鎮化和城市發展的內生動力

城鎮化發展面臨資源環境瓶頸制約和綜合承載力不足的嚴峻挑戰,必須向以質量效益為主導的可持續發展轉變,向創新要素主導發展轉變,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發展道路,實現城市粗放管理向城市精細治理轉變,提高城市發展持續性、宜居性。面對新形勢新要求,需要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解決「城市病」等突出問題,提升城鎮化水平和質量。

2.新一輪科技革命推動建築業產業轉型升級和城市管理模式創新

以智能、綠色、泛在為特徵的通用性重大技術突破,將對生產和生活方式帶來革命性影響。清潔能源、新材料、先進位造、信息技術、人工智慧、虛擬模擬等新技術在城市規劃和城市設計、工程建造和質量控制、城市管理和安全保障等領域應用,勢必牽引城市管理和服務方式的變革,推動建築業轉型升級。加強跨行業、跨領域的新技術深度融合和創新應用,加速行業科技進步,將是「十三五」行業科技創新發展的新機遇和新趨勢。

3.科技管理改革和機制創新向縱深推進

科技體制改革取得一系列突破性進展,但束縛創新和成果轉化的制度障礙依然存在。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管理要抓戰略、抓規劃、抓政策、抓服務的新定位和新要求,必須推動政府職能從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發揮政府引導、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發揮科研院所骨幹引領作用,加快形成適應國家科技體制改革要求和行業發展需求的科技管理新模式。

二、總體要求(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堅持「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貫徹落實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和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把握影響城鎮發展質量的規劃、建設、管理關鍵控制環節和國內外科技發展新趨勢,系統謀划行業科技創新和綠色發展新路徑,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著力建設創新型人才隊伍,著力加強科技成果推廣轉化,著力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發展的建築業產業體系,為住房城鄉建設事業創新發展和科學發展提供持久動力。

(二)基本原則

堅持需求牽引,綠色發展。聚焦國家發展戰略和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重大需求,突出以人為本,發揮科技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先導作用,促進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活環境和綠色生活方式。

堅持深化改革,聚合發力。立足構建引領行業轉型發展的科技創新體系,集成整合優勢科技資源,推動行業科技力量協同創新,構建良好創新生態,完善基礎研究、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創新鏈建設,促進科技創新與行業發展有機融合。

堅持重點突破,加速趕超。針對城鎮綠色發展的需求與瓶頸制約,開展共性關鍵技術補短板和系統集成,強化科技創新在提高城市綜合承載力、治理「城市病」、改善人居環境、推動綠色城市和綠色建築發展中的支撐作用。

堅持全球視野,開放合作。探索國際科技合作新模式、新途徑、新機制,深化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吸納全球創新資源推動行業技術進步,增強行業國際影響力和產業競爭力。

(三)發展目標

以綠色發展為核心,以資源節約低碳循環、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為目標,強化科技創新和系統集成,統籌技術研發、應用示範、標準制定、規模推廣和科技評價的全鏈條管理,抓好人才、基地、項目、資金、政策五大創新要素,取得一批前瞻性、引領性、實用性科技成果,顯著增強行業科技創新的供給和支撐能力,為推動城市綠色發展,促進建築業向工業化、綠色化、智能化轉型升級提供科技支撐。

——關鍵技術和裝備研發應用取得重大進展。重點突破城市空間集約利用、建築節能與綠色建築、城鎮污染減排與資源綜合利用、城市生態修復和人居環境改善等方面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集成,推廣應用一批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產品,整體提升住房城鄉建設技術水平,大幅提高科技進步對行業發展的貢獻率。

——科技創新體系基本形成。科技創新管理和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行業創新能力系統提升,形成技術研發、行業應用、管理服務、風險防控的科技創新協同體系。完善基礎研究、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創新鏈建設,顯著提升科技資源質量和水平,形成多元主體協同創新格局。

三、重點任務

以綠色發展、智慧發展為主線,結合城市總體規劃改革、綠色建築、生態修復和城市修補、城市精細管理等行業和部門重點工作,組織開展相關領域科技研發和創新能力建設,構建基本完備的技術體系,並加強科技成果與標準制定的有效銜接,逐步提高標準水平。

(一)推動規劃設計技術創新,促進形成集約空間格局

1.加快建立空間規劃「一張藍圖」技術體系

加強城市資源環境承載力、生態安全、開發強度及開發績效評估技術研究,支撐城市生態控制線和開發邊界的科學劃定,構建平衡適宜、可持續的城鄉空間格局。強化城市發展戰略、現代化城市目標體系研究,構建均等化配置城市基礎教育、醫療衛生、公共文化、公共體育等公共服務設施的技術指標體系。研究建立服務保障能力同戰略定位相適應、人口資源環境同戰略定位相協調、城市布局同戰略定位相一致的規劃評價技術體系,支撐完善規劃實施評估方法。建立統籌各部門空間規劃信息的「多規合一」資料庫,完善城市空間規劃信息平台構建技術體系,支撐部門信息共享、管理協同和綜合評估,提升一張藍圖實施管控力度。推進基於人群時空行為等大數據的多位感知、信息融合、時空建模和虛擬模擬技術研究,研究建立完善城市設計新技術體系,支撐建立城市設計輔助決策系統。

2.推進城市存量規劃與綠色發展技術集成融合

建立推動城市綠色發展方式的規劃技術標準體系,引導城市政府的規劃管理轉型。加快存量規劃與城市有機更新、綜合交通系統、低碳生態等相結合的規劃方法和技術系統研究,發展基於新技術的「城市體檢」方法,系統查擺問題,開展不同類型城市修補、有機更新試點示範。研究城市地下空間與地面功能統籌規劃技術及地下工程設計施工技術,舊城保護規劃適宜性技術,城市綜合交通規劃技術的集成體系,以及城市醫療、養老、體育運動等健康城市的規劃技術。

3.加強城鄉歷史文化遺產、風景名勝區和世界遺產保護利用

研究建立區域性歷史文化資源的整體保護技術,歷史地段保護與宜居提升技術,城鄉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動態實施評估技術,低碳生態目標下的傳統建築修繕創新工程技術,工業遺產保護與更新方法,城鄉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動態實施評估技術,推動歷史城市風貌延續與特色營造的理論與技術方法更新。加快風景名勝區和世界遺產資源普查與保護狀況監測評估及分級保護技術研究,實施重要歷史文化遺產數字化工程及風景名勝區智慧景區建設。

(二)推動智能化技術應用,促進城市安全高效運行

1.推進城市管理精細化

構建面向城市管理、社會治理、應急管理、專項管理等網格化綜合管理與服務技術體系,拓展社區風險防範的網格化功能,以建築物資料庫為載體促進數字化城市管理平台與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對接。集成應用高解析度遙感、北斗高精度定位、無人機、視頻等技術,提升監督、執法專業技術檢測和取證技術裝備能力,建立城市精細化管理支撐技術體系。

2.推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運行智能化

推動大數據和虛擬模擬技術在城市生命線規劃設計和運行管理中的應用,構建城市供水智能化管控系統、精準定位實時感知和快速響應的市政管線安全運行及綜合管廊智能監控平台。開展地下工程施工現場可視化監測、信息化管理與安全風險預警技術研究與應用,建設大數據環境下開放式動態交互的交通網路精細化模擬系統和服務平台。發展物聯網支撐的智能建築技術,實現建築設施和設備的節能、安全管控智能化。

3.提高城市綜合防災能力

根據不同城市規模、城市功能、自然地質條件、氣候風險,研究基於大數據分析的城市運行安全綜合風險識別、脆弱性評估技術,開展安全韌性城市構建與防災技術研究。加快極端災害及突發事件下城市運行安全預警與功能快速恢復等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究。研發基於防災減災、節能減排的城市交通設施設計和建設技術,支撐城市軌道交通網路化效能提升和重大風險管控。研究不同地域特徵的海綿城市規劃設計和建設運行技術,形成內澇防控技術對策。

(三)提升節能減排技術水平,促進低碳節約循環發展

1.發展更高性能的建築節能新技術

研究超低能耗及近零能耗建築技術體系及關鍵技術,推進既有建築節能及綠色化改造綜合技術,研發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關鍵技術,加快高性能節能門窗和新型保溫產品的應用,開展可再生能源與分散式能源高效應用綜合技術示範,推廣基於物聯網和大數據的建築用能系統運行監測評估技術以及城市級建築能耗分析比對工具。

2.加快構建城鎮污水全收集、全處理技術支撐體系

開發城鎮污水高標準處理和資源化能源化成套技術與設備,研究氮磷、溶解性難降解有機物、致色物質和新興微量污染物強化去除技術,突破污水碳氮分離、污泥高級厭氧消化、干化焚燒、穩定化產物利用關鍵技術和裝備,形成適合不同地域氣候環境和循環利用需求的城鎮污水收集處理及資源化能源化整裝成套工藝方案及範例。研發小區雨水、黑水、灰水分別收集、處理、儲存設施,以及多途徑水資源就地回用技術,實現小區雨水、污水等封閉性循環利用。

3.推動建設生活垃圾分類存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體系

研究創新生活垃圾分類存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與分類處理技術,提高垃圾分類效率和水平。加強生活垃圾生物處理、填埋與焚燒二次污染物減排等技術研發,開展現代化生活垃圾焚燒「鄰利」型等技術綜合示範。加快建築垃圾、糞便、餐廚垃圾、廚餘垃圾、低值廢棄物、存量垃圾治理等技術研究、裝備研製及規模化應用。構建生活垃圾基礎特性資料庫和全過程信息化監管平台。

(四)加強技術集成應用,促進城市環境生態宜居

1.構建多尺度、多層次城市生態保護與修復技術體系

基於城鄉生態安全與綠色可持續發展,研究城鄉綠色空間保護和生態修復、綠地優化布局和提質增效關鍵技術。研究城市群生態綠廊、濱水綠帶及城鄉休閒遊憩綠道網路構建技術。開展城市生態修復綜合評估、技術集成。研發綠地削減空氣污染和生態防護功能提升技術、既有綠地與老舊公園功能改造提升與海綿體建設技術、城鎮綠地碳匯提升技術,完善構建高碳匯植物資源資料庫。

2.發展城市水環境質量改善和水生態修復成套技術

系統研究並形成不同功能定位的城市水體構建與生態修復技術路線;突破消除城市河道黑臭的關鍵瓶頸,研發黑臭底泥清淤與淤泥、惡臭控制與安全處置成套技術與核心裝備。研發中心城區污水處理廠排放水提標與接納水體生態處理的水環境改善成套技術,保障城市河道生態補水水質安全。構建城市河道全網路信息集成平台,實現現場突發污染事件監視、水質監控、水資源調配功能一體化。

3.加強居住區環境質量保障技術研究

完善低污染室內裝飾裝修材料和構配件「測、評、控、用」技術體系,研發高凈化效率低運行能耗系列凈化設備,建立不同區域、不同建築類型的典型和新型污染物工程式控制制技術體系。研究基於大數據的高密度居住區熱島效應、採光通風、污染物控制的規劃評估及優化控制技術。研發居住區綠化景觀生態人文設計技術、微氣候營造技術和高碳匯植物配置技術,全面提升居住環境品質。

(五)構建綠色建築技術體系,促進建築品質顯著提升

1.提高綠色建築技術集成度

形成環境性能目標導向的綠色建築設計新理論、新方法和新工具,發展城區建設和改造的生態規劃設計技術。加快研發具有地域特徵和文化傳承的綠色建築整裝成套技術和產品,發展新型高性能建築結構體系和機電設備系統。推廣基於實際運行效果的綠色建築性能后評估,建立綠色建築運行效果資料庫和基於BIM的運營與監測平台,全面推進綠色建築高效益、規模化發展。

2.提升既有居住建築宜居性

發展既有住區適老化、低能耗改造技術,突破性能導向的建築監測及運營管理關鍵技術、隔震減震和建築物壽命提升技術、停車設施升級改造技術。研究老舊小區改造規劃、功能提升及修繕保護技術、適宜的新型電梯設備和電梯加裝技術。全面提升既有住宅的品質、功能和宜居性。

3.加大綠色建材開發應用

開發應用品質優良、節能環保、功能良好的新型建築材料和保溫、隔熱、防火、長壽命外牆保溫材料,研發環保型木質複合、金屬複合、優質化學建材及新型建築陶瓷等裝修材料。研發適用於裝配式建築的輕質、高強、保溫、防火、與建築同壽命的牆體材料及圍護體系。發展可再生資源製備新型牆體材料技術,發展生物質建材、環境友好型塗料、防水高分子材料等。

(六)發展綠色建造方式,促進建築產業提質增效

1.發展低環境影響和資源高效利用的綠色施工技術體系

開展施工現場揚塵、雜訊和固體廢棄物等污染物的排放源、定量數據、影響及控制技術研究,推動施工現場材料、水、電等資源節約與高效利用,以及建築垃圾減量化、無害化及資源化利用。研究建築工程施工工藝影響「四節一環保」的定量數據,建立綠色施工工藝清單。推動工程施工環境改善及施工人員健康安全保障的技術進步。

2.構建裝配式建築技術體系

發展裝配式建築結構、外圍護、設備與管線、內裝集成設計理論和技術方法,推動裝配式建築結構安全及可靠性設計及評價技術進步,研發裝配式建築標準化部品部件生產裝備,初步建立裝配式混凝土、鋼結構和木結構建築的工業化技術體系,形成集成開發應用模式。研究裝配式建築產品質量認證技術體系,研發裝配式建築設計、生產、施工、運維全鏈條建築信息平台。

3.推動智慧建造技術發展

研究「互聯網+」環境下的工程建設項目管理模式、工作流程、協同工作機制和標準體系,構建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PP)工程總承包項目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創新工程建設管理模式和技術手段;普及和深化BIM應用,發展施工機器人、智能施工裝備、3D列印施工裝備,探索工程建造全過程的虛擬模擬和數值計算。開展建築智能感測及建築結構自診斷等關鍵技術研發,建立健全建築評估及系統性改造、工程全壽命期監測、檢測、評估與維護的技術體系。

(七)推廣經濟適用技術,促進農村環境明顯改善

1.發展鄉村與特色小鎮規劃建設實用技術

以保護與傳承地域性傳統建築文化,提升村鎮規劃建設管理水平為目標,創新鄉村規劃編製內容與方法,形成村民參與、具有農村特色、能切實解決農村實際問題、便於實施的規劃技術與成果表達方式。建立鄉村建設規劃評價體系,保障鄉村產業規劃與空間格局協調發展。建立特色小鎮規劃建設評估、土地綜合利用、空間環境綜合整治技術體系,形成凸顯特色小鎮產業特點的空間環境風貌。

2.發展民居建築性能改造與提升技術

以滿足房屋現代使用功能與安全需求、傳承傳統建築文化基因、經濟適用為目標,建立因地制宜的村鎮房屋建造技術體系。構建傳統民居結構體系與圖譜,形成傳統民居營建與修繕工藝技術系統。研究針對生土結構、混合結構農村危房的加固與維修實用技術,發展符合地域性氣候特點和經濟發展水平的綠色民居建造技術,通過適宜性材料與構造方法,提升民居室內空間人居環境性能指標。

3.構建農村環境整治技術體系

加大不同類型縣域鄉村環境治理模式和城鄉一體化管理支撐系統研究,建立適合於各地地域特點的農村環境整治PPP投融資模式,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範式和經驗。開展農村污水和垃圾等生態循環綠色發展模式研究,構建與農村環境條件、居住生活特點相適宜的生態型農村環境整治技術體系。根據鄉村缺乏專業技術人員的特點,研發價格低廉、管理簡單、處理穩定、工業化生產的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構建依託於互聯網技術的遠程監視智能平台,開展適合鄉村特點的污水管網技術研究。開展與農村改廁、改廚以及垃圾收集、轉運、處理處置相配套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技術,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供技術支撐。

(八)強化創新能力建設,促進科技成果推廣轉化

1.加快推進科技創新基地建設

統籌規劃、系統布局行業科技創新基地建設,整合和優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骨幹企業的科技資源,圍繞綠色發展和智能發展,重點建設面向基礎理論和工程科學研究的行業重點實驗室,以及面向工程技術研發和應用的行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完善創新基地管理和運行機制,加強評估考核,促進科技創新基地高效運行、良性發展。推進城鄉規劃、建築節能、海綿城市等行業大數據平台建設。

2.推動行業智庫和科技人才隊伍建設

完善發展行業智庫,健全工作機制,發揮智庫和專家在行業發展戰略、規劃、政策研究、重大工程項目決策與評估等方面的支撐作用。培育符合行業創新發展要求的科技領軍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建設高水平科技創新團隊,加快形成一支適應新技術新工藝要求的、掌握高水平操作技能的人才隊伍,形成銜接有序、梯次配備、合理分佈的人才格局。培養一批能跟蹤世界先進技術、懂管理、善經營的科研管理人員。

3.大力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建立符合國家相關政策和行業特點的科技成果推廣轉化管理制度和辦法,建立健全與行業發展緊密結合的科技評估制度,加強科技計劃項目立項、驗收和成果推廣全過程管理,推動科技成果與產業、企業技術創新需求有效對接。健全住房城鄉建設技術公告和技術目錄發布制度,推廣綠色低碳、節能高效的先進適用技術,建設若干科技成果產業化基地和科技示範工程,推動新技術規模化應用,促進傳統產業升級。

四、保障措施

各級住房城鄉建設主管部門應加強規劃目標任務協調落實,在體制機制、資金投入、國際合作、營造環境等方面加強保障。

(一)加快科技管理改革和機制創新

建立部省聯動的科技創新協同機制,推動規劃落地、資源整合和基地建設。轉變科技管理職能,重點抓好科技服務、搭建平台、營造環境等基礎性工作。積極探索科技創新的市場化運作模式,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中的主體地位,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

(二)拓寬多元化資金投入渠道

加強中央財政投入和行業創新發展需求銜接,加大住房城鄉建設重點領域基礎性、戰略性和公益性研究投入,引導地方政府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強財政資金和金融市場的協調配合,引導、鼓勵金融市場和民間資本投入行業科技研發,發揮金融創新對行業科技創新的助推作用,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

(三)加強國際科技交流合作

深化建築節能、綠色建築、低碳生態城市等方面國際科技合作,開展城市適應氣候變化合作研究與試點,構建開放共享的合作交流平台。加強適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設需求的綠色建築及生態城市技術和標準體系研究,推動相關技術、標準、產品、裝備的聯合研發生產和推廣應用。

(四)營造行業科技創新氛圍

積極營造公平、公開、透明的科技創新生態環境,探索科技成果股權激勵等收益分配機制,激發行業科研機構和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加強住房城鄉建設領域科技宣傳普及和技術交流,加大科技表彰力度,加大對科技人才先進事迹的宣傳,著力營造尊重創新、尊重科技人員的社會氛圍。

我們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