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他創業十年,如今管理百億資金,要做私募中的華為

▲星石投資董事長江暉

先將鏡頭拉回到十年前,剛剛成立自己的私募基金星石投資,江暉就面臨職業生涯中最嚴酷的挑戰。

那是2007年,A股最癲狂的一年,以逼空式上漲創造了股指、成交量、開戶數等多個第一。

這年2月,江暉從公募基金辭職,2月16日,上證綜指以3018點開盤,突破3000點整數大關,2月27日,大盤暴跌8.84%,收2771點,創下10年來單日最大跌幅,超過900隻個股跌停,此後又一路慢牛盤升。

6月28日,星石投資註冊,這一月中,大盤二次探底至3563點后再次展開上揚行情。因為當時私募環境不成熟,註冊和募資都很複雜,直到7月30日才成立第一個產品,彼時上證指數漲到了4400點,等他們建完倉,已經衝到了5000點左右。

對一隻新基金而言,最大痛苦就是你剛要發力,卻趕上了行情的尾巴。更痛苦的是,身處當時氛圍,你並不知道是大牛市的開端,還是牛轉熊前最後瘋狂。

接近6000點,大盤還在漲,江暉卻決定把倉位往下砍,2007年10月15日,上證指數突破6000點大關,此刻星石已砍到空倉。到2007年10月16日,上證指數達到6124.04點,灼熱的氣氛下,似乎衝到8000點並不遙遠。

如果這是真的,就意味著星石踏空了行情——公司剛成立,並沒有歷史業績依循,人員剛到位,客戶對他們還在觀察期。投資者非常不滿意,做客戶回訪時,有人發脾氣:老子投在別人那的都掙了百分之二十多了,你才給我掙了百分之幾!年輕的客戶經理差點被罵哭。其實2007年星石回報率也挺高,但和那些飆上天的機構沒法比。有人開始說風涼話:江暉雖然是老江湖,業績也很一般嘛。你看別人都賺了那麼多,你們才掙這麼一點點,倉位這麼小,根本就漲不上去。

江暉不為所動。

2008年年初,次貸危機席捲全球,星石研究團隊判斷,影響是持續的,而且他們研究了三十個大類行業,發現二十五個以上都表現不好,整體趨勢向下。

其實當時也有很多投資老手成功在6000點逃頂,讓他們在熊市中折戟的是後面的抄底動作。上證綜指跌到5000點、3000點時,都有煙花般的反彈,每次會拉一些老手下水。2008年7月28日,上證綜指已摸高到2903.01點,上漲251.41點,很多人相信奧運行情已到來。但8月21日至9月18日的20個交易日內,滬指再跌24.87%,9月26日開始,A股再度展開一輪暴跌,滬指17個交易日下跌25%。

2008年10月底A股達到最低1664點 。不到一年時間內,下跌幅度超過72%,市值縮水最多達到二十二萬億,公募股票型基金冠軍產品收益為-3.07%。

只有6隻私募產品獲得正收益,其中包括星石全部產品,等於在沒有對沖工具的情況下取得正收益。

江暉一戰成名。

江暉是誰?他為何能在大起大落前如此鎮定?

猛攻一個城牆口的人

基金行業與通信科技公司,是否有可比之處?

至少私募基金星石投資創始人江暉,與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有氣質相近之處。

江暉頗像標準的「理工男」,彬彬有禮,嚴謹,他受不了低效的會議,無目的閑聊,可一旦談到最感興趣的投資理念,馬上滔滔不絕。他擁有24年股票和債券投資研究經驗,與肖華、呂俊、王亞偉等都是第一代公募明星基金經理,也是第一批「公奔私」基金經理。

像任正非一樣,江暉極為專註。他聚焦A股,採用中長期趨勢投資法,十年耕耘一個策略,所謂一個策略,即管理全部資產規模都採用「複製投資策略」,旗下所有股票多頭策略基金採用同一投資策略進行投資。

與華為另一個相似之處是,星石高度重視研發,其投研團隊近50人,其中基金經理12名,而且還在擴大,這幾乎是私募機構中最龐大的研究隊伍。公司架構和設計全部為投研服務,給投研創造「類真空」工作環境,不用受到市場浮躁氣氛影響,以保護他們的投資敏感性和專註度。為此星石設計了機構策略部,專門與客戶溝通公司觀點。成本很高的團隊,將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一個投資策略中去,是件很奢侈的事。

這與華為風格頗為相似。2016年5月,任正非曾有一次講話,談到華為的成功密碼是「堅持只做一件事」,堅定不移28年只對準通信領域這個「城牆口」衝鋒,在一個方面做大。華為只有幾十人的時候就對著一個「城牆口」進攻,幾百人、幾萬人的時候也是對著這個「城牆口」進攻,現在十幾萬人還是對著這個「城牆口」衝鋒。密集炮火,飽和攻擊。每年1000多億元的「彈藥量」炮轟這個「城牆口」,研發近600億元,市場服務500億元到600億元,最終讓華為在大數據傳送上領先了世界。

A股,就是江暉的城牆口。

創業十年,星石投資的資金管理規模已從最初的1.5億變為百億,躋身國內頂尖私募證券投資基金公司行列。十年中,A股歷經牛熊,上證綜指下跌30.40%,星石成立最久的產品已將大盤指數遠遠甩下(2007/7/30-2017/5/19)。

江暉是堅定的價值投資者,追求中長期絕對回報。價值投資幾乎已成為巴菲特標籤,只是在,他的價值投資理念有些水土不服。

「巴菲特提價值投資有一個前提,就是市場一直向上,滾雪球,找到最長的坡和最濕的雪,然後就一直在滾,但證券市場與美國不一樣,它還沒有進入一個穩定的通道。」星石投資總經理楊玲說,「這種情況下你滾雪球就很難受,因為找不到這樣的坡。」

A股並非以機構投資者為主,散戶佔比仍然在60%以上,這導致市場風格變化非常快,要求反應速度也很快,所以巴菲特買入並長期持有這種模式,在往往很難受。如果私募基金堅持不動,大部分都會被淘汰了。星石主要看中長期趨勢,並不一定買純低估值的股票。江暉將之定位為「比較積極的價值投資」,按長期價值投資評估,但操作時更積極。

全球第一投資策略師,華爾街傳奇投資家巴頓·比格斯曾在其名著《癲狂與恐慌》中寫道,我們經常忘記市場先生是一位施虐狂,他用盡各種辦法折磨我們,並以此為樂。美股如此,A股也如此,只是施虐的工具和方式不同。

相比於美股100多年的歷史,A股20多年的歷史,培養出的投資人並不成熟。用戶對基金需求非常簡單粗暴,也不太現實:漲的時候漲到第一名,跌的時候不跌。

這對機構投資者的挑戰是:既無法提供一個用戶心目中的完美產品,又不能離用戶的需求太遠。在此背景下,江暉所堅持的華為路線,會不時遇到挑戰,以及尋找捷徑的誘惑。

江暉所創業的2007年,是私募基金元年,這一年大批公募人才紛紛轉做私募,肖華和江暉號稱「價值投資的旗手」明星基金經理,分別創立了尚誠投資和星石投資,以此為標誌,陽光私募結束草莽英雄時代,開始規範運作。

十年中,資本市場上演冰與火之歌,經歷過從莊家時代到價值投資時代,經歷過從一飛衝天到斷崖式下跌,經歷過IPO暫停和重啟,經歷過在美上市公司回A潮,經歷過創業板神話,經歷過熔斷之痛。

研究一家基金公司十年,是切入這個宏大命題的抓手。江暉和星石的運行曲線與大環境相比,波幅並不劇烈,這驗證了一條定律:敏銳的市場嗅覺遠非優秀投資者的全部,還必須擁有獨一無二的金融智慧。

是穩健的冒險者,以人生為投資標的

江暉從小就是數學神童,就讀於復旦大學統計運籌系,畢業後進入國家統計局工作。

商業史上有著名的「九二派」,指的是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之後,受經濟改革推進的影響,大批在政府機構、科研院所、高等學校工作的體制內官員或知識分子紛紛下海創業。江暉並非「九二派」創業者,卻成為後來發展最好的兩家「九二派」公司的早期員工。

1993年,期貨成為市場新浪潮,江暉參加了第一批期貨人員考試,憑藉數字天賦考取全國第一名。這引起了國際期貨公司的注意,中期公司是「九二派」代表人物田源所創立,田也被稱為「期貨業教父」。江暉果斷放棄了當時看起來風光無限的公務員身份,成為第一批期貨研究員。

三年後,江暉認為債券投資更能創造投資價值,於是加入剛成立的保險公司泰康保險做債券投資負責人。泰康創始人陳東升,也是「九二派」中的佼佼者。

1998年,「老十家」公募基金公司獲批籌建,公募基金行業拉開序幕。江暉進入了華夏基金籌備組,成為第一代基金人。剛剛成立的華夏基金,員工總共十幾個人,江暉擔任債券基金經理,之後在2000年轉任股票基金經理。

這是一個里程碑事件,資本市場自此逐漸進入機構時代。公募基金最初很渺小,因為當時莊家還未退場,後來曝出的銀廣夏事件、呂梁事件,都是那個特定時期的產物。別人在做莊,他們在搞價值投資,最初根本搞不過莊家。

「之前客戶都不相信價值投資,從2002年開始,才慢慢獲得認可」。江暉回憶。在2003年,代表價值投資的公募基金經理髮掘出「五朵金花」,即寶鋼股份、石化、上海汽車、長江電力、兗州煤業。本來散戶都覺得這種股票很難上漲,但是自他們買入之後就不斷上漲。江暉當時重倉寶鋼,肖華重倉上海汽車。

令江暉印象深刻的是,2003年,有一次幾個公募基金經理去開講座,現場五六百人,居然還有證券公司的那個老莊家也過來聽,他們很好奇:為什麼你這個方法能行,我們的方法反而不靈了呢?從這一年開始,「基金經理」和「價值投資」開始為人所廣知。這意味著不需要買到控盤,只要很多機構把價值投資理念彙集起來,股票也會持續上漲。

2005年恰逢最大銀行系基金公司工銀瑞信籌備,江暉轉戰工銀瑞信任職投資總監。

創業之前,他職業生涯中最有意思的是:他參與過多家公司的籌備與創立,這些公司後來多數都成為業界翹楚,但他通常不會等到分享成熟期紅利,他是一個穩健的冒險者。

2007年,大牛市背景下,他成立自己基金的時間終於到了。

年初,肖華正式從博時基金管理公司離職,投身私募,一時業內震動,很多基金經理都飛到深圳去向他取經。他們都意識到,資產管理主要靠人,第二靠投資理念,第三靠公司機制。有這三點,就能創立自己的事業。

和公募基金相比,私募最大的優點是更加靈活自由,股東、管理層和基金經理是三合一的角色,基金經理能夠按照自己的風格設計策略,不用擔心與管理層或股東一言不合就被踢走。

「原來在公募的時候,必須要聽總經理的,我的話語權很低。」一位同樣在2007年「公奔私」的基金經理告訴我,「領導說怎麼弄就怎麼弄,但我並不欣賞這種銷售為主導的公司」。

他眼中,認為很多人願意做私募,就是要成為投資主導型公司,因為投資這個產品很複雜,難以預期,客戶也不知道要什麼,客戶只想:我要賺錢,你別給我虧錢。

但有時候很難與客戶描述清楚短期和長期的關係,你需要告訴客戶產品的邏輯,例如看三年期,跌的時候少跌一點,或者跌了以後還能漲回去。因此一個產品好壞,是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在以銷售為導向的公司中,作為被考核者很難做長期規劃。

江暉找了楊玲等合伙人,搭建起團隊,他們放棄了在公募基金的高薪。最初覺得規模到十幾億應該沒問題,沒想到現在已超過百億,而且私募行業從當年的雜牌軍變成了正規軍。

附註:2007年公奔私一覽表

有耐心的獵手,尋找最佳擊球點

星石十年分成兩個階段,即「1.0版本」與「2.0版本,江暉是有耐心的獵手,每一個版本幾乎都沿用超過五年。

最初他的設想是要控制回撤(回撤即產品凈值從歷史最高凈值回落的幅度,用來描述投資者可能面臨的最大虧損),也就是凈值要上漲,可能漲得慢一點,穩健一點,但一定要控制虧損,回撤率遠低於業內平均水平,近似債券基金。

在此理念之下,星石於2008年長時間空倉,江暉更想維護用戶體驗,跌這麼多的情況下,還能賺一點就很開心。

當然,這其中也有弊端,因為要控制回撤,就需要用多個指標控制倉位。江暉意識到,這種操作會讓一類客戶非常喜歡,因為絕對回報更穩當、安全,但也有一些客戶非常不喜歡,因為太穩了。

嚴格地控制回撤,也增大了踏空的幾率。如在2010年,機會主要集中在中小板,但當時江暉認為大勢有很大回撤空間,要控制回撤風險,所以在2009年下半年,2010年一季度,還有2010年三、四季度都踏空了。

雖然最後證明看對了大勢,2011年大跌時沒有遭受重大損失,基本沒下跌。還賺了錢,但中間也很痛苦。2013年情況類似,再次踏空了。這對星石的一個啟發是,不能夠只專註大盤趨勢,有些結構性機會必須要抓住。

這就是市場先生的暴虐之處:專業投資人應該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在別人恐懼時貪婪,客戶的建議卻往往滯后,相反,總是在高點很激進,希望基金滿倉,在低點的時候很恐懼,擔心你建倉。

江暉意識到,如果客戶能分成「喜歡」和「不喜歡」隊列鮮明的兩類,那這很難說是一個好產品。自2012年開始,他花了三年時間升級進入「2.0版本」,目標是讓更多客戶都滿意。

2.0版本不再要求時時刻刻不回撤,而是允許回撤,可以承受波動,但要在一定年限內凈值能夠回去並且創新高。因為的客戶大部分人投資是為了賺錢,而並非僅是不賠錢。

修正方法之後,在2014年底到2015年上半年,九個月時間,星石的產品漲幅在百億私募中名列前茅,但2015年的股災中,也出現了遠超債券基金、類似於公募股票型基金的回撤。

在成熟市場,收益和風險是對稱的,但在這個非成熟市場,兩者之間並不對稱,過於控制風險會損失掉很多收益,要規避同單位風險,收益可能會損失兩個單位,甚至更多。

2015年股災屬於黑天鵝事件,6月15日至2015年7月9日,短短18個交易日內,上證指數從5176點暴跌至3373點,跌幅達到34.8%,其中六天都出現千股跌停慘狀,流動性幾乎凍結,所有投資者幾乎都難以倖免。

2008年大跌時,星石因為空倉躲過一劫,但2015年股災中卻堅持滿倉,只是調整風格,如2015年上半年拿成長股最多,後來切換到消費股。

相比2007年,2015年更加難熬,因為星石當時是滿倉跌下去的,大盤調整最狠時,沒法換,也沒法拋。2007年它的基金規模才1.5個億,2015年已達到兩百多億,此刻承受壓力完全不同。天天有人需要他們證明:為什麼底部不砍倉?必須要提供一個邏輯,要證明你會怎麼辦,然後再提供風控措施,保證跌的時候你還沒事。

如果真的在壓力之下底部砍倉,也就意味著滿倉跌下來,空倉漲回去,生意就算結束了。外界不斷施壓情況下,私募基金中有人動作變形,被迫砍倉。此時,星石將投研部門隔離在真空狀態的模式再次發揮作用,投研人員可以獨立思考,不用受到客戶情緒干擾,在「慎獨」的情況下制定出策略。

2016年的熔斷又引起暴跌,但星石始終滿倉,承受了較大回撤,現在他們的目標不是控制回撤,而是要漲回去。

從2013年到2017年6月份,在使用了新方法之後,星石的複合回報率是之前的近3倍,夏普比率(一個考核收益與風險之比的指標)幾乎沒有變化。江暉謹慎地認為目前年限短,尚不能推測客戶已經滿意了,因為這個行業客戶體驗期是五年。

江暉認為,做基金經理其實就像IT界的產品經理,也需要關注客戶體驗。一個好的基金產品應該是與客戶「互動」出來的。客戶有盲點,他只想要賺錢,但不懂市場長期與短期的關係,短期的賺錢機會抓住了,但是可能在長期錯過了大機會。基金經理懂投資,但是不懂客戶體驗。所以需要不斷反饋,在基金行業,產品的反饋期可能是3-5年。

巴頓·比格斯在《對沖基金風雲錄》中寫道:「我們必須得擊球,裁判就是投資顧問和客戶,他們可沒那麼耐心,他們要求我們擊球,而且幾乎每天都在考察我們揮棒的成績。」

不管對自己的「絕對回報」理念何等堅信,江暉也同樣需要從中長期回報率和用戶體驗之間尋找最佳擊球點。

「奢侈」研究團隊,只為打出必殺一擊

星石有四大研究板塊,宏觀、周期、消費、科技,每個板塊又分為7、8個行業。

他們關注三個層面的景氣度驅動因素,分別是宏觀層面、行業層面與公司層面,這三個驅動因素佔據一個,就可能導致股價上漲。如果有兩個漲得更快,有三個必漲無疑。看起來,無獨特之處,難點在於找到三個層面景氣度變化的主導因素,如果抓錯了,可能就是個「煙霧彈」。

江暉比喻為,你對一個箱子打一拳,箱子動了一下,動是結果,這一拳就是驅動因素,他們需要找到的是這一拳如何發出的,來預測箱子動的方向和程度,找到「可能致命的一拳」。

以近期高端白酒的漲勢為例,星石將白酒股行情從「魚頭」到「魚身」都完整吃下。重點在於行業層面主導因素變化。自三公消費受到限制后,從2013年到2015年,白酒股價一直下跌,但星石研究人員在2015年底發現發生了一些變化,即三公消費在高端白酒中,佔有量不到5%,但是民間消費起來了,每年增速為15%。

這些行業數據來源,一方面來自公開資料,另一方面,星石研究人員自己也經常去調研,有時一年調研幾百次,看經銷商有沒有庫存,再去找行業協會找消費量的數據,去跟各個研究機構,包括上市公司,了解他們掌握的一手情況。由此得出了民間消費變化數據,並預期在2016年、2017年,高端白酒供求關係會發生逆轉。「因素千千萬萬,但你找主導因素就是這個,也就是未來兩年中高端白酒消費15%的繼續增長。」

確定了行業的景氣度反轉,再看自公司層面,星石看到高端白酒龍頭股中的A公司比主要競爭對手B溢價能力強得多。因為B出廠后經常要和經銷商談返利,必須總要給經銷商返利才能銷出去。而A不需要返利就能銷售出去了。說明A競爭力要強得多。而且2015年的時候,A在積極擴張經銷商,經銷商也很踴躍的與A合作,而B沒有能力獲得經銷商。到2016年底又發生了新變化,A開始砍經銷商,優勝略汰,將不好的經銷商淘汰掉,B卻還在擴經銷商,A與B之間,肯定是A更牛。

還有宏觀層面主導因素,經濟從下滑到止跌,L形由一豎變為了一橫,顯然消費會變好,因此他們不只買白酒,還大量買入消費股,消費股中最看好高端白酒。

要找到三個層面的主導因素,需要把好的行業挑出來反覆比較。如果不是大手筆搭建了近50人的「奢侈」團隊,根本無法完成對所有行業的三層面進行「地毯式轟炸」。

現在很多私募公司的投研團隊只有十幾人,江暉認為,如果他們僅做淺層市場研究,僅僅依靠外部研究,內部有個基金經理做判斷就足夠了。畢竟外部的券商,都有上千人研究隊伍,他們經常會帶著研究成果來路演彙報。

星石雖然也有這些外部研究合作,但江暉要求必須依賴自己的團隊來做判斷。因為外部的研究多是銷售導向的,每天推100支股票都認為是好的,有了自己的研究力量,就能夠借鑒外部成果,同時將真正的好與壞分辨出來,再交給投資決策團隊來判斷。

這支投研夢之隊是怎樣煉成的?

江暉特別喜歡培養應屆畢業生,而且尤為喜歡名校學生。星石投研人員中,清華北大佔比超四成。

為何不是以吸引成熟人才為主?因為這樣,一定能保證招到最好的投資苗子。

星石挑人非常苛刻,從2017年開始,只招最好的學校裡面最好的學生,這一點也與華為相似。先由學分高的學生中,挑選可以參加複試的,經過複試獲得實習資格。實習生要講報告,多數情況下江暉自己會聽,以判斷其水平高低,最後能留三分之一左右。

和其他公司不同,星石的投研團隊極其嚴格,從行業研究入手,即使做到了基金經理,也是類別基金經理,而不做全部板塊的研究覆蓋。目前近50人的團隊只有3個全行業基金經理。

它有一套完整的培訓工具,最初只限於怎麼去了解、認識一家上市公司,學會如何判斷行業中的好公司。當然,好的公司不代表就是一隻好股票,這還涉及到價格問題。從研究到投資有一個過程,就是怎樣把研究轉化為投資成果,這一步更微妙。

到此階段,研究員需要找到合理的買點和合理的買入理由,當他的建議被採納,也證明成功之後。就會被認為至少在投資方面有一定的悟性,此時可以更進一步,讓他拓展範圍,例如之前僅研究白酒,現在可以在消費大類中再研究幾個行業,看他的複製能力。

這是從行業研究到類別研究的過程,期間工作量可能是之前的三倍,但最初深度並非原來的三倍,因為一開始研究員所有時間都聚焦在一個行業,現在要分到三個行業,考驗就是怎麼覆蓋更多的知識。同時考驗能否將其中的投資機會抓出來。

如果真能抓出來,就可以去做基金經理助理,相當於輔助基金經理進行一些投資決策,助理再做一段時間就能成為基金經理。在星石,從研究員到基金經理,最快只有一年半時間。

十年來,星石投研團隊的人才流失率每年不到1人。

和任正非一樣,江暉並不在意自己的激勵,相反他拿出大量的股權來激勵公司員工,「這一點從來沒有動搖過。」早年創業時他從幾百萬年薪的公募基金經理,變成只拿一萬月薪,而如今他也並不一定是公司收入最高的人。

對這一點,他並不介意。「12名基金經理的排名中,如果我的業績沒有排在前幾位,那我才覺得我成功了。」

江暉是一個管理很精細的人,星石有十二位基金經理,他也是其中之一。「我們這個行業不能純做老闆,坐在辦公室裡面聽他們彙報就完了,這是技術性工作」。

他覺得自己和締造了微信的張小龍有點像。「哪怕他後來不幹具體工作,也是首席架構師。」江暉經常去琢磨規則,去研究一套怎樣能更好的、更客觀地反映基金經理投研能力的考核方法,通過這套方法來引導大家向總目標方向走。他比較得意的是,現在的機制能讓一個新人更快脫穎而出,培養周期很短,最早是三到五年才能培養成功,現在縮短到兩到三年。

同行眼中,江暉投資風格堪稱穩准狠,「在公募裡面,你的倉位可能永遠要是90%以上,就算是私募,有幾個敢把倉位干到零?多數人不敢,但江暉敢,他就能做到零。他特別自信,空倉三年沒問題,也可以滿倉,滿倉起來也是幾年。除非極端性系統風險下,他的基金經理不選倉位,只選板塊,你想這需要承受多大的壓力?對自己的判斷有多大的自信?」他的一位同行評價。

江暉對數字敏感,對判斷堅定,天生適合股票市場投資。據說他在公募基金時,曾參加過內部一個心理測試,檢測一個人面對壓力時的情緒波動線。

測試結果是,大部分人波動線幅度都很大,他的線卻幾乎是平的。

「像華為一樣,我們也是把全部身家性命,100多人全部壓在一個策略上,做精品店」。他感嘆。

文丨何伊凡

來源丨盒飯財經(ID:daxiongfan)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