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一種易被忽略的心理方法教育寶寶, 可讓其出色

父母對寶寶的教育,是一堂需要終生學習的必修課,孩子在每一成長階段,身體、心理都有不同的發展特徵,其中,在寶寶三四歲的時候,普遍存在一種心理現象——泛靈心理。家長充分利用好這種心理,會對寶寶人格的健全發育起著良好的影響作用。

看一則真實故事:

帶寶寶外出,看到蟲子,閨女有點害怕,其實,我也很膽怯,但是卻「違心」地說:「你看它多可愛,它也是一條小生命,我們不能傷害它,它爬得那麼努力,遇到阻礙也不怕」,和閨女一邊觀察一邊解釋,她似乎真就不那麼害怕了。每次看到類似的昆蟲時,還總說:「它是人類的好朋友,是益蟲」,還提醒我不要踩著呢,這就是「泛靈心理」起作用,激發了寶寶的愛心。

瑞士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幼兒期的孩子,存在一種獨特的泛靈心理。泛靈心理,就是孩子把所有的事物都視為有生命特徵的一種心理傾向。

生活中不難發現,幼兒總喜歡與無生命的東西對話,如與布娃娃「談心」,與玩具熊「講話」,在幼兒心裡,這些物品是有意識的、有生命的東西。

父母在對孩子平常的教育中,可將事物「擬人化」,遠比正面的講道理更有效。例如:寶寶把玩具娃娃拆壞了,父母可以說:「如果你破壞了玩具娃娃,她一定很疼,很難受,也變醜了吧?」孩子以後會非常注意,這遠比對孩子講大道理甚至吼叫見效,當然,讓孩子嘗試「破壞」,為滿足其好奇心理,這另當別論。用「泛靈心理」來使寶寶產生移情心理,進而產生同情心,培養良好的品格。

前不久,也看到了一位乞討媽媽,身邊還躺著一位4歲左右的女孩,與我寶寶的年齡相仿,頭髮蓬亂,穿一套已經看不出底色的秋褲秋衣,來來回回打滾擦地,顯然掩蓋不住小孩子好動的本色,那位媽媽一直手托下巴低頭沉思。

觀察到閨女一直在看這一幕,我很好奇地問她怎麼想的,她並沒有正面回答我的問題,而是抱著我的腿,是不理解?是同情?我蹲下來和閨女說:「看那個寶寶可憐嗎?咱們要不要幫助下她呀?」,閨女重重地點了幾下頭,我掏出兜里僅剩的2元零錢,閨女拿起來,迅速跑過去將錢放到錢缸里。

我為閨女點贊,她很自豪,接著我又說到:「你看這個小朋友沒有書吧?如果你不破壞書本,看完后是不是就可以捐給她呢?」,閨女:「恩,還有我要節約用水、用電,省下來也可以給這位小朋友用」,她開始「串聯」自己的愛心了。

2歲后,寶寶的各種問題不斷湧現出來,有的答案寶寶並不能理解,這時候,父母可以採用擬人化的方法間接回答,以激發孩子的泛靈心理,使之產生移情心理,進而產生同情心,為培養寶寶的愛心等打下基礎。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