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Coco(美國) / 可可夜總會(台) / 寻梦环游记(中) / 玩轉極樂園(港) | 彩蛋篇 以墨西哥亡靈節傳統為基本設定去發想出有趣的故事,小男孩意外闖入亡靈世界遇到祖先們,他也透過這場奇遇為家族做了些事,是講述親情的作品,對於有親人過世經驗的成年人來說很容易有所共鳴,對不排斥動畫電影的朋友,相當推薦這部。   適合幾歲以上的小朋友觀賞 只要能看懂字幕或聽懂配音的小朋友即可,沒有像《動物方城市》那般會嚇到小朋友的地方,劇情也不會很難懂。   觀影情報 .上映日期:2017/11/24 .片長:128分鐘(包含約21分鐘《雪寶的佳節冒險》,原片長為109分鐘) .級別:普遍級(0+) .電影資訊:@IMDb(8.9/2萬+)、@豆瓣(9.2/18萬+)、@爛番茄(96%/191) .主要獎項:奧斯卡入圍(2)、奧斯卡得獎() @ 2018年奧斯卡 .官方網站:@臉書(40萬+) .片尾彩蛋:無,演職表約8分52秒 .電影預告:官方 YouTube 播放清單   (以下心得談及劇情,會影響您觀賞電影的樂趣,建議看完電影再看)   題材:亡靈節、死後的世界、歌手、夢想;紙雕 papel picado、萬壽菊、亡靈節守夜、靈壇 ofrenda、藝術頭骨 calavera、靈獸 alebrije、煙火、音樂家、製鞋業、擦鞋童 電影背景:墨西哥   墨西哥亡靈節 亡靈節(Day of the Dead,西班牙語: Día de Muertos)是墨西哥的重要節日,跟華人的清明節十分類似,是家人、朋友聚在一起,為死去的家人和朋友祈福的日子,時間是11月1日到11月2日,為期兩天,與天主教假期萬聖節(11月1日)和萬靈節(11月2日)同天。   紀念方式為搭建私人靈壇「ofrenda」,在上頭擺放亡者照片、逝者生前喜愛的食物、「Alfeñique」、亡者麵包「Pan de muerto」、卡特里娜骷髏頭(La Calavera Catrina)、「骷髏頭」(Calavera)、萬壽菊、蠟燭(每根蠟燭都代表一位死去的家人)等。   墨西哥刻版畫家何塞·瓜達盧佩·波薩達(José Guadalupe Posada, 1852~1913)於1913年所創造的錫版畫角色卡特里娜後,當時並沒有受到重視,後經過數位藝術家的引用與推廣(代表性的像是迪亞哥·里維拉(Diego Rivera, 1886~1957)),現已成為墨西哥的文化形象代表,卡特里娜通常擁有纖細的身段,專著華麗女裝,全身都是骷髏。   這個我不確定,但應該是「Alfeñique」,用糖漿製成的藝術品。感覺這習俗有點像台灣早期大拜拜(如普渡、做醮)時用的「看桌」(又叫明粢尪仔/麻糬尪仔/糯米尪仔,後來演變成捏麵人),會用糯米粉、麵粉捏成各種動植物的形物(幾乎你想像得到的動物、神獸、水果、蔬菜都有),裡頭有餡料,拜完之後可以吃。   「Calavera」骷髏頭是亡靈節重要的形象物品,Calavera 是西班牙語中人頭骨的意思,但這個詞通常被指作是亡靈節中那些用糖或黏土裝飾或製作的骷髏頭物品。   亡靈節的由來可追溯至數千年前的阿茲特克(Aztec)、托爾特克(Toltec)等納瓦民族(Nahua)文化。納瓦民族認為死亡只是生命週期的一個階段,死去的人仍活在人們的記憶與精神中,悼念他們是不敬的行為。而死去的人會在亡靈節這段期間暫時回到人間,所以要在墓園與「ofrenda」之間灑上萬壽菊(marigold,又叫金盞花,西班牙語:la caléndula)花瓣,做為引領他們的道路,當他們來到「ofrenda」上,就可以享用他們生前最愛的食物、飲水,如果亡靈中有小孩子,也會在「ofrenda」擺上玩具。   萬壽菊橋(Marigold Bridge)這個應該是把亡靈節「在墓園與ofrenda之間灑上萬壽菊花瓣」概念給具體化展現出來的創意,一條條的花辮道路,變成連結冥界與人間的橋梁,另外也能看到冥界那端「阿茲特克金字塔」風格般的建築。   紙雕「papel picado」,在墨西哥隨時都可以看到這種紙雕作品,但是在亡靈節前後最常見。 那個概念有點類似於台灣以前(現在管制很嚴格了)隨時都有人在放鞭炮、放天燈,但過年(與元宵)最為常見。 片頭用「papel picado」說故事的表現方式很有創意!令人驚艷。   靈獸(Alebrije) 1936年時,30歲的佩德羅·利納雷斯(Pedro Linares, 1906~1992)病倒躺在床上不省人事,他夢見一個類似森林的地方,看到一隻有蝴蝶翅膀的驢,一隻有公牛角的公雞,一頭長著鷹頭的獅子,牠們全都喊著一個名字「Alebrijes」,當他醒來康復後,便用紙張創作他夢到生物的塑像,並取名為「Alebrijes」。 後又經過迪亞哥·里維拉、芙烈達·卡蘿(這兩位在前後文中皆有提及)等許多藝術家的注意,慢慢形成一種墨西哥代表性藝術。   佩德羅·利納雷斯的 Alebrijes 作品。圖片來源   在電影中也能看到 Imelda 的靈獸 Pepita,是一隻大貓的身軀,有老鷹的翅膀與後爪、藍綠色的公羊角、鬣蜥的尾巴。米高的夥伴狗狗丹丹,後來也長出能飛翔的翅膀。此外還有芙烈達·卡蘿的靈獸猴子,以及過場的靈獸青蛙等。   參考資料 1, 各專有名詞的維基百科:Día de Muertos、Ofrenda、Alfeñique、Pan de muerto、La Calavera Catrina、Calavera、José Guadalupe Posada、Calendula、papel picado、Alebrije、Pedro Linares 2, Top 10 Things to Know About the Day of the Dead – National Geographic(連結)   聯想共鳴的哭點 我看電影其實還蠻常哭的,但大多是只有眼眶泛紅,而且很多部大家覺得很感人的電影我都比較沒有那麼強烈的感受,像是《大法官》(The Judge, 2014)、《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택시 운전사, 2017)等,但這部就是眼淚流好幾條下來那種,還沒到放聲哭泣的地步。 我一直不太習慣網路上討論區常常有種現象,像是有人覺得《大佛普拉斯》(2017年)沒有想像中的好看,底下就會有人留言『你一定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不能體會社會底層的生活』,除此之外(非這部電影)也常出現『你看不懂』(或叫人家去看變形金剛)、『你一定是沒有那些經驗』(家人過世、缺錢、失業等)。 面對這種狀況我也無力改變什麼,我的想法就是,盡量把我的感受說得明確一點,試著讓喜歡或不喜歡這部電影的觀眾,理解我有那些感受的原因。 以這部電影來說,一定會有人哭得很慘,也一定會有人沒哭(然後搞不懂別人為什麼會哭),我試著把這部分的感受說出來,這些原因不見得會跟別人哭的原因相同。 我最近在看電影時,很容易因為一兩秒的畫面而哭,而不是因為劇情的鋪陳堆疊,像我在看《季春奶奶》(계춘할망, 2016)的預告就差點哭出來。 我的狀況來說,常常是因為已經有了某些人生體驗或感觸,譬如說,我發現人不管活到幾歲,父母都是個很特別情感的存在,一個父母早逝的老奶奶或老爺爺,看著父母年輕時的照片,想著想著可能就哭出來了,即使他父母在40、50年前就已經過世。那個父母雖然在他記憶中是個年輕小夥子,但永遠都是巨人般的存在。 當我體驗到這點後,即使隔了段時間(甚至是幾年),又看到可可死後抱著爸爸海特的樣子,我的這種體驗好像獲得驗證,認為人都是這個樣子,那個瞬間點只有一秒鐘的畫面,我就哭了,那是一種我也有過的體驗,是割捨不開的情感。 又或者一開始或許大家會覺得米高的家人都不管他的夢想,逼著他完全遠離音樂,但是到後段,米高問家人『家人不就是要互相扶持的嗎?』(指應該支持他的夢想而不是阻攔),我在想這段應該有很多人會感動,因為我們都期待著有那樣的家人來支持著我們努力追夢,但我的哭點不在這,而是我突然想到: 其實這家人一直都是在互相扶持的呀,只不過他們不是以扶持「米高」的方式呈現,而是扶持「外高祖母 Imelda」的方式呈現啊!Imelda 因為被走音樂之路的丈夫拋棄(雖然後來知道是誤會),進而不再接觸任何音樂,家人大概也是怕她觸景傷情,強烈的排斥音樂到變成一種反射動作,即使在 Imelda  過世後也沒改變,這不也是一種扶持嗎? 我有過類似的經驗是,我以前很喜歡吃某家紅麵線(但不愛加大腸或蚵仔),即使到現在我還是認為那家是我心中麵線的第一名,但是小時候不知道是聽到那老闆說我爸的壞話還是他們吵架(年紀太小記不得了),我這輩子從此不再去那家用餐。或許這樣的行為很幼稚、不理智,但我想表達給我爸知道的,大概是那種「我不管原因是什麼,我就是挺你」,即使我爸過世已經快20年了。 我不知道我的例子跟電影的能不能放在一起比較,但我的意思是說,Imelda 的家人應該天生也不討厭音樂,為了什麼要犧牲這種與大家同樂的機會?為什麼要在墨西哥這種音樂之國跟別人格格不入?難道不就是為了那份情感嗎?看電影想到這點的瞬間,我就泛淚了。 我不太喜歡那種「刻意」的電影,我總認為人的所有行為背後都是有原因的,沒有人天生想當個壞人(阻止女兒跟喜歡的人相戀、阻止孩子追求夢想),若電影只有呈現某種角度的觀點(譬如以主角去看家人,認為他夢想被阻擾),我的共鳴就會筆較低,若電影有試著去探討事情的原因,我就比較喜歡看。 再來一個讓我狂哭的點是,我曾經經歷過女友過世的傷痛,她跟母親處不好,後來聽說她父親也過世了,看電影時我會想跟她說『請放心,我不會忘記妳的,不會讓妳消失的』,這段也掉好多淚水。(這邊有點太投入劇中的設定,完全忘了這只是墨西哥的生死觀點) 以上的例子我是想表達,這些哭點都是我「個人」的人生經歷,也非單純是因為親友離世的經驗,並不是「有經歷過家人親友過世」就一定會有共鳴,如果要用自己的狀況(會哭的點)去斷定別人也應該要哭,是比較主觀的。 其他包括米高唱《Remember Me》給可可聽時、海特千方百計想回人間看女兒一眼等也都有觸發我的淚腺。   電影想表達什麼? 光鮮亮麗的背後不見得光彩 我最有感觸的設定是,米高與世人都相當崇拜德拉古司,重複播放他演出的電影、唱著他的歌曲,希望有一天能成為他,沒想到他當初是殺害好友來取得這樣的成就。 我也曾迷戀過偶像,總認為對方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可是也在成長過程遇到很多檯面上跟檯面下完全兩個樣的人,檯面上親切的跟粉絲合照握手,檯面下嫌棄粉絲很噁心的也大有人在。也體驗到很多成功人士不管是訪談、出自傳介紹自己成功秘訣時講的頭頭是道,但真正造就他成功的關鍵點,都是些不為人知的卑鄙手段。 從新聞中我們能看到很多人獲利都是靠不法或黑心手段,完全不管民眾的健康,用便宜但有害的食材或化學添加物賺取暴利,租一層樓,頂樓加蓋,隔成二十幾間分租每月獲取近十萬利益,這類的新聞每天都會上演,但如果沒被爆出來,我們就只知道他們很有錢,或許還能成為被報導的人物。 我想表達的重點是,一般大眾不會知道那些成功人士背後真正成功的原因,崇拜一個人沒有什麼不好,但很容易陷入一種執著狀態,不容許別人打破他在你心中的完美形象,一但執著就不容易看見事情的真相,也容易淪為被利用的對象。 後來我的做法就變成,與其去崇拜這些成功的人,不如單純從他們身上學習你認同的那些價值就好。喜歡一個歌星,我可以只聽他的歌,喜歡一個演員,我只看他的演出,認同一種理念(不管是環保、善惡、平等、助人等價值觀),就努力去實踐這種價值;並不會因為崇拜一個人,而當他做出我價值觀不認同的事情(像是劈腿、性侵)時,還是要繼續去捍衛他在「別人」心中的形象。 回到電影層面來說,我會認為皮克斯電影很多觀點的呈現,其實非常前衛、新穎,雖然還是會有不少觀眾用既定「卡通是給小朋友看的」的看法在看待,但它談論的事物,是許多成年人甚至中老年人不曾思考過的,只要觀眾願意去接觸,很容易能從中獲得想法的啟發。   劇情 其實我在看到米高碰到德拉古司的那時候,就有猜到他的外高祖父是海特(可見「心得速記」中「另一個人」這幾個字,在派對出現煙火「party 煙火」之前,意思是他外高祖父不是德拉古司而是另一個人海特),不過除此之外的劇情並沒有在我預料之中。   短片 短片名稱:《雪寶的佳節冒險》(Olaf’s Frozen Adventure) 電影資訊:@IMDb(4.6/3千+)、@豆瓣(6.8/5百+)、@爛番茄(無) 題材:聖誕節;拐杖糖、三溫暖、蛋糕、小餅乾、極光、聖誕樹、雪橇、馴鹿 迪士尼動畫電影都會在片頭放個短片,這次放的是《雪寶的佳節冒險》,是以《冰雪奇緣》(Frozen, 2013)為主角,內容描述安娜(Anna)跟艾莎(Elsa)回到城堡住,背景在挪威(Norway),在耶誕節敲鐘後,國民們都回到家裡去過「家族傳統」而沒有留在城堡陪她們,只有阿克(Kristoff)跟他的馴鹿小斯(Sven)陪她們,安娜因找不到自己的家族傳統而感到相當失落。 雪寶(Olaf)看到後,決定去拜訪鎮上所有居民,找尋各種家族傳統:拐杖糖、烤餅乾、三溫暖等,就在它湊齊各種居民送給它的過節物品,在回家的路上卻意外點燃火源燒掉所有物品,雪橇車也掉落山谷。雪寶要抄捷徑回家時在森林中被狼追逐,連唯一的蛋糕也被老鷹搶走。 後來安娜與艾莎集結眾居民幫忙尋找雪寶,在某棵樹下找到全身被雪覆蓋住的雪寶,安娜認為雪寶就是她們的家族傳統,串連起她們姐妹情感,其後艾莎在森林中用魔力製造出顆巨大冰雪聖誕樹。 接下來為個人觀察與主觀的感受,《冰雪奇緣》實在是太賣座,超級受到小朋友們的歡迎,許多小女孩們總是想把自己打扮成艾莎,就連今年台北都還有相關展覽。 感覺迪士尼就是想打安全牌,利用《冰雪奇緣》吸引小朋友們進戲院觀賞《可可夜總會》,在電影行銷宣傳時「雪寶短片」就是不斷被強調的重點(從廣告看板就能看出),讓人感覺迪士尼不夠信任自己收購下來「皮克斯」的魅力,其實並不輸給迪士尼。 這次短片普遍受到北美民眾的反感,就個人感受來說,短片並不難看,也有展現冰雪奇緣的魅力:逗趣搞笑的雪寶、歌曲、艾莎的冰雪魔法、姐妹倆的情感,不過放在可可中兩部的調性差太多,冰雪奇緣過於孩童取向,而可可能吸引到幾乎不分年齡層的觀眾族群,觀賞短片對不少年紀較大的觀眾來說差不多就是在看廣告,《冰雪奇緣2》的前導預告片。 其次是片長問題,可可的片長是109分鐘(片頭製片商、發行商+正片劇情+片尾演職表),加上21分鐘的《雪寶的佳節冒險》,台灣上映的版本是128分鐘(加起來不是130分鐘的原因,大概是片頭製片商迪士尼的部分是重複的,以及演職表是放在一起,以及片長「秒鐘數」計算規則的關係),再加上一般戲院會先放15分鐘左右的廣告(其他部電影的預告或非電影的廣告、戲院LOGO、戲院廣告代理商、關手機、逃生出口指示),差不多兩個半小時的觀賞時間,對比較沒有耐性、喝水沒在控制容易跑廁所的小朋友來說,是比較不親切的。 目前北美從8日開始 [新聞1],北美的戲院就不會再播放《雪寶的佳節冒險》,雖然《娛樂周刊》(Entertainment Weekly)報導的官方說法,迪士尼並不是因為負評而把影片撤掉,而是本來就打算只放映到12月初,但這部短片的內容是聖誕節,這說法一點說服力也沒有啊! 另外查資料,中國戲院一開始就沒有播放《雪寶的佳節冒險》,所以沒有撤除短片的問題。台灣方面則是說沒有收到總公司的指示,目前並不會撤除。 以 IMDb 網站來說,可可目前的分數是 8.9(這是逼近前5名的高分呀,雖然之後應該會往下調整些),雪寶的分數只有 4.6(基本上 7.0 分以下就是較不受歡迎的),低到這麼誇張,個人覺得這分數是除了「影片本身表現」外,帶有的「情緒感受」影響下的分數。   新聞1, 《可可夜總會》前的雪寶短片被罵翻迪士尼不播了! 2017-12-04 ETtoday   演員介紹 安東尼岡薩雷斯/Anthony Gonzalez 為 米高/Miguel 配音   為了不被發現是活人的變裝   蓋爾賈西亞貝納/Gael García Bernal 為 海特/Héctor 配音,米高的「外高祖父」(奶奶的爺爺)   班傑明布萊特/Benjamin Bratt 為 德拉古司/Ernesto de la Cruz 配音,傳奇歌手,海特的搭擋。   骷髏德拉古司   Alanna Ubach 為 Mamá Imelda  配音,米高的「外高祖母」(奶奶的奶奶) 不知道有沒有記錯,印象中電影字幕是翻成太祖母,但是曾祖再上去是高祖、天祖、烈祖,再來才是太祖。   骷髏 Imelda   Ana Ofelia Murguía 為 可可/Mamá Coco 配音,米高的「外曾祖母」(奶奶的媽媽)   Renee Victor/Renée Victor為 奶奶/Abuelita 配音,「Abuelita」就是西班牙語「奶奶」的意思,米高的「奶奶」。   前排左1,艾方索阿魯/Alfonso Arau 為 Papá Julio 配音,米高的「外曾祖父」(奶奶的爸爸)。 後排右2,Dyana Ortelli 為 Tía Victoria 配音,米高的「曾姨祖母」(奶奶的阿姨)。 後排左2 & 後排右1,Herbert Siguenza 為 奧斯卡叔叔/Tío Oscar | Tío Felipe 配音   左1,Papá Fanco,米高的爺爺 左6,傑米卡米爾/Jaime Camil 為 爸爸/Papá 配音,米高的爸爸 右6,Sofía Espinosa 為 媽媽/Mamá 配音,米高的媽媽   Natalia Cordova-Buckley 飾演 芙烈達·卡蘿/Frida Kahlo 這算是小彩蛋,芙烈達·卡蘿(1907~1954)是墨西哥知名女畫家,作品屬「超現實主義」:維基百科   Lombardo Boyar 為 Plaza Mariachi(圖左男衣男子)配音,聽米高講述夢想,借他吉他然後被奶奶趕跑那位。   蓋布瑞伊格雷西亞斯/Gabriel Iglesias 為 Clerk(圖左在找資料的公務員)配音   常跟米高混在一起的狗狗 丹丹/Dante,這名字最有名的就是創作《神曲》的那個義大利中世紀詩人但丁(Dante),或翻做丹堤(賣咖啡的),戲院字幕則是翻成丹丹。   靈獸 Pepita   為避免文章過長,更多電影情報請看第2頁。 電影週邊 電影海報 1, 澳大利亞海報上的 Boxing Day 是指節禮日,英國與大多英聯邦國家在12月26日(聖誕節翌日)慶祝的公眾假期。 2, 墨西哥的海報都蠻重視全家福這概念的,台灣那款全家福海報原先也是墨西哥版,很有墨西哥風味,很讚。 3, 韓國片名是直接用音譯:코코     廣告看板 1, 台北新光影城跟喜樂時代影城的是同一組,但新光還有附紙骰盒,而喜樂的顏色比較接近原色,故兩張都放。   觀賞平台 觀賞戲院:哈拉影城 (捷運東湖站)(台北市內湖區) 8廳   心得速記   電影資訊 電影名稱:Coco 其他名稱:可可夜總會(台灣) [附註1]、寻梦环游记(中國)、玩轉極樂園(香港) 年份:2017年 國家:美國 台灣發行:博偉電影 語言:英語、西班牙語 導演: 李安克里奇/Lee Unkrich …… 導演/directed by 阿德里安莫里納/Adrian Molina …… 聯合執導/co-directed by 編劇: 李安克里奇/Lee Unkrich …… 原始故事/original story by Jason Katz …… 原始故事/original story by Matthew Aldrich …… 原始故事&劇本/original story by & screenplay by 阿德里安莫里納/Adrian Molina …… 原始故事&劇本/original story by & screenplay by 演員: 安東尼岡薩雷斯/Anthony Gonzalez …… 米高/Miguel (voice) 蓋爾賈西亞貝納/Gael García Bernal …… 海特/Héctor (voice) 班傑明布萊特/Benjamin Bratt …… 德拉古司/Ernesto de la Cruz (voice) Alanna Ubach …… 外高祖母/Mamá Imelda (voice) Renee Victor/Renée Victor …… 奶奶/Abuelita (voice) 傑米卡米爾/Jaime Camil …… 爸爸/Papá (voice) 艾方索阿魯/Alfonso Arau …… 外曾祖父/Papá Julio (voice) Herbert Siguenza …… Tío Oscar / Tío Felipe (voice) 蓋布瑞伊格雷西亞斯/Gabriel Iglesias …… Clerk (voice) Lombardo Boyar …… Plaza Mariachi / Gustavo (voice) Ana Ofelia Murguía …… 可可外曾祖母/Mamá Coco (voice) Natalia Cordova-Buckley …… 芙烈達·卡蘿/Frida Kahlo (voice) Selene Luna …… Tía Rosita (voice) 愛德華詹姆斯歐蒙/Edward James Olmos …… Chicharrón (voice) Sofía Espinosa …… Mamá (voice) Dyana Ortelli …… Tía Victoria (voice) Sofía Espinosa …… Mamá (voice)   劇情簡介 《可可夜總會》正片院線播映前將放映《雪寶的佳節冒險》(Olaf’s Frozen Adventure)約20分鐘短片,全片總片長共128分鐘。 皮克斯將在2017推出的動畫,由《玩具總動員》系列導演李安克里奇、阿德里安莫里納(Adrian Molina)聯合執導,全新原創故事。以熱鬧的墨西哥節慶亡靈節為故事背景,將為觀眾呈現色彩繽紛、笑中又帶著滿滿感動的《可可夜總會》。 故事描述一位對吉他執著且懷抱夢想的小男孩米高,由於他的祖太婆被吉他手拋棄,家族因此唾棄音樂且從事製鞋業。有一天,米高誤闖進死人的世界,這次的「死亡遭遇」顛覆了他的世界,他重新對家族吉他手有新的認識,也讓他對音樂的熱情和家族的堅持有了一次和解。 墨西哥的鞋匠家族「里韋拉斯」有個代代相傳的家訓,就是家族的成員絕不能與音樂有任何關係,但天生音樂魂的男孩米高難以抵擋音樂的魅力,時常躲在家中閣樓練習,更無師自通了一身不得了的吉他技巧。 就在「亡靈節」這天,米高的家族發現了米高對音樂的熱情,盛怒之下砸了他的吉他,傷心又憤怒的米高跑去已逝偶像吉他之神德拉古司的紀念碑內,卻意外進入「夜總會」的世界,米高變成了只能被亡靈看見的「活死人」。米高必須在亡靈節結束前找到在夜總會的祖先家人,才能回到活人的世界。他是否能在夜總會的世界釐清家族對音樂的怨念,並在亡靈節結束找到回家的路呢?   附註1:分享給不熟悉台灣閩南語文化的朋友知道一下,夜總會(Nightclub)泛指各種夜生活娛樂場所,閩南語中的「夜總會」有個衍生的用法,用來指「墓仔埔」(閩南語中偏亂葬崗形式的墓園),在台灣傳統宗教觀念中,死者亡靈會住在他們埋葬的地方、亡靈晚上才能現身,密集埋葬死者的墓園在晚上也會很熱鬧,就像夜總會一樣,是很普及的用詞。 這大概是電影會把片名取為「可可夜總會」的原因,音譯片名「可可」(coco)與電影內容「夜總會」(墓園中的亡靈晚上出來同樂)。 至於夜總會這個詞在台灣的用法也與他國稍有不同,國外泛指夜生活娛樂場所,但在台灣通常是特別用來指酒店類的情色場所,至於其他娛樂場所則用夜店、舞廳、Pub、Disco等來稱呼。   主要得獎紀錄 2018年 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完整名單) ,最佳動畫長片:Lee Unkrich、Darla K. Anderson ,最佳原創歌曲:Remember Me | 音樂、歌詞:Kristen Anderson-Lopez & Robert Lopez   版面說明 | 核心價值 | 引用說明

本文由char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