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瘋狂麥斯:憤怒道》是導演George Miller(喬治米勒),隔了30年才又推出的系列續集電影。主角從Mel Gibson(梅爾吉勃遜)變成了Tom Hardy(湯姆哈迪),導演Miller還笑說,在第一部Mad Max《衝鋒飛車隊》上映時,Tom Hardy都還只是個剛出生不久的嬰兒。  在2001年,終於要啟動續集計畫,美國發生了911事件,接著又是伊拉克戰爭,甚至等到世界穩定的時候,原訂拍攝的沙漠,居然下了一場雨不停歇的大雨,長出遍地綠草,只好繼續等雨停。 每次中斷,導演George Miller就把注意力回到「跳踢踏舞的企鵝身上」,陸續自編自導拍攝了動畫電影《快樂腳》與《快樂腳2》。對於視覺畫面掌握非常清楚的George Miller,讓最後整部《瘋狂麥斯:憤怒道》的劇本,就是沒有劇本,而是基於3500張分鏡圖,直接開啟拍攝。 3500張分鏡設計圖背後的故事: 「整部電影就是要讓觀眾相信,這些事情是真實發生的事情。」Story Artist(故事設計師)——Mark Sexton。  對觀眾交代:  對於《瘋狂麥斯:憤怒道》背後的故事團隊來說,最大的挑戰當然就是要「化不可能為可能」。不能畫出讓觀眾不能理解的東西,也不能華麗到觀眾跟不上故事節奏。 對劇組交代: 通常如果有了劇本,劇本就會是全劇組工作的bible(準則),所有人得以依據劇本去創作影像。比方說特技組也得以由分鏡去建構出更清楚的「特技分鏡」圖。 有了完整、詳盡的分鏡稿,讓每個工作人員不會在鏡頭之間迷失,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或該做到什麼程度才夠。這也是分鏡師的責任。比方說,電影裡有80輛車的追逐場面,故事設計師就要必須在腦袋裡計算好,到底這80台車要怎麼呈現在畫面的哪裡。最後,所有工作人員的視覺想像,都在分鏡圖被統合;所有工作人員的疑問,也都在分鏡圖裡面被交代。有了這3500張分鏡圖,工作人員在前製作業可以有所本,依據圖像去找到他們需要的答案,開啟各項困難的作業。 150輛設計車輛,0傷亡特技紀錄 「總不能把因為要在45度高溫的沙漠,設計出有18個輪子的汽車當作藉口,就說速度快不起來吧?」——藝術指導Colin Gibson。 當年在奧斯卡橫掃六項大獎的《瘋狂麥斯:憤怒道》,當然不是只是為了「好玩」,或是「如果這樣會怎樣」而做的電影。每個人身上都背負著各項責任。藝術指導Colin Gibson從導演那裡接收到的責任就是:「最好讓它酷起來,不然我就斃了你。」導演的氣勢大概影響了團隊裡的每一個人,同時要求大家放手盡力做,但不允許任何人有生命安全的危險。這是導演以及整個劇組的最大考量,就算要花錢,也要確保每個人的安全。 相信大家都知道這部電影就是主打「來真的」,所以莎莉賽隆開著時速80公里的車一邊大飆演技也是真的。 「根本沒有人教過我『車子』的事。」Colin Gibson說。從0開始打造出150輛汽車也不是開玩笑的,雖然整個場面最多可能只能容納80輛車(用只能其實有點諷刺,哪來電影隨便一次拍80部車),但因為大部分車體就是「設計來撞車用的」,所以必須盡可能地多。而且每一台車都必須經過嚴謹的測試。Colin Gibson也會親自上陣測試,所以也發生演員身高比Colin Gibson高,最後伸高車頂的情況。 導演與電影的美學堅持來自於「人性」的堅持   整個故事的設定是「後末日」世代(Post-Apocalyptic),也就是人類面臨了世界末日「之後」的故事。要統合一個故事的影像視覺,就是要制定原則,整個《瘋狂麥斯:憤怒道》劇組的設計原則,就是物件都是「廢物再利用」的物件。世界末日之後的人們也許日子過得很辛苦,但他們有「時間」,導演George Miller認為,在漫漫長日當中,人們其實會設法做出美麗又有趣的東西。 「真的要說的話,The War Rig是依據處方箋,而不是依靠想像力打造出來的。」——藝術指導Colin Gibson。 就是這個原則,打造了人物以及美術身上的「末日頹廢」美學:主角Max臉上的面具是園藝叉子,女主角Furiosa身上的配件是板手等工具組裝。導演George Miller說,一群男人在沙漠什麼都沒有,只有玩火了,所以噴火吉他的部分本體是醫院用便盆,甚至還有複合功能:噴火。 在這個「後末日」世代,其實導演連「語言」都精心設計過,確定每一個元素都必須有邏輯地符合背景設定。汽車的主體也不會採用太現代的設計,因為依靠科技存活的汽車,在沙漠根本派不出上用場。大多車體都選用1930-1980年代的車款,而「階級」概念在「後末日世界」依然存在,因此角色Immortal Joe(不死老喬)的汽車,是兩台凱迪拉克(Cadillac)硬拼組裝而成的「豪華凱迪拉克」。 最危險的那一幕,團隊還是做到了 克服恐懼的Tom Hardy: 曾經擔任過醫生的導演George Miller,其實發過醫生誓詞:希波拉克底誓約(Hippocratic Oath),不能危害任何人員性命,是他不容許破壞的堅持。這在全片幾乎都是特技鏡頭的電影裡,其實真的很困難,但還是做到了! 而原訂的「節拍器戰車」效果,George Miller已經思考過會太危險,想要放棄使用綠幕拍攝就好。直到有一天特效團隊來通知他:「導演,我們測試過,安全性沒有問題了。」於是,又有一天,他發現演員Tom Hardy也在其中一根桿子上面甩了。其實有懼高症的Tom Hardy,忍不住對導演說:「嘿!喬治!其實我有懼高症!」George Miller只好先回應:「嗯,那我們試一下就好……」 「最後的撞擊」側拍紀錄: 「在那一天,所有事情都必須很精準。你不能把所有事情壓在自己的『技術』上面,這是你做好你的部分,然後每個人也都做好他們部份,才能完成的任務。」——特技駕駛員Lee Adamson。 這一幕特效,其實是電影拍攝期結束之後,才拍攝的畫面。由於這一幕太驚險,這絕對是關於人命的畫面,隨便一個差錯都可能損失掉一位優秀的工作人員。導演George Miller已經想要放棄,CG也好、綠幕也好,他的堅持就是不要有人受傷。好不容易整部電影拍完,也籌備了幾個月的時間,就差這個鏡頭了,導演實在不想賭。 但是整個特技團隊做到了,特技指導Guy Norris帶領團隊設計出特技裝置,能夠在撞擊時拉住駕駛,讓他在撞擊的時候,減輕撞擊力道。然而從測試影片看來,在翻車的那一幕之後,導演George Miller以及整個劇組還是嚇到了,直到看到Lee Adamson安全走出車外,他們才真的確定完成了夢想的這一幕。 導演George Miller已做好攝影機也是會毀壞的準備 導演George Miller的魅力,讓已經退休的《英倫情人》攝影指導John Seale回歸拍片生活。攝影指導John Seale打從一開始就決定採用「多機拍攝」。整個團隊一共擁有10台Arri Alexa、4台Arri M、10台Canon 5D、5台Olympus P5同時使用。大部分時間,都保持3-4台主要攝影機同時拍攝,浩大場面則會用到10-12台攝影機同時捕捉。 除了體積小特點,價格也是考量,導演George Miller受訪時曾表示,攝影機的價位不是頂天的高,如果因特技效果撞擊而損壞,也還承擔的起。而車內燈光,也得以僅仰賴手持LED燈來打光。 習慣在現場指揮的攝影指導John Seale,把導演George Miller安排在一輛配有所有監控螢幕的大卡車上,而與導演配合無間。每一輛移動的「演員車體」也有無線裝置,能夠收發導演的指令,所有人都可以即時依據導演指令調整攝影資訊。最後正片成功結合了2700個鏡頭完成了《瘋狂麥斯:憤怒道》。攝影指導John Seale非常滿意這個成果,雖然畫面不是像其他大片擁有「最美麗的畫面」,但絕對是「最瘋狂麥斯的畫面。」 「就算它是一無所有的荒地,不代表人們就會放棄追求『美麗的』東西。」——導演George Miller。 更多參考:導演George Miller長談創作過程   更多您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捍衛任務2:殺神回歸》——炫光武打攝影分享 《敦克爾克大行動》運用配樂及音效,打造史詩級戰爭巨作 《金牌特務2:機密對決》——華麗打鬥來自團隊的精心打造   文字:梁均婕 | 來源:jalopnik, bloomberg, businessinsider, indiewire, postperspective, deadline, wired圖片來源:《瘋狂麥斯:憤怒道》電影畫面、《瘋狂麥斯:憤怒道》車輛分鏡、John Seale片場側拍

本文由dcfilmschool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