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本月初葛萊美獎宣布,將獎項類別「最佳世界音樂專輯」(Best World Music Album),更名為「最佳全球音樂專輯」(Best Global Music Album),希望迴避與殖民主義色彩的連結。 葛萊美獎主辦單位「美國國家錄音學院」聲明: 「這整個夏天,我們與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民族音樂學家和語言學家進行討論,他們確定有機會將最佳的世界音樂專輯類別更新為一個更相關,更現代,更具包容性的術語……。」 「這一變化象徵著脫離了殖民主義,民俗和『非美國人』的含義,前一個術語體現了這些含義,同時適應了它可能代表的各種社區中當前的聽覺趨勢和文化發展。」 「隨著我們繼續秉承真正的全球思維方式,我們會更新語言,以反映一種更合適的分類,以吸引和慶祝世界各地當前的音樂範圍。」 內容目錄 什麼是世界音樂? 西方定義的世界音樂 世界音樂的殖民色彩 誰最「恨」世界音樂? 台灣音樂進軍國際難題 以往定義的世界音樂 台灣音樂的劃分 台灣音樂該如何進軍國際 拉丁、韓國音樂國際發力 好萊塢的拉丁革命 K-POP 開始統治全球 好萊塢反歧視更名浪潮 奧斯卡改革 葛萊美棄用「Urban」 棄用「世界音樂」 什麼是世界音樂? 世界音樂(world music)泛指具有各國文化色彩的音樂,也是西方流行音樂用以代稱民間音樂(folk music)、民族音樂(ethnic music),等非西方流行音樂的集合詞。 世界音樂不單僅指傳統民族的音樂,就連現代流行音樂風曲的地方性色彩音樂,皆符合世界音樂的定義。 西方定義的世界音樂 1980 年代起,「世界音樂」的提法開始被西方媒體和音樂產業普及。英國《衛報》稱,英國業內從 1987 年開始用「世界音樂」來推廣「非西方的音樂」,美國葛萊美則從 1992 年開始頒發 World Music 相關獎項。 近年來多方批評該詞彙,太模糊與同質化,難以概括它所嘗試描述的廣度,同時也將非西方的藝人他者化、區別對待。 世界音樂的殖民色彩 知名文化學者 Timothy Brennan 曾發表論文《World Music Does Not Exist》(世界音樂根本不存在),他表示在歐洲和北美「世界音樂」與音樂形態無關,僅與跟地理位置有關,歐美之外音樂就被叫做世界音樂。 他指出,西方音樂體系內,一個概念分多種層級,流行音樂往下有 Pop、Rock、Rap、Jazz 等類別,再下去還能延伸。但在處理非西方音樂,就只會用「World Music」,音樂只剩一層,阻礙大眾對於全球音樂的認知。 他認為,流行音樂發展趨勢的背後,帶有天然的全球化背景,很多流行曲風都受到非洲、拉丁音樂影響,不同國家也有自己的音樂潮流,應該拋棄地理觀念,從音樂本身的形態特徵出發。 誰最「恨」世界音樂? 說到全世界最恨「世界音樂」的人,當屬美國樂壇「搖滾傳奇」David Byrne。他在 1999 年投書《紐約時報》,發表嚴厲批評 World Music 的文章,標題叫:「I Hate World Music」(我恨世界音樂)。 David Byrne 甚至表示:「恨到我必須寫這樣一篇文章。」他寫道:「我們談論的所謂『世界音樂』,可能佔這星球所有音樂的 99 %,可掌握大權的是西方,這非常奇怪。」 他認為,聽來自其他文化的音樂,並「讓它進來」,能改變我們的世界觀,讓曾經的異國情調變成我們的一部分;「世界音樂」則相反,疏遠「我們」與「他們」之間的距離。「西方流行文化霸權再確立的淺顯手段。」「將世界大部分的音樂都集中隔離出來。膽大妄為之舉,這就是白人!」 David Byrne 認為,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音樂種類,每種音樂都有獨特的美,不能因為不了解,就統稱為「World Music」。他強調,西方的流行音樂只是音樂速食文化,還有更多未知,正在創作出來的美妙的音樂,我們尚未挖掘。 台灣音樂進軍國際難題 如何定義「台灣音樂」?在國際上要區分音樂的種類類別,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大多數台灣華語音樂在 Apple Music、Spotify 的類別,除了「Chineses」或「C-POP」,很多都是「World Music」,因為外國人對於「沒聽過」的音樂類型,往往不知道該如何區分。 以往定義的世界音樂 「World Music」這個詞被棄用的背後,是全球文化的崛起,不同國家、民族都在創造自己獨特的文化現象。 特別是拉美人、韓國人正在國際音樂市場上發力,試圖改變一直以來,由英美所定義的英文流行音樂市場的權利結構,衝破文化與語言的隔閡。 國際上針對一個國家地區的「文化特徵性不強」,音樂沒有一個特定的脈絡形成類別的音樂,大多都統稱為「世界音樂」。 台灣音樂的劃分 致力於推動台灣音樂走向國際的新媒體「Taiwan Beats」,主編 Brien 在今年「流行音樂國際行銷分享會」上提到,「World Music」的劃分模式,正是華語音樂無法走進國際的主要原因之一。 比如一說到「拉丁音樂」、「J-POP」、「K-POP」這些音樂類別,大家都會想到一種特定的音樂類型,會有一種共識,而華語音樂目前無法做到「系統化的歸納與定義」。 他表示台灣在音樂上,沒有很清楚的風格劃分,大家都在做不同音樂,但彼此會合作,但對於音樂來說很「混亂」,沒有一個「國家隊」的感覺,缺發脈絡,不易與國際流行曲風作連結。 台灣音樂該如何進軍國際 Brien 補充表示,「文化決定論」,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文化決定的,全球流行音樂產業還是歐美主導,必須跨過對方的「文化城牆」,才能進到對方的市場。而台灣喜歡強調在地性、藝術性,很少為國際市場量身打造音樂產品,有一種說法「越在地越國際」,但在現實中很多時候並不是如此。 他強調「跨國合製」是關鍵,國際上都是一個團隊來創作,對比台灣更多是一個人包辦創作,「A&R」是核心,如果能請國外團隊來做,在「文化轉譯」可以省去不少成本,也更有效率。 其中先將大部分資源,集中在少數國際潛力高的藝人身上,用「以大帶小」的方式,成功機會更大。 他提到許多台灣藝人與廠牌,都不知道如何規劃,曲風是否可以跟外國藝人接軌,要走主流,還是非主流市場。他點出,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去到國際市場發展、合作,在當地建構自己的社群。比如 Rich Brian 從印尼到美國發展;Rina Sawayama 日本裔到英國深根。 ► Rina Sawayama 美國首場電視表演登多國熱搜 網友驚艷:快給她葛萊美! 台灣音樂產業想進軍國際市場,急需要一個策略中心整合資源,並且要以國家為單位,確立音樂的出口市場。 最後他也補充,「並不是所有音樂都適合去國際」,也解釋他並不是在檢討台灣音樂人,只是基於「台灣人如何在國際音樂市場分一杯羹」,從純商業面、市場面做探討。有在地情感連結的堅持很好,至於要不要為了國際受眾而修改音樂產品,就要看藝人的意願選擇。 拉丁、韓國音樂國際發力 不久前,Billboard 順應全球音樂文化發展,除了原有的 Billboard HOT 100 榜單,官方順勢推出了兩個全球榜,一個為「全球榜單」、另一個為「去除美國全球榜單」。 而在 2019 年 Spotify 和 YouTube 進軍擁有 13 億人口的印度市場,印度音樂的串流流量也暴漲中。 當然「J-POP」、「K-POP」這些使用國家地區命名的音樂類別,按照邏輯也應該被取消使用。音樂的類別,應該僅從音樂本身的特徵劃分,美國人也不會稱自己的音樂為「U-Pop」。 好萊塢的拉丁革命 近年拉丁音樂在串流平台上,巨大流量表現亮眼相當,2017 年一首《Despacito》紅遍全球,並在美國 Billboard 連續蟬聯了 16 週冠軍,刷新拉丁音樂紀錄。2019 年 YouTube 播放量最高 MV,十首有七首是拉丁歌曲。 在今年初的超級盃中場秀,更是請到拉丁雙天后 Jennifer Lopez 與 Shakira 演出,她們更是帶上拉丁樂壇當紅男歌手 Bad Bunny 與 J Balvin 一同表演,對於拉丁音樂是非常重要的里程碑。 今年巴西當紅女歌手 Anitta,以高規格待遇簽入美國華納唱片,更將與美國大牌一線歌手有更多合作。 ► 巴西「至尊級」流行公主 Anitta 簽約美國華納唱片,高規格進軍美國樂壇 早前 Nexflix 也宣布,今年快上映的原創影集,講述拉丁樂壇中的 Icon 天后 Selena 的故事,將持續擴展拉丁文化內容。 製片人 Jaime Dávila 更表示,希望能夠取得某種主流成功,這將為拉丁美洲人,在這個仍然是白人主導內容的行業中,打開更多的大門。 ► Netflix 傳記影集|巨星的殞落:她是 Selena 整個美洲大陸都愛她,人生巔峰遭粉絲槍殺 K-POP 開始統治全球 而在青少年音樂市場,近年韓國音樂開始統治天下,韓國政府在 30 年前就展開了文化產業的「超前部署」,目標非常明確,就是要進軍國際市場。 與台灣同屬亞洲文化的韓國,能讓「K-POP」這個音樂類別在國際間達到現在的高度,甚至被國際多個音樂獎項所定義,是一件非常厲害的事情。 尤其是在 2020 年,K-POP 進軍美國樂壇獲得重大進展,韓國男團 BTS 創下亞洲紀錄,成為首個拿下 Billboard 單曲榜冠軍的團體,並成為第一個蟬聯冠軍的歌手。 ► BTS 創下 K-POP 重大歷史性紀錄 韓國第一空降 Billboard 冠軍藝人 甚至還引發了國際外交事件,讓中國、韓國的外交官發聲,也讓美國主流媒體與告示牌強力力挺報導。 BTS「辱華」升級中韓外交事件 美國 Billboard 痛批中國並舉出周子瑜   在今年初,韓國大勢女團 BLACKPINK 與 TWICE,也分別與美國環球音樂集團,旗下的廠牌 Interscope、Republic Records 簽約,進行全球合作計畫。 值得一提的是,K-POP 在美國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在今年更是可以明顯感受到。美國多個獎項與音樂相關活動的分類,K-POP 已經與 POP 的界線越來越模糊,韓國音樂正在對美國市場進行猛烈的「撞擊與融合」。 好萊塢反歧視更名浪潮 近年來歐美演藝圈掀起去歧視化浪潮,今年美國社會更是爆發「BLM 」撐黑人反歧視大規模運動,在好萊塢影視音產業,更是掀起更名浪潮。 特別是電影與音樂產業,更是從名稱、內容與參與的工作人員等,多方自我檢視,試圖改善性別、性傾向、種族與階級等等,所有存在歧視嫌疑的情況。 奧斯卡改革 美國電影學院在今年宣布重大改革,此後要報名奧斯卡,需要讓黑人等少數族裔,比以往更大量的參與主演、幕後工作、劇本故事等等新規定,掀起熱烈討論。 葛萊美棄用「Urban」 在今年稍早,葛萊美與各大唱片公司,宣布棄用「Urban」(都會)一詞,改用「黑人」(Black origin)代替。 葛萊美也將「最佳都市當代專輯」(Best Urban Contemporary Album)改名為「最佳進步 R&B 專輯」(Best Progressive R&B Album)。 棄用「世界音樂」 對於葛萊美獎宣布棄用 World Music,英國《衛報》強調自去年 7 月就棄用了這個詞,原有的「世界音樂」每月專輯推薦專欄「world music album of the month」,也改成「global album of the month」(每月全球專輯推薦)。 不只是葛萊美和《衛報》,「世界音樂」最具指標性的英國音樂節「WOMAD」(World of Music, Arts and Dance),也宣布不再使用 World Music 一詞。 WOMAD 總監 Chris Smith 解釋:「World Music 一詞讓大量音樂人感覺被區別對待,我們尊重這個詞,它是我們的遺產,但我們需要進化它,因為音樂在發展。最重要的是,要支持新音樂讓人們去聽和享受。」 「我們不希望這些音樂家被類型限制,我們期盼見到他們站上《Glastonbury 音樂節》和更多地方的舞台。我們很國際化、很『世界』,不論你想怎麼稱呼,它就只是音樂。」 ref: MUSIC: Crossing Music’s Borders In Search Of Identity; ‘I Hate World Music ‘World Music Does Not Exist – UCSC Music Department (Gimme Pop! 流行音樂) ⇨ 歡迎粉絲投稿|可直接私訊粉專投稿文章 ✍ ⇨ 業務合作聯繫|2842343304qq@gmail.com 📩 歡迎分享>粉絲專頁討論 你的支持 我們最大動力

本文由gimmepoptw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