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轉至: 導航、 搜索 本頁麪包含阿拉伯文字,部分操作系統及瀏覽器需要特殊字母與符號支持才能正確顯示爲阿拉伯文字,否則可能出現自左向右書寫且未成連寫體的字母或其他符號。 一名穆斯林在朝覲過程當中在麥加祈禱。 古蘭經 系列條目 伊斯蘭教 信仰 神的獨一性 先知 啟示之書 天使 宿命論 末日審判 習俗 證信 禮拜 齋戒 施捨 朝覲 典籍及法律 古蘭經 聖行 聖訓 沙裏亞 (法律) 費格赫 (法學) 凱拉姆 (辯證) 歷史 年表 穆罕默德 聖裔 薩哈巴 正統哈里發 伊瑪目教義 哈里發國 傳播 奴隸制度 教派 遜尼派 什葉派 蘇非主義 伊巴德派 唯獨古蘭經 阿赫邁底亞 黑人穆斯林運動 無教派 文化及社會 學術 動物 藝術 曆法 兒童 人口 女性主義 節日 清真寺 哲學 政治 改宗 科學 社會福利 婦女 LGBT 相關主題 批評 其他宗教 伊斯蘭主義 伊斯蘭恐懼症 詞彙 伊斯蘭教主題 查 論 編 伊斯蘭教是(阿拉伯語:الإسلام, al-’islām‎‎;阿拉伯語發音: /ʔislæːm/  ( 聆聽)[註 1])舊稱回教、清真教、回回教、天方教、大食法、大食教度,是以《古蘭經》和聖訓為教導的一神論宗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古蘭經》被伊斯蘭信徒(穆斯林)視為造物主阿拉命天使給其使者逐字逐句的啟示,而聖訓爲造物主最後的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行錄(由同伴們轉述收集)。伊斯蘭這一名稱來自《古蘭經》,源自閃語字根S-L-M,意為「順從(造物主)」;實際上穆斯林(伊斯蘭教徒)的名字也來自這個字根,意為「順從者」。 穆斯林信仰獨一且無與倫比的阿拉,並認爲人生的唯一目的是崇拜或順從阿拉;伊斯蘭教認爲阿拉在人類歷史長河派遣了衆多先知給全人類,歷代各個民族都有先知,包括易卜拉欣(亞伯拉罕)、穆薩(摩西)、爾撒(耶穌)等,先知穆罕默德是最後一位,古蘭經載有他所得的訊息。伊斯蘭教的基本功修包括五功,是為「念、禮、齋、課、朝」,五功是穆斯林需要奉行的五個義務[1]。伊斯蘭教還擁有自己的一套宗教法律,該法律實際觸及生活及社會的每一個層面,由飲食、金融到戰事以及福利等各方面。 在先知穆罕默德逝世後,伊斯蘭帝國持續擴張,佔據着大片的地區,促使哈里發國的誕生,傳教活動亦刺激更多人改信伊斯蘭教[2]。早期哈里發的宗教政策、穆斯林的經濟及商貿開拓及後來奧斯曼帝國的擴張都使伊斯蘭教從麥加向大西洋及太平洋的方向擴散,形成穆斯林世界。 絕大多數的穆斯林屬於遜尼派(75%-90%)及什葉派(10%-20%)兩大派別[參 1][參 2][3],另外兩派中均有人同時信仰伊斯蘭神祕主義[4]。伊斯蘭教是中東、中亞、東南亞主要部分及非洲的大部分的主流宗教。在法國、德國、中國西北部、俄羅斯西南部及加勒比地區都可找到龐大的穆斯林社羣。穆斯林最多的國家是印度尼西亞,這裡居住著全球穆斯林總數的15%[5]。南亞、中東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穆斯林分別佔全球總數的25%、20%及15%[參 2]。皈依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幾乎可在世界的每個角落都可找到。截至2011年,全球約有16億穆斯林,佔23%人口[參 3]。在信徒人數上,伊斯蘭教是世界第二大宗教,被認為是世上增長得最快的宗教[6][參 4]。 目錄 1 語源及字義 2 信條 2.1 真主 2.2 天使 2.3 天啟 2.4 先知 2.5 末日審判與復活 2.6 前定 3 五功 3.1 作證詞 3.2 禮拜 3.3 施捨 3.4 齋戒 3.5 朝覲 4 法律與法學 4.1 法學家 4.2 禮儀與飲食 4.3 家庭 4.4 經濟 4.5 政治 4.6 吉哈德 5 歷史 5.1 穆罕默德時期 5.2 哈里發國與內亂 5.3 古典時代 5.4 近代 5.5 現代 6 教派 6.1 遜尼派 6.2 什葉派 6.3 蘇非主義 6.4 其他教派 6.5 無教派穆斯林 7 人口統計 8 文化 8.1 藝術 8.2 曆法 9 批評 10 參見 11 註釋 12 參考文獻 12.1 引用 12.2 來源 13 外部連結 語源及字義 「伊斯蘭」是一個動名詞,出自三字母的字根「s-l-m」,源自阿拉伯語動詞「Aslama」,意指「接納、服從、順從」[7]。伊斯蘭的意思是接納和順從真主的命令或意志,而穆斯林是同一個動詞形式的分詞,意思是「順從者」、「臣服者」,用以指稱伊斯蘭教的信徒,因為信徒實踐信仰方式包括行善、禮拜和遵從神的指示[8]。在《古蘭經》裡,伊斯蘭一詞有時帶有獨特的言外之意。在一些經文當中,這個詞語帶出了冥冥中自有主宰的意思:「真主欲使誰遵循正道,就使誰的心胸為伊斯蘭而敞開;……」[9] 有一些經文則將伊斯蘭指稱這個宗教:「今天,我已為你們成全你們的宗教,我已完成我所賜你們的恩典,我已選擇伊斯蘭作為你們的宗教。」[10]另一些經文則形容伊斯蘭所指的接納和順從的意思,是真心誠意的歸依真主,而不僅是口頭上的承諾[11]。在加百列聖訓裡,伊斯蘭是伊斯蘭教三大要素的其中一個,另外兩個是伊瑪尼(正信)及伊赫桑(卓越),這裡的伊斯蘭在神學上就是認主學,從歷史上認定穆罕默德是神的使者,並在教義上要求穆斯林奉行五個基本支柱的功修[12][13]。 信條 主條目:伊斯蘭教六大信仰和伊瑪尼 真主 土耳其伊斯坦堡聖索菲亞大教堂的圓形圖案寫有「阿拉」(神)的字樣。 主條目:伊斯蘭教的神和阿拉 伊斯蘭教的基本神學觀念是認主學,即是伊斯蘭教的一神論。真主在阿拉伯語裡稱作阿拉,大部分學者都相信那是「al-ʾilāh」(神)的簡化字,又有人將之追溯至阿拉姆語「Alāhā」[14]。五功之一的認主學在清真言裡有述,宣稱除了阿拉以外再也沒有其他的主宰,穆罕默德是阿拉的最後使者,《古蘭經》裡斷定了他的獨一性:「除真主外,假若天地間還有許多神明,那麼,天地必定破壞了……」[15]。《古蘭經》又把真主描述為:「他是真主,是獨一的主;真主是萬物所仰賴的;他沒有生產,也沒有被生產;沒有任何物可以做他的匹敵。」[16]穆斯林堅信,真主不僅僅是某個民族的主,而是全人類的主,全世界的主,甚至是眾世界的養主,普慈特慈的主。他們又認為真主所造之物是受他的支配,生命的意義是為了崇拜他[17]。 在伊斯蘭教的信仰裡,耶穌只是一位凡人(即耶穌從頭到尾都自稱的「人子」),而不是上帝的兒子,因此穆斯林相信耶穌跟他之前歷代眾先知一樣只是一位先知,他們不認同基督教三位一體的教義,認為那是多神論[18]。 天使 主條目:伊斯蘭教中的天使 對天使的看法在伊斯蘭教的宗教信仰裡至關重要,天使的阿拉伯語「馬拉克」(阿拉伯語:ملك‎‎ malak)意指使者,與希伯來語「馬拉克赫」(malʾákh)及希臘語「安基盧斯」(angelos)相等[19]。據《古蘭經》所說,天使沒有自由意志,有別於人類,他們是完全服從真主的。天使的職責包括轉達真主的啓示、讚美真主、記下每個人的行為以及在人們去世時取去他們的魂魄。《古蘭經》裡是這樣描述天使的:「每個天神具有兩翼,或三翼,或四翼。他(神)在創造中增加他所欲增加的……」[20] 天體物理學家尼德哈·蓋蘇姆在他的著作《伊斯蘭教的量子問題》裡引述一些現代伊斯蘭學者的觀點,例如穆罕默德·阿薩德,他們強調運用隱喻的方法重新解讀天使的概念。舉例來說,阿薩德著重指出《古蘭經》裡提到「真主只以這個答覆向你們報喜」來說明真主在白德爾戰役派遣一千名天使助陣的承諾並沒有如實發生[21]。 由於伊斯蘭教不接受把無形的事物形象化,因此伊斯蘭藝術一般來說都避免用圖畫描繪天使。穆斯林相信天使是不能被肉眼所見,穆罕默德等先知都只是通過精神上的接觸從天使那裡獲得啟示。他們不相信天上的事物能夠用形像來表示,因此在西方藝術當中可以找到的天使圖像從而形成對天使外觀的觀念在伊斯蘭教裡並不存在[22]。 天啟 奧斯曼帝國書法大師阿齊茲先生手抄的《古蘭經》,開端章。 主條目:古蘭經 大部分穆斯林相信伊斯蘭教的聖書是真主向先知口授並被紀錄下來的典籍。穆斯林認為真主在以前啟示並紀錄在討拉特(妥拉)及引支勒(福音書)的部分內容遭到扭曲,混入了作者的言語[23]。《古蘭經》被穆斯林視為是真主的原話,並且是真主最後的啟示,被廣泛認為是阿拉伯語最出色的文學作品[24]。 穆斯林相信《古蘭經》的經文是真主在公元610年開始透過天使加百列向穆罕默德作出的啟示,直至穆罕默德在632年6月8日逝世為止[25]。在穆罕默德在世的時候,所有啟示都通過他的同伴(薩哈巴)傳承下來,但主要的傳承方式是背誦[26]。 《古蘭經》分為114個蘇拉(章),共有6236節阿亞(節)[27]。年代較早(麥加時期)的一些蘇拉主要論及倫理及宗教話題,較後期(麥地那時期)的蘇拉則主要討論與穆斯林社會相關的社會及道德事項[28]。《古蘭經》較為側重在道德方面給予指引,而不是法律指示,它被視為是「伊斯蘭教原則及價值的原始資料」[29]。穆斯林法學家會在詮釋《古蘭經》的時候會參考聖訓或穆罕默德的生平紀錄作為補充。對《古蘭經》的詮釋被稱為塔夫細爾[30]。 「古蘭」一詞解作朗讀,穆斯林所指的《古蘭經》,是指阿拉伯語的原版,而不是它的複印品及譯本。對於穆斯林來說,阿拉伯語原文的古蘭經纔是完美的,因為它是啟示的原文,譯文會因語言、時代不同及誤譯而造成缺失,譯本只會被視為是《古蘭經》的註釋[31]。 先知 安比雅在伊斯蘭教裡是指過去的先知。 主條目:伊斯蘭教的先知 穆斯林認為伊斯蘭教的先知(阿拉伯語:أنۢبياء‎‎ anbiyāʾ )是被真主挑選成為他的信使的人物。根據《古蘭經》,真主指示先知把「真主的意志」傳達給各國民眾。雖然有一些先知可以創造奇蹟以證明他們的身份,但穆斯林相信他們是凡人,而不是神明。伊斯蘭教神學指出,所有真主的先知都宣揚伊斯蘭教的信息,讓人們順從真主的意志。《古蘭經》提及許多被認為是伊斯蘭教先知的人物,包括亞當、努哈、亞伯拉罕、摩西,爾撒及耶穌Jesus)等[32]。(伊斯蘭教也認同耶穌的存在,只是不相信他是神或者神的兒子— 穆斯林們相信他只是一個很偉大的先知) 穆斯林相信真主指派的穆罕默德是最後一位帶有訊息的先知(眾先知的封印),向人類傳達載於《古蘭經》完美無暇的最後訓示[33]。在伊斯蘭教裡,穆罕默德生平的「基準」範例稱為遜奈(字面上解作「行走的道路」)。這些事跡被保存下來成為傳說,稱為聖訓,詳細敘述他的言語、行為及個人特徵。庫德西聖訓是其中一種聖訓,是穆罕默德用自己的言語複述真主的說話,而《古蘭經》則被認為是真主的原話[34]。古典穆斯林法學家沙斐儀強調遜奈在伊斯蘭教法裡的重要性,把遜奈視為僅次於《古蘭經》的法律來源[35]。 末日審判與復活 主條目:伊斯蘭教末世論 對於穆斯林來說,審判日(阿拉伯語:يوم القيامة‎‎ Yawm al-Qiyāmah)的信條亦十分重要。他們認為真主已經預定了審判日的時間,是人類不能預知的。審判日的審判及大災難也在《古蘭經》及聖訓裡被描述出來,伊斯蘭學者的詮釋亦有所提及。與前伊斯蘭阿拉伯國家時期人們對死亡的認知不同,《古蘭經》強調了死者復活,說明人類被聚集起來之後,亡者便會復活,以真主的審判作終[36]。 穆斯林相信所有人類會在審判日接受審判,以決定他們的歸宿,善功重的進天園,罪惡重的入火獄。《古蘭經》在地震章裡把末日審判描述為「以便他們得見自己行為的報應,行一個小螞蟻重的善事者,將見其善報;作一個小螞蟻重的惡事者,將見其惡報」[37]。《古蘭經》列出一些會使一個人被打下火獄的罪行,如至死不信、高利盤剝及犯姦淫等。不過,《古蘭經》明確地指出在有意為之的時候,真主會赦免悔過者犯下的罪行。施捨、禮拜、愛護動物等善行可以得到進入天園的回報[38][39]。穆斯林視天園為極樂世界,《古蘭經》有提及天園的特徵及身處其中者實在所得的喜事。有伊斯蘭教的神祕學說認為天園的喜事是指精神上的快樂[40]。 《古蘭經》裡有時會把審判日稱為「報應日」(阿拉伯語:يوم الدين‎‎ Yawm ad-Dīn)[41]、「復活時刻」(阿拉伯語:الساعة‎‎ as-sāʿah)[42]及「大難」(阿拉伯語:القارعة‎‎ al-Qāriʿah)[43]。 前定 根據遜尼派伊斯蘭教對「前定」的信條,真主已預定所有事物。《古蘭經》的經文也有說明,如:「我們只遇到真主所註定的勝敗,是我們的保佑者……」[44]穆斯林認為世上發生的所有善或惡的事物都是早已預定的,真主不容許的事物便不會發生,他把每個人已發生的事和即將發生的事都寫在一塊被嚴加保護的板子上。據穆斯林神學家所述,人類的所作所為都不是自主的,而是真主的意志,但人類必須當作是自己的意志,並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45]。大部分什葉派都不同意前定的說法[46]。 五功 主條目:五功 五功是伊斯蘭教的五項基本習俗,被認為是所有穆斯林都需要遵行的義務。《古蘭經》指出五功是穆斯林崇拜真主及履行宗教信仰的準則和證明,分別是作證詞(清真言)、日常禮拜(薩拉特)、施捨(天課)、齋戒月齋戒及在身體及財政條件許可之下於有生之年至少有一次到麥加朝覲[47][48]。什葉派及遜尼派都同意這五個項目就是五功[49]。 作證詞 莫臥兒帝國皇帝阿克巴時期的銀幣,一面(左)的文字爲清真言 主條目:清真言 清真言是伊斯蘭教的基本信條,是用以宣誓的具體聲明:「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使者。」 念「萬物非主,唯有真主」時須右手伸出食指比1,代表「認主獨一」;念「穆罕默德,是主使者。」時,食指收回握拳。 [50]這是伊斯蘭教其他宗教信條及儀式的基石。穆斯林經常在禮拜結束後誦讀清真言,一些非穆斯林要改信伊斯蘭教也要吟誦清真言,在此後被正式視為穆斯林[51]。 禮拜 穆斯林男子在大馬士革倭馬亞大清真寺禮拜期間俯伏在地。 主條目:禮拜 (伊斯蘭教) 參見:清真寺 穆斯林每天必須禮拜五次,伊斯蘭教的禮拜稱為薩拉赫或薩拉特(阿拉伯語:صلاة‎‎ Ṣalāh Ṣalāt)。每次禮拜都面向麥加的克爾白進行。薩拉赫的意義是要專心致志予真主,被視為與真主的私人溝通,以表達感謝及崇拜之意。薩拉赫是必須履行的,但可視乎情況而彈性處理,如老人、病人、軍人、旅宿者、孕婦、殘障人士等,可以減免禮拜次數。在許多穆斯林國家,當地的清真寺會在適時公開播音喚禮。禱文以阿拉伯語誦讀,由《古蘭經》的經文及讚美真主的用語組成[52]。 清真寺是穆斯林的禮拜場所,穆斯林經常都用阿拉伯語「馬斯吉德」來指稱清真寺。漢語的清真寺是指所有用於伊斯蘭教禮拜活動的建築物,但在阿拉伯語裡,私人的小型清真寺與公眾的大型清真寺有不同的名稱[53]。雖然清真寺的主要用途是用作禮拜場所,但它亦是穆斯林社羣聚會及學習的地方,麥地那的先知寺曾經是貧苦人士的庇護所[54]。最早的一些清真寺沒有叫拜樓,於是派人在其他地方召喚穆斯林前來禮拜,大部分現代清真寺都有叫拜樓及穹頂構造[55][56]。 施捨 主條目:天課 天課(阿拉伯語:زكاة‎‎ Zakāt)有「淨化」的意思,是指財政上有能力的穆斯林把累積的財富撥出一部分捐獻給貧困及有需要的人士。《古蘭經》指明這些捐獻僅給予「貧窮者、赤貧者、管理賑款者、心被團結者、無力贖身者、不能還債者、為主道工作者、途中窮困者」[57]。這是一種宗教義務,不是自願性質的善舉,富人被認為是虧欠有需要者,因為他們的財富被視為是「真主託付的贈款」[58]。據保守估計,穆斯林每年捐獻的天課總額是全球人道援助金的15倍[參 5]。非貧困者每年需要捐獻的天課是資產的2.5%[59]。《古蘭經》及聖訓又呼籲穆斯林自願作出更多的捐獻,這種自願性質的捐獻稱為薩達卡[58]。 齋戒 主條目:齋戒 (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的齋戒(阿拉伯語:صوم‎‎ ṣawm)要求穆斯林在賴買丹月的黎明至黃昏期間不吃不喝。齋戒的用意是追求靠近真主的感覺,穆斯林在賴買丹月須對真主懷著感恩及依靠之心,以彌補他們過去所犯的過失,關注有需要的人。對於一些會造成過度負擔的人來說,齋戒不是必須的,也容許根據情況作彈性的處理,未能在賴買丹月恪守齋戒的人須盡快彌補[60]。 朝覲 到禁寺朝覲的朝覲者。 主條目:朝覲 (伊斯蘭教) 朝覲(阿拉伯語:حج‎‎ ḥajj)是在伊斯蘭曆都爾黑哲月在麥加進行的宗教活動。任何體格健全有能力的穆斯林在一生裡至少須到麥加朝覲一次。當朝覲者進入麥加十公里範圍內時,朝覲者必須穿著受戒服裝[61]。朝覲儀式包括在米納及阿拉法特宿夜進行禮拜,追溯亞伯拉罕的足跡,接着在穆茲達裏法宿夜之後轉至賈馬拉特,象徵式地向魔鬼投石,重覆亞伯拉罕的動作[62]。朝覲者接着到麥加圍繞克爾白步行七圈,穆斯林相信克爾白是亞伯拉罕建造的禮拜場所。最後,朝覲者要在薩法山與麥爾沃山之間來回奔走七次,體驗亞伯拉罕的妻子夏甲被遺棄後為她的兒子伊斯梅爾尋找食水[63]。曾經去過朝覲的穆斯林被稱為哈吉,在穆斯林世界裡備受尊重[64]。 法律與法學 伊斯蘭教法學 (費格赫) 經濟 歷史 天課 吉茲亞 尼薩卜 胡姆斯 賽德蓋 (瓦合甫) 貝特馬爾 銀行 裏巴 穆拉巴哈 伊斯蘭保險 伊斯蘭債券 繼承 政治 伊斯蘭領導權 哈里發國 教長國 法基赫的監護 巴亞赫 齊米 婚姻 婚姻 婚約 麥亥爾 多邊 哈拉拉 烏爾菲 穆特爾 限妻制 離婚 待婚期 戰爭俘虜奴隸 收養 性 自慰 衛生 齊納 羞體 戰爭俘虜奴隸 刑事 侯杜德 褻瀆 馬西爾  (賭博) 齊納  (不正當性行為) 希拉巴  (非法戰爭) 費塞德  (作惡) 拉季姆  (石刑) 塔濟爾  (酌定刑) 基沙斯  (復仇) 迪葉  (賠償) 禮法 艾達卜 性別隔離 馬赫拉姆 禱詞 衛生間 神學 禮拜 八拜 朝向 祈禱石 懿行拜 (泰罕朱德 泰拉威) 副功拜 齋戒 朝覲 伊哈拉姆 (戒衣 享受朝) 塔瓦夫 歐木賴 (及朝覲) 衛生 性 衛生間 塔哈勒 伊哈拉姆 小淨 馬薩赫 大淨 泰亞蒙 剔牙枝 納吉斯 飲食 清真屠宰 酒類 豬肉 與猶太飲食教規比較 軍事 防衛聖戰 進攻聖戰 赫德納 伊斯提哈拉  (難民) 戰爭俘虜奴隸 戰俘 伊斯蘭研究 查 論 編 主條目:沙裏亞法規和伊斯蘭教法學 沙裏亞法規(字面解作「前往溫泉勝地的道路」)是由傳統伊斯蘭學術界所建立的伊斯蘭法律,大部分的穆斯林都遵從沙裏亞法規。根據《大英百科全書》,沙裏亞法規是「出於宗教信仰而使穆斯林負有義務遵守的一種問責制度」[65]。 《古蘭經》制定了人們和社會的權利、責任及他們需要遵守的規則。穆罕默德則樹立榜樣,這些範例都記錄在聖訓裡,展示他在實際上如何於社會上落實這些規定。 伊斯蘭教法廣泛包羅每個細節,從國家大事如政府治理、外交到日常生活的事宜。《古蘭經》指出,侯杜德是五種特定罪行的刑罰,該五種罪行分別是偷盜、酗酒、私通、誣陷私通、搶劫。《古蘭經》及聖行裡亦包括了繼承法、婚姻法等法律及傷人、謀殺的賠償機制,還有齋戒、施捨、禮拜的律例[66]。 費格赫(伊斯蘭教法學)被界定為法學家在《古蘭經》、聖行及通過其他方式找到的具體線索而擬定的行為準當中的知識。伊斯蘭教法淵源學則解釋伊斯蘭教法是如何從法律來源當中得出,並說明它們的分類、理解及應用方式[67]。在9世紀,法學家馬立克·伊本·艾奈斯的學生沙斐儀把伊斯蘭教法學的理論編纂成典,他的著作稱為《法源論綱》,為伊斯蘭教法提供理論基礎。根據沙斐儀所述,伊斯蘭教法的來源有四個,依重要性排列分別是《古蘭經》、聖行(穆罕默德的言行)、穆斯林法學家的共識(伊制馬)及類比論證(格雅斯)[68][69]。 法學家 一名伊瑪目在埃及開羅領禱(1865年讓-裏奧·傑洛姆的畫作)。 主條目:烏理瑪、謝赫 (稱號)和伊瑪目 伊斯蘭教裡有許多詞彙用以指稱在宗教上獲得認可的身份,法學家一般是指涉獵伊斯蘭研究多門學科的穆斯林法律學者。從廣義上來說,烏理瑪是指接受過多年的教育及鑽研伊斯蘭教科目的穆斯林神職人員,例如穆夫提(解釋伊斯蘭教法的學者)、卡迪(伊斯蘭教法法官)、法基赫(伊斯蘭教法學專家)及穆哈第斯(聖訓專家)。一些人把學術身份較低的村落穆拉(接受過伊斯蘭神學及法學教育的人)、伊瑪目(領禱者)及毛拉維(高級伊斯蘭學者)包括在烏理瑪之內,另一些人則認為符合較高資格的神職人員纔可以稱為烏理瑪[70][71]。一些穆斯林奉行伊智提哈德作出法律裁決,不承認宗教權威人士[72]。伊斯蘭教是一神論宗教,真主是唯一的神,穆斯林不會崇拜法學家,他們視所有法律和道德標準都是源自真主,法學家不能加以改動,他們的職責是通過《古蘭經》、聖行、穆罕默德及其他先知的言行解讀聖典[參 6][參 7][參 8]。 禮儀與飲食 主條目:艾達卜和符合教規的食物 (伊斯蘭教) 許多習慣都屬於伊斯蘭教的禮儀法,稱為艾達卜。這些禮儀包括以色蘭(願主賜您平安)來問候他人、經常誦太斯米(奉至仁至慈真主之名)、只用右手進食吃喝[73][74][75]。伊斯蘭教的衛生習慣則主要屬於個人整潔及健康的範疇,有男性割禮的習俗[76]。伊斯蘭教葬禮的儀式包括在遺體在場的情況下進行禮拜,這種禮拜稱為者那則禮,遺體須洗淨及以殮布包裹,並葬在墳墓裡[77]。 穆斯林的飲食受到限制,禁止食用及飲用豬肉製品、血、腐肉及酒[78]。所有肉類都必須經由穆斯林、猶太人或基督徒以真主之名屠宰[79]。穆斯林可以合法食用的食物被稱為哈拉勒[80]。 家庭 參見:婦女與伊斯蘭教 伊斯蘭社會的基本單位是家庭,伊斯蘭教界定了家庭各個成員的義務和法定權利。父親負責家庭的財政,有義務向他的家庭成員提供福利。財產繼承的劃分在《古蘭經》裡亦有說明,它提到死者的大部分遺產都會由直系親屬繼承,一部分會用作支付債務及遺贈之用。與死者具備同樣親屬關係的情況下,女性親屬一般可繼承的遺產份額是男性親屬的一半[81]。伊斯蘭教婚姻是民事合同的一種,是婚姻雙方在兩名見證人在場的要約和承諾,婚姻合同裡規定新郎將聘禮(麥亥爾)送給新娘[82]。 只要覺得能夠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妻子,穆斯林男子可以擁有多達四位妻子。相反,穆斯林女子只可以有一名丈夫。在許多穆斯林國家,伊斯蘭教裡的離婚又稱為塔拉克,丈夫須讀出「離婚」來開始離婚的進程。學者對於聖典在傳統的伊斯蘭習俗如面紗、隔離的根據存在分歧。二十世紀伊始,穆斯林社會改革者反對這些諸如一夫多妻制的習俗,成效各異。穆斯林婦女在衣著保持莊重的同時嘗試更積極地參與社會的各項事務,以順應現代的潮流。一些伊斯蘭組織如塔利班則力圖繼續實行適用於婦女的傳統法律[83]。 經濟 主條目:伊斯蘭經濟 為了收窄貧富懸殊,伊斯蘭經濟法學鼓勵貿易,不鼓勵囤積財富,並禁止計息貸款(高利貸在阿拉伯語裡稱為裏巴)[84]。天課是針對累積的財富的徵收,貿易則不須課稅。由於高利貸可以使富人不需要承擔風險而變得更加富有,因此在伊斯蘭教裡遭到禁止。使貸方承擔風險的分紅制及風險投資則可以接受[85][86]。投機性質的糧食囤積也不獲鼓勵[87]。 伊斯蘭教亦禁止侵佔他人的土地[88]。對利息的禁制使不設利息的伊斯蘭銀行應運而生。在穆罕默德時期,國家所得的財物會馬上用於扶貧。歐麥爾在634年設立福利機構貝特馬爾,把天課的收入用於扶助窮人、長者、孤兒、寡婦及殘疾人士[89]。貝特馬爾在正統哈里發時期營運了數百年,並延伸至倭馬亞王朝及阿拔斯王朝[90]。此外,歐麥爾又設立兒童補助金及養老金的制度[91]。 政治 伊斯蘭學者普遍都認為早期的穆斯林社會不劃分宗教權力及政治權力。穆罕默德是宗教及政治兩方面的領導人,後來的正統哈里發時期亦沿用這種制度,宗教及政治權力都集中在哈里發的手裡。根據學者拉皮德斯所說,哈里發的職責是「教授穆罕默德的啟示、解決爭議、維持秩序、延續穆罕默德的征服運動以保障穆斯林社羣的利益」[92]。 《古蘭經》甚少提及政府,亦沒有詳細論述伊斯蘭教理想的統治方式及穆斯林社羣的統治者,但它的語調卻影響到伊斯蘭教的政治概念,特別是一些政治思想是源自烏瑪(穆斯林社羣)的概念[93][94]。 穆斯林世界在接觸到西方的世俗理想後有不同的走向。土耳其在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圖爾克的改革後成為了世俗國家。與此相反,1979年的伊朗伊斯蘭革命使伊朗的世俗政權被魯霍拉·穆薩維·霍梅尼領導的神權國家伊斯蘭共和國取代[95]。 吉哈德 主條目:吉哈德 吉哈德(阿拉伯語:جهاد‎‎ Jihād)是指「奮鬥、努力,戰鬥」的意思,一些穆斯林所說的六功就是在五功的基礎上加上吉哈德[96]。吉哈德的廣義被界定為「運用最大限度的力量、氣力、努力及能力對付不被認可的事物」。不被認可的事物可指魔鬼、私慾及敵人,故可劃分為不同種類的吉哈德[97]。吉哈德一詞如果不是用作修飾詞,一般被誤解或曲解為軍事層面上的意思。吉哈德是指一人對追求宗教及道德完善的鬥爭[98]。特別是什葉派及蘇非主義的穆斯林權威人士將吉哈德分為「大吉哈德」及「小吉哈德」,「大吉哈德」是指與私慾作鬥爭,「小吉哈德」則指戰事[99]。 在伊斯蘭法學裡,軍事上的吉哈德常指對非穆斯林侵略者採取的軍事行動,以保衛及捍衛伊斯蘭為目的,視為被壓迫下的最後選擇,但戰爭方式則受許多道德條件的約束,如不殺婦女兒童等。吉哈德是伊斯蘭法律裡唯一容許使用的戰爭形式,穆斯林可對叛教者、叛徒、路霸、暴力團體及攻擊伊斯蘭教的非穆斯林領袖及國家等發動吉哈德[99]。大部分的穆斯林會理解吉哈德為防衛戰[100]。 在大部分的情況及對大部分的穆斯林來說,吉哈德是集體的責任,只要部分人履行了這一責任,其他人便可得到豁免。只有一些擁有既定權力的人負有個人的責任。其他民眾只會在動員的情況下才會被牽涉在內[101]。對一些什葉派穆斯林來說,進攻吉哈德可由穆斯林社區的領導人發動,但自868年馬赫迪隱匿後,因神授領袖不在位而無法履行[102]。 歷史 主條目:伊斯蘭教歷史 穆罕默德時期 阿拉伯文書法作品。內容爲: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願平安與真主的慈憫在他上 主條目:穆罕默德 穆斯林在傳統上視穆罕默德為最後一位先知[103]。根據現存最早的傳記資料所載,40歲的穆罕默德在公元610年開始透露他接收到相信是來自真主、經天使加百列(賈布里勒)傳達的天啟,一直持續到他在22年後逝世。穆罕默德的同伴記錄了這些天啟的內容,從而獲得《古蘭經》[104]。 在麥加的穆罕默德向人們傳道,懇請他們摒棄多神宗教,崇拜唯一的真主。雖然有一些人改信伊斯蘭教,但麥加的權貴卻迫害穆罕默德及他的追隨者,導致一些穆斯林遷徙至阿比西尼亞(阿克蘇姆帝國)。許多在早期改信伊斯蘭教的人都是貧民及奴隸,如比拉勒[105]。麥加的權貴擔心穆罕默德譴責部族意識、宣揚扶助貧民的訊息及呼籲停止多神崇拜會破壞他們的優越生活方式[106]。 經歷12年被麥加人迫害的生活及麥加對哈希姆系的杯葛之後,穆罕默德及他的親人、穆斯林決定出走,在622年遷移到麥地那(舊稱雅茲里布)。穆罕默德與遷移到麥地那的穆斯林(遷士)及改信伊斯蘭教的麥地那人(輔士)在那裡建立了政治及宗教實體。穆罕默德又草擬了麥地那憲章,落實麥地那穆斯林、猶太人、基督徒及異教徒社羣的權利和責任,並把他們融合為一個社羣,稱為烏瑪[107]。憲章保障宗教自由及婦女的安全,賦予麥地那聖城的地位、制定了對內施政及對外防衛所需的稅收體系及解決爭議所需的司法體系[108]。 移居麥地那的麥加人及當地的麥地那人都同意捍衛穆罕默德及麥地那,對抗外來的威脅,包括多個猶太人部族[109]。在數年之內,他們與麥加爆發了兩次衝突。首先是624年的白德爾戰役,穆斯林在這次戰役裡取得勝利。麥加方面為了復仇在一年後進軍麥地那,雙方在伍侯德戰役裡交戰,雖然麥加獲勝,但他們無力攻取麥地那[110]。 其他阿拉伯地區的部族組成聯盟,並在壕溝之戰裡圍攻麥地那,意圖消滅伊斯蘭教。麥加與穆斯林在628年簽訂侯代比亞和約,和約列明穆罕默德要退回投奔他的麥加人。不過,在和約簽訂之後有更多的麥加人改信伊斯蘭教,並遷出麥加,切斷麥加的貿易路線[111]。穆罕默德在629年幾乎兵不血刃地征服麥加,並在632年逝世之前統合各個阿拉伯部落皈依伊斯蘭教[112]。 哈里發國與內亂 阿卜杜勒-馬利克·本·馬爾萬·本·哈卡姆下令興建的圓頂清真寺在第二次穆斯林內戰期間完工。 更多資訊:穆斯林的征服 穆罕默德在632年逝世之後,對於由誰來繼承他成為穆斯林社羣的領袖出現分歧。最終,在其他穆罕默德夥伴的支持下,阿布·伯克爾成為了首任哈里發[113]。在他的統治之下,穆斯林鎮壓了阿拉伯部落策動的裏達暴動(又稱叛教戰爭),又把勢力延伸至敘利亞及伊拉克[114]。伯克爾又接納穆罕默德另一位重要夥伴歐麥爾的建議,把《古蘭經》編纂成書[115]。 阿布·伯克爾在634年逝世,由歐麥爾、奧斯曼·本·阿凡、阿里、哈桑·本·阿里·本·阿比·塔利卜相繼繼位,他們被統稱為四大哈里發,在他們的管治下,穆斯林軍隊徵服了波斯、敘利亞、亞美尼亞、埃及及北非部分地區[116]。 歐麥爾在644年被波斯人刺殺,奧斯曼被推選成為哈里發,但過程受到更大的阻力。奧斯曼制訂了《古蘭經》的標準版本,並發送至全國各地[117]。656年,奧斯曼亦遇刺,阿里成為哈里發。在與敵對勢力爆發了第一次穆斯林內戰後,阿里在661年被哈瓦立及派刺殺。此後,奧斯曼的表親、不承認阿里為哈里發的穆阿威葉掌權,創建倭馬亞王朝[118]。 宗教及政治領導權的爭端引起穆斯林社會的分裂。多數穆斯林都承認在阿里之前的三位哈里發是合法的,他們就是遜尼派。少數穆斯林不認同這一觀點,他們認為阿里及他的後裔才應該是統治者,這類穆斯林被稱為什葉派[119]。穆阿威葉在680年逝世後,繼承問題的爭論再度引發內戰,是為第二次穆斯林內戰[118]。 倭馬亞王朝徵服了北非、西班牙,勢力直達中亞及印度河流域[120]。作為少數宗教族羣的當地猶太人及基督徒受到嚴重迫害,他們被課以重稅,以支持穆斯林在拜占庭-薩珊戰爭裡作戰,並幫助他們從拜占庭人及波斯手裡奪取土地,使他們得以迅速征服各地[121][122]。不過,在簽訂麥地那憲章之後,猶太人及基督徒仍然可以在國內通過他們的法官執行他們的法律[123]。 在750年,穆罕默德的叔父阿拔斯·本·阿卜杜勒-穆塔利卜的後裔勾結心懷不滿的非阿拉伯裔穆斯林(馬瓦里)、貧困的阿拉伯人及一些什葉派,並在阿布·穆斯林將軍的協助下推翻倭馬亞王朝,建立阿拔斯王朝[124]。 古典時代 主要的聖訓集在阿拔斯王朝的早期得以整編。伊斯蘭教法學家賈法爾·薩迪克的理論學說形成了賈法裏派,而遜尼派的四大法學派別哈乃斐派、罕百里派、馬立克派及沙斐儀派則分別出自阿布·哈尼法、艾哈邁德·伊本·罕百勒、馬立克·伊本·艾奈斯及沙斐儀的學說。沙斐儀又設計了一種確認聖訓可靠程度的辦法[125]。塔巴里及伊本·凱西爾分別在9世紀及14世紀所寫的《塔巴里古蘭經注》及《伊本·凱西爾古蘭經注》是最常用的《古蘭經》注釋本。哲學家伊本·西那及法拉比設法將希臘的哲學理論併入伊斯蘭神學,至十一世紀時神學家安薩利等人極力反對他們的觀點,最終佔得上風[126][127]。 馬蒙及穆阿臺綏姆等哈里發把穆爾太齊賴派的哲學列為官方的信條,下令穆斯林跟從。穆爾太齊賴派是一個受希臘影響的哲學流派,屬於一種叫凱拉姆的思辨神學,凱拉姆是指辯證法[128]。許多傳統穆斯林都不承認穆爾太齊賴派的學說,並譴責他們貶低《古蘭經》的地位。罕百勒拒絕向馬蒙妥協,因而被投入暗無天日的巴格達監獄接近三十個月[129]。由艾什爾裏建立的艾什爾裏是凱拉姆的另一個流派[130]。 一些穆斯林開始質疑塵世間放縱的生活並非虔誠的表現,他們強調清心寡慾,過着清貧、謙卑及正直的生活。苦修的伊斯蘭神學家哈桑·巴士拉激發起蘇非主義運動[131]。通過安薩利的規範化及重整,蘇非主義在13世紀變革,發展出蘇非教團的模式。蘇非教團是靈修導師與學生組成的團體[132]。 伊德里西在1154年繪制的《羅傑之書》是最超前的古代世界地圖之一。伊德里西又記錄可以在各地找到的各種穆斯林社羣。 這個時代又被稱為伊斯蘭黃金時代[133]。在這時開設的公立醫院(稱為病坊)在醫治病人的方式上甚至可以令現代醫院羨慕[134],醫學生在接受教育和實習後需要通過考試纔可以取得行醫資格[135]。建於859年的卡魯因大學被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認定是世上最古老的學位頒授大學[136]。博士學位被認為是源自穆斯林法學院的教學資格[137]。實驗及定量技巧的標準亦得以落實,並形成引證的習慣[138]。海什木被視為是現代科學方法之父,被稱為是「世界上第一位真正的科學家」[參 9][139]。政府會向科學家發放相當於當今職業運動員的薪水[138]。有人認為哥白尼採用了阿拉伯天文學家的觀測數據,從而提出日心說。賈希茲亦提出自然選擇的基礎理論[參 10][參 11]。魯米寫了一些最出色的波斯詩歌,至今依然是美國最暢銷的詩歌作品之一[參 12][參 13]。 8世紀的柏柏爾人叛亂使第一個獨立於哈里發國的穆斯林國家得以成立。隸屬伊斯瑪儀派的組織卡爾馬特在930年發起叛亂聲討阿拔斯王朝,麥加遭到洗劫,黑石亦被掠奪,後來阿拔斯王朝贖回黑石[140]。蒙古帝國在1258年滅掉阿拔斯王朝[141]。 在這時,德里蘇丹國統治印度次大陸的北部。伏爾加保加利亞亦成為伊斯蘭教的國家。許多穆斯林前往中國經商,在宋朝的進出口貿易當中有重要的地位[參 14]。 近代 奧斯曼王朝的阿卜杜勒-邁吉德二世是最後一位伊斯蘭教哈里發。 在14世紀初,蘇非商人把伊斯蘭教帶進東南亞,並在隨後的兩個世紀傳播到蘇門答臘及印尼東部。伊斯蘭教亦傳播到中亞突厥人及蒙古人的原居地,成為幾乎所有突厥語族人的宗教。除了經由陸路東抵中國西部的新疆,伊斯蘭教又透過廣州等港口從海路傳入中國,最早具傳統中國特色的清真寺仍然屹立在廣州。馬裏在15世紀有一個興盛的穆斯林王國,伊斯蘭教在大部分西非地區落地生根,遍及薩赫勒、尼日河沿岸及當今的尼日利亞。阿拉伯的穆斯林部落亦在14世紀遷居至蘇丹,當地的努比亞人亦逐漸轉信伊斯蘭教[142]。 在這時,什葉派最大的派系宰德派與大部分的遜尼派派系一樣都採納哈乃斐派的法學[143][144]。什葉派的薩非王朝在1501年當政,徵服了整個伊朗[145]。隨後,薩非王朝強迫大量的伊朗遜尼派穆斯林改信什葉派十二伊瑪目派。直至現在,十二伊瑪目派仍然是伊朗的國教[146]。 奧斯曼帝國則通過海陸路的武力擴張威脅歐洲,他們在1529年的維也納之圍兵鋒直指中歐。通過征服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及塞爾維亞,伊斯蘭教亦乘勢傳入東歐[147]。在16世紀之前,克里米亞、俄國南部、哈薩克及西伯利亞西部亦受到伊斯蘭教法的管治。高加索地區在17世紀中葉之前亦落入伊斯蘭勢力的手裡[148]。 在1800年代開始,穆斯林世界的政治局勢開始全面轉壞,特別是相對非種穆斯林的歐洲勢力而言。這種衰退在文化上十分明顯,18世紀尚有塔基丁在伊斯坦堡設立天文臺,傑辛格天文臺也是在這個世紀內建成,但到20世紀,沒有一個穆斯林國家擁有主要的天文臺[149]。大英帝國在19世紀正式結束了蒙兀兒帝國在印度的統治,奧斯曼帝國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瓦解,哈里發國的制度在1924年壽終正寢[150]。 穆罕默德·伊本·阿卜杜·瓦哈布在18世紀於當今的沙特阿拉伯推動賽萊菲復興運動,這是遜尼派的一種極端保守改革運動。他們自稱為認主獨一者(一神論者),外界則稱為瓦哈比派。建基於伊本·泰米葉及伊本·卡伊姆·賈茲亞的學說,瓦哈比派致力於維護一神論,革除後世的創新達到淨化伊斯蘭教的目的。他們極力反對偶像崇拜的廟宇和神殿,導致許多廟宇和神殿都遭到破壞,包括穆罕默德及其追隨者在麥加及麥地那的遺址[參 15]。19世紀則出現德奧班德運動及巴雷爾維派,他們都是伊斯蘭復興運動。 現代 伊斯蘭合作組織的旗幟 隨着與工業化國家的接觸,穆斯林通過經濟移民來到新的地區。許多的穆斯林以合約傭工的身分由印度、印度尼西亞移居到加勒比地區,使加勒比成為穆斯林人口比例最大的美洲地區[151]。此外,都市化及在非洲的貿易增長使穆斯林在新的地區定居,又在這些地區傳播伊斯蘭教,結果使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的穆斯林在1869年至1914年倍增[152]。自1960年代開始,經濟的蓬勃發展促進勞工移民到歐洲,使穆斯林移民顯著地增加,現在西歐國家的穆斯林人口大約有2,000萬[153]。 有越來越多的穆斯林知識份子不再把永恆不變的伊斯蘭教宗教信仰與過時的文化傳統習俗混為一談[154]。自由派嘗試使宗教傳統與現代的世俗統治及人權規範共存。自由派的支持者認為解讀宗教經典的方法有多種,又強調有需要「在宗教事務上留有獨立思考」的空間[155][156]。女權問題在現代有關伊斯蘭教的討論當中有很大的比重[157]。 中國紅衛兵等世俗勢力關閉了許多清真寺,並毀壞《古蘭經》[158]。共產主義控制下的阿爾巴尼亞是第一個禁止包括伊斯蘭教在內所有宗教習俗的國家[159]。約有50萬穆斯林在紅色高棉被共產主義者殺害,由於穆斯林的特立獨行並崇拜他們的神祇,有人認為共產主義者把穆斯林視為主要的敵人,試圖消滅他們[參 16]。在土耳其,軍事政變推翻了伊斯蘭政權,政府建築物內禁止佩戴頭巾,突尼西亞也一樣[參 17][參 18]。阿富汗(塔利班)及伊朗的革命運動則將世俗政權推翻,建立了較極端的伊斯蘭政權。一些跨國的極端組織如奧薩瑪·賓·拉登的基地組織訴諸恐怖主義反抗西方的影響[160]。 穆罕默德·阿布都、賈邁勒丁·阿富汗尼及穆罕默德·伊克巴勒等伊斯蘭思想家意識到穆斯林社會落後於歐洲,他們呼籲要振興及活化伊斯蘭教的思想和習俗,以恢復穆斯林的尊嚴和高尚的地位[161]。學者阿布·阿拉·毛杜迪則推動了現代伊斯蘭主義的發展[參 19]。經常被封殺的穆斯林兄弟會等伊斯蘭組織提倡利用伊斯蘭教作為全面的政治操作方案[參 20]。伊朗的革命推翻了世俗政權,建立伊斯蘭國。土耳其的伊斯蘭政黨正義與發展黨在民主制度下執政了超過十年,其他國家的伊斯蘭政黨在阿拉伯之春後的選情亦順利[參 21]。1969年耶路撒冷阿克薩清真寺的縱火事件促使伊斯蘭合作組織的成立,該組織致力於促進穆斯林國家之間的全面合作[參 22]。 出於對伊斯蘭教的虔誠而出現的現象遍佈全球。在許多地方,穿戴希賈布(頭巾)越來越普遍,支持奉行伊斯蘭教法的穆斯林比率亦增加[參 23][參 24]。隨着越來越多的宗教資料以電子形式發放給穆斯林,他們能夠接收到足夠精確的訊息,不再倚賴淪為配角的教士[參 25]。一些組織開始利用傳媒傳播伊斯蘭教,例如24小時電視頻道Peace TV[參 26]。由於伊斯蘭教的價值觀切合非洲傳統的生活方式,許多專家都認同伊斯蘭教在東非和西非的增長超出其他宗教[參 27]。 教派 遜尼派 主條目:遜尼派 遜尼派穆斯林在孟加拉達卡的星期五禮拜 2013年馬來西亞遜尼派穆斯林在首都布城的聖紀節巡遊 遜尼派是伊斯蘭教最大的教派,佔穆斯林總數的75%-90%[參 1][參 2]。他們強調穆斯林社團的歷史傳統,重視《古蘭經》及聖訓的宗教權威。這些穆斯林大約在10世紀下半葉自稱為「遵奉遜奈的人們」,以區別於其他少數派[162]。 遜尼派穆斯林認為首四任哈里發都是穆罕默德的正統繼任人,穆罕默德在逝世之前並沒有建立繼任的制度或指定任何繼承人,繼任的阿布·伯克爾是麥地那的領袖選舉出來的。他們相信哈里發應該由最合資格的人出任,而不是世襲[163]。 遜尼派會先根據《古蘭經》行事,然後纔是聖訓。如果在《古蘭經》和聖訓裡都找不到法律事務的解決方案,他們會運用四個法學派別提供的法理依據作出裁決,這四個法學派別分別是哈乃斐派、罕百里派、馬立克派及沙斐儀派,建基於阿布·哈尼法、艾哈邁德·伊本·罕百勒、馬立克·伊本·艾奈斯及沙斐儀的學說。 四個法學派別都相互承認各自的學說,穆斯林可以選擇他們認可的法學派別[164]。 巴雷爾維派及德奧班德運動是遜尼派的分支。巴雷爾維派是南亞遜尼派的復興運動,有超過2億信眾[165]。他們自視為最早穆斯林社羣的南亞後裔及代表,強調伊斯蘭教法在所有事務上的最高地位,奉行蘇非派的習俗,敬拜先知穆罕默德。在遜尼派傳教組織伊斯蘭的召喚及世界伊斯蘭使命的協助之下,巴雷爾維派得以傳播至南非、美國、歐洲及澳大利亞[166][參 28]。德奧班德運動是在1867年成立的印巴改革運動,發源自印度德奧班德,深受沙特阿拉伯的瓦哈比派影響[參 29]。 賽萊菲派又稱瓦哈比派或聖訓派,是一個極端保守的伊斯蘭運動。他們認為伊斯蘭教及穆斯林社會被思想落後的烏理瑪(穆斯林學者)、蘇非主義及虛假的革新所害,並受到西方殖民主義及世俗主義的威脅。他們尋求把伊斯蘭教恢復到他們認為的理想狀態,不盲目遵從傳統遜尼派法學派別的裁決,只參照《古蘭經》、穆罕默德及第一代穆斯林的言行而為[167]。 什葉派 主條目:什葉派 巴林的大部分人口都是什葉派穆斯林。 什葉派是伊斯蘭教第二大的宗派,佔穆斯林總數的10-20%[參 2]。什葉派穆斯林主要分佈在伊朗、伊拉克南部及南亞,他們自視為是穆斯林裡的「精英」[168]。 雖然遜尼派認為哈里發是由社羣選舉產生,但什葉派卻相信穆罕默德指定了他的女婿阿里·本·阿比·塔利卜作為他的繼承人,並認為只有阿里的一些後裔纔能夠成為伊瑪目(穆斯林的領袖),因此他們認為阿里是第一位伊瑪目,拒絕承認在阿里之前的三位哈里發阿布·伯克爾、奧斯曼·本·阿凡及歐麥爾·本·赫塔卜的合法性[168]。 什葉派亦有多個分支,十二伊瑪目派、宰德派及伊斯瑪儀派是其中最重要的教派。不同的教派奉不同的阿里後裔為伊瑪目。十二伊瑪目派及伊斯瑪儀派都視賈法爾·薩迪克為第六任伊瑪目,但在薩迪克逝世之後,伊斯瑪儀派視他的兒子伊斯瑪儀·賈法爾為繼承人,十二伊瑪目派則奉他的另一位兒子穆薩·卡齊爾為第七任伊瑪目[169]。宰德派認定賈法爾·薩迪克的父輩宰德·本·阿里為第五任伊瑪目,因此其後的繼位順序亦不同[170]。 穆斯塔利派、阿拉維派及阿列維派是一些較小的什葉派教派[參 30]。一些什葉派教派對伊瑪目的敬拜超出了傳統伊斯蘭教的界限,被稱為極端派[171]。 蘇非主義 土耳其蘇非派的旋轉狂舞。 主條目:蘇非主義 據信眾所說,蘇非主義是伊斯蘭教的神祕主義。15世紀的蘇非派宗師艾哈邁德·扎魯克把蘇非主義定義為「以修養內心、摒棄雜念全心全意侍奉真主為目的的一門學問」[172]。德加維教團的導師艾哈邁德·伊本·阿吉巴則稱蘇非主義是「讓人知道怎樣可以感應真主存在的學問,培養出一些可敬的品性以淨化和美化個人的內心」[173]。蘇非主義是伊斯蘭教的神祕苦修方式,通過個人對真主的體驗而尋求對真主的愛戴和認識。蘇非派穆斯林著重伊斯蘭教的精神層面,他們必須接受訓練纔可以運用他們的「認知及情緒感官」直接接觸真主[174]。哈桑·巴士拉是蘇非派的元老,他不僅勸告穆斯林不要造孽,還號令他們要為了精神上的永生而在日常生活裡潔身自好,後來的安薩裏在他的著作裡把神學和神祕主義的生活方式結合在一起[175]。 蘇非主義流行於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塞內加爾、乍得及尼日爾等國家[參 31][176]。蘇非主義在中亞亦強勢復興,那裡被視為是蘇非主義的中心,在對抗沙俄及蘇聯的殖民主義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蘇非派穆斯林及各種蘇非教團是這裡的主要宗教形象[參 32]。 其他教派 阿赫邁底亞是米爾扎·古拉姆·艾哈邁德在1889年的印度創立的伊斯蘭改革運動,在全球有超過1,000萬穆斯林信眾[177]。艾哈邁德聲稱自己就是伊瑪目馬赫迪(伊斯蘭教預言的救世主)、再世基督及黑天的化身[178]。哈瓦利吉派則是早年反抗阿里·本·阿比·塔利卜的統治而分裂出來的教派,其分支伊巴德派在全球有145萬信眾[179]。與其他的哈瓦利吉派不同,伊巴德派不會把觸犯其他教派的穆斯林視為必須抗爭及消滅的異端[180]。其他少數派還有馬赫達維耶派、唯獨古蘭經等。 此外,伊斯蘭民族、百分之五民族、摩爾科學神殿等都是黑人的穆斯林運動。 無教派穆斯林 主條目:無教派穆斯林 無教派穆斯林援引《古蘭經》儀姆蘭的家屬章第103段經文來說明他們的身份,該段經文呼籲穆斯林要團結一致和不要分裂[181]。皮尤研究中心報稱在七個國家裡自稱「只是穆斯林」的穆斯林佔大多數,在另外三個國家則佔相對多數,當中比例最高的國家是74%的哈薩克。在至少22個國家裡,每五位穆斯林裡就有一位自稱「只是穆斯林」[參 31]。不過,上述的大多數國家要麼是以遜尼派為主流,要麼是以什葉派為主流,沒有其他教派分庭抗禮,因此而導致這些國家的許多穆斯林只是簡單地稱自己為穆斯林,而不指明是屬於某個教派。此外,有其他資料給出與皮尤研究中心不同的數據,這些資料顯示在上述的國家裡除了傳統上以什葉派為主體的阿塞拜疆,其他國家的穆斯林都是遜尼派佔大多數[參 1]。 人口統計 世界穆斯林人口百分比(2014年皮尤研究中心的資料) 主條目:伊斯蘭國家和烏瑪 參見:各國伊斯蘭教 2009年一個調查232個國家及地區的人口統計發現,全球人口的23%,即15.3億的人口都是穆斯林,當中的75%-90%是遜尼派,10%-20%是什葉派,還有少數屬於其他派系[參 2]。約有57個穆斯林為多數的國家,在穆斯林當中,阿拉伯人佔大約20%[參 2][182]。全球穆斯林人口由1900年的2億飆升至1970年的5.41億,並在2009年達到15.16億[183][184]。 大部分穆斯林都在亞洲和非洲。全球約62%的穆斯林都在亞洲生活,超過6.82億人分佈在孟加拉、印度、印尼及巴基斯坦[參 2]。在中東,非阿拉伯的土耳其及伊朗是最大的穆斯林佔多數的國家[185]。尼日利亞是非洲最大的穆斯林國家,他們的穆斯林人口超過任何一個阿拉伯國家,包括埃及[186]。 大部分的估算都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有大約2,000萬至3,000萬穆斯林(1.5至2%人口)[參 33][參 34][參 35]。不過,聖地牙哥州立大學國際人口中心向《美國新聞及世界報道》提供的數據卻表明中國有6,530萬穆斯林[187]。在許多歐洲國家,伊斯蘭教是僅次於基督教的第二大宗教。伊斯蘭教在美國亦逐漸迫近第二大宗教的位置,根據皮尤論壇及美國-伊斯蘭關係理事會的數據,美國穆斯林的人數介乎245.4萬至700萬[參 2][參 36]。 2015年,皮尤研究中心在關於世界宗教的調查報告中表示全球穆斯林人口數量正迅速上升,而且該數字將在2050年與基督徒數量相當。[188] 文化 主條目:伊斯蘭文化 伊斯蘭文化一詞可以是指伊斯蘭教相關的文化,例如節日及服飾。它又經常被用來指稱傳統穆斯林的文化[參 37]。伊斯蘭文明則指早期哈里發國的綜合文化,包括非穆斯林在內,有時又稱為「伊斯蘭風味」[189][190]。 藝術 位於設拉子的哈菲茲·設拉子墓穹頂內側的幾何花紋磚飾 主條目:伊斯蘭藝術 伊斯蘭藝術包含7世紀以後聚居在穆斯林地區的人民(不一定是穆斯林)所創作的視覺藝術,包括建築、書法、繪畫、陶藝等各個領域[191]。 最重要的伊斯蘭文化表達方式或許就是建築,特別是清真寺的四穹頂及多柱式建築。伊斯蘭文明的各種不同的文化可以通過這種建築物得以體現。舉例來說,北非及西班牙的伊斯蘭建築有古羅馬及拜占庭的特色,如具備羅馬及拜占庭建築那種大理石及斑岩圓柱的凱魯萬大清真寺、格拉納達阿蘭布拉宮的庭園外圍的列柱令人想起羅馬庭園的柱廊、科爾多瓦的大清真寺有羅馬的圓柱及拜占庭的馬賽克[192][193][194]。 伊斯蘭書法體的太斯米(奉至仁至慈真主之名) 在許多伊斯蘭文化習俗裡,人物及動物的圖像並不受歡迎,這與所有亞伯拉罕宗教反對偶像崇拜的規條有關。阿卜杜拉·伊本馬蘇德傳述穆罕默德說道:「實在的,在復活日火獄中的居民當中最受折磨的人就是做畫的人。」[參 38]不過,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學者對這個規條有不同的解讀,莫臥兒、波斯及土耳其藝術亦有動物和人物的畫像。對生物圖像的反感經常被用來說明造就了書法、棋盤鋪嵌及圖案的流行,使它們成為伊斯蘭藝術文化的重要部分[195]。 曆法 主條目:伊斯蘭曆 穆斯林時代在公元622年的希吉拉(遷移)正式開始,那是穆罕默德重要的轉捩點。據稱哈里發歐麥爾將那一年定為伊斯蘭曆1年。伊斯蘭曆是陰曆,根據月球的形態決定每個月的開端和結束,與猶太曆一樣,一天是從日落開始至下一次的日落為亦止[196]。伊斯蘭教的穆斯林節日固定在陰曆的日子之上,因此這些節日會定在公曆不同年份的不同季節上。伊斯蘭教最重要的兩個節日一個是都爾黑哲月第十天的宰牲節(古爾邦節),是麥加朝覲的日子,另一個是閃瓦魯月第一天的開齋節(肉孜節),標誌著賴買丹月(齋月)的結束[參 39]。 批評 主條目:對伊斯蘭教的批判 對伊斯蘭教的批評在這個宗教成形的時候已經出現。早期的書面批判來自9世紀之前的基督徒,他們當中有許多人把伊斯蘭教視為基督教的異端[197]。後來的批評亦有來自穆斯林世界本身及猶太人作家[198][199]。 批評的對象包括伊斯蘭教最後一位帶來訊息的先知穆罕默德的品德,不論是公開場合的言行還是私生活[參 40][200]。伊斯蘭教聖書《古蘭經》的內容真確性及它提及的道德規範亦受到批評[參 41][201]。其他的批評則集中在現代伊斯蘭國家的人權問題及婦女在伊斯蘭教法及習俗裡的待遇[202][203]。隨着近期多元文化主義的潮流,伊斯蘭教通過穆斯林移民在西方發揮同化的作用,這種現象亦招致批評[204]。 而隨着恐怖主義的出現,由於大部分恐怖分子出自伊斯蘭教教徒,很多人也開始對伊斯蘭教抱有批評態度。 參見 伊斯蘭教主題 阿拉伯世界主題 宗教主題 伊斯蘭教詞彙列表 伊斯蘭教歷史 各國伊斯蘭教 伊斯蘭經濟 伊斯蘭研究 穆斯林世界 伊斯蘭國 註釋 ^ “伊斯蘭”在英語裡有十種讀音,區別在於第一及第二音節的重音、[z/]或/s/的讀音、將a讀成/ɑː/及將/ə/讀成a。最普遍的讀法是/ˈɪzləm、ˈɪsləm、ɪzˈlɑːm、ɪsˈlɑːm/(牛津英語字典)及/ˈɪzlɑːm, ˈɪslɑːm/(美國傳世字典)。 參考文獻 引用 引用在線資料 ^ 1.0 1.1 1.2 Religious. The World Factsbook.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18 November 2015] (英語).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Mapping the Global Muslim Population. Pew Research Centre. 07-10-2009 [18 November 2015] (英語).  請檢查|date=中的日期值 (幫助) ^ The Future of the Global Muslim Population. Pew Research Centre. 2011-01-27 [18 November 2015] (英語).  ^ Burke, Daniel. The world’s fastest-growing religion is …. CNN. 2015-04-04 [18 November 2015] (英語).  ^ Analysis: A faith-based aid revolution in the Muslim world?. IRIN. 01-06-2012 [30 November 2015] (英語).  請檢查|date=中的日期值 (幫助) ^ Ruling on promulgating manmade laws and Shaykh Ibn ‘Uthaymeen’s view on that. Islam Question and Answer. [2 December 2015] (英語).  ^ Is it proven that all the Prophets (peace be upon them) performed Hajj to the Ka‘bah?. Islam Question and Answer. [2 December 2015] (英語).  ^ The virtue of the Sahaabah (may Allaah be pleased with them). Islam Question and Answer. [2 December 2015] (英語).  ^ Al-Khalili, Jim. The ‘first true scientist’. BBC. 04-01-2009 [21 December 2015] (英語).  請檢查|date=中的日期值 (幫助) ^ Al-Khalili, Jim. It’s time to herald the Arabic science that prefigured Darwin and Newton. The Guardian. 2008-01-30 [21 December 2015] (英語).  ^ Al-Khalili, Jim. Science: Islam’s forgotten geniuses. The Telegraph. 2008-01-29 [21 December 2015] (英語).  ^ Haviland, Charles. The roar of Rumi – 800 years on. BBC. 2007-09-30 [21 December 2015] (英語).  ^ Jalaluddin Rumi. BBC. 01-09-2009 [21 December 2015] (英語).  請檢查|date=中的日期值 (幫助) ^ Islam in China. BBC. [15 December 2015] (英語).  ^ Mzioudet, Houda. Graves desecrated in Mizdah. Libya Herald. 2013-09-04 [23 December 2015] (英語).  ^ Perrin, Andrew. Weakness in Numbers. Time. 2003-10-10 [28 December 2015] (英語).  ^ Huge rally for Turkish secularism. BBC News. 2007-04-29 [28 December 2015] (英語).  ^ Tunisia moves against headscarves. BBC News. 2006-10-15 [28 December 2015] (英語).  ^ Political Islam: A movement in motion. The Economist. 2014-01-03 [28 December 2015] (英語).  ^ Are secular forces being squeezed out of Arab Spring?. BBC News. 2011-08-09 [28 December 2015] (英語).  ^ Krikpatrick, David D. Egypt’s Vote Puts Emphasis on Split Over Religious Rule. The New York Times. 2011-12-03 [28 December 2015] (英語).  ^ Profile: Organisation of the Islamic Conference. BBC News. 2010-12-26 [28 December 2015] (英語).  ^ Slackman, Michael. In Egypt, a New Battle Begins Over the Veil. The New York Times. 2007-01-28 [28 December 2015] (英語).  ^ Beech, Hannah. A Call to Prayer. Times. 2007-02-22 [28 December 2015] (英語).  ^ Laying down the law: Islam’s authority deficit. The Economist. 2007-06-28 [28 December 2015] (英語).  ^ Peace TV. Peace TV. [28 December 2015] (英語).  ^ Onishi, Norimitsu. Rising Muslim Power in Africa Causes Unrest in Nigeria and Elsewhere. The New York Times. 2001-11-01 [28 December 2015] (英語).  ^ Ahl al-Sunnah wa’l-Jamaah. Oxford Reference. [30 December 2015] (英語).  ^ Deobandis. Oxford Reference. [30 December 2015] (英語).  ^ Kramer, Martin. Syria’s Alawis and Shi‘ism From Shi‘ism, Resistance, and Revolutio. Web Citation. [31 December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6 十月 2009) (英語).  請檢查|archive-date=中的日期值 (幫助) ^ 31.0 31.1 The World’s Muslims: Unity and Diversity. Pew Research Center. 2012-08-09 [4 January 2016] (英語).  ^ Alvi, Farhat. The Significant Role of Sufism in Central Asia (PDF). [4 January 2016] (英語).  ^ The World Factbook – China.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7 January 2016] (英語).  ^ Internationl Religious Freedom Report 2006 – China (Includes Hong Kong, Macau and Tibet). U. S. Department of State. [7 January 2016] (英語).  ^ Rab, Masood. Chinese Muslim Scholars. The Muslim Observer. [7 January 2016] (英語).  ^ Bagby, Ihsan; Perl, Paul M.; Froehle, Bryan T. The Mosque in America: A National Portrait (PDF). Council on American-Islamic Relations. 2001-04-26 [7 January 2016] (英語).  ^ Melikian, Souren. ‘Islamic’ Culture: A Groundless Myth. The New York Times. 2011-11-04 [7 January 2016] (英語).  ^ Is it permissible to draw animate beings and then erase them for fun?. Islam QA. [8 January 2016] (英語).  ^ Customs and Behavioral Laws. Renaissance. [8 January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3 九月 2013) (英語).  請檢查|archive-date=中的日期值 (幫助) ^ Mohammed and Mohammedanism. New Advent. [11 January 2016] (英語).  ^ Kohler, Kaufmann; McDonald, Duncan B. Bible in Mohammedan Literature. Jewish Encyclopedia. [11 January 2016] (英語).  引用其他出版物 ^ Milton-Edwards(2004年),第12頁 ^ Arnold(2012年),第125-258頁 ^ Marshall Cavendish Corporation(2010年),第352頁 ^ Cornell(2007年),第186頁 ^ Thomas & Youssef(2006年),第85頁 ^ Esposito(2004年),第ix頁 ^ Rippin(2001年),第85頁 ^ Abdul-Rahman(2007年),第163頁 ^ 馬堅(1981年),第106頁 ^ 馬堅(1981年),第78頁 ^ 馬堅(1981年),第146、400頁 ^ Esposito(1999年),第76-77頁 ^ Mahmutćehajić(2006年),第84頁 ^ Douglas-Klotz(2010年),第19-20頁 ^ 馬堅(1981年),第246頁 ^ 馬堅(1981年),第486頁 ^ Swartley(2005年),第104頁 ^ Corduan(2013年),第132頁 ^ Breese & D’Aoust(2011年),第33頁 ^ 馬堅(1981年),第332頁 ^ Guessoum(2010年),For a reasonable and credilbe muslim disclosure on the Quran and science ^ Baksh(2007年),第163頁 ^ Qasmi(2006年),第100頁 ^ Edzard & Szyska(1997年),第43-66頁 ^ Esposito(2004年),第18-19、21頁 ^ Faruqi(1987年),第1-25頁 ^ Meisami & Starkey(1998年),第453頁 ^ Anastaplo(2002年),第176頁 ^ Esposito(2004年),第79頁 ^ Iqbāl(2007年),第151頁 ^ Rogers(2009年),第114頁 ^ Esposito(1998年),第4頁 ^ Fitzpatrick & Walker(2014年),第16頁 ^ Brown(2009年),Quoting God: Hadith Qudsi ^ Weiss(2002年),第26頁 ^ Lebron(2012年),第129頁 ^ 馬堅(1981年),第480頁 ^ Masri(1989年),第27頁 ^ Esposito(2011年),第130頁 ^ McMahon(2011年),第253頁 ^ 馬堅(1981年),第1頁 ^ 馬堅(1981年),第95頁 ^ 馬堅(1981年),第481頁 ^ 馬堅(1981年),第144頁 ^ Power(1913年),第860-872頁 ^ Marshall Cavendish Corporation(2010年),第137頁 ^ Penny(1999年),第14-15頁 ^ Maqsood(1995年),第32頁 ^ Rafiabadi(2007年),第1456頁 ^ Mohammad(1985年),第381-397頁 ^ Hewer & Anderson(2006年),第91-92頁 ^ Esposito(2004年),第275頁 ^ Budge(2001年),第123-128頁 ^ Keller,Ruether & Cantlon(2006年),第615頁 ^ Black,Esmaeili & Hosen(2013年),第49頁 ^ Curl(2006年),第507頁 ^ 馬堅(1981年),第145頁 ^ 58.0 58.1 McMahon(2011年),第264頁 ^ Senturk(2007年),第71-72頁 ^ Esposito(2004年),第90-91頁 ^ Davids(2006年),第178頁 ^ Cornell(2006年),第31-32頁 ^ Esposito(2004年),第103-104頁 ^ Dupree(2014年),第98頁 ^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inc(2002年),第31頁 ^ Brown & Hussain(2014年),第449頁 ^ Shah(2011年),第31頁 ^ Esposito(2004年),第134頁 ^ Ramadan(2006年),第27-28頁 ^ Khan(2012年),第149頁 ^ Taghavi(2004年),第142頁 ^ Weiss(2002年),第3、161頁 ^ Glassé & Smith(2003年),第158頁 ^ Turner(2013年),第160-161頁 ^ Al-Kaysi(2015年),第60頁 ^ Campo(2009年),第149頁 ^ Esposito(2011年),第128-129頁 ^ Esposito(2011年),第119-120頁 ^ Campo(2009年),第198頁 ^ Riaz & Chaudry(2003年),第1頁 ^ Ali(2004年),第87頁 ^ Waines(2003年),第93-96頁 ^ Esposito(2004年),第95-96、235-241頁 ^ Hassan & Lewis(2009年),第46頁 ^ Mababaya(2003年),第202頁 ^ Krichene(2013年),第119頁 ^ Askari等作者(2011年),第75頁 ^ Mababaya(2003年),第169-170頁 ^ Shirazi(1996年),第14頁 ^ Frenkel & Lev(2009年),第159頁 ^ Iqbal & Amerah(1990年),第85頁 ^ Minhaji(2008年),第96頁 ^ Black(2011年),第76頁 ^ Böwering & Crone(2013年),第213頁 ^ Taminang(2008年),第56頁 ^ Ellwood & Alles(2008年),第223頁 ^ Firestone(1999年),第17-18頁 ^ Brockopp(2003年),第99-100頁 ^ 99.0 99.1 Firestone(1999年),第17頁 ^ Habeck(2006年),第108-109、118頁 ^ Peters(2005年),第55頁 ^ Sachedina(1998年),第105-106頁 ^ Peters(2009年),第8-9頁 ^ Campo(2009年),第573頁 ^ Ünal(2006年),第1323頁 ^ Deming(2015年),第396頁 ^ Watt(1956年),第227-228頁 ^ Mayfield(2012年),第374頁 ^ Lapidus(2014年),第41頁 ^ Pal(2011年),第38頁 ^ Bogle(1998年),第19頁 ^ Wynbrandt(2010年),第47頁 ^ Kyeyune(2013年),第217頁 ^ Fitzpatrick & Walker(2014年),第4頁 ^ Qasmi(2006年),第92頁 ^ Anderson & Anderson(2013年),第32頁 ^ Gwynne(2011年),第30頁 ^ 118.0 118.1 Mikaberidze(2011年),第628頁 ^ Waines(2003年),第46頁 ^ Mikaberidze(2011年),第904頁 ^ Esposito(2010年),第38頁 ^ Hofmann(2007年),第86頁 ^ Serjeant(1978年),第1-42頁 ^ Lapidus(2002年),第54頁 ^ Lapidus(2002年),第86頁 ^ Lapidus(2002年),第160頁 ^ Waines(2003年),第126-127頁 ^ Esposito(2010年),第88頁 ^ Doi(1984年),第110頁 ^ Waines(2003年),第120頁 ^ Lapidus(2002年),第90-91頁 ^ Esposito(2004年),第104-105頁 ^ Lapidus(2002年),第56頁 ^ Koenig & Shohaib(2014年),第24頁 ^ Bynum,Browne & Porter(2014年),第216頁 ^ Young(1998年),第242頁 ^ Makdisi(1989年),第175-182頁 ^ 138.0 138.1 Ahmad(2006年),第23、42、84頁 ^ Gorini(2003年),第53-55頁 ^ Peters(2009年),第294頁 ^ Lapidus(2002年),第104-143頁 ^ Turner(2011年),第85頁 ^ Tucker & Roberts(2008年),第917頁 ^ Wehrey(2010年),第92頁 ^ Lapidus(2002年),第234頁 ^ Stewart(2013年),第78-79頁 ^ El-Neil(2008年),第210頁 ^ Esposito(2004年),第51頁 ^ Ahmad(2006年),第170頁 ^ Lapidus(2002年),第380、489-493頁 ^ Haddad & Smith(2002年),第271頁 ^ Crossley等作者(1997年),第841頁 ^ Tibi(2008年),第203頁 ^ Nigosian(2004年),第41頁 ^ Esposito(2004年),第118-119、179頁 ^ Lapidus(2002年),第823-830頁 ^ Rippin(2001年),第288頁 ^ Goldman(1986年),第146-156頁 ^ Elsie(2001年),第18頁 ^ Ross(2015年),第38頁 ^ Esposito(2004年),第265頁 ^ 馬景(2007年),第50-52頁 ^ Esposito(2011年),第49頁 ^ Esposito(2003年),第275、306頁 ^ Marshall Cavendish Reference(2011年),第113頁 ^ Sanyal(1998年),第635-656頁 ^ Campo(2009年),第601頁 ^ 168.0 168.1 Ahmed(1998年),第43頁 ^ Glassé & Smith(2003年),第233頁 ^ Ahmed(1998年),第48頁 ^ Blank(2001年),第26頁 ^ Michael(2007年),第175頁 ^ Kassymova,Kundakbayeva & Markus(2012年),第249頁 ^ Sharma(2010年),第265頁 ^ Cornell(2006年),第207頁 ^ Babou(2007年),第184-186頁 ^ Campo(2009年),第23-24頁 ^ Corduan(2009年),第186頁 ^ Betts(2013年),第14-15頁 ^ Campo(2009年),第323-324頁 ^ Qadri(1988年),第119頁 ^ Ba-Yunes & Kone(2006年),第172頁 ^ Whaling(1987年),第38頁 ^ Chatrath(2011年),第150頁 ^ Bennett(2010年),第2頁 ^ Mazrui & Mutunga(2004年),第115頁 ^ Belton & Hamid(2012年),第101頁 ^ Why Muslims are the world’s fastest-growing religious group. Pew Research Center. 2015-04-23 [2016-11-27].  ^ Esposito(2010年),第56頁 ^ Hodgson(2009年),第85頁 ^ Ettinghausen,Grabar & Jenkins(2001年),第3頁 ^ Isichei(1997年),第175頁 ^ Bowe(2004年),第144頁 ^ Jayyusi & Marín(1992年),第1061頁 ^ Elias(2014年),Ritual ^ Curtis(2010年),第286頁 ^ Fahlbusch & Bromiley(1999年),第759頁 ^ Warraq(2003年),第67頁 ^ Kammuna(1971年),第148-149頁 ^ Warraq(2000年),第103頁 ^ Spencer(2002年),第22-63頁 ^ Abiad(2008年),第31-32頁 ^ Affi & Affi(2014年),第175頁 ^ Modood,Triandafyllidou & Zapata-Barrero(2006年),第29頁 來源 出版物 (英文)Milton-Edwards, Beverley, Islam and Politics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Wiley, 2004, ISBN 0745627129  (英文)Cornell, Vincent J., Voices of Islam: Voices of tradition,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2007, ISBN 0275987337  (英文)Marshall Cavendish Corporation, Islamic Beliefs, Practices, and Cultures, Marshall Cavendish, 2010, ISBN 0761479260  (英文)Thomas, Martyn; Youssef, Adly A., Copts in Egypt: A Christian Minority Under Siege : Papers Presented at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ptic Symposium, Zurich, September 23-25, 2004, Vandenhoeck & Ruprecht, 2006, ISBN 3857100400  (英文)Esposito, John L.,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Isla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ISBN 0195125592  (英文)Rippin, Andrew, The Qurản, style and contents, Ashgate, 2001, ISBN 0860787001  (英文)Abdul-Rahman, Muhammad Saed, Islam: Questions and Answers – Calling Non-Muslims to Islam, MSA Publication Limited, 2007, ISBN 1861793510  (簡體中文)馬堅, 古蘭經,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1  (英文)Esposito, John L., The Oxford History of Isla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1999, ISBN 0195107993  (英文)Mahmutćehajić, Rusmir, The Mosque: The Heart of Submission, Fordham Univ Press, 2006, ISBN 0823225844  (英文)Douglas-Klotz, Neil, Blessings of the Cosmos: Benedictions from the Aramaic Words of Jesus (Easyread Large Edition), ReadHowYouWant.com, 2010, ISBN 1458785289  (英文)Swartley, Keith E. , Encountering the World of Islam, InterVarsity Press, 2005, ISBN 0830856447  (英文)Corduan, Winfried, Neighboring Faiths: A Christian Introduction to World Religions, InterVarsity Press, 2013, ISBN 0830871977  (英文)Breese, Daryl; D’Aoust, Gerald, God’s Steed- Key to World Peace, Lulu.com, 2011, ISBN 1458390624  (英文)Guessoum, Nidhal, Islam’s Quantum Question: Reconciling Muslim Tradition and Modern Science, I.B.Tauris, 2010, ISBN 0857730754  (英文)Baksh, Kaiyume, Islam and Other Major World Religions, Trafford Publishing, 2007, ISBN 1425113036  (英文)Qasmi, A. H., International encyclopaedia of Islam, Gyan Publishing House, 2006, ISBN 818205320X  (英文)Edzard, Lutz; Szyska, Christian, Encounters of Words and Texts: Intercultural Studies in Honor of Stefan Wild on the Occasion of His 60th Birthday, March 2, 1997, Presented by His Pupils in Bonn, G. Olms, 1997, ISBN 3487103338  (英文)Meisami, Julie Scott; Starkey, Paul, Encyclopedia of Arabic Literature 2, Taylor & Francis, 1998, ISBN 0415185726  (英文)Anastaplo, George, But Not Philosophy: Seven Introductions to Non-Western Thought, Lexington Books, 2002, ISBN 0739102907  (英文)Esposito, John L., Islam: The Straight Path Updated with New Epilogue, 3rd edition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ISBN 0195182669  (英文)Faruqi, Lois Ibsen al, The Cantillation of the Qur’an, Asian Music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87, 19 (1): 1–25, doi:10.2307/833761  (英文)Iqbāl, Muẓaffar, Science and Islam,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2007, ISBN 0313335761  (英文)Rogers, Peter C., Ultimate Truth: Book I, AuthorHouse, 2009, ISBN 1438979681  (英文)Esposito, John L., Islam and Politics,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 1998, ISBN 0815627742  (英文)Fitzpatrick, Coeli; Walker, Adam Hani, Muhammad in History, Thought, and Culture: An Encyclopedia of the Prophet of God, ABC-CLIO, 2014, ISBN 1610691784  (英文)Weiss, Bernard G., Studies in Islamic Legal Theory, BRILL, 2002, ISBN 9004120661  (英文)Lebron, Robyn E., Searching for Spiritual Unity…Can There Be Common Ground?, CrossBooks, 2012, ISBN 1462712622  (英文)McMahon, Robin, On the Origin of Diversity, FilamentPublishing Ltd, 2011, ISBN 1905493878  (英文)Masri, Basheer Ahmad, Animals in Islam, Athene Trust, 1989, ISBN 187060301X  (英文)Esposito, John L., What Everyone Needs to Know about Islam:Second Edition: Second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ISBN 0199794138  (英文)Power, Edmund, Fatalism And Free Will in Islam, Studies: An Irish Quarterly Review (Irish Province of the Society of Jesus), 1913, 2 (5): 860–872  (英文)Arnold, Thomas Walker, The Preaching of Islam: a History of the Propagation of the Muslim Faith, Hardpress, 2012, ISBN 1290349584  (英文)Penny, Sue, Islam, Heinemann, 1999, ISBN 0435304739  (英文)Maqsood, Ruqaiyyah Waris, Islam, Heinemann, 1995, ISBN 0435303198  (英文)Rafiabadi, Hamid Naseem, Challenges to Religions and Islam: A Study of Muslim Movements, Personalities, Issues and Trends 1, Sarup & Sons, 2007, ISBN 817625732X  (英文)Mohammad, Noor, The Doctrine of Jihad: An Introduction, Journal of Law and Religion, 1985, 3 (2): 381–397, doi:10.2307/1051182  (英文)Hewer, C. T. R.; Anderson, Allan, Understanding Islam: The First Ten Steps, Hymns Ancient and Modern Ltd, 2006, ISBN 0334040329  (英文)Budge, E. A. Wallis, Budge’s Egypt: A Classic 19th-century Travel Guide, Courier Corporation, 2001, ISBN 0486417212  (英文)Keller, Rosemary Skinner; Ruether, Rosemary Redford; Cantlon, Marie, Encyclopedia of Women and Religion in North America: Native American creation storie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6, ISBN 0253346878  (英文)Black, E. Ann; Esmaeili, Hossein; Hosen, Nadirsyah, Modern Perspectives on Islamic Law,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2013, ISBN 0857934473  (英文)Curl, James Stevens, A Dictionary of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OUP Oxford, 2006, ISBN 0198606788  (英文)Senturk, Omer Faruk, Charity in Islam: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Zakat, Tughra Books, 2007, ISBN 1597841234  (英文)Davids, Abu Muneer Ismail, Getting the Best Out of Hajj, Darussalam, 2006, ISBN 9960980308  (英文)Cornell, Vincent J., Voices of Islam,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2006, ISBN 0275987329  (英文)Dupree, Louis, Afghanista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4, ISBN 1400858917  (英文)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inc,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2,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2002, ISBN 0852297874  (英文)Shah, Niaz A., Islamic Law and the Law of Armed Conflict: The Conflict in Pakistan, Taylor & Francis, 2011, ISBN 1136824685  (英文)Brown, Brian Arthur; Hussain, Amir, Three Testaments: Torah, Gospel, and Quran, Rowman & Littlefield, 2014, ISBN 1442214937  (英文)Ramadan, Hisham M., Understanding Islamic Law: From Classical to Contemporary, Rowman Altamira, 2006, ISBN 0759109915  (英文)Khan, Naveeda, Muslim Becoming: Aspiration and Skepticism in Pakistan,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12, ISBN 0822352311  (英文)Taghavi, Seyed Mohammad Ali, The Flourishing of Islamic Reformism in Iran:Political Islamic Groups in Iran (1941-61), Routledge, 2004, ISBN 1134268491  (英文)Glassé, Cyril; Smith, Huston, The New Encyclopedia of Islam, Rowman Altamira, 2003, ISBN 0759101906  (英文)Turner, Colin, Islam: The Basics, Routledge, 2013, ISBN 1134296916  (英文)Al-Kaysi, Marwan, Morals and Manners in Islam: A Guide to Islamic Adab, Kube Publishing Ltd, 2015, ISBN 0860376559  (英文)Campo, Juan Eduardo, Encyclopedia of Islam, Infobase Publishing, 2009, ISBN 1438126964  (英文)Riaz, Mian N.; Chaudry, Muhammad M., Halal Food Production, CRC Press, 2003, ISBN 0203490088  (英文)Ali, Syed Mohammed, The Position of Women in Islam: A Progressive View, SUNY Press, 2004, ISBN 0791460967  (英文)Waines, David, An Introduction to Isla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ISBN 0521539064  (英文)Hassan, Kabir; Lewis, Mervyn, Handbook of Islamic Banking,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2009, ISBN 1847205410  (英文)Mababaya, Mamarinta P.,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uccess in a Strange Cultural Environment, Universal-Publishers, 2003, ISBN 1581125879  (英文)Krichene, Noureddine, Islamic Capital Markets: Theory and Practice , John Wiley & Sons, 2013, ISBN 1118247132  (英文)Askari, Hossein; Iqbal, Zamir; Krichenne, Noureddine; Mirakhor, Abbas, The Stability of Islamic Finance: Creating a Resilient Financial Environment for a Secure Future, John Wiley & Sons, 2011, ISBN 1118178939  (英文)Shirazi, Nasim Shah, System of Zakāt in Pakistan: an appraisal,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Islamic Economics, International Islamic University, 1996, ISBN 9698332049  (英文)Frenkel, Miriam; Lev, Yaacov, Charity and Giving in Monotheistic Religions, Walter de Gruyter, 2009, ISBN 3110216833  (英文)Iqbal, Zubair; Amerah, Mohammed S., Public finance in Islam, Readers Publishers, 1990  (英文)Minhaji, H. A., Islamic Law and Local Tradition:: A Socio-Historical Approach, Kurnia Kalam Semesta, 2008, ISBN 9798598342  (英文)Black, Antony, The History of Islamic Political Thought: From the Prophet to the Present,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11, ISBN 0748688781  (英文)Böwering, Gerhard; Crone, Patricia, The Princeton Encyclopedia of Islamic Political Thought,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3, ISBN 0691134847  (英文)Taminang, Walter, Perspectives on Mankind’s Search for Meaning, Lulu.com, 2008, ISBN 0615219810  (英文)Ellwood, Robert S.; Alles, Gregory D., The Encyclopedia of World Religions, Infobase Publishing, 2008, ISBN 1438110383  (英文)Firestone, Reuven, Jihad: The Origin of Holy War in Isla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ISBN 0190284331  (英文)Brockopp, Jonathan E., Islamic Ethics of Life: Abortion, War, and Euthanasia, Univ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2003, ISBN 1570034710  (英文)Habeck, Mary R., Knowing the Enemy: Jihadist Ideology and the War on Terror,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6, ISBN 0300122578  (英文)Peters, Rudolph, Jihad in Classical and Modern Islam: A Reader, Markus Wiener Publishers, 2005, ISBN 1558763597  (英文)Sachedina, Abdulaziz Abdulhussein, The Just Ruler in Shi’ite Islam : The Comprehensive Authority of the Jurist in Imamite Jurisprudence: The Comprehensive Authority of the Jurist in Imamite Jurispruden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1998, ISBN 0195353293  (英文)Peters, F. E., Islam: A Guide for Jews and Christian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9, ISBN 1400825482  (英文)Ünal, Ali, The Qurʼan with Annotated Interpretation in Modern English, Tughra Books, 2006, ISBN 1597840009  (英文)Deming, Willoughby, Understanding the Religions of the World: An Introduction, John Wiley & Sons, 2015, ISBN 1118767888  (英文)Watt, William Montgomery, Muhammad at Medina, At the Clarendon Press, 1956  (英文)Mayfield, James B., Field of Reeds: Soci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Change in Rural Egypt: In Search of Civil Society and Good Governance, Author House, 2012, ISBN 1477274901  (英文)Lapidus, Ira M., A History of Islamic Societi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4, ISBN 0521514304  (英文)Pal, Amitabh, “Islam” Means Peace: Understanding the Muslim Principle of Nonviolence Today, ABC-CLIO, 2011, ISBN 0313382905  (英文)Bogle, Emory C., Islam: Origin and Belief,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98, ISBN 0292708629  (英文)Wynbrandt, James, A Brief History of Saudi Arabia, Infobase Publishing, 2010, ISBN 0816078769  (英文)Kyeyune, Pastor Stephen, The Legacy of a Hero; Life Lived from the Christian Prospective: Tribute to the Late Dr. Lwanga, AuthorHouse, 2013, ISBN 1481710354  (英文)Anderson, Ewan W.; Anderson, Liam D., An Atlas of Middle Eastern Affairs, Routledge, 2013, ISBN 1136648623  (英文)Gwynne, Paul, World Religions in Practice: A Comparative Introduction, John Wiley & Sons, 2011, ISBN 1444360051  (英文)Mikaberidze, Alexander, Conflict and Conquest in the Islamic World: A Historical Encyclopedia: A Historical Encyclopedia, ABC-CLIO, 2011, ISBN 1598843370  (英文)Esposito, John L., Islam: The Straight Path 4,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ISBN 0195396006  (英文)Hofmann, Murad, Islam & Qur’an: An Introduction, Amana Publications, 2007, ISBN 1590080475  (英文)Serjeant, R. B., The “Sunnah Jāmi’ah,” Pacts with the Yaṯẖrib Jews, and the “Taḥrīm” of Yaṯẖrib: Analysis and Translation of the Documents Comprised in the So-Called ‘Constitution of Medina‘,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41 (1): 1–42  (英文)Lapidus, Ira M., A History of Islamic Societi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ISBN 0521779332  (英文)Doi, Abdur Rahman I , Shariah: The Islamic Law, Ta Ha Publishers , 1984, ISBN 0907461042  (英文)Koenig, Harold G.; Shohaib, Saad Al, Health and Well-Being in Islamic Societies: Background,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Springer, 2014, ISBN 3319058738  (英文)Bynum, William F.; Browne, Janet; Porter, Roy, Dictionary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4, ISBN 1400853419  (英文)Young, Mark, The Guinness book of world records, Bantam Books, 1998, ISBN 0553578952  (英文)Makdisi, George, Scholasticism and Humanism in Classical Islam and the Christian West,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1989, 109 (2): 175–182, doi:10.2307/604423  (英文)Ahmad, Imad-ad-Dean, Signs in the Heavens: A Muslim Astronomer’s Perspective on Religion and Science 2, Amana Publications, 2006, ISBN 1590080408  (英文)Gorini, Rosanna, Al-Haytham the man of experience. First steps in the science of vision,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History of Islamic Medicine, 2003, 2 (4): 53–55  (英文)Peters, F. E., The Monotheists: Jews, Christians, and Muslims in Conflict and Competition, Volume I: The Peoples of Go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9, ISBN 1400825709  (英文)El-Neil, Ibn, The Truth About Islam, Strategic Book Publishing, 2008, ISBN 1606932594  (英文)Turner, Colin, Islam: The Basics, Routledge, 2011, ISBN 1136809635  (英文)Tucker, Spencer C.; Roberts, Priscilla, Encyclopedia of the Arab-Israeli Conflict: A Political, Social, and Military History, ABC-CLIO, 2008, ISBN 1851098429  (英文)Wehrey, Fredreic M., The Iraq Effect: The Middle East After the Iraq War, Rand Corporation, 2010, ISBN 0833047884  (英文)Stewart, Dona J., The Middle East Today: Political,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 Routledge, 2013, ISBN 0415782430  (英文)Haddad, Yvonne Yazbeck; Smith, Jane I., Muslim Minorities in the West: Visible and Invisible , Rowman Altamira, 2002, ISBN 075910218X  (英文)Crossley, Pamela Kyle; Headrick, Daniel R.; Hirsch, Steven W.; Johnson, Lyman L.; Northrup, David, Earth and Its Peoples: A Global History Since 1750, Cengage Learning, 1997, ISBN 0395815355  (英文)Tibi, Bassam, Political Islam, World Politics and Europe: Democratic Peace and Euro-Islam Versus Global Jihad, Routledge, 2008, ISBN 1134072635  (英文)Nigosian, Soloman A., Islam: Its History, Teaching, and Practice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4, ISBN 0253110742  (英文)Rippin, Andrew, Muslims: Their Religious Beliefs and Practices, Taylor & Francis, 2001, ISBN 0415217822  (英文)Goldman, Merle, Religion in Post-Mao China,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1986, 486: 146–156  (英文)Elsie, Robert, The Dictionary of Albanian Religion, Mythology and Folk Culture, C. Hurst & Co. Publishers, 2001, ISBN 1850655707  (簡體中文)馬景, 伊斯蘭教三大教派, 百科知識, 2007: 50–52  (英文)Esposito, John L.,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Isla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ISBN 0199757267  (英文)Marshall Cavendish Reference, Illustrated Dictionary of the Muslim World, Marshall Cavendish, 2011, ISBN 0761479295  (英文)Sanyal, Usha, Generational Changes in the Leadership of the Ahl-e Sunnat Movement in North India during the Twentieth Century, Modern Asian Studies, 1998, 32 (3): 635–656  (英文)Ahmed, Akbar S., Islam Today: A Short Introduction to the Muslim World, I.B.Tauris, 1998, ISBN 0857713809  (英文)Blank, Jonah, Mullahs on the Mainframe: Islam and Modernity Among the Daudi Bohra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1, ISBN 0226056767  (英文)Michael, L. A., The Principles of Existence & Beyond, Lulu.com, 2007, ISBN 1847991998  (英文)Kassymova, Didar; Kundakbayeva, Zhanat; Markus, Ustina,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Kazakhstan, Scarecrow Press, 2012, ISBN 0810879832  (英文)Sharma, A. P., Indian & Western Educational Philosophy, Pustak Mahal, 2010, ISBN 8178062011  (英文)Babou, Cheikh Anta, Sufism and Religious Brotherhoods in Senegal,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frican Historical Studies, 2007, 40 (1): 184–186  (英文)Corduan, Winfried, A Tapestry of Faiths: The Common Threads Between Christianity and World Religions, Wipf and Stock Publishers, 2009, ISBN 1606088416  (英文)Betts, Robert Brenton, The Sunni-Shi’a Divide: Islam’s Internal Divisions and Their Global Consequences, Potomac Books, Inc., 2013, ISBN 1612345220  (英文)Qadri, A. Jamil, Intra-Societal Tension and National Integration: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Concept Publishing Company, 1988, ISBN 8170220424  (英文)Ba-Yunes, Ilyas; Kone, Kassim, Muslims in the United States,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2006, ISBN 0313328250  (英文)Whaling, Frank, Religion in Today’s World: The Religious Situation of the World from 1945 to the Present Day, T & T Clark, 1987, ISBN 0567094529  (英文)Chatrath, Nick, Reaching Muslims: A One-Stop Guide for Christians, Monarch Books, 2011, ISBN 0857210149  (英文)Bennett, Clinton, Muslim Women of Power: Gender, Politics and Culture in Islam, A&C Black, 2010, ISBN 0826400876  (英文)Mazrui, Alamin M.; Mutunga, Willy, Debating the African Condition: Race, gender, and culture conflict, Africa World Press, 2004, ISBN 1592211453  (英文)Belton, Brian; Hamid, Sadek, Youth Work and Islam,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2012, ISBN 9460916368  (英文)Hodgson, Marshall G. S., The Venture of Islam, Volume 1: The Classical Age of Islam,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9, ISBN 0226346862  (英文)Isichei, Elizabeth, A History of African Societies to 187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ISBN 0521455995  (英文)Bowe, Patrick, Gardens of the Roman World, Getty Publications, 2004, ISBN 0892367407  (英文)Jayyusi, Salma; Marín, Manuela, The Legacy of Muslim Spain, BRILL, 1992, ISBN 9004095993  (英文)Ettinghausen, Richard; Grabar, Oleg; Jenkins, Marilyn, Islamic Art and Architecture 650-1250,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1, ISBN 0300088698  (英文)Elias, Jamil J., Key Themes for the Study of Islam, Oneworld Publications, 2014, ISBN 1780746849  (英文)Curtis, Edward E., Encyclopedia of Muslim-American History, Infobase Publishing, 2010, ISBN 1438130406  (英文)Fahlbusch, Erwin; Bromiley, Geoffrey William, The Encyclopedia of Christianity 2,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1999, ISBN 9004116958  (英文)Warraq, Ibn, Leaving Islam: Apostates Speak Out, Prometheus Books, 2003, ISBN 1591020689  (英文)Kammuna, Ibn, Examination of the Three Faiths: A Thirteenth-century Essay in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Religion, 由Perlmann, Moshe翻譯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1  (英文)Warraq, Ibn, The Quest for the Historical Muhammad, Prometheus Books, 2000, ISBN 1573927872  (英文)Spencer, Robert, Islam Unveiled: Disturbing Questions about the World’s Fastest Growing Faith, Encounter Books, 2002, ISBN 1893554589  (英文)Abiad, Nisrine, Sharia, Muslim States and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Treaty Obligations: A Comparative Study, BIICL, 2008, ISBN 190522141X  (英文)Affi, Ahmed; Affi, Hassan, Contemporary Interpretation of Islamic Law, Troubador Publishing Ltd, 2014, ISBN 1783062134  (英文)Modood, Tariq; Triandafyllidou, Anna; Zapata-Barrero, Ricard, Multiculturalism, Muslims and Citizenship: A European Approach, Routledge, 2006, ISBN 1134255608  (英文)Ross, Jeffrey Ian, Religion and Violence: An Encyclopedia of Faith and Conflict from Antiquity to the Present, Routledge, 2015, ISBN 1317461096  外部連結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伊斯蘭教 中國伊斯蘭聖傳真道網(簡體中文) 伊斯蘭之光(繁體中文) 伊斯蘭教中國網(繁體中文)(英文)(阿拉伯文) 伊斯蘭教(英文)-帕斯鷗斯圖書館 伊斯蘭教(英文)-大英百科全書 伊斯蘭教(英文)-開放式目錄 伊斯蘭教(書目)(英文)-古騰堡計劃 有關伊斯蘭教的政府出版刊物(英文)-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 查 論 編 伊斯蘭教主題 信仰 伊斯蘭教的神 認主學 穆罕默德 先知 五功 清真言 禮拜 齋戒 天課 朝覲 歷史 領袖 年表 征服 伊斯蘭黃金時代 聖裔 薩哈巴 什葉派伊瑪目 哈里發國 正統哈里發 倭馬亞王朝 阿巴斯王朝 後倭馬亞王朝 法蒂瑪王朝 奧斯曼帝國 史學史 宗教經典 古蘭經 聖行 聖訓 教派 遜尼派 什葉派 蘇非主義 阿赫邁底亞 伊巴德派 唯獨古蘭經 無教派穆斯林 伊斯蘭民族 生活 文化 動物 藝術 曆法 兒童 假日 清真寺 伊斯蘭學校 哲學 政治 科學中世紀 婦女 各國伊斯蘭教   法律 法學 經濟 銀行 經濟史 債券 保險 成本加利潤融資 利息 衛生 大淨 刷牙棍 不潔 代淨 如廁 小淨 婚姻 性 婚約 麥亥爾 馬然 手淫 終身婚姻 臨時婚姻 非法性行為 其他 刑事 清真屠宰 齊米 離婚 飲食 倫理 禮儀 賭博 性別隔離 尊稱 繼承 吉茲亞 領導權 右手持有的 軍事戰俘 奴隸制度 法源 神學 成人 教義學    伊斯蘭研究 藝術 阿拉伯式花紋 建築 書法 音樂 陶器 中世紀科學 煉金術及化學 天文學 數學 醫學 物理 哲學 早期 當代 末世論 教義學 其他 中世紀伊斯蘭世界的占星術 神創論 經濟 女性主義 發明 文學(詩歌) 心理學 舒烏比亞 體育 轉化為清真寺 其他宗教 基督教摩門教 印度教 耆那教 猶太教 錫克教 相關主題 叛教 對伊斯蘭教的批判 對穆罕默德的批判 對古蘭經的批判 文化穆斯林 伊斯蘭主義 伊斯蘭恐懼症 伊斯蘭恐怖主義 伊斯蘭教對奇跡的看法 伊斯蘭教與反猶太主義 家庭暴力 護士 迫害穆斯林 古蘭經與奇跡 庫特布主義 查 論 編 宗教  主要宗教及信仰 亞伯拉罕諸教 猶太教 保守派 海馬諾特派(英語:Haymanot) 卡拉派 正統派 改革派 基督教 聖公宗 羅馬天主教 舊天主教 獨立天主教(英語:Independent Catholic churches) 東方教會 東正教 東方正統教 新教 耶和華見證人 後期聖徒運動摩爾門教 耶穌主義(英語:Jesuism) 伊斯蘭教 遜尼派 什葉派 伊巴德派 蘇菲派 阿赫邁底亞 唯獨古蘭經 其他 巴比教 艾扎勒巴比教(英語:Azali) 巴哈伊信仰 德魯茲教 曼達安教 拉斯塔法裏 撒馬利亞教 印歐宗教 印度(英語:Indian religions)–伊朗(英語:Iranian religions)宗教 吠陀宗教 印度教 毗溼奴派 沙克達教 溼婆派 阿亞瓦芝 師摩多派(英語:Smartism) 佛教 大乘佛教 上座部佛教 密宗 耆那教 天衣派(英語:Digambara) 白衣派(英語:Śvētāmbara) 錫克教 雅茲迪教 以什克派(英語:Ishikism) 雅賽尼派(英語:Yarsanism) 瑣羅亞斯德教 歐洲宗教 亞美尼亞(英語:Armenian neopaganism) 波羅的海(英語:Baltic neopaganism) 狄耶夫圖裏(英語:Dievturība) 德魯維(英語:Druwi) 洛姆瓦(英語:Romuva (religion)) 高加索(英語:Caucasian neopaganism) 凱爾特(英語:Celtic neopaganism)德魯伊 日耳曼 希臘 意大利(英語:Italo-Roman neopaganism) 羅馬尼亞(英語:Zalmoxianism) 斯拉夫(英語:Slavic neopaganism) 烏拉爾宗教 芬蘭(英語:Finnish neopaganism) 匈牙利(英語:Hungarian neopaganism) 烏拉爾(英語:Uralic neopaganism) 中亞與北亞宗教 白教(英語:Burkhanism) 楚瓦什(英語:Vattisen Yaly) 滿族(英語:Manchu shamanism) 蒙古(英語:Mongolian shamanism) 西伯利亞(英語:Shamanism in Siberia) 騰格里 東亞宗教(英語:East Asian religions) 儒教 道教 大乘佛教 中國民間信仰 中國祕密宗教 羅教 齋教 先天道 一貫道 在理教 真空教 三一教 巫教 神道教 巫堂 高臺教 和好教 道母(英語:Đạo Mẫu) 本主教(英語:Benzhuism) 畢摩教 苯教 東巴教 赫蒙族宗教(英語:Ua Dab) 非洲宗教 傳統(英語:Traditional African religion)宗教 阿坎族(英語:Akan mythology) 坎巴族 盧巴族(英語:Baluba mythology) 班圖族(英語:Bantu mythology) 柏柏爾族(英語:Berber mythology) 庫巴族(英語:Bushongo mythology) 庫希特人(英語:Waaq) 丁卡族(英語:Dinka mythology) 埃菲克族(英語:Efik mythology) 達荷美族(英語:Dahomey mythology) 關契族(英語:Church of the Guanche People) 伊博族(英語:Odinani) 伊索科族 科伊科伊族 洛圖科族(英語:Lotuko mythology) 洛齊族(英語:Lozi mythology) 盧格巴拉族(英語:Lugbara mythology) 馬賽族(英語:Maasai mythology) 姆布蒂族(英語:Mbuti mythology) 塞雷爾族(英語:Serer religion) 圖姆布卡族(英語:Tumbuka mythology) 約魯巴族(英語:Yoruba religion) 祖魯族(英語:Zulu mythology) 流散(英語:Afro-American religion)宗教 坎冬博(英語:Candomblé) 庫米納(英語:Kumina) 奧比亞(英語:Obeah) 金斑達(英語:Quimbanda) 帕洛(英語:Palo (religion)) 桑特里亞教(英語:Santería) 恩斑達(英語:Umbanda) 伏都教 海地伏都教(英語:Haitian Vodou) 路易斯安那伏都教(英語:Louisiana Voodoo) 文提教(英語:Winti) 其他宗教 巴多信仰(英語:Bathouism) 邦廷教(英語:Mun (religion)) 日月教(英語:Donyi-Polo) 達羅毗荼(英語:Dravidian folk religion) 克拉底(英語:Kirant Mundhum) 薩那馬希(英語:Sanamahism) 薩奈信仰(英語:Sarnaism) 緬甸(英語:Burmese folk religion) 老撾(英語:Satsana Phi) 師公教(英語:Mo (religion)) 馬來西亞(英語:Malaysian folk religion) 印度尼西亞(英語:Aliran kepercayaan) 巴廷信仰(英語:Kebatinan) 澳大利亞原住民(英語:Australian Aboriginal mythology) 美洲原住民 中部美洲(英語:Mesoamerican religion) 菲律賓(英語:Philippine mythology) 波利尼西亞(英語:Polynesian narrative) 新興宗教(英語:List of new religious movements) 不和教(英語:Discordianism) 埃坎卡(英語:Eckankar) 新紀元運動 新思想運動 雷爾運動 山達基 泰勒瑪 一神普救派 威卡教  歷史宗教 史前宗教 舊石器時代宗教(英語:Paleolithic religion) 近東宗教(英語:Religions of the ancient Near East) 埃及 美索不達米亞(英語:Ancient Mesopotamian religion) 閃米特(英語:Ancient Semitic religion) 原始印歐宗教(英語:Proto-Indo-European religion) 亞洲宗教 原始印伊宗教(英語:Proto-Indo-Iranian religion) 亞美尼亞(英語:Armenian mythology) 奧塞梯(英語:Ossetian mythology) 吠陀宗教 印度教 佛教 耆那教 錫克教 瑣羅亞斯德教 密特拉教 祖梵教(英語:Zurvanism) 諾斯底主義摩尼教 歐洲宗教 凱爾特(英語:Celtic polytheism) 日耳曼(英語:Germanic paganism) 盎格魯-撒克遜(英語:Anglo-Saxon paganism) 大陸(英語:Continental Germanic mythology) 諾斯(英語:Norse religion) 希臘 諾斯底主義 新柏拉圖主義 摩尼教 巴爾幹 羅馬 斯拉夫  主題 方面 叛教 / 離教(英語:Religious disaffiliation) 行爲(英語:Religious behaviour) 宗教 聖職者 轉化 神靈 宗教致幻劑 教派 信仰 火焰崇拜 神 冥想 修行制度 修士 修女 神祕主義 神話(英語:Religion and mythology) 自然崇拜 聖職授任(英語:Ordination) 正統 正行(英語:Orthopraxy) 禱告 宗教體驗 儀式 禮拜儀式 犧牲 靈性 超自然 符號(英語:Religious symbolism) 真理(英語:Religious views on truth) 水(英語:Water and religion) 崇拜 有神論 泛靈論 自然神論 二元論 主神論 一神論 非有神論 萬有在神論(英語:Panentheism) 泛神論 多神論 超越神論(英語:Transtheism) 無神論及世俗主義 反宗教 自然神論 不可知論 無神論 飛行麪條怪物 人文猶太教(英語:Humanistic Judaism) 無屬 新無神論 順世派 拉維撒旦主義(英語:LaVeyan Satanism) 解構主義(英語:Deconstruction and religion) 各國無宗教狀況(英語:Irreligion by country) 客觀主義 世俗人文主義(英語:Secular humanism) 世俗神學(英語:Secular theology) 世俗化 政教分離 批判 透明粉紅獨角獸 宗教學 人類學 認知科學(英語:Cognitive science of religion) 比較學 發展 演化來源(英語:Evolutionary origin of religions) 演化心理學(英語:Evolutionary psychology of religion) 歷史 哲學 神經學(英語:Neurotheology) 心理學 社會學 神學 理論(英語:Theories of religion) 女性(英語:Women and religion) 宗教與社會 農業(英語:Religion and agriculture) 經濟(英語:Religion and business) 聖職者 修行制度 聖職授任(英語:Ordination) 轉化 傳福音 傳教士 勸誘改信 教育(英語:Religious education) 狂熱(英語:Religious fanaticism) 自由 多元主義(英語:Religious pluralism) 綜攝 寬容 普世主義 原教旨主義 發展 幸福 同性戀 少數羣體(英語:Minority religion) 民族教會(英語:National church) 各國信仰程度(英語:Importance of religion by country) 政治科學(英語:Political science of religion) 人口(英語:List of religious populations) 大分裂 科學 國家 神權政治 素食主義(英語:Vegetarianism and religion) 宗教中心主義(英語:Religiocentrism) 暴力 迫害 恐怖主義(英語:Religious terrorism) 戰爭 財富(英語:Wealth and religion) 多重宗教身份認同 世界基督教 概觀 及列表 索引(英語:Index of religion-related articles) 概述(英語:Outline of religion) 年表 亞伯拉罕諸教先知(英語:Table of prophets of Abrahamic religions) 神化 神(英語:List of deities) 創始人 大型集會(英語:List of largest peaceful gatherings in history) 新興宗教(英語:List of new religious movements) 宗教組織(英語:List of religious organizations) 宗教及傳統 學者(英語:List of religious studies scholars) 類目 主題 規範控制 LCCN: sh85068390 GND: 4027743-4 HDS: 11392 NDL: 00564585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伊斯蘭教&oldid=46817958” 分類: 伊斯蘭教 一神教 亞伯拉罕諸教 610年建立 隱藏分類: CS1英語來源 (en) 引文格式1錯誤:日期 含有阿拉伯語的條目 有藍鏈卻未移除內部鏈接助手模板的頁面 包含規範控制信息的維基百科條目 優良條目 參考資料 同性戀與伊斯蘭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伊斯蘭教的LGBT概念受到穆斯林的文化法律相連的歷史及國家背景影響,特別是 經由先知穆罕默德所詮釋的古蘭經細節。而伊斯蘭聖訓及古蘭經,在主流上都譴責 … 宗教輔導-內政部民政司 中國回教協會編撰 一、概述 奉大仁大慈 真主安拉之尊名。 回教乃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為一世界性之社會文明體系。據公元一九七三年沙烏地阿拉伯麥加「回教世界聯盟」調查:世界回民人口超過世界總人口五分一,回教國家在聯合國中目前已超過四十席。 中國人為什麼稱伊斯蘭教為回教? :: 文化歷史 :: 小蕃薯 – 問號小博士 伊斯蘭教是在唐代傳入中國的,曾經還有大食帝國(今阿拉伯)的使節團來到長安,向中國宣揚伊斯蘭教義並介紹大食帝國。唐、宋時期,中國和阿拉伯地區的往來已經十分的密切。許多阿拉伯人來到中國東南沿海或是西北地區做生意、生活,甚至還有 … 伊斯兰教_百度百科 伊斯兰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中国旧称大食 … 首页; 分类频道; 特色百科; 玩转百科; 百科用户; 百科校园 · 百科合作 · 手机百科 … 伊斯蘭教 – 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唐 宋有人叫佢做大食教,元代又有人叫佢做清真教;不過由於信呢個教嘅都係回回族人,所以以前多數叫做回回教或者回回教門,到明代又有人叫佢做天方教 1,但開始普遍將回回教簡稱做回教。1956年 6月2號,中國大陸《國務院關於伊斯蘭教名稱問題… 台灣伊斯蘭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回教之名源自西元755年-763年中國唐朝的安史之亂,當時西北回紇興起援唐,此時 回紇族信仰的伊斯蘭教便藉由此路傳入中國地區。因此,以回教之名稱呼伊斯蘭教 … 伊斯蘭教與基督教比較表 信仰 伊斯蘭教 基督教 神 只信仰一個上帝,稱為真主亞拉。只信仰一位神,是一個三位一體的神被稱作上帝或者耶和華 耶穌 是一位先知,由童貞女所生,但不是神的兒子。神的聖子,由童貞女所生。他是上帝的道和人類的救世主。 伊斯蘭教- 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 Wikipedia 伊斯蘭教最初由阿拉伯半島興起,伊斯蘭教呢個名來自阿拉伯話al_islam,意思係「 … 但開始普遍將回回教簡稱做回教。1956年6月2號,中國大陸《國務院關於伊斯蘭教 … 中国伊斯兰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国伊斯兰教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在中国,伊斯兰教也被稱為回教, 盖因於少數民族回族多信奉之故。伊斯兰教在最初期即已從阿拉伯傳入中國,最早的  … 伊斯蘭教_百度百科 伊斯蘭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與彿教、基督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中國舊稱大食法、大食教、天方教、清真教、回回教、回教、回回教門等。截止到2009 … 伊斯蘭教與基督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伊斯蘭教與基督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至: 导航、 搜索. 基督教与 伊斯兰教在世界所占比例图(红色为基督教,绿色为伊斯兰教) … 伊斯蘭教,穆斯林 – Public Services Home Page Mahomet Mohammed (or Muhammad) (c. 570 – 632 AD) is the primary prophet 穆罕默德穆罕默德(或穆罕默德) (角570 -公元6 32 … 阿拉伯語長期muhajirun對應的英文術語Hagarism ,提到他們 … 「伊斯蘭教」的新聞搜尋結果 昨天是回族、維吾爾族等10個信奉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傳統節日——開齋節。南京市伊斯蘭教協會在凈覺寺、草橋清真寺等地同時舉行隆重的慶祝 … 伊斯兰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编辑]. 主条目:五功. 伊斯蘭教的五功是遜尼派的五個必要儀式。什葉派穆斯林奉行著 他們的一套,但大體上與五功重叠。五功是指:. 清真言:伊斯蘭 … 伊斯兰教_互动百科 伊斯兰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中国旧称大食 法、大食教、天方教、清真教、回回教、回教、回回教门等。公元七世纪初兴起于 … 伊斯蘭教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伊斯蘭教 [1] ( 阿拉伯語: الإسلام, al-’islām ;阿拉伯語發音: /ʔislæːm/ (聆聽) [2] )或回教,舊稱清真教、天方教、大食法、大食教度、回回教,是以古蘭經和聖訓為教導的一神論 宗教;古蘭經被伊斯蘭教信徒視為創造主安拉命天使給其使者 … 伊斯蘭教 – WIKI百科知識 – 伊斯蘭教介紹 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 -概述 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是與佛教和基督教並列的世界三大宗教。公元七世紀初興起於阿拉伯半島。它是由伊斯蘭教的先知穆罕默德所創,世界上有10億多信徒,他們大多分佈在阿拉伯國傢,以及中非、北非、中亞、西亞、東南亞和 … 伊斯蘭教末世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伊斯蘭教的末世論和伊斯蘭教六大信仰有關。伊斯蘭教和其他的亞伯拉罕諸教一樣, 都教導死後肉體復活、神創世的計畫以及人類靈魂不滅等教義;義人將獲得樂園( … 伊斯蘭教與基督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伊斯蘭教與基督教有共同的淵源,崇拜的造物主都尊稱為上帝、雅威或真主、安拉: 他們同屬於亞伯拉罕宗教,同是一神教;然而,伊斯蘭教與基督教和猶太教之間的 … +1 Share Pin Shares 0 FilamentPublishingMulticulturalismReadHowYouWantReligiocentrismTriandafyllidou伊斯蘭教哈桑·本·阿里·本·阿比·塔利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圖爾克穆罕默德·伊本·阿卜杜·瓦哈布馬裡克·本·馬爾萬·本·哈卡姆 Share:

本文由healthniceorg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