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轉至: 導航、 搜索 張仲景 東漢末年政治家、醫學家 長沙太守 時代 東漢末年 名 機 字 仲景 籍貫 南陽郡涅陽縣(今河南鄧州市和鎮平縣一帶) 出生 東漢和平元年(150年) 逝世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 著作 《傷寒雜病論》 張仲景(150年-219年),名機(《歷代神仙通鑑》作璣),字仲景,南陽郡涅陽縣(今河南鄧州市和鎮平縣一帶)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張仲景與董奉、華佗被並稱為「建安三神醫」。與扁鵲、華佗、李時珍並稱中國古代四大名醫。[來源請求] 目錄 1 生平 2 成就 3 著作 4 紀念 5 參看 6 註釋 7 影視作品 8 外部連結 9 相關條目 生平 張仲景在《後漢書》中無傳,其事蹟始見於《宋校傷寒論序》。《宋校傷寒論序》引唐代甘伯宗《名醫錄》,但《名醫錄》此書在宋代之後就已失傳[1]。據此,他為南陽人,師事張伯祖,曾經出任過長沙太守,因此被後世稱爲張長沙。 但關於仲景任長沙太守之事是否屬實,後世尚有爭議,因為《名醫錄》為唐人著作,南北朝人的著作都未提及此事,考諸史書上也沒有相關的記載。清孫鼎宜認為,張機應為張羨[2]之誤,章太炎反對此說[3]。 東漢末年,動亂頻繁,疫病流行,人民病死者很多,張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這引發了他發憤學習醫學的決心,“乃勤求古訓,博採衆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爲《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4]。” 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是他一生最大的成就,但在此外,我們對他所知不多。在晉皇甫謐《針灸甲乙經》序中,記載了張仲景為王粲看病的逸事:「仲景見侍中王仲宣時年二十餘,謂曰:君有病,四十當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湯可免。仲嫌其言忤,受湯而勿服。居三日,見仲宣謂曰:服湯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湯之診,君何輕命也?仲宣猶不言。後二十年果眉落,後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終如其言。此二事雖扁鵲、倉公無以加也。」雖然事近傳奇,但也可以顯示當時人對張仲景醫術的敬服。 成就 張仲景寫作的《傷寒雜病論》,是中醫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藥具備的經典,喻嘉言稱此書:「為眾方之宗、羣方之祖」。元朝明朝以後被奉爲“醫聖”,甚至有廟供奉香火。仲景與譙郡華佗、侯官董奉齊名,並稱“建安三醫”。 《漢書藝文志》中,將漢之前的醫學典籍總結為為重視經絡針灸的醫經派,與重視本草湯液的經方派二者;這兩大傳統的發展,形構了漢之前的中醫體系。醫經派的主要代表著作,《黃帝內經》,傳統上認為,是傷寒論成書的主要依據,後世醫者也多援引內經以發明傷寒論微旨。如清朝《醫宗金鑑》〈傷寒論註序〉:「《傷寒論》,後漢張機所著,發明內經奧旨者也,並不引古經一語,皆出心裁,理無不該,法無不備,蓋古經皆有法無方,自此始有法有方,啟萬世之法程,誠醫門之聖書。」 但根據晉皇甫謐序《針灸甲乙經》:「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數十卷,用之多驗。」以及近代從敦煌出土的樑陶宏景《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記載:「漢晉以還,諸名醫輩,張機、衛汜 [汛]、華元化、吳普、皇甫玄晏、支法師、葛稚川、範將軍等,皆當代名賢,鹹師式此《湯液經法》,湣救疾苦,造福含靈,其間增減,雖各擅其異,或致新效,似亂舊經,而其旨趣,仍方圓之於規矩也。」「外感天行,經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湯。昔南陽張機,依此諸方,撰《傷寒論》一部 ,療治明悉,後學鹹尊奉之。」《湯液經法》一書,在漢書藝文志的分類中,屬於經方一派。這證明傳統上認為傷寒論「不引古經一語」的看法是錯誤的,傷寒論中所使用的方劑,主要援引自已失傳的《湯液經法》,這也是張仲景著作的主要依據。 因此,張仲景可說是兩漢醫經、經方二派的集大成者,他使用的方劑很多是來自經方派;而六經辨證的手法,則是來自《黃帝內經》;此外,更加上他個人的心得與經驗。將傷寒與雜病共論, 湯液與針灸並用,打破了《素問熱論》中六經只辨傷寒的侷限性,因此, 無論傷寒、 雜病和它們互相挾雜的複雜問題, 都能用六經辨證方法概括而無遺。稱仲景為醫中之聖,傷寒論為中醫之魂,實不為過。 張仲景的著作在中醫領域內影響深遠,遠自晉朝王叔和,唐朝孫思邈,下至金元四大家,清朝葉天士、吳鞠通,無不是由鑽研仲景學之後,才能卓然成家。歷代註解傷寒論者,不下數十家,各有見解,這也推動了中醫思想的不斷進步。至明清時,傷寒論中的方劑,被尊為「經方」,影響遠至朝鮮、日本。 著作 《傷寒論》 撰《傷寒雜病論》。該書面世不久即散失,經後人多次收集整理,成《傷寒論》、《金匱要略》二書,分論外感寒熱與內科雜病。 紀念 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與河南中醫學院校園內有張仲景全身石像。 參看 張仲景國醫學院 宛西製藥 廖育羣:《重構秦漢醫學圖像》(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 註釋 ^ 《名醫錄》:「南陽人,名機,仲景乃其字也。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始受術於同郡張伯祖。時人言,識用精微過其師。所著論,其言精而奧;其法簡而詳,非淺聞寡見者所能及。」 ^ 《後漢書卷七十四下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三年,長沙太守張羨率零陵、桂陽三郡畔表,表遣兵攻圍,破羨,平之。” ^ 詳見郭象聲《張仲景姓名事蹟考》一文 ^ 《傷寒雜病論序》 影視作品 電視節目:談古論今話中醫 張仲景特輯 外部連結 醫聖張仲景生平 古代中醫是否有農尹與岐黃派之分?-探傷寒論之源 相關條目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傷寒雜病論 傷寒雜病論 傷寒論 金匱要略 查 論 編 張仲景 經方 《傷寒論》 桂枝湯 · 桂枝加桂湯 · 桂枝加芍藥湯 · 桂枝加大黃湯 · 桂枝加附子湯 · 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蔘三兩新加湯 ·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 · 桂枝加葛根湯 · 桂枝甘草湯 · 桂枝去芍藥湯 ·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 ·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 ·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 小建中湯 · 桂枝麻黃各半湯 · 桂枝二麻黃一湯 · 桂枝二越婢一湯 麻黃湯 ·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 小青龍湯 · 大青龍湯 · 麻黃附子細辛湯 · 麻黃附子甘草湯 葛根湯 · 葛根黃芩黃連湯 · 葛根加半夏湯 小柴胡湯 · 大柴胡湯 · 柴胡加芒硝湯 · 柴胡桂枝湯 · 柴胡桂枝乾薑湯 ·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梔子豉湯 · 梔子甘草豉湯 · 梔子生薑豉湯 · 梔子乾薑湯 · 梔子柏皮湯 · 梔子厚朴湯 · 枳實梔子豉湯 半夏瀉心湯 · 生薑瀉心湯 · 甘草瀉心湯 · 大黃黃連瀉心湯 · 附子瀉心湯 · 黃連湯 · 黃芩湯 ·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 乾薑黃芩黃連人蔘湯 · 旋覆代赭湯 · 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蔘湯 大承氣湯 · 小承氣湯 · 調胃承氣湯 · 桃核承氣湯 · 抵當湯 · 大陷胸湯 · 小陷胸湯 · 十棗湯 · 麻子仁丸 · 瀉白散 白虎湯 · 白虎加桂枝湯 · 白虎加人蔘湯 · 竹葉石膏湯 五苓散 · 豬苓湯 · 茯苓甘草湯 ·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 · 文蛤散 四逆湯 · 四逆加人蔘湯 · 茯苓四逆湯 · 通脈四逆湯 ·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 · 乾薑附子湯 · 白通湯 · 白通加豬膽汁湯 · 四逆散 · 當歸四逆湯 ·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理中丸 · 真武湯 · 附子湯 · 甘草附子湯 · 桂枝附子湯 ·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朮湯 ·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 · 芍藥甘草附子湯 · 桂枝人蔘湯 赤石脂禹餘糧湯 · 桃花湯 · 吳茱萸湯 · 甘草湯 · 桔梗湯 · 豬膚湯 · 苦酒湯 · 半夏散 · 半夏湯 · 甘草乾薑湯 · 芍藥甘草湯 · 炙甘草湯 · 茵陳蒿湯 ·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 麻黃升麻湯 · 黃連阿膠湯 · 烏梅丸 · 白頭翁湯 · 牡蠣澤瀉散 · 瓜蒂散 · 蜜導煎丸 · 燒褌散 《金匱要略》 一物瓜蒂湯 · 人蔘湯 · 乾薑人參半夏丸 · 土瓜根散 · 下瘀血湯 · 己椒藶黃丸 · 大黃甘草湯 · 大黃甘遂湯 · 大黃牡丹湯 · 大黃附子湯 · 大黃硝石湯 · 大黃蟅蟲丸 · 大半夏湯 · 小半夏湯 · 小半夏加茯苓湯 · 小青龍加石膏湯 · 烏頭湯 · 烏頭桂枝湯 · 烏頭赤石脂丸 · 烏頭煎 · 木防己湯 ·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 · 升麻鱉甲湯 · 白朮散 · 瓜蒂散 · 半夏厚朴湯 · 半夏麻黃丸 · 甘草幹薑湯 · 甘草附子湯 · 甘草麻黃湯 · 甘麥大棗湯 · 甘草乾薑茯苓白朮湯 · 白朮附子湯 · 白頭翁湯 · 生薑半夏湯 · 當歸散 · 當歸芍藥散 · 當歸貝母苦蔘丸 · 竹葉湯 · 防己地黃湯 · 防己茯苓湯 · 防己黃耆湯 · 百合地黃湯 · 百合知母湯 · 百合滑石散 · 百合雞子黃湯 · 芎歸膠艾湯 · 雞屎白散 · 赤丸 · 赤小豆當歸散 · 麥門冬湯 · 附子粳米湯 · 澤瀉湯 · 澤漆湯 · 瀉心湯 · 苦蔘湯 · 奔豚湯 · 茵陳五苓散 · 枳朮湯 · 枳實薤白桂枝湯 · 厚朴七物湯 · 厚朴三物湯 · 厚朴大黃湯 · 厚朴麻黃湯 · 茯苓澤瀉湯 · 茯苓杏仁甘草湯 · 射幹麻黃湯 · 桂枝茯苓五味甘草湯 · 桂枝芍藥知母湯 · 桂枝茯苓丸 · 桂枝附子湯 · 黃耆建中湯 · 黃耆桂枝五物湯 · 黃土湯 · 溫經湯 · 越婢湯 · 越婢加朮湯 · 葶藶大棗瀉肺湯 · 葵子茯苓散 · 酸棗仁湯 · 薏苡附子敗醬散 · 橘皮湯 · 橘皮竹茹湯 · 鱉甲煎丸 (凡傷寒論、金匱要略俱見之方歸於傷寒論) 規範控制 WorldCat標識符 VIAF: 21575 LCCN: n80135337 ISNI: 0000 0001 1861 9344 GND: 115599703 SUDOC: 028250494 BNF: cb120124994(數據) NDL: 00394091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張仲景&oldid=46243439” 分類: 150年出生 219年逝世 漢朝醫學家 傷寒雜病論 南陽人 鄧州人 張姓 人物神 醫藥之神 中國民間信仰 隱藏分類: 使用無數據行信息框模板的條目 自2017年6月有未列明來源語句的條目 包含規範控制信息的維基百科條目 參考資料 古代名醫的故事--醫聖張仲景| 大紀元 2006年11月21日 … 張仲景,字機,東漢著名醫學家,曾當過長沙太守,所以有張長沙之稱。南陽郡涅陽( 今河南省南陽縣)人,生於桓帝和平元年(公元150年),卒於獻帝 … 醫聖 張仲景 張機,字仲景,河南人,是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 當時整個中國兵荒馬亂,瘟疫大流行 。張仲景因目擊自. 己家族的不幸與百姓的疾苦,激勵了學醫的決心。他曾. 差點如煙消逝的醫聖張仲景 – 三國大本營- 草堂新語 1995年4月12日 … 實在有感於以張仲景的傳奇神醫身分,都差點變成不存在的人物。他的人,他的名字, 他的醫書。 張仲景,名機,字仲景,南陽郡人。著有《傷寒雜病論》 … 张仲景_百度百科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 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張仲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張仲景(150年-219年),名機(《历代神仙通鉴》作玑),字仲景,南阳郡涅阳县(今 河南邓州市和镇平县一带)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與董奉、華佗被并稱為「  … 科技大觀園– 醫聖張仲景 2014年11月5日 … 張機,字仲景,河南人,是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當時整個中國兵荒馬亂,瘟疫大流行 。張仲景因目擊自己家族的不幸與百姓的疾苦,激勵了學醫的 … 博客來-作者-張仲景 本書特色“ 金匱要略”為名醫張仲景專治疑難雜症之金典藥著,與“ 傷寒論”相互表裡; 蓋萬病變化無常,皆不出“ 六經”。“ 傷寒論”論述之“ 六經”,乃百病之源;金匱所載之證  … 張仲景- 維基語錄,自由的名人名言錄 – Wikiquote 張仲景(150年—219年),名機,字仲景,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 名言[編輯]. 感往昔之 淪喪,傷橫夭之莫救。 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學則亞之。 張仲景- 維基語錄,自由的名人名言錄 – 维基语录 – Wikiquote 張仲景(150年—219年),名機,字仲景,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 名言[編輯]. 感往昔之 淪喪,傷橫夭之莫救。 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學則亞之。 張仲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張仲景(150年-219年),名機(《历代神仙通鉴》作玑),字仲景,南阳郡涅阳县(今 河南邓州市和镇平县一带)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與董奉、華佗被并稱為「  … 科技大觀園– 醫聖張仲景 2014年11月5日 … 張機,字仲景,河南人,是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當時整個中國兵荒馬亂,瘟疫大流行 。張仲景因目擊自己家族的不幸與百姓的疾苦,激勵了學醫的 … 當張仲景遇上史丹佛- 首頁| Facebook 當張仲景遇上史丹佛。 3227 個讚。一個矽谷高科技人走上經典中醫的部落格(www. DrLee.us) +1 Share Pin Shares 0 傷寒張仲景桂枝甘草附子 Share:

本文由healthniceorg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