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自2016年陸客不來台灣觀光後,台灣觀光相關產業即開始出現質與量的變化。儘管INBOUND旅客人次仍呈現微幅增加,但客源結構出現顯著的改變。原本大量的陸客環島行,造福各地的旅宿業和觀光商圈,當陸客不來後,尤其是桃園、嘉義、屏東、台東、花蓮等過陸客夜縣市的旅宿業、以及各地觀光商圈受到嚴重的衝擊;雖說東南亞客源弭補陸客缺口,但東南亞客源的經濟型旅客的屬性、以及主要活動區域在北台灣(尤其是雙北市),也只能勉力弭補雙北觀光商圈、以及經濟型旅館的人流,高端星級旅館仍然受到衝擊。 2020年的疫情衝擊,讓OUTBOUND呈現停滯。原本OUTBOUND的客源與消費行為,被「保留」在國內。上半年影響較深的餐飲業、旅宿業、以及零售業,因國內疫情控制穩定,所以在下半年爆出消費潮。但原先以為OUTBOUND的旅遊和消費行為轉為國旅後,能為餐飲、旅宿、零售業、甚至是轉型後的旅行業帶來「轉單」、甚至是「加乘」的效應,但從產業別的營業額數字來看,報復性旅遊所帶來的成效,主要是弭補上半年的消費缺口,頂多是為各產業(尤其是零售業和餐飲業)帶來較2019年微幅的成長,換言之,消費者只是把上半年沒花的錢,放在下半年一起梭哈。一方面是旅行業者要從OUNTBOUND轉型國旅型態需要一段轉型期,另一方面在於國旅與OUTBOUND對於消費者而言是兩碼事,是一個「胃」和「甜點胃」的差異,當國旅就是不合甜點胃的胃口,要把OUNTBOUND的預算完全轉移至國旅,是不太可能的事。 這次針對2021年觀光相關產業做出展望,是基於觀光產業的角度切入,從過往政策面、兩岸關係、甚至是疫情對觀光產業的衝擊,所延伸出對旅行業、旅宿業、餐飲業、以及零售業的影響。由於從2008年開放陸客來台之後,INBOUND迎來將近10年的產業成長,相同的,國人OUNTBOUND出遊的人次也是持續成長,與INBOUND的主要客源國呈現逆差的現象,更別說國旅消費(包含住宿、餐飲、零售)也都是長年成長的趨勢,這些榮景型塑出產業經理人的決策慣性,當面對2016年的陸客斷頭、到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產業震撼時,要能果決地華麗轉身,自然有所困難。也因此,對於2021年的展望裡,停滯與爭議是多於正面的趨勢。  ※旅行業大象緩慢轉身、小象等待轉機 檯面上的大型旅行業者以OUTBOUND為主要獲利來源,由於規模夠大、資本夠足,在面對產業劇烈轉變時,可以有較大的空間進行整頓與轉型。但將營業重心轉型國旅並非易事,一方面已經有既有的中小型國旅業者占據市場,競爭者眾,但由OUTBOUND轉移至國旅的大餅到底能有多大,是否足以分食而養活既有的企業規模,也是讓人憂慮;另一方面,大型旅行業者要從國旅市場中,找尋新的利基、培養新的競爭力也需要時間。另外,由於中小型的OUTBOUND業者營業規模較小、資本也沒那麼厚足,能夠砸錢轉型的空間也比較有限,僅能以縮減營業規模來以拖待變;換言之,中小型OUTBOUND業者的生存危機感會更為沉重。  ※微旅行被大型旅行業者重視 由於微旅型的體驗深度夠深,所以近年被在地青年創業、以及國人國旅、甚至是外籍觀光客所偏愛,但由於服務及營業規模小,大型旅行業者卻不偏愛此類型的行程與合作,但諷刺的是,也只有大型業者有足夠的資源與財力能夠將這類微型產品廣泛推廣到市場上。由於2020年的OUTBOUND停滯,大型旅行業者為了能夠找到新的、國旅市場的利基點,開始開發「微旅行」的行程套裝,這將為各地的微旅行青年創業帶來新的活路與生機,在以往「觀光發展條例」中所設下的「旅行業」執照、及相對應的資本額和營業項目,限制住「微旅行」的發展,將會因為大型旅行業者的加入與合作,而有所改變。  ※住宿業經理人們對產業的心態依舊被政策補貼綁架 自從2016年陸客不來之後,接連著數次的暖冬和春遊政策補貼,而為了因應2020年的疫情衝擊,交通部觀光局也同樣砸光觀光發展基金來振興旅遊消費。從過去數次的「振興補貼」、以及補貼檔期間的「空窗期」,對應到住宿餐飲業經理人指數的起伏,可以體會到經理人們是多麼期待政策補貼帶來的消費人潮、以及所帶來挹注的營收成果。有補貼,對於產業景氣的樂觀展望就往上調;沒補貼,樂觀展望的程度就往下掉。我們無法否定產業經理人們的努力,但「可以倚靠」的預期心理,會降低需要消耗掉需要長期努力和轉型的決心,畢竟眼前已有解決營收問題的「外來」刺激,何必忖度那麼遠!  ※新品牌旅館陸續進入市場、突顯既有品牌轉型步調緩慢 2020年至2022年是新品牌、新旅館進入市場的密集期,這些新進業者幾乎都是在2018年、甚至更早些時候發布新聞稿、並且進入籌畫、動工的開發期。儘管有些開發案已經暫停,但也僅是少數。新的開發案、新的品牌、新進的業者,帶著嶄新的設計和新房子的氣味進入市場,也許經營觀念仍是承襲以往,但對於消費者而言,「新」就足以吸引嘗鮮,然而,既有的業者和品牌,「新」在哪裡?要用哪些特質再次吸引消費者「嘗鮮」?尤其是消費者在國旅的住宿選擇更多元、有更新鮮的品牌或業者可以選擇時,將更突顯「舊人」轉變的步調與程度是十足的緩慢。 而轉型、轉變,該有哪些?面對疫情所造成的國際旅客和國際商務客歸零,以及防疫必須的「社交距離」,足以重新思考住房與餐飲的營運模式。需不需要增添商務旅館中的渡假型式?長年以來,淨利率甚低、食材耗損率高、但國人最愛、人潮洶湧、人與食材接觸頻率高的吃到飽buffet型式是否有調整的必要?數位轉型的目標是否可以先拋棄「利潤中心」(做了就要馬上賺錢)的思考?除了住房、餐飲、線上/線下,還能在box的限制裡做些甚麼?(不要搞不清楚界線,就一直要求think out of box!!) 長年來高喊的轉型、升級,因為之前的產業擴張、賺錢較為容易,而沒空理會。現在,因為疫情的衝擊,每天為了營收而苦惱,也無力顧及。那麼,該甚麼時候練功?真正達到轉型升級的目標呢?光用「新落成」的氣味來吸引人客,是旅宿業唯一且最好的手段嗎?我是不這麼認為的! ※實體零售商圈面對人流減少的隱憂 陸客不來,衝擊各地觀光商圈的人潮;疫情恐慌,更進一步影響國人逛街的興致。商圈沒了人潮、也沒了錢潮;沒了錢潮,實體零售商開始無法承擔店租,只好退租、暫別市場。商圈人潮的減少,閒置店面的增加,讓人有經濟不景氣的幻覺,但虛擬通路在此時接手,多少弭補在零售產業裡,實體零售暫時消卻時的空位。消費者開始更為倚賴電商網購,但儘管無店面零售營業額曾有巨幅的成長,但隨著國內疫情沒太多利空消息,消費者開始再度出門逛街時,商圈人潮恢復,但已離開的實體零售業者卻還沒有太大的膽子再度回歸。商圈開始有點蕭條的感覺。這總會讓人以為房東的店租應該會有顯著調整,吸引零售商回歸,但房東沒這麼做,他們覺得疫情過了,就沒事了!只是疫情甚麼時候會過去?還不清楚罷了!  ※後疫情時期的實體與線上零售版圖將維持疫情前的樣貌 歐美的疫情,一直處在封城、半封城、開放的循環中,消費者對疫情的恐慌,嚴重阻礙著消費者出門購物的慾望。而產業界、甚至學界斷言,在後疫情時代,消費與工作等日常生活中的各個面向,將會更倚賴電商、虛擬、線上。但與歐美西方世界相比,台灣是處於另一個平行世界。我們在2020年逐月的零售業營業額中,看到上半年的非店面零售業營業額有著雙位數的年增率,這疫情恐懼期間,實體零售業也確實有著顯著的負成長。看起來線上零售開始侵蝕實體零售的版圖;但當時序抵達下半年,報復性消費讓實體零售營業額開始恢復成長的軌道,儘管線上零售仍表現亮眼,但實體與線上零售版圖區塊又回到疫情前的樣貌。  ※餐飲外送服務將出現更多糾紛 由於疫情的催化,讓餐飲外送服務大幅成長。但由於各家外送平台間正處於「你死我活」的產業淘汰競爭,各平台競相以各式補貼(運費或餐費折扣)吸引消費者,但羊毛不是出在羊(消費者)身上,而是藉由調整外送員的外送距離長短與相對應的運費和獎金、以及對餐飲業者抽取高額的傭金(平均為客單價的三成),來稍微弭補對消費者補貼的缺口。然而,外送員的「承攬合約」性質,定義外送員屬於外送平台的合作方、並且不隸屬於餐飲業者,因此,這將不是單純的勞動議題,而是衍伸出外送平台、餐飲業者雙方在服務責任歸屬與界線的問題。 另外,餐飲業者(尤其是小型非連鎖業者)為了透過在疫情下的外送商機以弭補實體店面的人流降低,進而與外送平台合作,但高額的抽傭,讓餐飲業者與外送平台間的的合作,並非完全對等互利,這讓同樣是100元的餐點,該優先服務到店消費的消費者、還是完全配合外送平台的合作機制?在商業考量上會有很明顯的抉擇。畢竟,對於餐飲業者而言,在餐飲外送這件事上,面對消費者的是平台與外送員,對平台和外送員好一點、體貼一點,就是自己額外多付出一些有形或無形的成本。又或者冒著牴觸消費者的價格敏感,採取外送和內用不同價,對於餐飲業者又會是另外一種冒險。除此之外,光是應付高額抽傭,就足以讓參與外送平台服務的餐飲業者無力思考改善包材或餐點製作等額外的研發,而這些都長期攸關於品牌形象、環保、以及食安的問題。  ※餐飲業及外送服務平台將更注重包材環保 隨著餐飲外送服務的大量增加,也進一步提升一次性餐具使用量。在疫情前,消費者可以親臨店家,在店內食用是使用可再次利用的餐具,消費者也能省得外帶回家後還要自行清理垃圾廚餘;但在疫情期間,消費者叫外送的頻率增加,餐飲業者也增加一次性餐具和包材的使用量,當然,連帶使得消費者的廚餘和垃圾量大增,更進一步地增加垃圾處理量和環境的負擔。已經有環保團體與業者們注意到這個情況的發生,也開始倡議餐飲外送服務必須注意到一次性餐具與包材的後續處理與環保的議題。 然而,餐飲業者若大規模採用具環境友善的餐具和包材,勢必會提高外送業務的營運成本,若反映在外送價格上,可能會阻礙消費者的下單;而外送平台業者似乎對於餐飲業者是否採用環保材質的餐具,不具有直接的利益關係。因此,環保、餐飲業者、與外送平台業者間的各有難處,是否能有共識且共同面對,還有賴於消費者共同發聲齊呼。畢竟,地球只有一個。 2020年是個辛苦的一年。但展望2021年,也不見得比較不辛苦。但如何從以往的決策慣性跳脫而出,儘管可能是緩慢地轉身,卻仍可能是一個華麗成長的開端。 【一鍵閱讀所有「觀光產業數據追蹤」相關文章】 【一鍵閱讀所有「觀光業產業經濟」相關文章】 【一鍵閱讀所有「飯店業產業經濟」相關文章】 【一鍵閱讀所有「餐飲業產業經濟」相關文章】 【一鍵閱讀所有「零售業產業經濟」相關文章】 若覺得此篇文章對您帶來助益,請加入讚賞公民,打賞或多按幾個讚吧!! 【更多內容,請關注「海森飽嗝財經筆記」】 FB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hysunburgersnote/ 部落格@blogspot:https://hysunburger.blogspot.com/ 部落格@Medium:https://medium.com/海森飽嗝財經筆記 Twitter:https://twitter.com/hysunburger   【版權聲明】未經「海森飽嗝財經筆記」授權,切勿轉載本站圖文。「本站」包含「海森飽嗝財經筆記」臉書專頁、「海森飽嗝財經筆記」部落格@blogspot、「海森飽嗝財經筆記」部落格@Medium。

本文由hysunburgerblogspotcom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