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中台-中級佛學[第六課 十二因緣(二)](http://www.chungtai.org.tw/meditation/02_ind.htm) 資料來源:http://www.chungtai.org.tw/meditation/02_b06.htm 【十二因緣與四諦的關係】    十二因緣與四聖諦名異而義同。過去的無明、行,現在的愛、取、有,屬於集諦;現在的識、名色、六入、觸、受,未來的生、老死,屬於苦諦。以能觀的智慧心豁破生死無明,屬於道諦;因修道而漏盡無明,證得涅槃寂靜,屬於滅諦。   苦諦與滅諦是果,集諦與道諦是因,是故行者若欲滅苦果趣樂果,不論觀十二因緣或修四諦法門,皆須知苦斷集,慕滅修道,方能漏盡煩惱,得證涅槃聖果。 【一念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就事上而言,稱為三世十二因緣;就理上而言,隨一念心起,便具十二因緣,稱為一念十二因緣。如《大集經》中言,一念中,因眼見色,而生愛心,即是「無明」;為愛造業即為「行」;至心專念,故名為「識」;識共色行,是名「名色」;六根生貪,是名「六入」;因入求受,名為「觸」;貪著心者,名之為「受」;纏綿不捨,名為「愛」;求是等法,名為「取」;如是法生,是名「有」;次第不斷,是名「生」;次第斷故,名之為「死」。   今以吃包子為喻,說明一念十二因緣之理。如飢餓時,想吃東西,這念心一動,即垂涎三尺,此一念不覺,就是無明;因為無明,則有心的造作,而產生「行」;見包子起分別,即是「識」;此時馬上由心理影響生理,現出餓鬼相,為「名色」;「六根」接觸包子,產生「觸」;見到包子覺得很好吃,就是「受」;心生愛著,即是「愛」;想執取、佔有,即是「取」;因取而產生業有,即是「有」;產生業有之後,又念念相續生起,即是「生」;念頭生、住、異、滅相續,即是「老、死」。一念具足此十二因緣,輪迴不已,此為一念十二因緣流轉門。   眾生每起一個念頭,即感一個果報:起好的念頭,感善的果報;起壞的念頭,感惡的果報。假使六根接觸外境,心生染著時,當下這一念心,立刻覺察、覺照,發慚愧、懺悔的心,檢討反省,不隨妄心流轉,如此馬上就能離開惡道,趣向善道,此即為一念十二因緣還滅門。 【結語】    修行即是在起心動念處修。古德云:「披毛從此出,作佛亦由它。」日常生活中,無論閒忙動靜,這念心皆能時刻覺察、覺照,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見境不生貪愛,作主的心始終存在,即能契悟本心本性,當下便證不生不滅之聖果。 【習題】 一、 十二因緣中,哪些是屬於四聖諦的苦、集二諦? 二、 何謂一念十二因緣流轉門? 三、 前面有一件令人喜愛的物品,如沉香念珠、黃金、……等,觀察自己的心念是在哪一法界?如何以智照而不為境轉? 四、 試舉生活中的例子,說明如何落實一念十二因緣還滅門的義理?

本文由jashliaoeuwordpress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