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就算怪物不在了,居然還會這麼痛苦 我的家住著趕不走的怪物,是日本畫家菊池真理子的作品。來談者分享,她在網路以及書籍中,遇到許多發人深省的插畫。(以下部分微雷,也要注意會不會促發創傷,建議請於白天、精神飽滿的時候閱讀)作者的父親經營中小企業,將壓力與情緒的出口寄託在酒精裡,回到家常常會發酒瘋。母親是虔誠宗教信徒,遇到生活中種種困境,就會投身在誦經之中,在成長過程中,母親自殺離世,父親在作者成人之後罹癌過世。原本以為父母都離世了,可以放下..但是實則不然。   軒轅劍破關了.. 就算破關了,還是留下一些遺憾 軒轅劍系列,是從小學開始,在同學之間當時很風行的遊戲。在二代破關時,可能顯示卡的問題,沒有能夠正常播放結局動畫,只有一些色塊和亂碼,幸好Youtube中可以看到結局動畫。後續的作品蒼之濤,最近在steam重新上架,也讓我想起雖然通關,但是過程中被上古神獸饕嗿,打的落花流水的印象。   孩子很會學習,但是判斷力還需要時間/成人協助 感覺有點承重的內容,原本沒打算跟女兒分享。誰知道,女兒看到粉紅色的書封,很自然地拿起來翻閱。六歲女兒告訴我,看到故事裡的爸爸死了,女兒哭了,她很感動。   用不同的觀點來看事情 作者在書中對自己的提問:爸爸(死後)就把他美化的好人的只有我嗎?我想不是,這是很常見的現象,就像是我的女兒以一個我沒有想過的觀點,來看這個故事。   爸爸是好人/我是壞孩子 vs 爸爸不夠好/我只是個跟其他人一樣的孩子。在回顧一些關鍵的時刻,常見到一個類型的負面信念:我很糟糕。事實上,改變一個大人的行為是孩子的責任嗎?有時候一個思考的盲點是,忽略了面對事情當時的年齡。也有可能,如果沒做錯事,卻要面對父母這樣的對待,會讓人更難以忍受。如果相信自己是個壞孩子,爸媽已經對自己夠好了,這樣的糖衣比較能夠吞忍苦澀的事實。   可是為什麼呢?我還是沒有離開家裡。 作者注意到:只要在家裡,我的自我嫌惡感就幾乎要爆發。光是跟爸爸保持距離,心情就能保持輕鬆。光是爸爸回來,我就忍不住淚流滿面。想要離開_____,但是卻沒有______,也是許多來談者常帶來的一個議題。   脫離原生家庭不是唯一解 相對於想要改變傷害我們的人,另一個常見的方向,是想要脫離原生家庭。脫離,看似一個自然不過的出口,實際上常常不然。   我的個性會這麼乖僻,或許是因為父母的關係,可是,等我注意到時,之後的缺點和失敗都是我得去想辦法解決的事情。   在艾瑞克森催眠,蔡東杰醫師的督導中,提醒在創傷治療中的一個誤區,就是期待傷害我們的人,可以改變/道歉。我也就請教黃喧文心理師,曾有母親來診間,提到先生的特質,可能與親子間的摩擦有關。但是我不解的是,預約諮商的,是看起來很不情願的孩子。喧文提點我,這是常見的現象,大家想著別人改變就好,孩子因此常常是家中,最先接觸到諮商的人。很重要的是,我們不是來判斷是非對錯,而是協助來到我們面前的來談者/家庭,降低不舒服的感受。   刻在我心裡的名子 有診友回饋,在心理治療的過程,有些部分跟寫程式有類似之處。例如,觸發在人群中焦慮的情況,需要團體中的人數大於三人(N>3)。或是在人群中觸發焦慮的時候,會連結到對自己負面的想法,像是大家在看我,是我做錯了什麼事情。在創傷的治療中,可以從滴定的做法,很具焦的跟特定的情境/記憶片段來工作,就像是修改在心裡特定的一條程式設定。有可能刻在心裡的名子不會消失,但是相關的連結改變了,那個名子對於自己的意義/感受就會大不相同。除了改變____、脫離____,改變心理的設定是在心理治療中常見的一個選項。   大家的優點,就算不是親子,也一定會像遺傳一樣一直傳承下去。 跨世代/跨越空間的資源,在近10年的心理治療學習旅程中,特別是COVID-19出現的這兩年,特別有感。早些年,要請國外的老師來,需要許多時間、空間上的安排。這兩年,許多想學習的老師在網路上就有課程,許多老師也有課程錄影,可以跨越時區不同的障礙。累積了許多世代,不同國家的老師,對於創傷治療的寶貴經驗分享,在工作中就好像有許多老師在身邊與陪伴,也希望將這些資源能夠再傳承/分享出去。  

本文由leepsyclinic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