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德國浪漫派音樂大師貝多芬,在他全聾之前,有很長一段時間為耳鳴及聽力逐漸減弱之症狀所苦,不僅干擾日常生活,耳鳴的副作用也嚴重影響音樂創作。   圖/ingimage 喜愛古典音樂的人都知道,德國浪漫派音樂大師貝多芬,在他全聾之前,有很長一段時間為耳鳴及聽力逐漸減弱之症狀所苦,不僅干擾日常生活,耳鳴的副作用也嚴重影響音樂創作。對1位音樂巨擘而言,是最殘酷的事實,等於老天開了天大的玩笑,實在是很可惜的事,否則可為人類文明中創作更多佳作。然而相較過去,現今醫療已相當發達,在出現耳鳴症狀初期時就應該把握機會治療,就能夠免於症狀惡化而變成聽力減退,甚至後遺症病變失聰的可能。 現代醫學中,耳鳴已不被定義為疾病,而是大腦及聽覺系統產生的1種症狀。造成耳鳴的原因有非常多種,最常見的是聽覺神經的問題,如噪音傷害、病毒感染、中耳炎,甚至有些人長期濫用藥物,而某些抗生素也會導致耳神經受到損害,耳朵就會開始產生耳鳴、重聽或失聰。 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指出,從臨床病例中發現,大部分耳鳴、聽力障礙的患者都是40歲以上的中年人。內耳老化的主要原因,大多是因為血管循環不良、養分不足而萎縮及神經本身退化等因素。但是如果發生在更年輕的年齡層,造成耳鳴的原因就會是因為過度疲勞、緊張、情緒不穩、用腦過度等所引起的。 李宏信說明,現代人生活壓力大,這些有形無形的壓力,一則直接造成血管的過度收縮而阻塞;再者或除心因性因素外,有些人會透過大吃大喝舒壓,大量的垃圾食物都是形成膽固醇、血脂肪在血管內造成沉澱而阻塞的元兇。經年累積下來,血液循環不順,導致內耳缺血、組織壞死而引起內耳神經萎縮,即會造成耳鳴、暈眩與重聽等病症。 絕大部分的耳鳴都與全身性及耳鼻喉科的疾病相關,多是可矯正及可服藥穩定控制的:例如耳膜受損可修補,梅尼爾氏症、偏頭痛、耳咽管功能不良、眩暈等是可穩定控制,亦可從生活飲食習慣來調整,包括生活減壓、低鹽飲食、睡眠控制、體重控制等來預防疾病及逐漸加重。 耳鳴的治療主以血管暢通、神經活化再生及抑制血管過度收縮等多種藥物配合使用,則有加成作用,只要有耐心治療,均可以使其音量降低而逐漸控制、消失而痊癒。李宏信表示,初期耳鳴的病人,3個月以內,只要多休息、調整生活的作息、飲食以清淡為主,其實大多可以不藥而癒。但超過半年或長年耳鳴的病人,則需耐心服藥且期間不可擅自停藥,也才能漸漸獲得改善,但頑固病例幾乎很難治癒,因此預防發生病症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家醫科李政道醫師提醒,耳鳴患者若不正視問題,除聲音干擾的頻次、音量加劇而影響身心與生活品質外,更重要的是,無法得知造成耳鳴的真正原因,造成不可逆的損害才是背後最大的隱形風險。 延伸閱讀: (影) 防豬瘟首開先例 張麗善宣布雲林縣禁用廚餘養豬 不看報告就重做檢查!健保署:「這兩項」明年起健保不給付

本文由newtalktw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