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文│彭紹宇 行駛的捷運列車上,我拿起手機,一會兒在不同App之間跳躍,一會兒在充斥版面的網路新聞中滑動,各個以「速報」、「即時」為標題的加黑粗體字正競逐我的關心,卻又被某個KOL突然開啟的直播通知給吸引……這些現象在短短幾年前都是無法想像的,不可否認,這是個變動太快的年代──自媒體的興起、資訊科技改革與大眾閱聽習慣轉變,媒體定位遭遇劇烈動搖,然而當我們回首過去,便會發現這樣大環境面的挑戰其實並非首見。 駐足於訪談的地點──TVBS電視台,它是台灣第一家衛星電視台,同時也結束長達三十多年的「老三台」獨霸時代,位於當年媒體開放的浪尖,台灣媒體界出現了第一次革命,最終導致各家電視台百花齊放的榮景。二十年過去了,此時此刻,我們也正位於另一波規模更大的媒體革命現場。 TVBS 總部大樓 / 彭紹宇 攝 不過同時面臨挑戰的,不只是環境,在升學體制與出社會間徘徊的每位大學生,也都進行著各形各色,但同樣迷惘的內在革命。 意料之外的外交路 在與蘇宗怡主播約訪時,基於禮貌與信任之意附上我過往的文字作品,然而僅過不到一天的時間,對方便答應了此次採訪,讓我意外地,她甚至閱讀了我的文章並給予回饋──「真誠」是我在她身上感受到的第一個特質。 西元1991年,畢業於景美女中的宗怡學姊,誤打誤撞考進了政大外交,「印象中只差了零點零幾分就會上新聞系」由於這小數點後二位的指引,蘇宗怡與外交結下了不解之緣。從小因為老師「上台能夠加分」的因素下,蘇宗怡常常是在講台上朗誦課文的那個人,受到資深媒體人李艷秋《每日一字》單元的啟發,讓她開始對言語表達產生興趣。 李艷秋所主持的《每日一字》是許多台灣六、七年級生的回憶 / 翻攝自網路 《每日一字》是華視電視台於1980至1990年代所播出的電視教學節目,節目內容十分簡單,自一陣中國風濃厚的音樂響起開始,主持人會在五分鐘不等的時間介紹一個字,從它的書法到其定義、用法與相似字等等,當我回頭找了當時的片段,也不免驚嘆有個年代的人們竟願意花費這麼長的時間於僅僅認識一個字,如蘇宗怡所言:「怎麼會有這樣一位前輩的聲音這麼好聽、字正腔圓又標準,笑容還這麼甜美,讓人們花幾分鐘時間去看、去聽一個字。」 1996年的大學畢業紀念冊(由上數來第二排左1) / 蘇宗怡 提供 對於聲音攝受力的早識,加上對影像畫面特有的敏感,幾乎確定媒體是她即將走向的路,然而在教育十分保守與分數至上的年代,體制並沒有給莘莘學子太多思考空間,她的父親在志願序加上外交系的一個小舉動,從此改變了結果。雖然與預期不同,但外交對她而言,卻不是一次多餘的繞路經驗,反而因為外交系的廣泛學習,使「不設限」成為蘇宗怡未來職涯的重要養分。 「外交系課程雖然很硬,也充滿著背誦,可是它是一條比較不固定的路,也就是說,在硬梆梆當中有摸索的可能。雖然外交官嚴格正統的訓練框架是不可避免的,但在這個大框架裡頭其實有很多條路,如果懂得思考或想像自己的可能性,是有許多機會的。」我們都能看出使一切不同的,是後面那句「懂得思考自己的可能性」,而這也正好呼應了蘇宗怡踏上媒體路的契機。 政大外交系幹部訓練時合影(第二排左2) / 蘇宗怡 提供 叫賣聲中成長的孩子 因為家中開水果店,蘇宗怡從小就在充斥銀貨兩訖的社交中長大,耳濡目染之下,應對進退的相處技巧也相較同齡人早熟。人生的機會多數時候都是無法預測的,誰能料想哪位來買水果的長輩,竟成為帶領蘇宗怡進入媒體界的伯樂──許丕龍先生,或許是因她的親切而有好感,或許是對她的口條留下印象,這些被當作日常生活再普通不過的事,何嘗不是長期累積的準備? 不過因為非科班出身背景,亦缺乏任何實務經驗,蘇宗怡起初還不能夠擔任記者,直到某次接下專題式報導受到賞識,才讓她正式轉入記者團隊。當我問她,科班與非科班的差別是否會成為阻礙,尤其是在如此需要專業的媒體領域?「當然有落差,初進領域的基礎點不一樣,他們的經驗值就是比你多。」她毫不猶豫地點頭,「但那不是絕對」她立即補上,強調是不是科班的差別會影響適應期長短,但加倍努力再加上個人特質的補足,就絕對能縮小差距。 談到個人特質,重新回憶蘇宗怡的媒體路,許多重大變化都紛紛將她牽引至不同境界,包括初入媒體界的專題製作處女作、自2008年至今已製作超過一千多集的客語教學節目《來怡客》,以及介紹車子的《地球黃金線》,都讓她不斷跨界學習。從完全不瞭解客語與客家文化的局外人,到走進客家莊時被當成客家女孩;從不懂得賞玩車,到被網友封為「車界女神」。這些轉變也都和她的個人特質息息相關。 客語教學節目《來怡客》起初對蘇宗怡而言,曾是一大挑戰 / 取自《來怡客》 「我不行」三個字,絕對不會在職場生涯中出現 無須避諱地,現今可能有許多人輕視媒體的專業性,但我卻認為世界上「最會學習」的職業,非媒體莫屬。舉例來說,文字記者可能在進公司前對於某個領域全然陌生,但在離開崗位前卻已能寫出一篇篇洋洋灑灑的深度報導。對此蘇宗怡也認同學習能力的重要,認為這樣的能力除了與個人特質有關,也是能夠培養的。最好的訓練方式便是閱讀,透過比較自己抓出的重點與提綱是否相似,來檢視一個人的理解能力精確度,然而別人畫線之處也並非絕對正確,亦有可能是個人切入角度的不同,而這樣的獨特性更常常成為往後寫作上,相較他人突出的特點。 除了筆者需要學習,幕前工作者如主播或記者,也不能讓電視機前觀眾感受到絲毫遲疑或不專業,不過鏡頭前必定會發生許多無法彩排的即時變故。進入媒體界二十多年的蘇宗怡,也曾遇到新聞帶子來不及送達、文字稿不對或傳遞錯誤訊息等令人措手不及的突發狀況。因為對疏失和錯誤的無法容忍,蘇宗怡對自己要求極高,許多人都知道主播在播報新聞時,前方有提供文字稿供主播念,若只是一味逐字句念出,平時可能看不出異況,但在緊急狀況之下,主播的專業程度與準備是否充分便將原形畢露。 「當鏡頭已經在你前面,導播、編輯、副控所有人都寄望你時,你可以說我不行嗎?當然不能──我不行三個字,絕對不會在我的職場生涯中出現。」就是這樣不服輸的性格,長官交付任務時總會第一個想到她,也造就職涯中多次出現的巨大跨度,起初擔心是否能稱職完成工作,回頭看這些都是禮物,都成為她一路走來值得驕傲的成績單。 蘇宗怡進入媒體界已逾二十年,見證台灣媒體的轉變 / 取自 蘇宗怡臉書 自己為自己拉紅線 我們對於媒體的印象是什麼?這幾年許多影視作品似乎讓我們懷念起媒體曾經的樣貌,電影《郵報:密戰》中的報社發行人凱瑟琳(Katharine Graham)、《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裡頭的德國記者辛茲彼得(Jürgen Hinzpeter)和《1987:黎明到來的那一天》的東亞日報社會線記者等,案例無分東西方不勝枚舉,卻都一再凸顯媒體於當時社會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他們有的揭開政府謊言,有的更甚至促成一個國家的民主化進程。然而曾幾何時,大眾對媒體的印象在短短幾十年間快速崩壞,曾經的社會良知、社會公器依舊存在嗎? 電影《1987:黎明到來的那一天》講述韓國六月民主化運動,媒體之力不容忽視 / 車庫娛樂 提供 我想對蘇宗怡這樣深耕媒體多年的人,這絕對不是一個陌生的問題,不過她收起笑容,嚴肅地低下頭,似乎這樣的疑問仍無時無刻讓她思考著。「我們都被感官、視覺宰制了,相信畫面才是一切,追求刺激性與張力強的內容,因此羶色腥才會在某段期間如此當道。這是時代不可避免的走向,我們對於看東西的要求、口味只會愈來愈重。」說至此處,不免讓人覺得有些悲觀,我們不能不否認媒體不過也是個供需市場,如果觀眾不喜歡看、如果並非以收視率論英雄,媒體還會一窩蜂往天平那一端傾斜嗎?然而這樣似乎只會淪於卸責,媒體本身的放任不作為也是導致現象愈沉愈深的推手。 「當發現狀況這樣,是繼續下去還是先停下來反思?應該要自己拉條紅線,在自我把關上做得更好。」說畢,便舉了新聞產出的編採會議為例,新聞取捨的過程是採訪中心主任、各組長官、編輯與主播集思廣益的結果,包括考慮到保護當事人的義務或查證是否完備都會被納入考量,以此決定電視台最後呈現的新聞走向。收視率背後的確還是有些價值是不可自我拋棄的,那就是對於新聞的思考,而這個舉動將是造就自己與其他同業不同的關鍵因素。 收視率背後,應有不能自我拋棄的價值 / 取自蘇宗怡臉書 事實上,蘇宗怡主播在三年前也曾接受外交系刊專訪,當時她被問到「最難忘的報導經驗」這題時,她的回答是「那些看似平凡,卻在各自崗位上堅守本分的人」,今年我特地接續此問題,請教她該如何讓那些默默付出的人被看見。只見她誠懇地看著我,並說:「當團隊給你這樣的安心感,要抱持感謝,人是互相的,哪怕向別人說一句謝謝,也會覺得他被尊重、被看到、被重視。」 聽來不禁有些熟悉,其實與蘇宗怡見面前,我們主要都以LINE聯絡,而她的帳號下方就寫了這麼一句話「常說感謝的話,就會發生感謝的事」,同時這也是她人生中堅守的感恩哲學。媒體從來不是單打獨鬥的行業,鏡頭前的光鮮亮麗時常讓觀眾僅注意到聚光燈下的焦點,而鏡頭外不為人知的是一群盡忠職守的工作人員,貢獻自己的時間與能力,才能完整呈現我們看見的每一則新聞報導。 「這句話其實是我的一個偶像說的,他叫朴寶劍,當下聽到就立刻被這句話打動。」朴寶劍是一位韓國演員,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因為他總把「感謝」掛在嘴邊,他的知足與正面能量在一片韓星中顯得格外突出。而在蘇宗怡身上,我也看見同樣一股力量,訪談進行當中好幾次遇見熟人,我彷彿可以從他們的談話之間感受到對待彼此的溫暖和真心,這些是無法偽裝的,而我想一切的緣由仍是那一句「常說感謝的話,就會發生感謝的事」。感謝是個神奇的咒語,會吸引所有好的事物前來,雖然大多數人都知道,卻常常遺忘或流於形式。 聊到韓國,我們立刻話匣子都開了,當知道我也是同好──「保持聯絡!」她帥氣地向我擊拳。 第一個給自己按讚的人是誰 然而若角色對換,當我們用心付出卻沒有得到關心,感到沮喪是人之常情,該如何排解負面情緒?「我會先問自己,我想做的事做好了沒有,先給自己打分數,而不是讓別人打分數。很多時候過得了別人那關,卻不見得過得了自己這關。」我們處在一個高度競爭的環境,按讚留言成為顯學,等待別人的評價似乎是人們評價自己的根據,卻容易讓我們陷入動輒因別人感受而歡笑流淚的深淵,這是極危險的。 「自我肯定讓我在工作當中可以提起笑容,自己給自己按讚的這件事是很棒的。小時候別人問夢想與希望,是我的夢想和希望,那誰最有資格來看這個夢想和希望實現了沒有,不是自己嗎?我想做的事情為什麼是等別人來評價呢?」 她神情認真地看著我。 這讓我想起我很喜歡的一句話「你的辛苦,你自己看見就好。」努力不見得都會有好結果,但人們卻只在有好結果時才認同自己,因此欲脫離等待讚賞的惡性循環,我們必須認知到自己為何走上這條路、為何選擇做這件事,絕對不是希望得到別人一句讚美或評論。當瞭解心中那份原因,在自己所堅持的領域裡,就會像有了軟肋,也有了鎧甲。 2006年美國時代雜誌選出的年度風雲人物「You.」 內容產出的保鮮期限 時間拉回2006年,美國時代雜誌一如既往地選出了年度風雲人物,只是當年封面卻是一台電腦,上頭寫著大大的「You.」,看似不知所云,但也是從那時起,自媒體的發展如火箭般超越想像。隨著科技進步、載具改變,任何人都能夠在網路上擁有發聲權,換句話說,每個人都是一家電視台,媒體不再具有獨占性,過往全家人守在電視機前看新聞的場景也將不復見。到了現今,人人都能直播,YouTuber的知名度與收入一點也不遜於傳統娛樂體系下發展的藝人,這是一個劃時代的演變,一方面給予更多人機會,只要有能力與新鮮感就容易得到關注,但另方面卻也同時侵蝕著媒體江山,進入門檻下降導致專業性受質疑,甚至被認為是「夕陽產業」,無論從事媒體領域的工作者,或是正在就學的傳播科系學生,都感受到這波如同雙面刃的轉變。 蘇宗怡回憶自己仍是新鮮人的年代,因為門檻極高,當年進入電視台的主播都會被「明星化」塑造,代表著一家媒體的門面與形象。然而現在素人能輕易被挖掘,這是個最好的時代,媒體的使用難度被降至最低,卻也是最壞的時代,因為在如此廣大的市場當中,個人特質不免被稀釋,我們常常看見哪個人藉由娛樂化的表演,成功吸引眾人目光一炮而紅,但都捱不過保鮮期限,觀眾漸漸失去新鮮感便離他而去,「新鮮感終究會被量化、質化,獨特性固然重要,但背後還是需要專業的支撐,否則只要別人有更新鮮的表演,你馬上就被取代掉了。」她說。 不管時代好壞,唯一不變的致勝道理,依然是本領。 蘇宗怡早期播報新聞畫面 / 取自TVBS電視台 我從小看你播新聞長大 因為不知對方是否介意,這是一句我不斷提醒自己千萬不要說出來的話,甚至在初見到蘇宗怡時幾乎脫口而出,幸好理智在話出了嘴巴前緊急攔下。 對很多人來說,這可能是一種年齡上的冒犯,不過令我意外的是,蘇宗怡卻主動向我提及,曾遇到有許多人向她說這句話,而她認為這是一種肯定,即使在看新聞的平台益發眾多的當下,人們不見得習慣看電視新聞,當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出現死亡交叉,一句「我從小看你播新聞長大」該會給人多大的成就感,因為這背後的意思,代表著觀眾並沒有離開你。 我立即說出這句壓抑已久的心裡話,「我也從小看你播新聞長大!」 大學時期的蘇宗怡是位愛好運動的女孩 / 蘇宗怡 提供 給學生時代的蘇宗怡 蘇宗怡自嘲,大學期間其實是個不用功的學生,很難想像眼前這位皮膚白皙的主播,骨子裡竟然是個體育系女孩,「念大學的時候,最常看到我就是這三個地方──籃球場、體育館和保齡球館。」她自豪地說,搭配一陣爽朗大笑。 然而若能回到學生時光,想完成什麼當時沒有做到的事?她想了一會兒,並用第二人稱式的說法,彷彿是和當年的自己對話──「當你走一圈街道發現,學技能或語言需要多少錢,或是進社會後要花一學分幾萬塊去上在職專班,就會珍惜在學校的時光,只有學生能盡情問教授問題,不用額外花補習費就能在他們身上請益,多麼好!另外──請好好學語言!」 「但我想當年的自己應該也不會聽」她又笑著說,因為年輕,這些領悟都要走過一回才會明瞭,我常覺得青春是特權也是包袱,就像打一把大傘,傘下的一切充滿無限可能,然而當我們拿下傘,得以看見更高更遠的天空時,也得開始承受迎面而來的日曬雨淋,而只有在那時,才會懷念起保護傘下的舒適。惟靠比例好好調配,把握學校提供的資源,大學生活絕對可以過得既精彩又充實。 對立與相容共存的──有限和無限 由於本次系刊的主題,我請她在這樣一句「在無限的○○當中,創造有限的○○;在有限的○○當中,創造無限的○○」填上空格部分的詞。 明顯地,因為有事先準備訪談,她很快說了她的版本的有限與無限── 在無限的壓力中,創造有限的樂趣;在有限的樂趣中,創造無限的想像。 「為什麼選擇這些詞?」我問。 「樂趣絕對是有限的,可是壓力是無限的,所以樂趣很重要,而樂趣背後是熱情和自我了解支撐著,不要因為樂趣只是一點點,就認為未來好像什麼都不可能。」或許是看見我好奇的眼神,她接著說:「每個工作機會裡都會有一些刺激,很多刺激是一瞬即過,然而抓住那些刺激的人,壓力點反而是再一次成長的可能,如果很常沉浸在自怨自艾的情緒當中,壓力過了就會失去自己曾經的動力。」 一如她所相信,人生沒有哪條路會是浪費,發生的都是有意義的,例如原先為了維繫感情生活,和先生學習看車玩車,沒想到有一天能派上用場。在新媒體盛行的年代,興趣有天也能夠成為吃飯的傢伙,這絕非只是個遙不可及的期望──「如果你內心有個小行星,那就好好照顧這顆行星,總有一天就會有一片宇宙。」人生只要做好一件事,聽來尤其簡單,對大多數人來說卻是奢求。 後記 訪問過後,我們並沒有馬上分開,反而邊吃著午餐邊閒聊,她和我分享她的生活趣事,我向她傾訴自己的煩惱,她就像母親一樣傾聽著,並告訴我建議和她的想法,我想起最初見面時,向我襲來的那份真誠,儘管過往從未謀面,卻也不知不覺讓人願意敞開內心。 把自己脆弱的那一面展現給別人看是極其困難的,但經過彼此真誠的交心,我想一一介紹內心那些尚未發光發熱的行星與塵埃,並期盼有天,它們能成為璀璨熾熱的星系,構成一片廣袤宇宙。 (2018/3/17 )

本文由pengshaoyu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