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Share on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Pinterest Linkedin 【台劇|觀後感】《誰是被害者》顛覆觀眾看片習慣,你要找的並不是兇手, 你知道有時候美劇、歐劇看久了👀,都會覺得自己好像有臉盲症和人名辨別障礙XD。畢竟外語片對我來說最大障礙就是「有些外國人長好像」🧔、「名字和姓氏交替使用一直讓我以為是兩個人」😵…。我相信這是每個喜歡看外語劇的人最大的困擾。因此我看完整整四季的《紙房子》之後,決定回歸我最熟悉的「台劇」來讓自己腦袋放鬆一下🤗,畢竟聽中文的話,入戲的程度可以更深啊! 我鄭重告誡大家,如果你要追本劇,絕對不要在吃飯的時候追🙅‍♂️。那屍體真的會吐。我在追第一集的時候正在吃飯,剛好看到溶屍,飯差點沒吐出來🤮,沒想到《誰是被害者》這部影集是如此這樣重口味,也為觀眾的好奇心拉開序幕。 劇組對命案屍體完美呈現     – – – – – –   首先要來跟大家討論片名部分👩‍🏫,整個影劇都圍繞在片名「誰是被害者」這件事上,而劇組其實也透露,以往的命案懸疑片都是在找「兇手是誰」🤷,然而本劇找的卻是馬不停蹄地找尋誰會是下一個「被害者」,也就是說警方要阻止的是下一個被害者✋,找的並不是兇手。而本劇也顛覆觀眾的看劇的常理思考🤯,或許就是因為我們對事情的判斷常常是以直接的習慣做認定,所以在看本劇時才會受到意想不到的吸引。   🎬 ▮【台劇|觀後感】《誰是被害者》顛覆觀眾看片習慣,你要找的並不是兇手🎬 ▮Netflix 2020年4月30日,共8集,每集約62-68分鐘。🎬 ▮台灣片名:《誰是被害者》🎬 ▮英文片名:《The Victims’ Game》🎬 ▮主演:請直接參考維基百科🎬 ▮推薦觀看指數:⭐⭐⭐⭐(滿分為5)      – – – – – – ——《誰是被害者》觀後感無雷—— 可放心服用 ✍劇情前半段略微燒腦,精彩峰迴路轉 本影劇的劇情前半段堪稱為燒腦🧠,因為劇情並不是觀眾想得那樣簡單🤔,原本我以為這是多起命案的連環殺人兇手,不過到最後所有蛛絲馬跡全部串連起來🔗,也發現這些案件後還有案件,訴說著黑暗中更有另一層黑暗👥。這樣的題材非常罕見,可以顛覆觀眾看劇找兇手的習慣,畢竟觀眾以往都是習慣找誰是兇手,我一開始看這部影劇也是這樣,也一直在觀察誰是背後的首腦🤔,結果我想的方向一整個錯,讓我太驚訝《誰是被害者》的走向,不僅這些命案把警方耍得團團轉,更把觀眾腦袋思緒搞混亂。 ✍每個案件背後的社會角落 雖然每個案件出現的用意是要串接起整個大案件,除了會讓觀眾誤以為這是連環殺人命案之外,其實每個案件背後的故事更是要讓觀眾去了解和體會的🤔。觀眾可以試想,一個對社會絕望、對人生覺得沒有意義的人,心中對於「死」就會更豁然。然而若自己的死可以為下個人帶來有價值、幫別人完成遺願的話,那麼這樣的死就會更有意義。所以整個劇情的走向是這樣的👉 由A的死幫B完成遺願→由B的死幫C完成遺願→C的死幫D完成遺願→D的死幫E完成遺願。因此每個案件看似獨立,卻又是環環相扣。若當中有一個人反悔、中斷了,則後續的命案則不存在。 然而在本劇中命案各代表現今社會角落中有人覺得內心不被認同、追求不到名氣、性別認同議題、職場壓榨等等議題,以下為大家附上《誰是被害者》每個案件代表議題整理表: 游誠皓👦(黃河 飾) 本案所代表的是「社會對性別認同觀念」議題。反映社會對於他是男生卻想當女生的觀念並不認同,時常因為「性別認同」的議題遭受罷凌、家庭極力反對。 蘇可芸👩‍🦰(丁寧 飾) 本案所代表的是「過氣歌手不再被認同」議題。反映自己幾經努力想要翻轉自己的人生,卻被旁人的輕蔑與看不起,覺得自己的人生已經毀掉了,覺得自己如果死掉或許還可以贏得新聞版面上的熱度。 張聰健🧑‍🦱(陳家逵 飾) 本案所代表的是「慣老闆草菅人命生態」議題。為公司賣命卻惹得自己患上絕症,而揭露公司草菅人命的真相,也反映在這社會中可能存在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暗黑公司。 莊秉榮🧑‍🦱(鄭人碩 飾) 本案所代表的是「被利用因此想要揭開真相」議題。因為自己眼睛失明(失能者)無法在這社會上立足,一邊必須忍受被利用,一邊又想要揭開被利用的真相,為自己掙回最後一口氣。 劉光勇🧑‍🦱(夏靖庭 飾) 本案所代表的是「更生人無法化解內心罪惡感」議題。對於儘管已經服刑贖罪的犯人,出獄後內心還是可能無法去除強大罪惡感。在這社會中或許一些更生人也是因為如此,最不能原諒自己的人就是「自己」。 周洋🧑‍🦱(尹昭德 飾) 本案所代表的是「揭露失能者被社會遺棄並沒有尊嚴」、「官官相護後台很硬」議題。在這社會中普遍存在著這現象,許多組織企業因為互相偏袒、仗著後台硬,因此儘管被揭發,還是不怕的奇怪景象。 江曉孟👩‍🦰(李沐 飾) 本案所代表的是「童年失去父愛(家長角色失職)」議題。至於江曉孟的案子,在反映的是現今社會父母很忙,對孩子僅在著道德責任卻沒有任何愛,反映小孩童年家長(父親角色)失職的現象。     – – – – – –   ✍或許該省思的兇手是「在旁的我們」 我覺得這部影劇還蠻值得觀眾自我省思的,在我看完這部影劇之後,我認為本劇會取名為「誰是被害者」也是挺有巧思🧠,因為觀眾在看完這些命案的發生之後,可以發現當中有許多小細節、小原因都是因為身旁的人所造成的。 例如游承浩的「社會對性別認同觀念」議題,若身旁的人可以多給予包容和理解,不會把過錯加諸於他們身上🙅,或許就不會發生憾事;又或是張聰健「慣老闆草菅人命生態」議題,如果身邊的老闆能愛惜員工👩‍💼,也不會讓員工產生極大的憎恨;又甚至像江曉孟對爸爸僅存著不負責任印象,如果當初方毅任能多花心思在女兒身上,或許現在也不會落入此下場。 總之,裡面的所有命案並不是這些被害者想不開、也不是他們跨不過去人生的那道檻,而是身邊的人在不知不覺中成為這些命案的「加害者」🤲。而觀眾會發現到這些被害者都是死後才被重視、死者內心想要吶喊的內心感受才得以吼出來。可見,我們平常是對這社會有多漠不關心👁。   ✍顛覆是否犯罪的定義 本劇看到最後,我覺得觀眾可以自己思考「李雅均」這個人是不是真的有罪🤔?我只能說《誰是被害者》真的是完全顛覆我們所認知的常理⚖,然而這部劇多少也能讓觀眾去思考李雅均(林心如 飾)『是否有犯罪』的定義。雖然結局沒有偏離社會大眾的期待太多,不過當觀眾知道李雅均這個人的故事之後,就會知道或許他的做法也是對的🤔。 並且,每個人對於自己的死亡有選擇權✋,真正選擇權在這些死者,命案發生並不是李雅均親手殺死的(痾…劉光勇案件除外),然而當一個人長期生活在社會最底層、受黑暗暴力之下時👤,心態會漸漸扭曲,或許李雅均真正在做的是「幫助🙌」這些被害者,讓他們的死可以真正有意義。 當然,本劇最後的結局我並非完全認同李雅均的觀點🙄,我反倒比較更認同徐海茵所說的「面對恐懼和無助最大的方法就是活著」,因為活著才有一點希望,🌞如果這些被害者能夠多活一點時間,或許生命就會遇見一點不一樣的轉折,就像是江曉孟最後與方毅任的關係改變一樣,如果她當初已經選擇結束生命,或許她就等不到她期盼已久的爸爸了👫!正好是說明「李雅均」的論點被完全推翻,而徐海茵的論點醉站得住腳的最佳案例! 雖然這是懸疑推理片,不過也同時可是可以讓觀眾大大思考社會人性的一部片。這部很推!   分享此文: Twitter Facebook 請按讚: 喜歡 正在載入... netflix台劇推薦Netflix影集Netflix影集推薦netflix必看Netflix神劇netflix觀影紀錄誰是被害者誰是被害者netflix誰是被害者好看嗎誰是被害者觀後感誰是被害者評價

本文由screenpotatoescom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